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簫散文常年選入語文教科書,這些原因,實至名歸

2021-01-09 朱永歌十聊育兒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各種教材中以及散文收錄作品中都經常能看見吳伯簫的散文作品,在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間,吳伯簫的散文是課本教材常客。

如最早的《記一輛紡車》,在1966年就被選入函授學校的教學篇目,在1977年入選華中師範學校教材。入選教材的散文還有很多,其中《山屋》、《難老泉》、《獵戶》等大家都很熟悉。

吳伯簫筆下透露著時代變遷

大多數人對吳伯簫散文的評價不需要太多讚嘆的辭藻堆砌,因為他的散文大多平淡,而恰恰是平淡中才見功夫。80一代對他的《歌聲》、《菜園小記》、《早》等一定不陌生,這幾篇文章被選入了初中《語文》教材;

到90年代,《我沒有見過長城》、《窯洞風景》等又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三十年的時間裡,吳伯簫有大量的文章入選教材,這在現代作家中都是不多見的。

質樸的文字同樣能打動人,吳伯簫透過手中的筆寫下的是生活,因此在不同事情,他的作品風格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在上世紀30年代,在北師大求學的吳伯簫已經開始提筆在一些報紙上發表文章了,那時候的他和很多青年一樣希望在混亂年代裡能夠找尋一條精神上的光明之路。時代黑暗,他就用手中的筆呼喚光明,他的處女作《白天到黑夜》就是這樣的一篇文。

畢業後幾年吳伯簫去了延安,這期間他先是到抗日軍政大學讀書,後赴前線參加戰地的文化宣傳工作。

這期間吳伯簫的創作風格也發生了變化,少了過去的惆悵和哀怨,多了改變世界的宏圖壯志,在延安期間他創作了《出發點》、《馬上的思想》等充滿戰鬥激情的作品。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中國正值新時代建設如火如荼之際,吳伯簫筆下的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以及一種叫做希望的種子。

名篇《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獵戶》等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寫的多是平淡生活,但娓娓道來的文字更能淌入人們的內心,其中透露著的對美好的嚮往讓人感受深刻。

文風樸實平淡

吳伯簫散文的特點鮮明,樸實平淡、情感含蓄而真摯、白描手法讓人身臨其境。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寫的多是生活小事,在《馬上的思想》中,寫朱德總司令的散文也顯得平淡,沒有對人物的偉岸描寫,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被士兵愛戴的「普通人」。

和那個時代很多情緒激昂的文章不同,寫一座菜園子,寫一輛紡車,這些平凡到找不出亮點的事物,透露的恰恰就是真實生活的平淡二字。

在菜園子裡,生活的滋味就如他寫下的文字:暮春,中午,踩著畦壟間苗或者鋤草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新鮮的泥土氣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陣陣沁人心脾。

田園的生活以及樂趣就是在平淡和平凡中發現的,寫的天花亂墜反而不真。「平淡而貼近自然」這大概也是吳伯簫散文在多年後依舊能列入教材。

引起人們共鳴的原因,平淡才是生活的真相,即使是在吳伯簫所處的戰亂和動蕩年代,人們浴血奮戰保衛家園,為的也是捍衛這片土地上人們平淡過生活的權利。

情感含蓄卻真摯

在吳伯簫的《獵戶》中,內容寫的是董昆打虎的內容,但在吳伯簫的文字中,秋收的場景卻被他寫得活靈活現,深秋的太陽,軟軟的衰草,成熟的高粱,成垛的莊稼……

不是「故事主線」的內容卻寫的別有一番景致。而在故事的最後,董昆這個「主線」絲毫沒有被其他的描寫喧賓奪主:「不管是狼,是豹,紙老虎,我們統統包打,要打就一定把野獸和強盜全消滅!」

少有的慷慨激昂文字是《獵戶》中的一大亮點,不過文章到了最後又以熟悉的吳式風格結尾:"天晴了,很好的太陽。"打獵的活動最終還是歸于晴朗的天空和太陽,這也是作者一貫的堅持,源於生活的內容才更能引起共鳴。

在另一篇吳伯簫的名篇中也很能看出他寄託於其中的情感,《早》這篇文被選入高中《語文》教科書,內容是記敘作者前往魯迅故居的故事。

看到魯迅刻在書桌上的「早」字,吳伯簫以此作為文章的題目,而在文字間,他的情感流入卻不再掩飾,平淡的敘述中。

一種從文字間呼之欲出的慷慨激昂是這篇文章的升華亮點。吳伯簫散文作品內容行文間雖節制含蓄,但字裡卻都是滿滿的真摯情感。

擅用白描,讓人身臨其境

寫景是吳伯簫散文中的一大特色,但在寫人和寫事的時候,白描的手法同樣讓人身臨其境。在散文《忘年》中,文開頭是這樣寫的「老張,讓我還像四十年前這樣稱呼你吧。

雖然很多同志已經稱呼你為'張老'了。」張老和老張的稱呼是還原的是故事中二人的情感,以及故事的背景,簡簡單單一句話卻讓人身臨其境,情不自禁地代入到角色中對這句話細細揣摩。

