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
在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黨委書記閻曉峰向全行業提出了「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發展新理念、新目標。這一新理念、新目標切合建材行業的發展實際,既是國家發展大目標在建材行業的具體體現,又是譜寫建材行業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神來之筆。
在之後召開的2020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大會暨展示博覽會上,閻曉峰作了題為以新業態新目標推動非礦行業發展新突破的重要講話,首次公開對「宜業尚品、造福人類」行業發展新目標的提出背景、深刻內涵及主要工作任務進行了精闢而權威的解讀。同時,他要求非礦行業要從探索深化以資本為紐帶的發展模式、探索集約式研發創新模式、探索打造高端產業集群產業園區、推進行業與信息技術融合、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等5個方面,有大擔當、大作為,有更高站位、遠大抱負、國際視野、人類情懷。讓全體非礦同仁倍感榮幸,備受鼓舞。
一、非金屬礦行業要爭當踐行「宜業尚品、造福人類」 發展新理念的主力軍非金屬礦是指自然界除了金屬礦產、燃料礦產和水氣礦產之外的,在當今技術和經濟條件下可供人類社會需求而提取非金屬化學元素、化合物或可直接利用的天然礦物與巖石。它是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也是為人類最早利用的一種礦產。其被人類開發應用的歷史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刮削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都具有代表性。
非金屬礦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社會利用的非金屬礦的品種越來越豐富,數量越來越多。在當今社會,非金屬礦及其礦物材料,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材料和功能材料,與高技術新材料產業、重點基礎原材料產業、環保與生態產業等密切相關,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藥、冶金、建材、化工、石油、機械、輕工、環保、生態建設等領域。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非金屬礦工業,不僅擔當著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資源保障、民生改善、安全供給的重任,而且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及國際競爭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縱觀當今世界,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和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
經過幾代人的奮鬥拼搏,我國已成為世界非金屬礦大國。非金屬礦工業有力地支持了各相關工業部門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非金屬礦業取得長足的進步,非金屬礦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在礦業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據相關資料,2010、2011年我國非金屬礦產產值已經分別超過黑色、有色和稀貴金屬礦產產值。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種類多、用途廣、市場大、發展前景好,是有目共睹的。進入21世紀,隨著科技進步,新材料、新產業蓬勃發展,非金屬礦業也迎來了歷史發展機遇和廣闊空間。「十三五」規劃期間,我國非金屬礦產業規模穩定向前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集群發展迅速,技術裝備水平持續提升,在原料粗加工向材料深加工、產品低值加工向高值化加工、高耗能向綠色加工轉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原輔材料產品產能過剩,高值化、系列化礦物功能材料產品開發應用遲緩,行業科技創新總體實力不強,標準制訂滯後,企業核心競爭力弱,高端領軍人才匱乏,商業模式落後,市場主體活力不足等問題和矛盾依然突出。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中,非金屬礦工業的發展狀況已成為衡量國家科技進步以及工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偉大的歷史交匯期,要實現由非金屬礦大國向非金屬礦強國的跨越,全行業必須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緊扣產業發展特徵,強化擔當,眾擎易舉,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能力導向、市場導向、競爭導向目標牽引,全面推進綠色、協調、融合、均衡、開放發展,服務建設,服務國防,惠澤民生,造福人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爭當踐行「宜業尚品、造福人類」 建材行業發展新理念的主力軍,推動實現中國非金屬礦工業高質量發展新突破。
二、非金屬礦工業的「宜業尚品」與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突破的著力點對非金屬礦行業而言,「宜業」就是要矢志不渝地追求發展與人類文明進程合拍,與當代科技進步同步,與當下先進生產力水平相匹配,與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大趨勢並行;「尚品」就是要始終遵循「礦要成物,物要成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材料勘採、提取、研究、製造和應用的基本規律。非金屬礦因其產品、製品獨具結構多樣性的特性和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能,既有「宜業」的騰挪空間,又有「尚品」的基因稟賦,是造福人類的安全基石。
宜業尚品是一個動態、優化的發展過程,造福人類是一個持續、永恆的終極目標。在踐行「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的建材行業發展新理念的徵程中,當前及今後,非金屬礦行業應以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突破為重點。
