端午節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秦滅楚後,他悲憤欲絕,不想做亡國奴,便抱石縱身一躍,投進了汨羅江,以身殉國。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每到端午節,每個中國人不免都要想起屈原,讓我們崇敬和懷念的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在中國,愛國主義精神從古至今綿延千年,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象徵。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的習俗
1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時值仲夏,蚊蠅開始繁殖、百病滋生,也因此古人認為五月是毒月,而五月中的第五日就更是毒月中的毒日。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據說能驅邪避毒。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端午節的諸多習俗都注入了夏季時令「祛病防疫」的理念,除掛艾草菖蒲,還有佩艾草香囊等習俗。
2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3粽子文化
端午節這天吃粽子傳統習俗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對於各地的粽子口味更是不勝枚舉,也素有南北鹹甜黨之爭。
今年,我們經歷了新冠疫情,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我們同包端午粽,帶著對時光的期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對祖國的熱愛,祈禱大家端午安康,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