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一種戰術

2020-11-29 騰訊網

抗美援朝戰爭裡,志願軍最令美軍頭疼的戰術無疑就是大範圍的穿插迂迴。「萬歲軍」第38軍的內層穿插;橫城反擊戰第117師一夜穿插迂迴38公裡;戰鬥英雄楊育才帶一個班奇襲白虎團指揮部,都是穿插迂迴作戰的典型戰例。

今天聊聊穿插迂迴戰術到底是怎麼回事。

古老的穿插迂迴戰術

穿插迂迴並非是抗美援朝首創,而是我軍的經典戰術,它也並非現代發明,在冷兵器時代早就被反覆運用。

古老的《孫子兵法》中就有「兵者詭道」、「以正合,以奇勝」這樣的戰略思想。反覆強調避實擊虛、以眾擊寡的必要性。

《虛實篇》: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蒙古鐵騎縱橫歐亞,利用自己騎兵的機動力來去如風,敵人一次次被穿插分割,在箭雨下喪失戰鬥意志而潰敗的例子舉不勝舉。

明清國運之戰薩爾滸大戰裡,努爾哈赤正是運用大範圍迂迴,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殲滅了明朝大軍四路裡的三路,讓萬曆皇帝再來一次犁庭掃穴的夢想落空。

馬恩都說過: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兵力。

紅軍在前四次反圍剿取勝,也就是運用了主席的「先誘敵深入,後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第五次反圍剿則放棄了這一戰術,以「短兵突擊,處處防守」來打陣地戰,結果遭遇失敗。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軍事思想仍然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要做到這一點,穿插迂迴就是重要手段。

比較典型的是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整編26師是中央軍精銳的機械化部隊,在魯南地區還有國民黨軍第一快速縱隊、整編第51師和整編第33軍幾支部隊,全殲敵軍難度很大。

戰術大師粟裕在華東戰場歷練十幾年,早已深得穿插迂迴精髓,他利用對手戰場擺得過開,缺乏戰略縱深的弱點,指揮部隊通過各種手段實施多路穿插,首先集中主力殲滅了整編26師,隨後合兵一處將其餘敵軍逐一全殲,僅用3天時間就大獲全勝。

從冷兵器到熱兵器時代,穿插作戰以眾擊寡都是致勝的重要法寶。我軍百戰之餘,穿插迂迴戰術早已爐火純青,在許多戰鬥指示中都能找到「你部應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敵後,分割圍殲之」這樣的語句。

如何做到穿插迂迴

大範圍穿插迂迴說來簡單,做起來卻難度很大,主要在於它對指揮官和士兵都有很高要求。

古語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一點也沒錯的,恰恰志願軍的骨架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大量具備獨立執行戰役級別配合指揮能力的指揮員。

具體來說,我軍的將才包括了連級指揮官。

以黃草嶺之戰裡湧現出的兩個英雄連:黃草嶺英雄連和松骨峰英雄連為例。

這兩個連都是四連,分別是124師370團3營4連和371團2營4連。

124師307團3營4連奉命堅守黃草嶺後山796.5高地,連長李兆勤將不多的兵力分為幾個梯隊,在陣地上逐次進行布置,並且還留出了一個班的人手作為預備隊。

796.5高地被南韓第三師第26團猛攻4天,由於補給線被炮火封鎖,4連一度打得彈盡糧絕連石頭都用上了。關鍵時刻四連投入預備隊打退最後一次進攻,堅守到了上級規定的時間。

松骨峰的戰鬥更為慘烈,124師371團2營4連面對的是火力強大的美軍,反覆拉鋸後,主峰陣地上只剩下19名士兵。連長劉君趁著攻擊間隙,最後一次召集戰士,重申必須堅守到天黑,以等待主力部隊的反擊。