(一)以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為導向,激發科技創新新動能
研發石墨、螢石等戰略礦產精深加工技術及重點礦種新一代開採技術,突破難選伴生、共生礦的選別方法理論和選礦技術;攻克生物醫藥載體用納米礦物材料、土壤改良與治理用礦物功能材料、環境汙染治理礦物功能材料、新能源領域高性能礦物功能材料、新型黏土礦物基複合材料、特種非金屬礦新材料和多功能複合阻燃材料等精深加工製備與應用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一批在線檢測、過程控制先進智能裝備,提升行業智能製造水平;創新行業標準體系,構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配套協調的新型標準體系;編制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圖,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和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撐作用。
(二)以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開拓轉型升級新路徑
滿足生態文明、鄉村振興、軍民融合、區域協調、健康中國等國家重大戰略對非金屬礦功能材料的需求,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競爭力強的先進礦物功能材料規模化企業,研發一批先進技術裝備和新型功能材料,開發一批服務新興領域應用技術,造就一批高端領軍人才,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擴大內需、拉動市場消費、服務食品安全、帶動充分就業,推動行業企業轉型升級。
(三)以全面提升綠色發展能力為導向,構建生態文明新範式
以國家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為契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將環保紅線貫穿始終,有序推進非金屬礦產資源綠色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建立礦山維護、開採復綠、尾礦利用與礦山資源開採同規劃,與深加工產品同研發,與市場推廣服務同主體的保障機制,加快實現礦山開採數位化、生產過程集約化、產品開發功能化;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礦山智能開採與產品綠色製造體系;重點研發尾礦全組分復配利用技術,實現尾礦全組分、大體量、高效利用的新突破;實現資源利用方式根本改變,構建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文明發展新範式,為子孫後代留守一座瑰麗豐富的非金屬礦資源寶庫。
(四)以提高市場供給體系質量為導向,形成提質增效新格局
圍繞超材料、微電子、第三代半導體、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工程、深海深空極地開發、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高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發展壯大及化工、機械、冶金、建築建材、交通、輕工、能源等基礎產業轉型升級,充分挖掘非金屬礦資源稟賦優勢,鍛長板、補短板,加強產經融合,深入兩化融合,加快推進特色非金屬礦產業園區和生態園區建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鏈條完整、功能多樣、產品優質、業態豐富、獨具優勢的產業效益新格局,為相關產業均衡發展提供高端、高效供給。
(五)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為導向,提升對外開放高水平
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重大歷史機遇,以全面開放為指引,實踐「一帶一路」倡議,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實施製造強國戰略,主動應對國際科技競爭挑戰,堅持自主創新與協同創新相結合,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搶佔高端技術制高點,努力形成主要產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專利成果躍居世界前列;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產業鏈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服務水平和競爭力;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標,積極轉化國際標準,開拓主導制定國際標準途徑,提高標準的國際化水平;重視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自身安全,減少貿易技術壁壘。爭取早日躋身世界非金屬礦強國行列。
三、非金屬礦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突破的相關舉措(一)加快行業質量變革,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突破
舉全行業之力,集中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技術,重點研發未來前沿技術,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突破。
以資源綠色生態為牽引,研發新一代非金屬礦開採技術。重點研發基於地勘大數據的膨潤土、高嶺土等粘土類礦山分類開採、分級利用技術並推廣應用;構建重點礦種和礦山的數位化資源儲量和利用模型,開展資源開發和動態經濟評價,實現礦產資源儲量利用的標準化管理。
以國家戰略礦產為牽引,研發選礦及材料製備等先進技術與裝備。重點研發石墨選礦提純工藝及生產設備,大功率石墨基相變儲能材料,核反應用石墨減速反射材料,高品質石墨烯的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工藝及設備,以及螢石高純精粉製備、伴生螢石礦的選別方法理論和選礦技術等。
以高端生物醫藥需求為牽引,研發納米礦物精深加工技術。重點研究礦物材料設計與製備的新原理與新方法、納米尺寸礦物材料理化性質與生物學效應的關係、礦物材料微納結構與醫用性能的關係及穩定性,開發應用非金屬礦物的納米製備與精深加工技術;重點開展礦物基靶向藥物精準治療載體材料,輻射燒傷無痕修復材料,軍用快速凝血止血材料,藥物懸浮觸變緩釋增效材料,構建新型生物醫用礦物材料產業體系。
