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貓古力。
昨天收拾屋子,翻到了家裡的相冊,又重溫了一遍老照片。
上個世紀大家拍照是這樣的。
全家福是這樣的。
藝術照是這樣的。
看著看著我不禁冒出了一個念頭:
上個世紀養貓是什麼樣的?
我小時候沒養過小動物,印象裡只記得親戚一位九十多歲高齡的太奶奶家,偶爾會竄出一隻小貓。這是我童年對貓的唯一印象了。
出於好奇,今天查了些資料,發現上個世紀養貓跟現在比,已經是天差地別了。
養貓跟養貓,學問大不同。
據研究,養貓的歷史在華夏大地上至少已經存在2000年了。而古人「養貓」,更多的是像現代人一樣把貓當寵物養,這也就決定了古代的養貓家庭,通常家裡「有礦」。
而從建國初一直到90年代後期,情況卻不太一樣。這時期,民生經濟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能養貓當寵物的,鳳毛麟角。
然而,單純養貓的,還真不少。
這裡說的「養」,更多的意思是「餵養」——餵點剩飯倒碗水,就算養貓了。
(事實上,這種養貓方式在現在的農村地區也比較多見。)
與上世紀不同的是,現代人開始重視科學養貓,也更關注貓的健康。
愈發濃厚的寵物文化氛圍,以及寵物市場的擴大,讓貓糧、玩具、罐頭、貓砂等等,成了年輕人養貓的必備首選。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錢自由決定養貓自由。
前面說過,上一輩的人,自己都吃不好,哪還會養個「金絲貓」?
所以,上世紀養貓,更多是出於實用的目的——抓老鼠,保護糧食。
而現代人卻希望通過養貓,緩解自己生活上的壓力,因而貓的陪伴意義較大。
家養還是散養?安全健康還是詩和遠方?
其實貓或許不懂怎麼選;又或許散養貓和家養貓,各自待在圍城裡羨慕對方。當然這都只是猜測,我們不知道貓在想什麼。但我們知道人在幹什麼。
上世紀的貓既然肩負重擔,保衛糧倉,那麼自然要散養。
現代人把貓當作伴侶動物,自然是希望它健康長壽,所以選擇家養的更多。
別只做貓的主人,也要做人生的主人。
條件越來越好,我們卻越來越累。
現代社會高度發達,各種誘惑防不勝防。
想要聯名衛衣、想買明星同款包、想要新出的口紅色號,想養高貴純血統的貓......我們被車子房子票子綁架,到頭來還要被貓子綁架?
喜歡某個品種貓的長相完全沒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就很喜歡暹羅貓包公臉的樣子,一直想養一隻。
但我們不應該為了純種的名頭去養貓,貓就是貓,街邊的小流浪貓也是貓。或許它沒那麼好看,但它骨子裡也是實實在在的貓。
上一輩的人,他們不太講究品種,是貓就行。當然跟養貓的目的有關。
但這不正是終極養貓的境界嗎?
這兩張圖是源自網絡的舊照片,年代不是很遠。
歡歡喜喜阿福貓,藍皮鼠和大臉貓。
不同的年代,給貓起的名字也有很大區別。
上一代的人特別喜歡起名叫——
歡歡、嘻嘻、咪咪、多多、小白、小黑、小花、妞妞、皮皮、笨笨、毛毛、點點
現在的人就很五花八門了,各種流派都有——
美食派
包子、餃子、花卷、饅頭、湯圓、糰子、布丁、雪碧、牛奶、果凍、可樂、
好日子派
元宵、端午、中秋、聖誕、元旦、五月、七月、初一、十五
借你吉言派
招財、進寶、來福、旺財、大發、來錢、吉祥、如意、金條、元寶
胡言亂語派
王大拿、王德發、李狗蛋、李寶石、趙建國、趙鐵柱、張百萬、張十億
時代不同,條件不同,幾代人的意識跟觀念,已經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每次我發一些科學養貓知識的時候,評論區就會有人批評反駁我。
有說家裡貓吃人飯就胖胖的沒問題,有說養個貓弄那麼麻煩,還有說跟動物談「感情」太噁心了......等等。
怎麼說呢,我知道寫文章需要一個強大的心臟,但是看到類似的評論還是不太舒服的,除了有理有據的反駁回去,我也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
但是從上世紀到現在,人們對於貓的觀念和餵養方式,確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所有差異都在告訴我們,正視這些變化,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貓的角色從古到今一直在改變,如果說古代歷史上的貓只是玩物,上世紀的貓是工具,那麼,
現在的貓,對越來越多的人來說,是家人、是朋友、是陪伴。
當然數千年來,總有不少人把貓當成貶義的畜生,甚至不詳的象徵。現在也不少。
不養貓的人不理解,為什麼有人那麼寶貝一隻貓;養貓的人不理解,為什麼有人不喜歡貓這麼可愛的動物。
我覺得這兩種想法,都是很正常的。
位置不同,看到的世界不同。
然而,你可以不理解,但是請你尊重。
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這是我們祖國逐漸強大所不可避免、需要全國民來共同面對的話題。
想要發展,就必須要允許不同的聲音。
處境不同,選擇不同。
上個世紀的人沒有現在流動性這麼大,一家人其樂融融聚在一起,寵物的陪伴作用很難凸顯。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在重壓之下、劇烈的競爭前,養一隻貓作為陪伴,填補內心的空缺,找一找簡單的快樂,我想,也不失為一種幸運。
就像我們小時候的夏天,守在電視機前,吃著西瓜喝著汽水,等著那部最愛的動畫片一樣,單純又美好。
我是貓古力,專注吸貓100年。
關注我,一起吸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