劉君在下一波美軍攻勢中犧牲,犧牲前把指揮重任交給了司號員張群生,張群生有條不紊清理了彈藥,每個人分到六發子彈和兩顆手榴彈,並要求大家節省子彈,能用石頭先用石頭。

最後,4連終于堅持到了天黑,此時陣地上只剩下了三個人,但夜幕中煙臺峰陡峭的主峰上傳來的軍號聲,所有人都聽見了,它告訴大家:我們還在煙臺峰上。

兩個四連能成為英雄連不是沒有原因的,連級指揮員的戰術設計和戰鬥責任感幾乎和團級、師級指揮員沒有區別,組織能力能將戰鬥力發揮到極致。

這就是人民軍隊與其他軍隊最大的不同,我們有大量的「將」。

除了將,穿插作戰對「兵」的要求同樣地高。

在為第38贏得「萬歲軍」稱號的第二次戰役中,第113師承擔了穿插到三所裡、龍源裡的作戰任務。為了趕時間,需要取捷徑穿越70多公裡崎嶇的山路,在敵佔區中穿插前進。

各部隊不做飯、不休息,邊走邊吃乾糧,主力一刻不停,在雪野中疾行,用14個小時走完了山路,先敵一步趕到三所裡,搶佔到有利地形。

說起來簡單,其實是很難做到的。

美軍空中偵察比較頻繁,但志願軍擅長夜戰以及夜間行軍,尤其習慣在山間趁夜行軍,地形越是險峭越能限制美軍的空中優勢,缺點是比較耗費體力,而且高度機械化的美軍往往離不開公路。

部隊從17時出發,走到下半夜,戰士們的體力消耗已經到達極限,不少人走著走著會突然停下站著睡著了,行軍的隊形逐漸拉長, 距離越拉越遠, 掉隊的戰士不斷增加。

然而,利用師部開會加上召集人員的不到一個多小時時間,大家打了個盹之後重新上路,就又變得精神抖擻,步履矯健,恢復了隊形和速度。戰士們並不是超人,只是擁有超人的意志力,這樣的兵是能執行穿插的根本。

除了穿插的速度,關鍵還在於迂迴後就是把自己置於敵後,基本屬於無後援作戰,能不能頂住敵人的進攻就成為成敗的關鍵。對戰士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怕犧牲、不懼傷亡。

在抗美援朝裡,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拿上面的第113師來說,美軍為了打開通道,從南北夾擊志願軍。兩頭美軍最接近的時候,僅僅相距1公裡,但第113師全軍用命,始終沒讓兩個方向的美軍把通道打開。隨著志願軍正面主力不斷壓上,西線美軍從三所裡、龍源裡突圍撤退的願望徹底破滅,被迫丟棄大量重裝備向安州方向逃竄。

在第四次戰役的橫城反擊戰裡,第39軍第117師穿插到預定地點後隨即搶佔陣地、阻擊打援。主要戰鬥都發生在白天,部隊深入敵後,缺乏重武器又沒有制空權,戰鬥之艱苦可想而知,沒有鋼鐵一般意志的戰士根本扛不下來。

第349團5營5連堅守303.2高地,擊退兩個營敵軍的反覆衝擊;第351團2營4連數次擊退美第2師第9團兩個營的進攻,最後陣地上只剩下3人仍頑強奮戰。

穿插迂迴戰術要想成功,除了對「將」的要求,更要求「兵」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敢於獨立作戰,不怕失去上級指揮,不怕傷亡,死打硬拼,以局部犧牲換取全局的勝利。

穿插作戰的規模和效果

其實還可以將穿插迂迴戰術看作是傘兵戰術。

從這點上看,美軍在二戰期間也進行過許多傘兵作戰,並不乏成功案例。

區別是兵力不同,諾曼第這麼大規模的戰役,美軍的投送能力也只能做到空降第82空降師、第101空降師參戰,再加上英軍的第6空降師,總人數不過35000餘人,而盟軍的總兵力是2876000餘人,這還不到一個零頭。

那麼設想一下,如果能空投十倍兵力,德軍的防線將變得毫無意義,腹背受敵且失去補給和援兵,就很可能被迅速分割殲滅。

諾曼第登陸,盟軍擁有絕對的兵力和火力優勢,還控制著制空權,空投只是個輔助性戰術。朝鮮戰場上,美軍擁有絕對火力優勢,正面攻堅於志願軍不利,敵軍過於依賴機械化,忽視對制高點的佔領,在防線中留有不少空隙,穿插迂迴戰術就成為我軍利器。

志願軍穿插作戰的規模是非常靈活的,可大可小。

在第二次戰役裡,第38軍和第42軍在西線進行雙層迂迴,直接威脅美軍第八集團軍的縱深。第113師控制住三所裡、龍源裡,挫敗美軍的反撲後,事實上就勝局已定了。這記左勾拳切斷了美軍南撤的通道,面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的全面前壓,不得不翻山撤退,重裝備也只能丟棄。

橫城穿插作戰裡,第117師走小道翻越積雪的大山,一夜穿插迂迴38公裡,突然出現在橫城城下,斷敵退路,給敵人心理以巨大打擊。

所以朝鮮戰場上美軍經常感到奇怪,中國軍隊常常動不動就出現在他們後方,而且每次一發現就是一個整師,以他們的認知這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敵軍缺乏準備,往往整個縱深被擊穿,全軍作戰部隊都在穿插部隊和主攻部隊前後夾擊之下,後方只有缺乏保護的後勤力量,無力動員主力部隊對穿插部隊進行夾擊;前方空有主力部隊,卻被切斷了與後方後勤體系的聯繫,無力在包圍圈中堅持。

