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不止遊戲第115期,我是喬伊。
在上期我們講了遊戲中出現的火箭筒和無後座力炮後,這期我們來講講遊戲和電影中出現的各類型可攜式飛彈。
看起來都是肩扛著發射,不少人會將可攜式飛彈和火箭筒等武器混為一談。
無論是單兵發射的,還是坦克飛機等發射的。飛彈,都突出一個「導」字。和火箭筒等武器瞄準發射,能不能打中還需要看緣分相比,飛彈能夠在發射前後等階段中,進行提前鎖定製導。能及時修正方向,更精準的擊中目標,這才是飛彈最大的特點。
在《使命召喚》、《戰地》、《戰爭雷霆》等遊戲中,都有各式各樣的可攜式飛彈出現。有進行空中打擊的防空飛彈,也有對付各種裝甲單位的反坦克飛彈。這些飛彈成為單兵以小克大的有效手段,也成為很多遊戲中的關鍵性武器。
本期節目我就來講一下經常被觀眾們混淆的,遊戲中那些常見的單兵可攜式飛彈,以及它們的作用原理和背後有趣的細節。
GM-148標槍反坦克飛彈(FGM-148 Javelin)
我估計很多玩家和我一樣,第一次在《使命召喚》和《戰地》裡,使用標槍飛彈發射器的時候,都被它奇特的彈道給整楞了一下。
早年間其他國家的制導武器,在發射後便暴露了射手位置。同時需要射手一直操作鎖定。因此在彈體飛行的時很容易遭到敵人攻擊。一旦射手受到幹擾或者陣亡,就可能導致飛彈射偏。
標槍飛彈是美國從1989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單兵反坦克飛彈。一旦鎖定目標,飛彈會彈出一定安全距離後,才會點燃火箭引擎。使得射手的位置暴露機率更低。由於有「射前鎖定,射後不理」的優點,鎖定目標發射後,射手可以立刻開溜,飛彈會自我修正彈道以擊中目標,而射手也極大的保障了自己的生存機率。
標槍是第一種採用焦平面陣列技術的可攜式反坦克飛彈,主要由兩個模塊組成,分別是控射裝置和飛彈發射筒,全系統重約22公斤。其中,射控裝置由電池供電,並提供了多種瞄準模式。
紅外傳感系統由紅外傳感器和多模跟蹤器組成。紅外傳感器能在濃密的煙霧中和黑暗的環境下發現目標,並顯示出清晰的圖像供射手識別。而多模跟蹤器配有微處理機,可以按搜索程序自動捕捉目標,並在命中目標前一直牢牢鎖定。因此《使命召喚》相對還原一些,《戰地》多人遊戲中,為了平衡性,把標槍改成讓玩家必須一直盯著目標的半鎖定模式。
在白天,可以使用不耗電的4倍光學鏡頭尋找目標,而在夜晚或是惡劣環境中,就可以使用熱成像進行搜索。幾個模式的切換也非常方便,提供了更多的戰術彈性。
在遊戲中玩家們可以看到,標槍飛彈發射後,看起來像換了個新的標槍來用。但現實中發射筒是直接扔掉。手裡的控射裝置是要留著的。你要是把這玩意扔了保證要挨揍。射控裝置是很值錢的東西。
第二次射擊只需要再摸個新的發射筒,扣上控射裝置就能繼續射擊。甚至有時候一些士兵連發射筒都不裝,單獨拿控射裝置來當索敵工具,或者看小姐姐玩。
標槍主要有兩種攻擊模式,一種是交戰模式。和正常的彈道一樣直接飛向目標,一般用於攻擊建築等非裝甲目標。同時該模式也可用於鎖定攻擊直升機。
而另一種便是攻頂模式。主要就是對付裝甲目標。大家都知道一般裝甲單位正面的裝甲防護是最強的。因此標槍飛彈在發射後,會飛向150米左右高空,然後在加速下落攻擊裝甲單位脆弱的頂部,實現精準高效的垂直進攻。在反恐戰爭時,美軍在山區也經常使用標槍,垂直攻擊躲在山洞內的敵軍。搞的那些恐怖分子們一聽到標槍的發射聲,就從掩體中四散而逃。成為其他士兵良好的攻擊目標。
標槍飛彈的出現,也讓大國們開始注重坦克頂部的防禦,但單純從防禦角度來講很難垂直進攻。
標槍的彈頭採用的是串列式裝藥設計,前段有兩枚錐形裝藥的彈頭。先一枚直徑較小的彈頭,用於提前引爆坦克上的反應裝甲。第二枚才是用於攻擊的主力。這種分段式打擊搞的俄軍開始轉變思路,從單純的防禦變成如何幹擾標槍飛彈的鎖定。至於成沒成功目前還是未知數。
早期量產的標槍,穿甲深度有650毫米。最新型號的標槍,據推測可以達到800毫米的穿甲能力。標槍不但可以單兵操作使用,也能裝在載具和直升機上使用。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遊戲中,標槍都是單兵裝備中,攻擊裝甲單位強有力的武器之一,也是遊戲主角一個人摧毀敵人三四輛坦克的關鍵。
FIM-92毒刺防空飛彈(FGM-92 Stinger)
