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夏季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季節,因為路亞大眼海鰱的「旺季」到來了!
說起大眼海鰱,可以說它們是「易釣難起」的路亞對象魚種,因為它們的口部構造十分脆弱,再加上它們的洗鰓功力了得,所以在釣獲它們之後,常常會因洗鰓或裂嘴而跑魚。因此,依照我的經驗來看,只有當著鉤部位在魚的下顎時,我們才可以成功起魚;如果著鉤部位在魚的嘴側,結果很可能是以洗鰓後裂嘴而收場。
大眼海鰱的族群很龐大,而且掠食性相當明顯。無論是水面系擬餌,還是淺潛型擬餌,它們都照咬不誤,所以它們真的算是新手入門及老手練竿的優良對象魚種。
在我國臺灣省,許多路亞釣者的啟蒙魚類就是大眼海鰱。在我國臺灣省沿海地區的一些溪流注入海水的河口區域,以及大大小小的排水溝渠中,大眼海鰱都是比較常見的魚種,它們經常組成龐大的族群在水面遊弋。大眼海鰱不僅能在純淡水環境中棲息,還對汙染有極強的耐受力。
在我國臺灣省許多城市中的河流裡,它們也能自由自在地生存。由於它們的掠食性相當明顯,所以大多數擬餌都能很輕鬆地吸引到它們。不過正如前文所言,要釣到它們很容易,但要成功起魚上岸就需要些技巧了。因為它們有一個脫鉤的絕招——「風火大車輪」。
下面,我將按照生態習性、適合釣具、作釣手法及注意事項四個方面將路亞大眼海鰱的攻略分別加以介紹。
大眼海鰱和海鰱科的其他魚類在外形上極其相似,差別僅在於大眼海鰱科魚類的體形側扁而高,眼睛大,鱗片也較大,呈現金屬般的明亮光澤。此外,大眼海鰱的背鰭上最後一根鰭條還呈絲狀延長。大眼海鰱對鹽度的適應力很強,成魚在外海產卵後,孵出的幼魚會遊入河口或潟湖中生長。
大眼海鰱科的魚類在全世界僅有1屬2 種,我國臺灣省現有1屬1種。它們屬於底棲、胎生、肉食性魚類,還可以利用鰾來輔助呼吸,所以它們在缺氧的水域中也能直接到水面呼吸空氣。
大眼海鰱科的魚類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兩種,分布在大西洋的大西洋大海鰱體型特大,體長可達2米,體重可達160千克。雖然大西洋大海鰱的刺較多,而且肉質不佳,但它們在中鉤時掙扎的力量非常大,甚至會躍出水面瘋狂洗鰓,因此是遊釣者的最愛。
而在我國臺灣省可見的、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的大眼海鰱則體型較小,它們常被沿岸漁民用流刺網、圍網、定置網、「一支釣」或拖網所捕獲。漁民通常將這種大眼海鰱作為下雜魚(即飼料之用),鮮少食用。
海鰱目魚類同硬骨魚中較為原始的鰻鱺目魚類及囊咽鰻目魚類一樣,均具有身體薄而透明、頭小體大、如同一片柳葉般的幼生時期,所以又有「狹首幼生」或「柳葉幼生」的專門說法。生活在海水中的海鰱仔稚魚以有機物為食,它們會隨洋流漂送至河口沿岸區域,然後變態為稚魚,最後回到大洋中繼續成長。
1.釣竿:1.98米或2.1米的L調直柄路亞竿為最佳,釣線負荷為尼龍線4~10 磅,適投餌重在4~10克。
2.漁輪:1000~2000型的紡車輪為首選,線杯能容納120米2.0號尼龍線便足夠。
3.釣線:1.5~2.0號的尼龍線或0.6~0.8號的PE線為最佳選擇。
4.擬餌:
①3~7克的勺形亮片可同時針對15~40釐米長的大眼海鰱,但建議將亮片上的三本鉤換為單鉤。
