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團長和他的主創團 團長說心理
文:凱特
團長主創專欄作者
ID:nlpteam
01
顧佳的圈層突破
大眾的圈層焦慮
今天,《三十而已》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這部劇的火爆程度,看看每天上熱搜的數量就知道了。目前,對它的討論聚焦在了觀眾對結局非常之不滿意上。
尤其是顧佳,忙活了那麼多,最後還是啥好處都沒撈到,混的太太圈決裂了,老公出軌了,小三全身而退,自己要幫老公還債,收拾爛攤子,託關係讓老公少判幾年刑,料理完後還是等來了老公的一紙"休書"。
這部劇有意思的地方就在,劇中三個30歲的女主,貫穿各個階層:已婚已育的富太太、已婚未育的上海本地人、未婚的滬漂族。而顧佳,是第一個把"太太圈層"帶上熱搜的角色。
因為劇中她對圈層擴大的追求,代表了大部分觀眾對階層的焦慮,即便沒有她那麼富裕。
我並不認為顧佳的突破之旅就是"失敗"的,因為我最近看了本書《圈層突破,如何突破人生的壁壘》。今天就和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聊一聊如何突破自己的圈層。
02
「削減腦袋」向上擠
是人們對圈層突破的固化認知
說到圈層,這幾年這個詞彙被廣泛提及,大概的意思是:
擁有相同社會地位、價值取向和品味修養的人自然聚集,與其他人群劃分出一道無形界限,這一專屬領域。
說到底,圈層不過就是一群人的聚集,圈層的不同就是人的不同。
而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發表過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一個人的成就,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係。也就是說,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自己所在圈子的影響。
劇中的顧佳,也在擴大自己的圈層,是為了讓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自己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她名校畢業,雙商在線,"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御夫育娃都有一手,在成功把老公從煙花編程師變成公司老總後,做了全職太太,堪稱"完美女性"代言人。
但這樣的人,在進入"富太圈"之後,還是被鄙視了。背五萬塊的香奈兒,會被從合影裡裁掉。把包愛護地放椅子後,會被嘲諷。
聚會結束,富太太們合照,都是一眾沒有最貴只有更貴的限量包,她只能怯生生地把包藏身後,神情僵硬地拍了照。
後來,她硬是在公司欠著外債、房子抵押給銀行的情況下,咬牙花28萬買了只限量版的愛馬仕,這才算一隻腳勉強踏進了富太太圈子裡--站在合影最邊上,沒有被裁掉。
但這樣削尖腦袋往上擠的結果,是被太太們聯起手來擺了一道。
為了能降低自家煙花公司的風險,她決定做一個茶廠。碰巧,李太太家就有一家茶廠,不打算做了,她決定把廠子拿過來。
沒想到,這根本是李太太給她的大坑:茶廠流水有問題、使用權到期、官司纏身,欠著外債……
氣得她和太太圈決裂,臨走還撂了一堆狠話,手撕了在場的所有太太。
乍一看,爽!這簡直是新時代獨立自強女性的楷模,讓人忍不住拍手稱快。
但"爽"完以後,仔細一想,這何嘗不是多數人對於圈層突破的淺薄理解呢?
03
認識大佬
不代表就有了真正的資源
《非你莫屬》的一期節目中,來了一位24歲的求職者。他說自己具有天生的交際能力,認識很多大佬,比如董明珠、俞敏洪。
現場的老闆們都表示懷疑,讓他給董女士打個電話,小夥子當即撥通存好的號碼。
令人尷尬的是,電話那頭除了忙音,沒有任何人接聽……
主持人三言兩語,揭露了這位"社交達人"的真相:
他自以為結識的牛人,實際上根本沒有存他的電話。
這就像我們參加某個活動,總有人過來就找你加微信,你很尷尬地給了,看到他轉頭就去尋找下一個人。你能看到他在場內和各位大咖打招呼,拍照,但實際上,他根本沒有累積什麼真正有用的人脈,進入更大的圈層。
在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裡,艾瑪是窮裁縫的女兒,嫁給了一個平庸的農村醫生,但她渴望進入巴黎貴族的圈子。
她去參加伯爵的宴會,搭訕鄉紳,和巴黎大學生調情,不肯放過一次次向上層社會進軍的機會,最終卻一次次被拋棄。
那麼,我們是否能夠突破自己圈層的關鍵是什麼呢?我們又該如何突破自己的圈層呢?
