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到1億5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你會看到當時統治地球的巨大蜥腳類恐龍在不停地吃吃吃,它們每天除了吃大量的樹葉和草,有時還會吃一些石頭當做「餐後甜點」。
為什麼這些恐龍要吃石頭?科學家們又是如何發現這件事的?
在發掘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時,科學家們經常在它們的肚子裡找到一些圓球狀的東西,一開始以為是還沒生出來的恐龍蛋。
打開檢測之後才發現原來是石頭,這些圓滑的石頭不是恐龍體內的結石,而是它們吃下去的,被稱作胃石。
恐龍化石裡發現的胃石
關於這些恐龍吃石頭的原因,最開始的猜測是它們為了補充鹽分和礦物質,就像牛羊會舔舐石頭補充鹽分一樣。
但是這個觀點很快被推翻了,因為如果吃石頭是為了獲取鹽分,那其他恐龍的肚子裡應該也會發現才對。
巖羊爬上懸崖舔舐鹽分
原來是因為食物和牙齒:
在蜥腳類恐龍生活的時代,地球的氣候非常乾燥,樹上的葉子都很硬而且缺乏營養,它們每天都要吃大量這樣的葉子來滿足能量需求。
科學家研究蜥腳類恐龍的牙齒發現,它們沒有臼齒,也就是最裡面的磨牙,所以它們只能把樹葉切斷然後囫圇吞下,而無法將葉子嚼碎。
當大量很硬的樹葉遇上不會咀嚼的牙,實在是太考驗消化能力了,儘管它們進化出了強大的腸胃,還是會有點力不從心。
所以它們想到了藉助石頭來幫助消化的點子:腸胃的蠕動讓石頭相互摩擦,把樹葉也給磨碎了,這樣就好消化了。
注意,不是什麼石頭都能當胃石,雖然蜥腳類恐龍的胃很強大,也經不住尖銳的石頭天天劃,所以它們會挑比較圓潤的石頭吃。
通過觀察恐龍的後代——鳥類,也能發現這種現象。在農村散養的雞,會吃一些小石子或砂礫來幫助消化,因為它們的喙裡壓根沒牙,比蜥腳類恐龍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