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裡,志願軍最令美軍頭疼的戰術無疑就是大範圍的穿插迂迴。「萬歲軍」第38軍的內層穿插;橫城反擊戰第117師一夜穿插迂迴38公裡;戰鬥英雄楊育才帶一個班奇襲白虎團指揮部,都是穿插迂迴作戰的典型戰例。
今天聊聊穿插迂迴戰術到底是怎麼回事。
古老的穿插迂迴戰術
穿插迂迴並非是抗美援朝首創,而是我軍的經典戰術,它也並非現代發明,在冷兵器時代早就被反覆運用。
古老的《孫子兵法》中就有「兵者詭道」、「以正合,以奇勝」這樣的戰略思想。反覆強調避實擊虛、以眾擊寡的必要性。
《虛實篇》: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蒙古鐵騎縱橫歐亞,利用自己騎兵的機動力來去如風,敵人一次次被穿插分割,在箭雨下喪失戰鬥意志而潰敗的例子舉不勝舉。
明清國運之戰薩爾滸大戰裡,努爾哈赤正是運用大範圍迂迴,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殲滅了明朝大軍四路裡的三路,讓萬曆皇帝再來一次犁庭掃穴的夢想落空。
馬恩都說過: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兵力。
紅軍在前四次反圍剿取勝,也就是運用了主席的「先誘敵深入,後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第五次反圍剿則放棄了這一戰術,以「短兵突擊,處處防守」來打陣地戰,結果遭遇失敗。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事思想仍然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要做到這一點,穿插迂迴就是重要手段。
比較典型的是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整編26師是中央軍精銳的機械化部隊,在魯南地區還有國民黨軍第一快速縱隊、整編第51師和整編第33軍幾支部隊,全殲敵軍難度很大。
戰術大師粟裕在華東戰場歷練十幾年,早已深得穿插迂迴精髓,他利用對手戰場擺得過開,缺乏戰略縱深的弱點,指揮部隊通過各種手段實施多路穿插,首先集中主力殲滅了整編26師,隨後合兵一處將其餘敵軍逐一全殲,僅用3天時間就大獲全勝。
從冷兵器到熱兵器時代,穿插作戰以眾擊寡都是致勝的重要法寶。我軍百戰之餘,穿插迂迴戰術早已爐火純青,在許多戰鬥指示中都能找到「你部應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敵後,分割圍殲之」這樣的語句。
如何做到穿插迂迴
大範圍穿插迂迴說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度很大,主要在於它對指揮官和士兵都有很高要求。
古語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一點也沒錯的,恰恰志願軍的骨架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大量具備獨立執行戰役級別配合指揮能力的指揮員。
具體來說,我軍的將才包括了連級指揮官。
以黃草嶺之戰裡湧現出的兩個英雄連:黃草嶺英雄連和松骨峰英雄連為例。
這兩個連都是四連,分別是124師370團3營4連和371團2營4連。
124師307團3營4連奉命堅守黃草嶺後山796.5高地,連長李兆勤將不多的兵力分為幾個梯隊,在陣地上逐次進行布置,並且還留出了一個班的人手作為預備隊。
796.5高地被南韓第三師第26團猛攻4天,由於補給線被炮火封鎖,4連一度打得彈盡糧絕連石頭都用上了。關鍵時刻四連投入預備隊打退最後一次進攻,堅守到了上級規定的時間。
松骨峰的戰鬥更為慘烈,124師371團2營4連面對的是火力強大的美軍,反覆拉鋸後,主峰陣地上只剩下19名士兵。連長劉君趁著攻擊間隙,最後一次召集戰士,重申必須堅守到天黑,以等待主力部隊的反擊。
