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貧」」、脂肪肝、老年痴呆症……原來都和這種維生素有關
梅紅《百科知識》
據一份醫學報告稱,一名英國少年多年來只吃薯條、薯片和其他「垃圾食品」,結果導致失明。這位挑食少年14歲時體內維生素B12含量就已經過低,15歲時出現聽力喪失和視力問題,17歲時幾近失明,最後被診斷為營養不良性視神經病變。
維生素B12是B族維生素中的重要一員。醫生表示,這名青少年的視力下降是永久性的,因為缺乏B族維生素會導致有毒物質積累,並最終損害神經細胞。
此前,法國健康雜誌Topsantes也曾報導:最新研究顯示,孕婦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增加出生嬰兒患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概率。
維生素B12與嬰兒健康
維生素B12是一種可溶於水的紅色結晶,又稱氰鈷胺素,是影響人體大腦運轉、能量產生、脂肪酸合成的重要營養元素。同時,維生素B12是DNA合成和維護神經系統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所以孕期女性更要重視對它的攝取。 美國科學家發現,孕婦體內維生素B12含量過低時會導致嬰兒出生時超重,並且增加罹患高膽固醇症等疾病的風險。 根據上述最新研究,科學家們推測,由維生素B12含量過低引起的生理變化會導致瘦素異常。瘦素又稱脂肪抑制素,是一種由脂肪組織分泌的蛋白質類激素。瘦素對機體能量代謝和肥胖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研究顯示,孕婦在懷孕期間如果缺乏維生素B12,其所生嬰兒體內的瘦素含量會比正常情況下高出許多。對於嬰兒瘦素異常增高這一現象,法國科學家提出了兩種可能:第一種是缺乏維生素B12導致胎兒積累過多脂肪,而過多的脂肪又反過來刺激瘦素的產生;第二種是維生素引起人體基因發生化學變化,從而促使瘦素增長,而維生素B12的確會影響基因在人體上的作用方式。
維生素B12與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是指因缺乏維生素B12、缺乏葉酸(維生素B9)引起的DNA合成障礙所致的一類貧血,簡稱「巨幼貧」。人體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會影響造血器官的正常功能,使紅血球不能正常生成,造成未成熟的較大紅血球提早釋放到血液中,因為這種紅血球不具備運送氧氣的功能,從而導致「巨幼貧」發生。孕婦孕前或孕中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都可能會患上該病,臨床表現為嘔吐、腹瀉、舌炎、低熱、水腫等,可引起流產、早產、胎兒發育不良等問題。曾有報導顯示,在88位成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患者中,孕婦佔43.2%。 一旦被診斷為「巨幼貧」,就應當多攝入富含葉酸的新鮮蔬菜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肝臟、瘦肉等,因為維生素B12隻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
在我國,「巨幼貧」的發生有一個特點,即因缺乏葉酸所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比較常見,而因缺乏維生素B12所致者則較前者更少。這是為什麼呢?這得益於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大豆是植物性食物,因此不可能含有維生素B12。但營養學家在研究發酵豆製品時卻驚奇地發現:大豆發酵食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這是因為,在豆製品的發酵過程中,微生物不僅分解了蛋白質,同時也合成了維生素B12。例如,傳統工藝食品臭豆腐,其維生素B12含量為1.88~9.80微克每百克,醬類、豆豉、納豆等其他各種發酵豆製品中也都含有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933年的一天,美國麻省總醫院急診室來了一個8歲的小患者,這個小男孩已經頭痛、嗜睡、嘔吐4天了。不僅如此,醫生發現男孩有思維發育遲滯、視力障礙及先天性髖關節畸形等症狀。儘管醫生盡全力搶救,但男孩還是在3天後去世了。屍體解剖發現,致命殺手是頸動脈粥樣硬化而致腦梗塞。 32年後,「男孩」的侄女也因同樣的病症入院治療,醫生根據她的一項尿液化驗結果推測:女孩的「叔叔」當年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對我們來說,同型半胱氨酸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但它確實存在於我們體內,來源於一種叫作甲硫氨酸的物質,而甲硫氨酸存在於所有食物的蛋白質中,即我們喜愛吃的豬肉、牛肉、雞蛋、雞肉等。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種有毒物質,但它可以變成無毒的胱硫醚,然後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人體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水平為5~15微摩爾/升,高於此範圍即被稱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愈高,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愈大。