04
圈層的固化
是信念的固化
心理學導師黃啟團先生,在書中分享了他的觀點:
他認為,圈層的固化,本質上是信念的固化。
人們"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和我們的信念息息相關。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潛意識裡的那份"安全感",會讓我們一輩子活在一個固定的模式裡,於是,你會發現很多人總習慣於吃一種食物、穿一類衣服、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每天做著同樣的事情。
還有些人換一張床就睡不著覺,更不用說去結交那些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朋友了,這樣更不可能突破自己的圈層了。
所以當我們執著原有的信念時,就會習慣於做同一種行為,交同一種朋友,生活在同一種圈子中。
而當我們的圈子只有一種觀點時,你接觸的人,看到的事,站立的角度都是一樣的,因而你的世界就會止於此,因為你的信念已經為你的世界築起了一堵牆,自己封閉起自己的發展空間。
但一個思想開放的人就不一樣了,他能接受不同的觀點,允許他人的觀點和自己不一樣,我是對的,別人也是對的。
只有能夠容許別人跟自己不同時,我們才有可能和不同的人相處和合作,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越活越寬廣,才能真的突破圈層。
所以,比起顧佳"不擇手段"地往上爬,我更佩服她能夠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憑一個包在貴婦圈怎麼可能立足呢?貴婦們根本不缺一個包,她們還有更貴的房子、車子、珠寶、衣服……實際上她依靠的,是自己的魅力和才能,既懂得王太太不懂的知識,還能幫太太解決家庭危機。
當被"擺"了一道後,她本可以關掉這個廠,就當交學費,繼續回家做自己的煙花廠老闆娘。
但她承擔自己的錯誤,從不懂茶葉,到去實地考察了解。當看到茶園裡一張張期待的臉時,看到即使工資很低,為養家餬口還在認真制茶的茶農時,她再次踏出了舒適區,賭上全部身家,決定要把茶廠辦下去。
這一次,她不再是為了小家,而是為了心中的大愛。所以,當她又一次失望地走出投資公司,又一次在街上孤獨地徘徊時,才接到了投資方徐總的電話,徐總看中的正是她的勇氣和品質,相信她一定能做出成績。
而她的丈夫許幻山,就不一樣。
許幻山即便做到了老總,還在抱怨,自己一個設計師幹嘛要考慮成本多少,投資多少,產出又是多少。
他的信念,"我只是一個設計師,我要過安生日子"。所以他圈層突破的每一步,都覺得是老婆在給他施壓,一邊享受著顧佳打造的舒適生活,一邊覺得自己壓抑委屈,投向了小三的懷抱……
他就像《圍城》裡的方鴻漸,人很聰明,喝過洋墨水,卻遇事就躲,沒法面對困難和困境,最終一事無成……
而顧佳,在她的信念中,從來沒有"不可能",這與她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爸爸永遠是她的打氣筒。
當她覺得一切皆有可能,就少了很多戾氣,對保姆,沒有頤指氣使,自己晾衣服,溫和地說"我來吧",對閨蜜,能真誠相助,面對一切苦樂、好壞,都能想辦法去面對。
所以在她擺地攤推銷茶葉時,王太太才會感慨地說"不在於她能夠站得有多高,而是她蹲得有多低"。
即使大家都在為她的結局忿不平。但我覺得,離婚對於她來說,只是又一次經歷罷了。三十而已,只是她的一個新開始,她根本沒有"輸得一塌糊塗",她永遠可以再憑自己的能力打一個翻身仗,哪怕四十而已,五十而已……
而且,她總會有適合自己的圈層,總會有存在的價值。
相反,劇中小心翼翼伺候老公的闊太們,離婚對於她們猶如災難。每天除了虛偽攀比、八卦是非、就是一致對外。一旦老公破產,離開現有的圈層,根本無法想像她們的生活……
05
如何突破自己的圈層?
想要突破自己的圈層,要從兩個方面去做:
從外突破:
1、從視覺上突破:
試試去穿一些平時無法接受款式的衣服;換一個與過往風格完全不一樣的髮型;去看一些你並不喜歡的經典電影;
2、從聽覺上突破:
試試去聽聽那些你平時並不喜歡的音樂類型,比如交響樂,著名音樂大師的作品之所以會受到那麼多人追捧,一定有其原因;去聽聽那些與你不同的觀點,不要急於反對,帶著好奇,你也許會發現別人的觀點也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
3、從味覺上突破:
去嘗嘗那些你以前所不能接受的食物,比如榴槤、臭豆腐、日本納豆等,這些食物有那麼多人喜愛,總有其特別的地方……
4、從行為上突破:
去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當然是在合法合理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去世界各地走走,了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文化,打開自己的視野,內心的世界自然跟著打開……
從內突破:
也就是最關鍵的突破,改變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學習心理學就是個不錯的方法,書裡講了很多信念的突破,諸如"無助""無望"""無價值",都可以幫助到你。
其實《三十而已》只是一部電視劇和"照妖鏡"。它把人們謀生、謀愛、謀幸福的品行與局限都照了出來。現實中,豪門貴婦未必就那麼膚淺,她們的資源、眼界,讓她們比"顧佳"們,更能分得清"莫奈和梵谷"。
有些層次,不是由社會階層和財富決定的,而是由我們內在的閱歷、眼界、格局、自我價值、趣味決定著。
劇終之餘,不妨也思考一下,你希望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願我們都能勇敢經歷,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模樣。
- 作者簡介 -
凱特/ 團長說心理主創團作者
九型人格導師,心理學撰稿人
主張「我們在黑暗中掘地洞之餘,
亦不要忘了努力化眼淚為知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