文字很平淡,但並不影響其深刻性,白描是記錄生活和情感的最簡潔手段,但同樣的它傳遞出的情感卻可以做到足夠的真實與豐滿。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景也可以是飽含情感的景,身臨其境並感同身受,讀這樣的作品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一部文學作品的意境要有三個點來支撐,王國維的理解是三個標準: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敘事則如出其口。回到吳伯簫的散文,這三點似乎都能做到,並且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時代總在變,但吳伯簫的作品卻能歷久彌新,能夠脫離時代標準的東西,大概就是生活中無不透露的卻難以讓人覺察的真滋味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萊蕪名人——吳伯簫
    吳伯簫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作為一個文學家,他以風格獨特的散文精品贏得了幾代讀者的喜愛;作為一名教育家,他以滿腔心血哺育了難以盡數的人才;作為一個共產黨人,他以兢兢業業的工作與難能可貴的高風亮節,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吳伯簫,原名熙成,字伯簫。
  • 他的文章84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有段文字你或許還記得
    吳伯簫是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在散文創作方面,既卓有成就,又深具影響。他是在1925年在北京求學時開始創作的。第一部散文集《街頭夜》,>因"九一八"事變未及出版。此後,他到了山東任教七年,期間,他創作的散文《山屋》、《島上的季節》、《馬》、《說忙》、《羽書》、《我還沒見過長城》成為現代名篇,被當代評論家認為開創了現代散文的"豪放派"。1931年,他把這些散文彙編成集,以《羽書》為名在上海出版。
  • 吳伯簫的「北平舊夢」
    吳伯簫散文,早期也罷,後期也罷,其實真有一個貫通著的情感性主題,也就是對故地故人的懷念。幾乎每邁出人生的新步履,都伴著頻頻的回首。在北平回憶曲阜、萊蕪,在青島回憶萊蕪、北平,在延安回憶青島,到六十年代在北京,則又回憶起延安來。作者 子張
  • 老舍說自己討厭貓,寫作時卻把貓放頭上,筆下的貓還選入教科書!
    老舍說自己討厭貓,寫作時卻把貓放頭上,筆下的貓還選入教科書!在民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們都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然而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些文學巨匠的另一面——愛貓如命的老舍先生。
  • 臺灣小學語文教科書歌頌奢華被要求重編
    東方網10月8日消息:綜合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臺灣小學語文教科書還沒發行,就被臺灣小學語文教科書審定委員、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廖玉蕙要求打回重編。廖玉蕙表示,有些教科書的內容太過歌頌時下豪奢,有教小學生向錢看,做發財夢的傾向。
  • 被選入教科書的5大明星,周杰倫上榜!你最期待誰?
    劉德華:從入行初期的青澀小生直到成名以後的全能藝人,他的性格開朗熱情,對待他人平等有禮,再加上他能夠為人設身處地著想,所以在演藝界的口碑與人緣都很好。2005年,劉德華入選大陸初中版《新理念英語》教材中。韓紅:2005年春節前,韓紅出價10萬元買下《天路》演唱權,接著請人編曲、配器,然後錄音,最後成功進入了春晚。
  •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
    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編排思路與教學建議摘要: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第一、四、七、八單元的編排思路如下:引導 學生感受人物品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藉助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 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表達;培養學生根據童話特點閱讀童話的能力。
  • 小學語文說課稿:《散文家談散文》
    對付散文作品的觀賞必須掌握要領,諸如掌握立意,捉住中央。善抓文眼,刻舟求劍。明確情物,即景、披事、體物從而悟情、入情、察情、明情,去感覺作者的頭腦情感,進而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地步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闡公布局,弄清特點。體會情言,細緻回味,注意修辭伎倆,明確其表達作用。詠物散文要團體閱讀,感覺所詠之物的形象特性,分析所詠之物的精力風致,進而明白散文所展現的深刻原理。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蒲松林的短篇小說《狼》系列,只有第三則不曾被選入語文教材,原因...
    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狼》系列共有三則,前兩則都被選入了語文課本,其中第二則是很多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啟蒙文章。為什麼第三則一直沒有入選呢?原因很真實。
  •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愛國情懷
    統編語文教科書中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它是學生形成國家意識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好語文教科書,厚植家國情懷。培養青少年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具體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 《遊天台山日記》編入全國高中教科書《語文讀本》
    近日,記者從天台縣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促進會獲悉,徐霞客的《遊天台山日記》已編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必修《語文讀本》上冊。這是浙江省天台縣繼2019年《遊天台山日記》編入新編高一語文教材「學習提示」後的又一重大成果。
  • 「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召開
    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優質課觀摩交流活動」於12月5日至6日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本次活動主題是「長課文和難課文的有效教學」,活動採用說課觀摩展示和交流研討的形式,通過全面解讀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長課文和難課文的編排理念和核心內容,立體呈現相關優秀課例,幫助廣大教師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
  • 《上學歌》「唱」進語文課本
    記者張迪     今秋開學中小學一年級啟用5本全新教材,語文教材變化最大     今年下半年,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的語文教材,和之前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     「以前這首歌在音樂教材裡,現在卻出現在了語文課本中。」在歐陽固全看來,它的出現也意味著語文教學或許將從以往的死記硬背中走出來,更傾向於讓學生感受到文字悅動的魅力,「類似的情況在新版教材中還有多處體現。」
  • 程怡︱呂思勉先生編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
    後來父親有沒有讀到過呂先生編寫的這套教科書,已無從知曉。只記得父親說過他五歲多一點兒就入私塾發蒙,讀的全是當時私塾都要讀的經典,他說自己半年便能背誦《左傳》 。為了不挨打,他總是努力背書,由於記性好,常常被先生誇獎。但放假的日子總比上學的日子開心,玩瘋了就會闖禍,闖了禍就會挨母親的打。父親十二歲到南昌補習了半年新式小學的數學課程,才考入了當時江西省最好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