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法」,對大眾來說一直是一個熟悉而又神秘的存在。誰都知道陣法的大概意思,也大都聽過古今小說家筆下的所謂「十大陣法」、「八大陣法」,比較有名的如「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鬥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但陣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並沒有太多人能說出個子午卯酉來。另外強調一點,現在經常聽到的風水上的轉運、旺財陣法,是在戰陣與奇門遁甲等玄術結合之後(下文會說到),再經今人衍生而來,並不在今天的主題之內。
陣法的出現以及重要性
陣法,是指冷兵器時代戰鬥中的作戰隊形。排兵布陣得法,就能通過互相配合,實現「1+1>2」,使軍隊整體作戰能力遠大於單一個體戰鬥力的簡單相加。
「陣」,其實在魏晉以前都寫作「陳」,陳通乘,其本義指戰車和步卒的排列,是車戰時代的專用軍事術語,以後又引申為軍隊戰鬥隊形的泛稱。據《康熙字典》記載,「陣」字首次出現,是在王羲之《小學章》帖中,嚴格說來應該算是錯別字吧?打那個時候開始,「陣」與「陳」字義相通。但再往後,凡與軍隊相關的都寫作「陣」,而「陳」則在姓氏或陳列的意義上使用,兩字就沒什麼關係了。
從卜辭記載中可以看到,我國軍隊早在殷商時代就已開始按左、中、右的固定隊形排列作戰。這種作戰中的兵力布置方式,就是「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若干關於調整隊形、布置兵力的方法,這就是後人所說的陣法。
兩軍交戰不同於擂臺比武。個人的武功再高、技藝再強,也難以在戰場上決定勝負。所以,高明的將帥都會致力於訓練出一批紀律嚴明、士氣高昂而又具有基本戰術素養的戰士,沒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一個士兵培養成武藝高超的技擊專家。正因如此,在我國漫長的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技戰術訓練都集中體現在練武習陣上。練武指練習刀、槍、劍、戟、駕御、騎射等各種兵器和技藝的使用;習陣則指演習方、圓、曲、直、銳等種種陣型的變化。在古代軍事家的心目中,習陣比練武更加重要。
《荀子·議兵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議論:「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相傳齊國好技擊,單兵作戰能力最強。所以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崇尚技擊的齊國士兵,不如魏國身披堅甲、手執勁弩的武卒;魏國的武卒不如秦國賞罰嚴明、重視戰功的銳士;而秦國的銳士又不如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所率領的節制之帥。所謂節制之師,是指令行禁止、秩序井然並擅於排軍布陣的軍隊。因此,任何無組織無紀律的隊伍,即使個個都是技藝精湛的高手,在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所列成的堅陣面前,也必定會無可奈何地作鳥獸散。
戰國時期的著名兵書《孫臏兵法》曾這樣論述了「陣」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兵之前行後行之兵,不參齊於陣前,可敗也。」孫臏將陣容不整、隊形凌亂看作是判定軍隊將會被打敗的依據,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呢?從時間來看,答案是肯定的。陣型整齊是戰術的需要,是訓練水平的標誌,也是軍隊戰鬥力的表現。因此,觀察敵軍陣型便成為判斷其戰鬥力的重要手段。
陣法為何如此神秘?
回到咱們的主題,陣法誰都聽過,卻又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存在。因為再具體一點,比如不同的陣法到底是何陣型,又如何克制對方怎樣的陣法,沒有誰能說得清楚。似乎「陣」或「陣法」一直都被籠罩在迷霧之中,使人難辨其廬山真面目。這又是為什麼呢?