近年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醫學界認為是血管疾病的一種可能危險因素。我國目前高血壓患者超過2億,其中75%左右伴隨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情況,而同時患有高血壓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是健康人的12倍。 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需要人體內的三個B族維生素,即維生素B12、維生素B6和葉酸。正常情況下,這三個B族力量可以幫助人體調節和完成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謝。一旦缺乏它們,同型半胱氨酸就會在體內逐漸積累,成為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兇。正因如此,在美國,專家建議每人每天攝入維生素B12300微克、維生素B63~3.5毫克、葉酸350~400微克。
維生素B12與素食者
多年吃素的「辦公族」陳先生一直是單位男同胞的榜樣,因為他70千克的體重已經保持了10餘年。最近單位體檢,讓陳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自己被檢出了脂肪肝。脂肪肝,是指充積於肝臟的脂肪含量超標。正常肝臟含脂肪約5%,超過10%,是輕度脂肪肝;若肝內總脂肪量佔到肝重的30%以上,就是中、重度脂肪肝了。 脂肪肝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長期飲酒造成的,而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同樣會導致脂肪肝,這種非酒精性脂肪肝同樣危及健康。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三大產能營養素,完全吃素的人很難達到營養均衡。一方面,缺少葷食,自然就少了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來源,人體的白蛋白合成減少,就不得不動用並分解脂肪組織,大量脂肪酸從脂肪組織中釋放出來並進入肝臟,便會導致脂肪在肝臟蓄積,從而形成脂肪肝。 另一方面,人體肝臟的脂肪含量在正常情況下很低,可以通過脂蛋白將脂肪中的甘油三酯、磷脂、不飽和脂肪酸等轉運至其他地方,而脂蛋白主要是由動物蛋白質在肝臟內合成,素食會造成脂蛋白合成障礙,脂肪轉運不出去,自然就在肝臟越積越多,最終形成脂肪肝。
吃素減少了葷食的攝入,主食攝入量則會增加,現在主食多為精米精面,加工過程中損失了太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吃下後會較快地轉化為葡萄糖,從而升高血糖。超過80%的人體膽固醇在肝臟內合成,而胰島素是促進肝臟合成膽固醇的主要因素,長期快速上升的血糖會刺激人體產生更多的胰島素,它不僅會讓多餘的血糖轉變為脂肪,同時也會促進肝臟生成更多的膽固醇,進而導致脂肪肝。 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就是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2。B族維生素參與人體的糖、脂代謝,促使其轉化成熱量而被消耗,若素食者體內缺乏B族維生素,糖、脂代謝紊亂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堅定的素食主義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吃一些發酵豆製品、蛋類、奶類、堅果類食物。
維生素B12與老年痴呆
患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會出現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減退或喪失,人格、情感和行為改變,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逐漸喪失,發展到最後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直至徹底失能。 某些疾病會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風險,或使其症狀更加嚴重。這些疾病包括貧血症、抑鬱和焦慮、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機能減退、肥胖、睡眠呼吸暫停等,還有就是缺乏維生素B12。缺乏維生素B12會使認知功能受損,而維生素B12隻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
也許有人會說,老年痴呆是頑症,普通的維生素真會對它有如此大的影響嗎?不要小看了維生素B12,它有個美稱叫「營養神經的維生素」,當嚴重缺乏時即會引起神經纖維變性,其相關症狀有精神抑鬱、記憶力衰退、性情偏執、多種認知功能障礙,由此增加老年痴呆的患病風險。 雖然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不含維生素B12,但也不是說我們應該每天大魚大肉,大量食用動物性食物,只要葷素搭配、合理膳食就可以了。但純素食者要主動補充維生素B12,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定量補充;長期服用二甲雙胍的患者,也應適當補充維生素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