毒刺飛彈,也是大家在《使命召喚》和《戰地》系列,以及多部電影中,最為常見的可攜式防空武器。
毒刺飛彈是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一種可攜式防空飛彈。早期的毒刺系統,彈體長1.52米,重約10公斤,包括發射器在內重15.2公斤。
和標槍一樣,毒刺也有「射後不理」的能力,它由兩節固體火箭推進,也是在飛彈飛出一定距離後,才會點燃火箭引擎。可以有效打擊4800米範圍內,3800米高空下的飛行器。
大家在電影裡經常都能看到,不管你怎麼蛇皮走位,毒刺飛彈在鎖定目標後,大概率能夠準確命中。
當然了,電影劇情肯定會有藝術加工。現實中肯定不可能來一手回頭望月,空中大迴環什麼的。毒刺飛彈得益於微型處理器,確實讓它擁有著極為精準的制導能力。
早期的92B型號就有了光學搜尋技術(POST),可以分析紅外、紫外兩波段訊號,並執行花瓣式掃描(rosette-pattern image scanning)。說簡單點的話,就是能讓它更好的區分,哪些是背景物,哪些是誘餌,哪個才是目標。
後來各國的軍用飛機都增加了不同程度的反制系統,毒刺也跟進更新了可重編程處理器(RMP),這個東西不僅可以大大增強毒刺的抗幹擾能力。而且還能像大家的手機、電腦一樣,隨時進行參數和固件更新,以此來克制各種反制手段。
毒刺除了常見的1-2人肩扛式操作,還能上腳架,安裝悍馬等各類軍用載具上,也有給直升機使用的空對空版本(ATAS)。
毒刺之所以能夠應用如此廣泛,也是因為它輕巧靈活且易於操作的特性。例如它的首次實戰亮相,就是在1982年5月的英阿馬島戰爭,當時英國的SAS成員,秘密部署了6發毒刺飛彈。
不過那時候英國剛買過來沒多久,說明書還沒整明白呢。當時SAS中只有一名成員接受過系統訓練,但這位老哥在前兩天的直升機失事中喪生了。結果就是趕鴨子上架,剩下的SAS成員只有硬著頭皮上了。在他們不熟練的操作下,毒刺的實戰處子秀就擊落了阿根廷兩架飛機,並造成阿根廷特種部隊隊員6人陣亡8人受傷。
1979年底,蘇軍入侵阿富汗後,也給了毒刺一展拳腳的機會。戰爭初期,蘇軍的武裝直升機像逛後花園似的,在交通不便的阿富汗山區來去自如。武直碾壓沒有防空能力的步兵簡直就是屠殺。
到了1986年,美國給阿富汗提供了一批毒刺飛彈,還提供「從入門到精通」的教學,平時吃著圖松卡,唱著卡琳卡的蘇軍直升機駕駛員們,跟打遊戲一樣吊打阿富汗遊擊隊員,結果人家突然射出幾枚毒刺進行反擊,導致蘇軍直升機毫無防備遭到嚴重打擊。
根據1993年美國一份統計報告顯示,阿富汗戰爭中,毒刺共擊毀了蘇軍269架飛機和直升機,且命中率高達79%。
可能還有一些玩家會比較好奇,既然毒刺的應用範圍這麼廣,能不能用來反坦克呢?畢竟《戰地V》裡,鐵拳也能兼備反坦克和防空多種用途。飛機的機動性可比坦克高多了,毒刺打飛機的命中率都這麼高,打那些裝甲單位豈不更是一打一個準。
答案是:基本不會這樣做,因為毒刺的定位是防空飛彈,採用近炸引信和大範圍爆炸產生的破片殺傷,對付天上飛的玩意,只要簡單打中一點點,都可能讓其受到嚴重的損失。但對於皮糙肉厚地上走的,沒點大的威力是難以對付的。也就是說毒刺真要是打中了,對坦克基本造成不了什麼實質性傷害,最多打點坦克上的光學器件。
所以結論是,可以,但沒必要,無論是效果還是性價比都太低了,一般情況下,真沒有人會這麼幹。
陶式反坦克飛彈(BGM-71 TOW)
陶式飛彈,在《戰爭雷霆》、《SQUAD 戰術小隊》、《戰地》等多部遊戲作品中都有出現。陶氏飛彈是美國從上世紀60年代研發,1970年正式生產的一種反坦克飛彈。型號為BGM-71 TOW。
T是管射的意思(Tube launched)、O是光學追蹤(Optically tracked)。而W便是線控導引(Wire command line guided)
大家在遊戲中就能發現,不同於標槍、毒刺這類射完開溜的飛彈,陶式飛彈是一種半自動指令制導飛彈。發射後,射手還得持續跟蹤,將瞄具的瞄準線一直對準目標,飛彈就會跟著半自動的修正飛行軌跡,直到擊中目標。
這種制導方式相較於「射後不理」,雖然要繁瑣一些,但是可靠性也要強上不少,畢竟是靠你肉眼光學跟蹤,不會像早期的紅外製導一樣,搞不好被其他熱源撩走了。
