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了,地裡的小麥和油菜在陽光的滋養下生機勃勃,看到新聞媒體報導國外鬧蝗災,大家很是擔心蔓延到中國。
但是另外一種觀點也上線了——捕蟲而食,那麼蝗蟲到底能不能吃呢?
蝗蟲就是俗稱的螞蚱,平時以綠色為主,黃綠相間,土黃色為輔,以植物枝葉為食。
在記憶中,捕捉到的蝗蟲要麼餵雞,要麼用根繩綁著當玩具。
而蝗蟲成災歷史上就有:唐朝德宗年間,東自海,西盡河隴,蝗蟲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一般而言,許多昆蟲是草食性的,比雜食性動物的問題少。理論和實際證明蝗蟲是被人食用過的,可食!
那麼蝗災時的蝗蟲能不能吃呢?
1.有關於提到蝗蟲在群居狀態下會分泌氰化物,分解後產生氫氰酸,是劇毒物質,氫氰酸的沸點是25.7攝氏度。氫氰酸的前體苯乙腈,沸點230攝氏度,需要處理。
2.蝗蟲屬於高蛋白食品,其中稻蝗乾重的蛋白質含量為60%,且昆蟲蛋白的胺基酸組成好,屬於優質蛋白;
3.昆蟲蛋白食用時要注意過敏反應,昆蟲與蝦、蟹同屬節肢動物,都有可能在小部分人身上誘發過敏反應;
4.蝗蟲的主要寄生蟲為鐵線蟲,鐵線蟲很少導致人類生病,且鐵線蟲對人的致病機理是人類的外陰接觸了含有鐵線蟲稚蟲的水源後,稚蟲通過尿道逆行至膀胱中進而寄生在其中;
5.蝙蝠和其他野生哺乳類動物或野生鳥類,和人一樣是脊椎動物,病毒跨物種傳播,親緣關係越遠越難以跨越,你擔心節肢動物病毒變異感染到脊椎動物身上,不如擔心全球氣候變暖,至於提到朊病毒的,也希望你多讀書;
炸蝗蟲還蠻好吃的,除了蛋白質,蝗蟲所含的一些多糖,比如幾丁質,還有一些微量元素,都是對人體有益的。
但是,在理想的情況下,建議不要生吃,因為可能存在其他寄生蟲。其次,非人工飼養的蝗蟲可能會因農藥和殺蟲劑的使用會使昆蟲不適合人類食用。
儘量不要吃!
古時候沒有農藥殺蟲劑,蝗蟲也能被食用,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因為蝗災而餓死呢?
一是:蝗蟲能量供給有限
生物能從農作物轉移到蝗蟲,考慮到蝗蟲能吃掉不可食用的部分,其生物能轉換效率最高也不過10%。就是說在莊稼成熟期,本來可供100人口糧的耕地如果用來養蝗蟲,就只夠10人吃的,50%的捕獲率就只夠5人吃。
如果發生在非成熟期,可能就只夠一人吃的。相當於一場蝗災下來,人均口糧產量下降為原來的5%到1%甚至更低,如果周邊沒有足夠的糧食運入,並且原本穀物儲量不足的話,蝗蟲不僅不夠吃,還會比穀物價格更貴。
當然了這個說法不夠嚴謹。
蝗蟲會肯食整株植物,而對於人來說只有種子部分是可食用的,其次蝗蟲不止食用我們種植的糧食作物,很多植物都是它們的食物,但這些植物我們人類是不食用的,所以蝗蟲作為一級消費者,其中所含有的能量還是比較可觀的。
二是:蝗蟲抓捕及存儲困難
當蝗蟲光顧一個地方,它並不會在這裡停留太久,當吃完了都當地的植物之後它必須馬上飛走,不然就會被身邊的同伴吃掉,那留給農民們捕捉的時間就相對較少,農民們吃不了幾天蝗蟲就飛走了,你就算抓得再多,也不會像糧食那樣存儲。
自己可以逮上一麻袋自己回家炸著吃,沒問題,可是把上億的蝗蟲做成蝗蟲食品,形成產業鏈就沒那麼容易了。大馬哈魚逮住之後當場冷凍,運到工廠去檢驗檢疫,抽籽,剃肉,包裝,銷售,所有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
蝗蟲呢?農民抓到上百萬隻蝗蟲,誰來收?收購之後如何儲藏運輸?是冷凍還是風乾?進到工廠以後如何確定蝗蟲還是不是新鮮的,適不適合食用?做成食品以後,食用過程需要注意什麼?會不會有人過敏?過敏之後送到醫院怎麼處理?實際問題比理論多很多。
想要靠吃來抵禦蝗災,還是權當談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