除了軍、師一級的穿插作戰,還有營級、連級,甚至單兵的穿插。

著名的「奇襲白虎團」就是最好的例子。金城戰役中第609團2營擔負穿插任務,著名戰鬥英雄楊育才帶領12個人組成的「化襲班」,直插到位於二青洞的白虎團指揮部,當場擊斃團長,活捉美軍顧問。4連則趁勢徹底搗毀了「白虎團「 團部。

2營這支穿插部隊一路打殺插入敵縱深10幾公裡,最後還按時到達阻擊位置。

在第二次戰役裡,擔任穿插任務的第238團4連同樣藝高人膽大,直接撲到了美軍步兵第7師31團「北極熊」的團部指揮所,斃其團長、奪其軍旗,一舉癱瘓了這個精銳團的指揮系統,為全殲此王牌團立下頭功。

穿插迂迴不是單獨的作戰行動,讓己方精銳深入到敵後追求的是割裂敵軍部署、斷敵退路,每次穿插伴隨著的都是戰役合圍,以上這些戰例中都是如此。

最著名的單兵級穿插分隊或許是1962年西南邊境作戰中的步兵第55師163團9連4班副班長龐國興,他在團級穿插任務中與部隊失去了聯繫。此時龐國興深入敵後、地形不熟,卻半點沒有退縮,他在路上集合起另外兩名掉隊的戰士組成了臨時戰鬥小組,深入敵軍縱深7.5公裡,奪取敵軍兩個炮兵陣地,殲敵7人,繳獲火炮7門、汽車4輛,打亂了敵軍的縱深部署,極大迷惑了對手的判斷,為主力向縱深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儘管這不是一次有計劃的穿插行動,但足以看出官兵對這一戰術的領悟程度。

同樣是在1962年,印軍第7旅這支王牌,在被稱為「克節朗雪火突擊」的作戰中24小時內被全殲,原因是我軍的進攻不是來自敵軍正面防守的克節朗河北岸,而是來自側後西南方向,這也正是翻越雪山穿插作戰的效果。

在朝鮮戰場,美軍一度被志願軍神出鬼沒的穿插搞得心理上不堪重負,第四次戰役後,王近山所部第12軍被調至東海岸整訓,從美軍的視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軍習慣性的驚慌,以為12軍又要不知從什麼地方插進來,派出大量特工偵察。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沒有一種戰術能保證永遠成功,主要在於如何靈活使用。

在朝鮮戰場,穿插迂迴戰術一度取得不小戰果,重要原因是美軍沒有與志願軍交過手,不了解我軍規模和作戰特點,有一定突然性。

吃過幾次虧後,美軍也調整了戰術,再要進行大範圍穿插迂迴就變得困難,代價比之前要高出很多。

傳統來說,西方重技術、東方重謀略,但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這種傳統不再涇渭分明。

從近年的局部戰爭中能看到擁有技術優勢的美軍同樣開始大量運用這一戰術,如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左勾拳」行動、伊拉克戰爭中的「癱瘓戰」和一次次的機降行動。

而我軍也不再是朝鮮戰場上火力、技術不足的志願軍,迂迴穿插的方式將更加靈活機動,在掌握了制空權和火力優勢下的戰略級別穿插將更加恐怖,可以設想一下,當初朝鮮戰場穿插的志願軍如果擁有範弗裡特彈藥量,那將是何等可怕?