《封神榜》中的誅仙陣、萬仙陣、混元金鬥陣等,都匪夷所思;《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中的八陣圖,《水滸傳》第八十七回中宋江與遼軍鬥陣法時出現的九官八卦陣、太乙三才陣、河洛四象陣等,都神乎其神。
不僅如此,即使是那些著名的兵書,也常將陣法寫得雲山霧罩,玄妙難測。唐代李筌在《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中提到天覆、地載、風揚、雲垂、龍飛、虎翼、鳥翔、蛇蟠各陣,宋代許洞在《虎鈐經》中新創了飛鶚、重霞、長虹各陣,但在闡述這些陣法時往往都與奇門遁甲之術摻和在一起。明代軍事家何良臣曾對此作出了深刻的批評:「陰符家每好穿鑿,或假知兵之名,而妄作陣圖,為害深矣!」
古代的陣法之所以會籠罩在神秘的迷霧之中,竊以為,應該從對歷史背景的考察中去尋求答案。
先秦時期,陣法的研究處於草創階段。《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基本上不談陣法,而研究與記載陣法的兵書如《孫臏兵法》,在漢之後便漸漸失傳,直到1972年才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重見天日。《漢書·藝文志》中著錄兵書53種,其中載圖的有14種;但是七百多年後的《隋書·經籍志》共著錄兵書109種,其中談到陣圖或附圖的兵書卻僅存4種,較之漢代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10種。
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由於陣法對於將帥們建功立業的重要性,使得他們阻止外傳甚至不惜毀滅,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封建朝廷嚴禁此類書籍流傳民間。漢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東平思王劉宇入朝,上疏求賜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當時稱作《太史公書》)。漢成帝就此事徵求大將軍王鳳的意見。王鳳奏對,《太史公書》中記載有戰國時各國縱橫捭闔之謀和漢興之初的權臣奇策、地形扼塞等內容,諸侯王等不宜閱讀。劉宇是漢成帝的叔父,但漢成帝仍然採納了王鳳的建議,不將此書賜予劉宇。
如果說連藩王都不準閱讀《史記》,生怕由此而對朝廷的統治不利,又怎能容許涉及陣圖的兵書在民間流傳呢?至於官府收藏的陣圖,在戰亂或者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失傳,也是順理成章的結果。這樣一來,我們便只知使用陣法可以取勝的史實,卻不知如何使用陣法方可取勝的詳情,因此也就越來越增加了對陣法的神秘感。
此外,陣法的神秘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自從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儒家學派便開始了「儒教化」的過程。讖緯神學倡興在前,宋明理學繼起於後,談玄演易之風經久不衰,五行、八卦、九宮之說盛行,其影響深及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再加上道教在軍隊中的影響不斷深入,使奇門遁甲、符籙之學滲透進兵法之中。於是,自唐宋以來,便陸續出現了對陣圖進行穿鑿附會的解釋、神秘氣氛的渲染和偽託古人的編造等種種現象。
即使像明代戚繼光這樣的名將,在制定旌旗法制時,不僅講究五行生剋、風角星佔,還根據《禮記》所謂五方旗神,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中騰蛇,建立方形旗五面,並配以五方旗五面,即東方溫元帥、南方關元帥、中央王靈官、西方馬元帥、北方趙元帥,以象徵天幹之數。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一共繪製了62面旌旗,上面畫了六丁六甲,二十八星宿等神鬼獸怪圖形,旗面上還描畫了今人已很難解讀的許多符咒文字。戚繼光尚且如此,那麼,其他兵書在談到陣法時加上陰陽五行、奇門遁甲等神秘色彩,乃至某些小說如《封神演義》中出現十絕陣、誅仙陣等鬼神出沒的陣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人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時,對奇蹟的幻想,對奇蹟的崇拜便應運而生。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除非雙方戰力之比絕對懸殊,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居於不敗之地,這時將有決定性作用的陣法和宗教神秘之術結合在一起,也算是順理成章了。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原因,我們也就不難回答「好像人人都知道陣法,卻為何還是感覺如此神秘」這個問題了。今天的話題先到這兒了,後面還會對古代陣法的一些具體信息進行探討,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堃哥我是文化人,謝謝!
本文由「堃哥我是文化人」原創。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