劉君在下一波美軍攻勢中犧牲,犧牲前把指揮重任交給了司號員張群生,張群生有條不紊清理了彈藥,每個人分到六發子彈和兩顆手榴彈,並要求大家節省子彈,能用石頭先用石頭。
最後,4連終于堅持到了天黑,此時陣地上只剩下了三個人,但夜幕中煙臺峰陡峭的主峰上傳來的軍號聲,所有人都聽見了,它告訴大家:我們還在煙臺峰上。
兩個四連能成為英雄連不是沒有原因的,連級指揮員的戰術設計和戰鬥責任感幾乎和團級、師級指揮員沒有區別,組織能力能將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這就是人民軍隊與其他軍隊最大的不同,我們有大量的「將」。
除了將,穿插作戰對「兵」的要求同樣地高。
在為第38贏得「萬歲軍」稱號的第二次戰役中,第113師承擔了穿插到三所裡、龍源裡的作戰任務。為了趕時間,需要取捷徑穿越70多公裡崎嶇的山路,在敵佔區中穿插前進。
各部隊不做飯、不休息,邊走邊吃乾糧,主力一刻不停,在雪野中疾行,用14個小時走完了山路,先敵一步趕到三所裡,搶佔到有利地形。
說起來簡單,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美軍空中偵察比較頻繁,但志願軍擅長夜戰以及夜間行軍,尤其習慣在山間趁夜行軍,地形越是險峭越能限制美軍的空中優勢,缺點是比較耗費體力,而且高度機械化的美軍往往離不開公路。
部隊從17時出發,走到下半夜,戰士們的體力消耗已經到達極限,不少人走著走著會突然停下站著睡著了,行軍的隊形逐漸拉長, 距離越拉越遠, 掉隊的戰士不斷增加。
然而,利用師部開會加上召集人員的不到一個多小時時間,大家打了個盹之後重新上路,就又變得精神抖擻,步履矯健,恢復了隊形和速度。戰士們並不是超人,只是擁有超人的意志力,這樣的兵是能執行穿插的根本。
除了穿插的速度,關鍵還在於迂迴後就是把自己置於敵後,基本屬於無後援作戰,能不能頂住敵人的進攻就成為成敗的關鍵。對戰士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怕犧牲、不懼傷亡。
在抗美援朝裡,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拿上面的第113師來說,美軍為了打開通道,從南北夾擊志願軍。兩頭美軍最接近的時候,僅僅相距1公裡,但第113師全軍用命,始終沒讓兩個方向的美軍把通道打開。隨著志願軍正面主力不斷壓上,西線美軍從三所裡、龍源裡突圍撤退的願望徹底破滅,被迫丟棄大量重裝備向安州方向逃竄。
在第四次戰役的橫城反擊戰裡,第39軍第117師穿插到預定地點後隨即搶佔陣地、阻擊打援。主要戰鬥都發生在白天,部隊深入敵後,缺乏重武器又沒有制空權,戰鬥之艱苦可想而知,沒有鋼鐵一般意志的戰士根本扛不下來。
第349團5營5連堅守303.2高地,擊退兩個營敵軍的反覆衝擊;第351團2營4連數次擊退美第2師第9團兩個營的進攻,最後陣地上只剩下3人仍頑強奮戰。
穿插迂迴戰術要想成功,除了對「將」的要求,更要求「兵」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敢於獨立作戰,不怕失去上級指揮,不怕傷亡,死打硬拼,以局部犧牲換取全局的勝利。
穿插作戰的規模和效果
其實還可以將穿插迂迴戰術看作是傘兵戰術。
從這點上看,美軍在二戰期間也進行過許多傘兵作戰,並不乏成功案例。
區別是兵力不同,諾曼第這麼大規模的戰役,美軍的投送能力也只能做到空降第82空降師、第101空降師參戰,再加上英軍的第6空降師,總人數不過35000餘人,而盟軍的總兵力是2876000餘人,這還不到一個零頭。
那麼設想一下,如果能空投十倍兵力,德軍的防線將變得毫無意義,腹背受敵且失去補給和援兵,就很可能被迅速分割殲滅。
諾曼第登陸,盟軍擁有絕對的兵力和火力優勢,還控制著制空權,空投只是個輔助性戰術。朝鮮戰場上,美軍擁有絕對火力優勢,正面攻堅於志願軍不利,敵軍過於依賴機械化,忽視對制高點的佔領,在防線中留有不少空隙,穿插迂迴戰術就成為我軍利器。
志願軍穿插作戰的規模是非常靈活的,可大可小。
在第二次戰役裡,第38軍和第42軍在西線進行雙層迂迴,直接威脅美軍第八集團軍的縱深。第113師控制住三所裡、龍源裡,挫敗美軍的反撲後,事實上就勝局已定了。這記左勾拳切斷了美軍南撤的通道,面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的全面前壓,不得不翻山撤退,重裝備也只能丟棄。