穿插迂迴戰術給我軍帶來光榮,但也不是沒有失敗的例子。駕馭兵器和戰術的永遠是人,現代戰爭或許沒必要糾結於是否穿插,最適合打擊敵人的方式就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三所裡戰鬥:一戰揚軍威,穿插迂迴斷退路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在打開美軍戰役缺口後,命令第四十八軍、第四十二軍迅速向敵後迂迴,其餘各軍勇猛突擊,以分殲被打亂之敵。位於价川至平壤公路的三所裡,所處地勢較為險要,是美軍北進南逃的主要交通線之一。為了切斷美軍第九軍逃跑的退路、打亂敵人的整個布勢,擔任向三所裡迂迴任務的第三十八軍一一三師,成了整個戰役成敗的焦點。
  • 戰術動作解析:獨特兇猛、攻守兼備的解放軍三三制戰術
    解放軍建軍時,武器簡陋,單兵作戰能力不足,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解放軍從抗戰時期開始,結合東北解放戰爭中的經驗,開創性的建立了三三制戰術。三三制戰術其實來源於日軍步兵戰術,在實戰中改進提升。該戰術要求士兵三人為單位,成一個戰鬥小組,三個小組為一個班。
  • "左勾拳"行動:第二次戰役西線的穿插作戰
    1990年代,美軍陸軍在海灣戰爭中實施了被人們稱為「左勾拳」的地面機動打擊行動,震驚了世界。其實早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就有了自己的「左勾拳」行動,這便是第二次戰役中打出軍威、國威的志願軍三所裡、龍源裡穿插迂迴戰鬥。
  • 關公戰秦瓊:中國人民志願軍VS日本侵華軍,孰強孰弱?不妨對比下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表現相當英勇也十分出色,那麼如果把這支中國人民志願軍放到日本侵華軍隊面前,誰更厲害些呢?志願軍能不能幹掉侵華日軍呢?雖然這是一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思路,不過還是值得對比的。首先從戰鬥士氣和軍隊凝聚力上來看,在朝鮮與「聯合國軍」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肯定是強於日本軍隊的,更何況志願軍是正義之師,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才進行戰鬥,而侵華日軍則是為了侵略的目的而作戰,從心理上來講,志願軍已經佔據了優勢。
  • 300志願軍包圍兩萬美軍?美軍: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文\熊貓哥抗美援朝從第一次戰役開始,美軍就覺察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比以前的對手都要難纏。其實聯合國軍保持的軍隊也差不多這個數,但為什麼美軍總是有種被志願軍包圍的感覺呢?甚至是300人包圍兩萬?這還得從志願軍的戰術說起。就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為例,1950年11月,麥克阿瑟指揮聯合國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北進攻。麥克阿瑟的目標是「把中國人趕回去,佔領整個朝鮮半島」。
  • 虎將鄧嶽劍走偏鋒,尖刀團猛插敵後,將志願軍尖刀戰術發揮到極致
    志願軍戰士在艱難翻越雪山幾位師首長聽到鄧嶽準備用一個團當作尖刀後都感到非常詫異,因為尖刀戰術是志願軍經常使用的一個戰術志願軍向敵後迅猛穿插張玉華政委聽完鄧嶽的軍事部署後說道:「好,我看這的確是一著妙棋,這是對傳統尖刀戰術的一個新發展
  • 抗美援朝勝利後,各國都在研究中國步兵,我軍步兵到底強在哪裡?
    但是另世界各國的軍事研究者不解的是,當年手持簡陋武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到底是怎樣將美軍從朝鮮北部半島一路打回三八線的,而有著強大後勤保障的美軍為什麼永遠無法攻下志願軍把守的山頭。剛剛經歷完國內戰爭的志願軍到底有著怎樣高超的戰術,以至於一直到今天都被美國西點軍校奉為經典戰例。第一,善於隱蔽自己,讓敵人無法察覺自己的動向和目的。
  • 範弗利特:志願軍的老對手,獨子戰死朝鮮,本人更被志願軍打離職
    李奇微是軍事奇才,他上任沒多久就發現了志願軍後勤弱點,發明了磁性戰術,打得志願軍非常憋屈,而在進行磁性戰術的同時,他還充分發揮了美軍火力強大的特點,採用火海戰術,對志願軍進行猛烈攻擊。李奇微擔任總司令之後,範弗利特接任李奇微的職位,他完全繼承了李奇微的戰術,以彈藥量來打擊志願軍。範弗利特和李奇微不同,他謀略有限,但卻是真實的職業軍人,沒有多少奇謀,卻有著職業軍人的優秀品質。
  • 韓戰中,韓軍隊眼裡的中國志願軍:天兵天將
    為什麼美國的統帥會這樣評價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又是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才讓韓軍隊把自己當做是天兵天將呢?抗美援朝橫城反擊戰中的「天兵天將」李奇微的這句:「南朝鮮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天兵天將。」實際上是對抗美援朝戰役中,橫城反擊戰一戰的描述。
  • 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
  • 為了炸掉一座橋,志願軍出奇制勝完成任務!