同時陶氏的線控導引很有意思,飛彈後面是連了根直徑在0.5-0.8mm左右的特殊金屬細線。某種意義上說,這枚飛彈和玩的有線遙控玩具一樣,導線能扯幾百米甚至幾千米,在射出的前中段通過連線引導,這樣就不容易被敵人給無線幹擾。直到飛彈要接近目標的後端時,導線才會斷開。這種有線遙控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抗幹擾性和精準度。
陶式整套系統的體積,也比標槍和毒刺大上不少,肩扛發射就別想了,老老實實的安在腳架上就完事了。
畢竟它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在各類裝甲車和直升機上的應用場景。為適配各類軍用載具,從飛彈本體,到發射器,再到各類瞄準、供電模塊都進行了多次升級優化。
陶式飛彈從1970年開始服役,取代了此前美軍的M40 106毫米無後座力炮,並在1972年的越南首次投入了實戰。
在越南戰場上,陶式主要是安裝在美軍的UH-1B直升機上使用,並很快就成為了殺傷裝甲車的一大利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擊毀了北越大大小小的24輛坦克,從此聲名大振。
隨後的幾十年間,陶氏飛彈出現在了海灣戰爭、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等多個戰場上。並在這些衝突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像2003年薩達姆的兩個兒子,也是被氣急敗壞的美軍連發了12枚陶式飛彈,最後連同整個房子都被炸垮了。多次戰火的淬鍊下,陶氏飛彈憑藉著較高的綜合性能,也在現實世界和遊戲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薩姆-18防空飛彈(SA-18 Grouse)
在《戰地》中出現的SA-18,是蘇聯在1981開始生產的一款可攜式防空飛彈。
上世紀70年代,蘇聯在剛開始著手研發SA-18時,因為技術等原因,決定搞出兩個版本,一個基礎版先給軍隊湊合著用,另一個Pro版本的再慢慢升級。
這個基礎版的防空系統也就是SA-16,採用的是紅外製導,還添加了一個「敵我識別系統」(IFF)。理論上說,可以通過和使用者的交互,有效的識別友軍目標。
SA-16從1981年開始在蘇軍中服役,根據測試顯示,這個基礎版的使用效果和早期的毒刺飛彈相比,在射程和精度上都十分接近。
兩年後,完全體的SA-18也順利入伍。相較於上一代,SA-18射程、威力和精度都有了很大提升。而且還加大力度升級了抗幹擾能力,能夠有效的對抗紅外幹擾等反制手段。
SA-18還給海軍提供了船新版本,可以安裝在船上防空使用。
當然了,不管是基礎版、Pro版還是船新版,SA-18防空飛彈依舊保持了毛子武器的一貫作風,簡單粗暴。不管是冰天雪天,還是驕陽似火,SA-18都能夠正常使用,有著極高的可靠性。
所以目前SA-18的使用者,除了東歐的部分國家,還有就是中東等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也讓它和AK,RPG-7一起,成為了很多非政府武裝,遊擊隊的經典三件套。
如今各類型飛彈的制導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除了我們剛剛所講的圖像識別制導、紅外製導、線控制導。
還有像AGM-114A地獄火飛彈,更為穩定抗幹擾能力的半主動雷射制導(SALH),以及AIM-7麻雀飛彈的半主動雷達制導,AJ 168馬特爾飛彈的電視制導,就是彈頭裝個攝像頭,然後拍攝的畫面能傳回射手的操作設備中,通過畫面情況不斷修正彈道,最後實現「臉撞上目標」就能精確命中。
但不管是哪種制導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沒有哪一種是完美的。
尤其是現在各種反制手段,和對抗手法的多樣化,很多國家也都開始採用多種複合制導技術。就是把幾種類型的制導方式組合到一起,綜合利用它們的優勢,彌補缺點,可以大大提升制導精度。當然了,這種複合制導的功能,受限於技術體積等原因,目前還是在巡航飛彈上比較常見,比如像戰斧巡航飛彈(BGM-109C/D),就是採用了慣性制導和光電制導相組合的制導技術。
感謝收看本期的不止遊戲,喜歡的觀眾朋友們可以點擊關注,我是喬伊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