橫城穿插作戰裡,第117師走小道翻越積雪的大山,一夜穿插迂迴38公裡,突然出現在橫城城下,斷敵退路,給敵人心理以巨大打擊。
所以朝鮮戰場上美軍經常感到奇怪,中國軍隊常常動不動就出現在他們後方,而且每次一發現就是一個整師,以他們的認知這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敵軍缺乏準備,往往整個縱深被擊穿,全軍作戰部隊都在穿插部隊和主攻部隊前後夾擊之下,後方只有缺乏保護的後勤力量,無力動員主力部隊對穿插部隊進行夾擊;前方空有主力部隊,卻被切斷了與後方後勤體系的聯繫,無力在包圍圈中堅持。
除了軍、師一級的穿插作戰,還有營級、連級,甚至單兵的穿插。
著名的「奇襲白虎團」就是最好的例子。金城戰役中第609團2營擔負穿插任務,著名戰鬥英雄楊育才帶領12個人組成的「化襲班」,直插到位於二青洞的白虎團指揮部,當場擊斃團長,活捉美軍顧問。4連則趁勢徹底搗毀了「白虎團「 團部。
2營這支穿插部隊一路打殺插入敵縱深10幾公裡,最後還按時到達阻擊位置。
在第二次戰役裡,擔任穿插任務的第238團4連同樣藝高人膽大,直接撲到了美軍步兵第7師31團「北極熊」的團部指揮所,斃其團長、奪其軍旗,一舉癱瘓了這個精銳團的指揮系統,為全殲此王牌團立下頭功。
穿插迂迴不是單獨的作戰行動,讓己方精銳深入到敵後追求的是割裂敵軍部署、斷敵退路,每次穿插伴隨著的都是戰役合圍,以上這些戰例中都是如此。
最著名的單兵級穿插分隊或許是1962年西南邊境作戰中的步兵第55師163團9連4班副班長龐國興,他在團級穿插任務中與部隊失去了聯繫。此時龐國興深入敵後、地形不熟,卻半點沒有退縮,他在路上集合起另外兩名掉隊的戰士組成了臨時戰鬥小組,深入敵軍縱深7.5公裡,奪取敵軍兩個炮兵陣地,殲敵7人,繳獲火炮7門、汽車4輛,打亂了敵軍的縱深部署,極大迷惑了對手的判斷,為主力向縱深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儘管這不是一次有計劃的穿插行動,但足以看出官兵對這一戰術的領悟程度。
同樣是在1962年,印軍第7旅這支王牌,在被稱為「克節朗雪火突擊」的作戰中24小時內被全殲,原因是我軍的進攻不是來自敵軍正面防守的克節朗河北岸,而是來自側後西南方向,這也正是翻越雪山穿插作戰的效果。
在朝鮮戰場,美軍一度被志願軍神出鬼沒的穿插搞得心理上不堪重負,第四次戰役後,王近山所部第12軍被調至東海岸整訓,從美軍的視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軍習慣性的驚慌,以為12軍又要不知從什麼地方插進來,派出大量特工偵察。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沒有一種戰術能保證永遠成功,主要在於如何靈活使用。
在朝鮮戰場,穿插迂迴戰術一度取得不小戰果,重要原因是美軍沒有與志願軍交過手,不了解我軍規模和作戰特點,有一定突然性。
吃過幾次虧後,美軍也調整了戰術,再要進行大範圍穿插迂迴就變得困難,代價比之前要高出很多。
傳統來說,西方重技術、東方重謀略,但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這種傳統不再涇渭分明。
從近年的局部戰爭中能看到擁有技術優勢的美軍同樣開始大量運用這一戰術,如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左勾拳」行動、伊拉克戰爭中的「癱瘓戰」和一次次的機降行動。
而我軍也不再是朝鮮戰場上火力、技術不足的志願軍,迂迴穿插的方式將更加靈活機動,在掌握了制空權和火力優勢下的戰略級別穿插將更加恐怖,可以設想一下,當初朝鮮戰場穿插的志願軍如果擁有範弗裡特彈藥量,那將是何等可怕?
穿插迂迴戰術給我軍帶來光榮,但也不是沒有失敗的例子。駕馭兵器和戰術的永遠是人,現代戰爭或許沒必要糾結於是否穿插,最適合打擊敵人的方式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