    那時的中國沒有空軍,更別提空降兵了,除了徒步從敵軍中間穿插過去別無他法。於是,這支由323人組成的隊伍設下了妙計,懷揣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堅實信念與大智大勇,趁著夜色出發了。在了解這次奇襲史實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唇亡齒寒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 抗美援朝:毛澤東一生最難決策
    抗美援朝戰爭,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場不期而遇、被迫進行的戰爭,是一場同世界上頭號軍事強國決一雌雄的「非對稱作戰」。 但是,當戰爭成為惟一選擇,剛從戰火中浴血重生的新中國毅然發出第一聲怒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 夢回新興裡:我是北極熊團老兵,中國軍隊的穿插、迂迴把我打蒙了
    ,那麼我們31團毫無疑問就是陸軍王牌中的王牌。到了11月時,我們團已經推進至朝鮮半島長津湖地區,而此時的中國軍隊也已與我們西線集團軍發生正面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我們西線集團軍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我們開始重視起了我們的新對手——中國軍隊。
  • 紀念建軍75周年徵文:抗美援朝的啟示
    抗美援朝戰爭給後人留下許多極其寶貴的啟示,這裡僅從戰爭藝術即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的角度,作一個概略的論述。  啟示之一:在國家的生存智慧中,憂患意識和掌握戰爭藝術是必須具備的。我們反對戰爭但不怕戰爭。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戰略家必須具有超前的判斷力和果斷作出科學抉擇的魄力,以及面對強敵敢於應戰的勇氣和善於應戰的智謀。
  • 歷史的迴響——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
    歷史的迴響——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作者:孫健剛結束百餘年的屈辱先打南朝鮮軍虎入群羊遏其勢頭誘敵圍殲首戰告捷士氣高昂捕捉戰機窮追猛打清川江南北激戰跌宕三所裡龍源裡關門打狗松骨峰扎牢包圍網穿插迂迴分割包抄
  • 預告:難忘鐵血上甘嶺 | CCTV-7《老兵你好》欄目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別節目
    薩蘇】(ID:sasutime)10月17日(周六)21:21,CCTV-7國防軍事頻道《老兵你好》欄目為您傾情講述——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我軍在前三次戰役中勢如破竹,美軍也開始針對我軍特點進行研究,戰術逐漸改變,特別是在第五次戰役中,美國第二任所謂「聯合國軍」司令官李奇微,根據他所研究的志願軍「禮拜攻勢」的規律,以「磁性戰術」在志願軍前線部隊糧食彈藥接濟出現困難時發起反擊。我63軍奉命在斷後鐵原,最終在這裡遏制住了美軍的攻勢。鐵原阻擊戰,粉碎了李奇微殲滅志願軍的陰謀,但他們並不甘心在這場戰爭中拿不到勝利。
  • 中越戰爭:東溪穿插成為經典戰役,細想卻令人後怕
    整個對越作戰期間,我軍打出了多場經典戰役,其中東溪穿插戰是一次非常經典的用現代化武器——坦克進行敵後穿插的戰鬥,因此在戰後很長時期內廣受關注,好評不斷,並對中國軍隊多兵種合成進攻的理論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過,如果你仔細分析會發現,此戰打得相當驚險,細想令人後怕。穿插迂迴,分割包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我軍長期戰鬥中總結出來的經典戰術。
  • 敘嘗到東方戰術甜頭,三路大軍進攻勢如破竹,白宮:背後有人指點
    有消息稱,敘利亞正規軍嘗到了東方戰術的甜頭,他們三路大軍發動的戰鬥勢如破竹一般擊潰了叛軍的防線。俄方這次為敘利亞正規軍補充火炮等裝備,就是為了讓他們可以擴大戰局,繼續鞏固戰果。據悉,敘利亞正規軍使用炮彈和飛彈,炮擊了位於伊德利卜南部降級區的法蒂拉、斯福洪、堪薩夫拉和巴拉等村鎮的反對派據點。而第25師、第4裝甲師和第7旅三路大軍在迅速合圍伊德利卜地區。
  • 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由此展開
    1951年4月22日黃昏,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的炮聲驟然響起。幾十萬志願軍將士在整個戰線開始了排山倒海的反擊。隨後,志願軍和人民軍乘勝追擊,進至漢城以北及漢江北岸一線。至此,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第四次戰役中進攻87天才攻下的陣地,中朝軍隊僅用了幾天時間就奪回了大半,逼得美軍節節後退。
  • 八大軍區司令對調,7位參加抗美援朝,陳錫聯進京,深得器重
    在這場實力懸殊的較量中,被史達林譽為「戰爭之神」的炮兵作用巨大。 志願軍炮兵的臺前,是炮兵指揮所主任匡裕民、炮7師師長顏伏等一線指揮員,而幕後英雄則是福將陳錫聯。我軍的「小鋼炮」,打敗了17國聯軍的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