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喜愛武夷山茶的作者整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茶友們歡迎關注,讓我分享傳播更多的武夷茶文化。茶之為飲,形成於人與自然的長期交互。在人類文明史上,很難再找到另一種植物,像茶樣既普遍又密切地溝通、 維繫著人與自然。因而,茶也一直被視為人類源於自然、賴於自然、取用自然的永久象徵和回歸自然的「綠色通道」。
生長於「碧水丹山」的武夷茶,更是天工開物的獨特例證。其發源於商周,種植於兩漢,經傳於南朝,興盛於唐代,輝煌於宋元,創製於明清,式微於民國,復興於當代。在歷史上,武夷茶是建茶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創研膏蠟面,宋代創龍鳳團茶,明清創巖茶(烏龍茶)、紅茶,其製作技藝長期領先於世界。
尤其是武夷巖茶,得名於武夷山「巖巖有茶,非巖不茶」的地理環境,這一「巖」字把武夷茶獨特的物質屬性表達的既直觀又精確。巖茶的命名方式及其特質——巖韻的發現和感知,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審美情趣和格物智慧,形象地表達了物我相融的齊物精神,不能說不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從對「巖」的發現到「韻」的感知是一個漫長的建構過程,可謂「天人合一」的完美圖式,清晰地勾勒出了茶的初相——人在草木間。這個相期草木的意象,可詩,可畫。在思歸無路的當下,它是人類遙寄鄉愁的載體在漸行漸遠的過往,它是人與自然互相依偎的溫情幕。
「巖韻」令人回昧,又令人望而卻步,常被提起,卻也常常談及色變。沒喝過巖茶,便不知有巖韻之說;不知巖韻,更品不出著茶之真味。
「巖茶」一詞最早見於釋超全茶詩(武夷茶歌》「嗣後巖茶亦漸生」和(安溪茶歌》「溪茶遂仿巖茶樣」之句。「巖」 之一字,把武夷茶的物質屬性表達得既直觀又精確。此後,先人們對巖茶特質的把握和體悟,同樣用一個精闢的詞來概括一巖韻。
顧名思義,「巖」 屬於物質,「韻」屬於精神(審美感受)。「巖」和「韻」的結合足見古人對武夷茶的審美情趣和格物智慧。巖茶的命名和巖韻的發現,賦予武夷茶獨特的文化屬性和精神屬性,極大地提升了武夷茶的美學價值和附加值,使之鶴立茶壇,傲視群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