以支撐現代農業為牽引,研發土壤改良與治理用礦物功能材料。重點開展各類農田汙染吸附分解治理材料,土壤改良成分調節材料,難墾土地的復墾與荒漠治理材料,高效農藥載體材料,礦物複合肥料,農藥催化緩釋長效材料,農作物保鮮防黴材料和產品。
以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求為牽引,研發環境治理等礦物功能材料。重點開發推廣密閉空間空氣過濾分離淨化材料,密閉空間廢棄物吸附除味分解貯存再生材料,核反應堆屏蔽材料,核廢料固化長效封閉處置材料,海上重油汙染高效搜捕材料等。
以新能源領域開發為牽引,研發高性能礦物功能材料。重點發展光伏用高純低雜變相石英材料,大倍率儲氫儲氣材料;超前研發適應新能源時代的高純石英、雲母、葉蠟石、沸石儲能材料等耐高溫、高壓及高導電性、高絕緣性和高阻燃性礦物原料、材料或製品的生產工藝和製造技術。
以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為牽引,研發新型黏土礦物基複合材料和多功能複合阻燃材料。重點研發滿足健康、安全、環保需求的硅藻土、沸石、蛋白石、凹凸棒石、海泡石等多孔礦物基複合材料,及膨潤土(蒙脫石)、高嶺土等層(管)狀結構黏土礦物基複合材料。如黴菌毒素吸附材料、甲醛等室內有毒害氣體淨化材料、室內調溼與防黴材料、製藥和生化製品廢水吸附材料、綠色節能建築及人工溼地功能材料、高性能城市垃圾填埋場毒液防滲複合材料,環境友好、低毒高效、多功能複合的非金屬礦物阻燃材料。
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研發特種礦物新材料。著重研發海洋裝備用塗層填料、海洋工程用高強填料、抗鹽鹼耐高溫長效海上油氣探採材料;葉蠟石燒蝕材料、層狀礦物固體自潤滑材料、金紅石通信窗口材料;鈣鈦礦、電氣石型結構等特種礦物新材料;攻關天宮空間站、國產大飛機、高速磁懸浮列車等用密封、制動材料;滿足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戰略及開發太空的高技術產業需求。
以技術裝備升級轉型為牽引,提升行業製造智能化實力。研發礦物深加工環節的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智慧化改造技術與工程,建立覆蓋整條生產線的成套集中控制系統。如節能環保智能成套工藝技術與裝備,智能化大型光電色選技術與裝備,超細粉體顆粒在線檢測儀器及應用技術。推進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非金屬礦採選和深加工製造的深度融合,加快完成行業智慧礦山建設探索和智能製造進程。
以高質量標準為引領,支撐行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推進標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編制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團體標準,在主要細分行業和關鍵領域,建立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相關團體標準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一方面加快國際標準的轉化,提高採標率,另一方面對有外貿需求的重點標準開展外文版翻譯工作,力爭在優勢和特色領域發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的團體標準。
(二)促進行業效率變革,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突破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促進行業的效率變革,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推動全產業鏈整體躍升,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突破。
加大資源整合力度,要嚴格按照環境承載能力,科學採選,優化布局,實現礦山資源綜合利用最大化;支持和引導符合政策條件的礦山,向工業遺址公園、地質公園(博物館)、工業類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轉型。
加大產業集群建設力度,堅持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與區域經濟發展互為融合、互為支撐,實現資源生態化、產業集群化、企業集約化。
加大管理創新力度,提升行業企業戰略創新和市場配置資源、成本控制和市場應變能力、風險管控和危機應對能力。
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支持實力雄厚企業在境外開展併購、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建立全球科研、營銷及服務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全面提升我國非金屬礦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地位。
(三)深化行業動力變革,實現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突破
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開創增強質量效益的發展新局面。
發揮市場新動能,進一步統籌非金屬礦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充分開發利用國內、境外兩種資源,將「走出去」與「引進來」更好地結合,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整體發展質量和效益。
孵化資本新動能,探索由行業協會協調社會資本與專業公司建立中國非金屬礦投資發展基金的途徑,鼓勵投資重點從產能增長轉向非金屬礦精深加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開發新興材料產業等領域。支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參與國際市場投資與經營,完成從產品輸出到技術輸出再到資本輸出的不斷升級。
培養人才新動能,造就一支有全球視野、戰略眼光和敏銳市場洞察力、開拓進取能力強的行業領軍人才和優秀企業家隊伍。同時,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行業勞動者大軍。
培育品牌新動能,打造行業的世界級知名產品品牌、知名產區品牌和知名企業品牌,成為提供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材料和高端產品供應的主要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