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短幾十年,最長也許上百年,宛如眨眼之間,一呼一吸,時光便悄然而逝,還沒讓人反應過來,一生好像就要如此終結。正因為如此,生命也變得如此地珍貴,如何去度過自己人生之中的時光,用何種方式去享受自己最精彩的人生,在不觸犯他人利益,不違法的前提下,哪條道路都應該受到尊敬。
生命充滿了未知,有那麼多不同的可能,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向前跨一步,可能會發現一條意外的小路。生活如山路,向前跨一步,便可發現一條更好的路,使生活更充實,更有樂趣。"不同的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果,但那小部分與大流相違背的道路,總是充滿了荊棘與坎坷。
就如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結婚生子"都是人生之中必經的道路,如果有人不選擇這條道路,那麼或多或少,周圍異樣的眼光將會一直伴隨著他。
可到底這種觀念是錯是對?"人人都可以吃喝拉撒,人人都可以生殖繁衍,連動物都會。這些是中性的,不必拿這個作為驕傲。"作家侯虹斌似乎用這句話回答了這個問題。
但無奈的是,不論是出於好心或是壞心,偏見與擔憂一直存在。即便是優秀如顏寧,這位三十歲就已經成為清華女博導的女人,這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女人來說,都難以避免人們疑慮的眼光,甚至她還要承擔更大的偏見與更多的責問。
慶幸的是,顏寧活得如此灑脫,面對眾多的疑問,她只是說了這麼一句:"我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
光環之下是難以想像的努力
顏寧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智商極高,成績優異,不論讀文讀理都得心應手。
考上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又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三十歲就成為了清華博導,四十一歲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無盡的光環籠罩著她,然而實際下,光環之下的顏寧付出的努力確是難以想像的。
顏寧的童年是在田野與星空之間度過的。她對於很多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而父母放養式的教育也讓她能夠無拘無束地思考。在面對那浩瀚無垠的星空時,顏寧為之而震撼,但她卻忍不住思考,在那一片星空外,宇宙是什麼,宇宙又到底有沒有邊界呢?
也許正是這樣與眾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顏寧在學習上向來十分輕鬆,最終考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而後又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
在這些年裡,顏寧逐漸為實驗室裡各種精密的儀器,各種神奇的可能所沉醉,她夜以繼日地泡在實驗室裡,不分日夜地研讀論文,太過睏倦而入睡後,驚醒時手中還握著未讀完的資料。
後來,她開始著手博士論文,這件事為她帶來了挫敗。她遲遲沒有發表,但身邊的同學卻接二連三地成功畢業。可她能做的又有什麼呢?她只能更加努力,花更多的時間學習,用更多的精力做實驗,在那段時光中,她暴瘦了三十斤。
終於,她通過了博士論文的答辯,受邀回到了母校,成為清華裡最年輕的教授與博導。她從未停歇對於科研的前進,回國後,她率領著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團隊,竟成功攻克下過往幾十年內國內外頂尖實驗室都未曾解決的難題。
但那背後的努力,便是每天長達十二小時的實驗,便是夜以繼日地研究,便是只有4度的實驗環境……閃著光亮的顏寧絕不只有表面的光彩,在人們未知的地方,她的艱難與付出絕不是普通人能夠忍受的。
"非主流科學家"
顏寧打破了人們對於科學家的刻板認知,對於科研,她自是一絲不苟,不容許絲毫的誤差,但在生活中,她與普通的女孩並無差別,甚至微博活躍度還超過了許多人,在微博剛開通時,她便趕上了潮流,發出自己的第一條微博。
她也有自己喜歡的明星,如胡歌、李健、周星馳等,也會為了他們的消息點讚、轉發,也會大方分享自己的生活,在朋友圈賣萌,在微博大談當下的熱播劇,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人民的名義》……她跟隨著當下的熱潮,說話的語氣是如此地年輕,一點也不像人們印象之中的科學家應有的模樣。
在私下的生活裡,她與自己的學生們打成一片,經常組織聚會遊玩,還沉迷於鬥嘴。有時面對學生做不好的實驗時,她還會打趣地顯擺。當被問到如何看待自己與主流科學家不同時,她還會感到奇怪並回答,自己就是主流科學家呀!
不欠任何人解釋
顏寧的父母向來對於她的期盼便是"開心就好",因此顏寧的性格也非常地灑脫隨性,她十分反感對於女性工作者的歧視,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最討厭別人叫她"女科學家",因為她感覺到在這個崗位前強調性別,便是無形之中的性別歧視。
顏寧始終堅持要活出自我,追求自由,就算已經四十二歲,她也不會為自己沒有結婚而感到焦慮。但總有人會用異樣的目光注視著她,對此,顏寧也十分坦蕩,她表示:"做好自己,我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
她活得如此通透,早早地便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並一步一步地朝目標靠近,直言:"我現在想要做的,就是別人根本想像不到的。"
顏寧堅守著科研事業,有著自己衡量幸福的方法,她絕不願意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中。因此,她心無旁騖地投入研究,又自由快樂地生活,當下的人生,便是她毅然決然選擇的道路,便是她不會後悔的人生。
而能夠擁有這份通透,或許顏寧獲得成功的,不僅只有科學研究,還有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