②1.5~3克的汲鉤頭搭配1~1.5寸的軟餌可以專攻體長在30釐米以下的大眼海鰱。
③5~7釐米長的魚形擬餌可以主攻30~60釐米長的中大型大眼海鰱。
1.大眼海鰱的洗鰓功力堪稱一絕,而且爆發力超強。它們常常在中鉤的瞬間就從水中躥起,並在水面上翻騰。而釣者往往會敗在這一瞬間,因為大眼海鰱在洗鰓的時候很有可能把鉤子甩出口外。
實際上,大眼海鰱的爆發力夠強,但卻沒有耐力。這種所謂的「風火大車輪」的洗鰓方式最多只能持續兩三分鐘,然後魚體就疲軟了。要想抵擋住大眼海鰱的洗鰓,就要記住三個要點:輕餌、單鉤及釣線緊繃不鬆弛。
只要能掌握這三個要點,基本上就能化解掉大眼海鰱的瘋狂洗鰓,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說中鉤位置在魚的上唇骨板與口腔之間的薄膜位置,因為此處極為脆弱,稍微用力拉扯就能將其撕裂,所以如果中鉤位置在此處,釣者基本會被大眼海鰱的「風火大車輪」給秒殺掉,這一點毋庸置疑。
2.當主要目標魚為體長30釐米以下的大眼海鰱時,我建議大家將鉤子換成細骨柄的單鉤。這樣做不但可以增加成功起魚的機會,還不會傷害魚體,可謂一舉兩得。我們在路亞大眼海鰱時,這點細節是不容忽略的。
3.大眼海鰱的體型越大,它們就越傾向於往海水裡移動,在河流中很少能見到體長超過40釐米的個體。在內陸河流中,體長在15~25釐米的大眼海鰱最為常見。而近海的港灣周邊及防波堤附近的大眼海鰱個體就大得多,常見個體均在40~60釐米。我們在選取對象魚個體的時候,可以依照此標淮去尋找適合的標點。
4.永遠將擬餌維持在水體的中上層,即讓擬餌在貼近水面的泳層或水面上遊弋,這是路亞大眼海鰱的不二法門,尤其是針對中小型的大眼海鰱。它們幾乎都在水面上活動,就算我們使用汲鉤頭加軟餌作釣時,也要採用拖拽的手法控餌,而非跳底式操控。
1.大眼海鰱的活動與潮水是有關聯性的,哪怕是深入內陸數十公裡的河流中的大眼海鰱也是一樣。它們吃餌多是在漲潮七八分時,那時是它們活性最好的時段,可以說是見餌就咬。等漲潮過後,它們的活性很快就降低了,甚至對擬餌都不理不睬了。
如果我們的目標魚是封閉式水域或者潟湖之中的大眼海鰱,它們通常在一大清早的時候捕獵,再者就是傍晚。路亞大眼海鰱時,抓準出釣時機十分重要,否則你只會看到一大群在水面戲耍的魚兒,但是它們根本不會碰你的擬餌。
2.要找到大眼海鰱的蹤跡很容易,因為它們在水面上換氣時常常會激起一絲絲漣漪或者一朵朵水花。這種現象此起彼伏,十分顯眼。此外,它們也常將背鰭露出水面,尤其是在淺水區域,所以我們根據這兩點能夠很容易地發現它們。
3.大眼海鰱對水面系擬餌的反應不錯,有時我們在使用其他擬餌無果的情況下,可以換上水面系擬餌試一試。但是,我們要謹記一個原則,那就是擬餌越大越重,失敗率也就相對越高。因為大眼海鰱在中鉤之後會瘋狂洗鰓,它們會利用洗鰓時劇烈的動作將擬餌甩出口外,而越重的擬餌慣性也就越大,所以擬餌重量與脫鉤率是成正比的。
4.雖然大眼海鰱在水中十分兇猛,但是它們的生命力真的很脆弱,離水後很快就會死亡。所以當它們出水之後,我們要趕快拍照,而且不能將它們置於酷熱的地面或沙土之上,以免過度傷害它們的體表。當大眼海鰱的體表受到傷害之後,我們無法將其重新放流,只會平白無故地斷送一條無辜的生命。此外,這種魚類真的很難吃,它們的肉質粗糙,刺又多,所以最好還是隨釣隨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