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達利和薩爾瓦多·達利與達利的作品《迷惑的夫婦》,1936年
對眾多攝影師而言,相機就如同文人手中的筆,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縮影。而照片的出現得益於19世紀攝影術的誕生,在人們的記憶具象化的同時,還催生了一種觀看世界的新方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世紀誕生了一批聲名遠播的攝影大師,他們依靠著它探尋自我,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思考與所處的現實世界合而為一,摺疊成二維影像,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塞西爾·比頓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與生俱來的優雅與時尚品位及其在攝影、電影和舞臺服裝設計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讓他的名字跟他所拍攝的人物一樣耀眼。在他將近60年的作品跨度中,刻畫了時代轉變的特徵,每個時期的特點都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現,這些美妙的瞬間收錄在後浪出版公司近期推出的新書《塞西爾·比頓:光彩年華》中。
20世紀是攝影的黃金時代,每張照片的背後皆是時代的烙印。同樣是經歷了20世紀戰爭時代,也皆為舉世聞名的攝影大師,他們用不同的視覺敘事回應著這個世界,無論是光彩奪目的視覺享受抑或是荒誕神秘的直觀體現,都是它的創造者對這個世界的感知。
奧爾德斯·赫胥黎,1936年
攝影家塞西爾·比頓
優雅,是他的盾牌
一切應該從塞西爾·比頓工作室檔案館開始說起。蘇富比拍賣行在比頓晚年時連同他的相冊一起獲得了他的上萬張照片和底片,成立了英國蘇富比塞西爾·比頓工作室檔案館。此次的新書《塞西爾·比頓:光彩年華》中多數照片是從其上千張照片和底片中挑選出來的。英國知名藝術圖書出版人馬克·霍爾本在書中說:「比頓在很多方面都代表了一個英國花花公子的形象:喜歡找裁縫——褲子總是裁得有些過緊——運氣卻似乎不差。即便在戰場上他也能發現精緻抽象的視角。這個表面形象是創造出來的。他是一位藝術大師,通過與生俱來的設計意識,成功地掩飾了世紀中期的焦慮。優雅,便是他的盾牌。」
「光彩年輕人」團體中的威廉·沃爾頓、塞西爾·比頓、史蒂芬·坦南特、齊塔·容曼、喬治婭·西特韋爾、特蕾莎·容曼和雷克斯·惠斯勒,威爾斯福德,1927 年
這位身兼攝影師、服裝設計師、舞臺設計師、記者、作家等數職的藝術家,塞西爾·比頓擁有著無比絢爛豐富的一生,先不說他曾3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4次獲得、1次提名美國話劇和戲劇最高獎項託尼獎這些成就,光是作為攝影師所拍攝的名人肖像就足以讓人驚嘆。他遊走於英國王室、文藝圈、好萊塢,優雅與時尚造詣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布景與拍攝
塞西爾·比頓早期的作品中充滿了戲劇的張力與夢幻的氛圍,這與他童年時期喜歡收藏的明信片和戲劇圖片是離不開的,對於照片的迷戀大概也是源於此。後來他的妹妹們成為了他攝影嘗試中的模特,拍照片似乎更像是穿衣打扮的一種延伸。在他初獲成功、有條件布置奢華的背景以後,他承認自己對布景比對鏡頭前面的人更感興趣,戲劇性與設計感勝過了照片中的內涵。
芭芭·比頓,「神秘的美人」,1926 年
到了1930年代,他布置道具的風格變得更加狂放,不過,這也讓他的作品中展現出了更多的技巧與洞察力。「圖像中混亂的布置不止一次被簡化到只剩一塊割開的白布,從裂縫中露出來的拍攝對象仿佛置身於兩塊簾幕之間,他的戲劇性變成了為內涵服務的工具。他成了肖像攝影大師!」馬克·霍爾本說。不管什麼人物在他的照片裡都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
南希·比頓身著塞西爾·比頓和奧利弗·梅塞爾為銀河舞會設計的服裝,1929 年
由於他在康泰納仕集團工作的關係,能夠拍攝的對象無窮無盡。他熟悉好萊塢的攝影棚,就像熟悉英國王室的環境。到1960年代,他已經自如地在白金漢宮為女王拍照了,就像他與「搖擺倫敦」的名人們在一起,或是在紐約與安迪·沃霍爾和他的「工廠」明星們在一起時一樣。比頓在電影《迷幻演出》的片場為米克·賈格爾拍攝照片後,他的攝影生涯走向了完結,同時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巴勃羅·畢卡索坐在其畫作《搖擺的椅子》(1943)前面,巴黎大奧古斯丁路,1944 年
開啟戰地攝影技能
如果說拍攝肖像是比頓成名的原因,那麼成為一個戰地攝影師或許是其攝影藝術造詣升華的節點。
1939年,戰爭的爆發使其鏡頭裡出現了「新的視角」——滿目瘡痍。遍地廢墟的倫敦,尤其是那些最令人痛心的雄偉教堂的殘骸,需要被記錄下來。比頓與詹姆斯·波普-亨尼西聯手,通過《戰火下的歷史》一書完成了這項迫切的任務。他挑釁般地將轟炸造成的斷壁殘垣當作布景,為《時尚》雜誌拍攝了「時尚不滅」專題。恐怖的「背景」,與比頓鏡頭下依然殘存的優雅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他回應世界的方式,也是屬於那個時期最偉大的記錄之列。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從他所留下的照片中去感受照片背後的鮮活與炙熱,從反覆出現在他各個時期的照片中的人物,我們目睹他們變老,目睹那個時代的褪去。
「時尚不滅」,迪格比·莫頓設計的斜紋軟呢套裝,倫敦中殿律師學院,1941 年
深受其影響的時尚攝影教母安妮·萊博維茨在書中說:「比頓並非僅僅是攝影師,他也不那麼看自己。他是一個日記作者、藝術家、布景和服裝設計師、傳記作家、歷史學家和演員。所有這一切都凝聚在他的肖像作品當中。如他自己所言,他有充足的資本在這個行業中度過60年。他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能意識到自己正在創造和維護的歷史。他是一股力量。」
瑪麗蓮·夢露,紐約大使飯店,1956年
《塞西爾·比頓:光彩年華》
出版:後浪出版公司
本書對他的攝影生涯進行了重新評定,用圖像的方式講述了這位20世紀時尚攝影藝術大師的傳奇生涯
伊莉莎白·泰勒,約 1953 年
那些關於20世紀優秀攝影師的書籍
攝影,是一種瞬時的衝動,來自持久的觀看,也來自對那一瞬以及它的永恆的捕捉。攝影的威力實際上把我們對現實的理解非柏拉圖化,使我們愈來愈難以可信地根據影像與事物之間、複製品與原件之間的差別來反省我們的經驗。但是,攝影影像的威力來自它們本身就是物質現實,是無論什麼把它們散發出來之後留下的信息豐富的沉積物,是反過來壓倒現實的有力手段——反過來把現實變成影子。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設想的更真實。
《論攝影》
作者:[美]蘇珊·桑塔格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者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的桑塔格深入探討攝影的本質,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對讀者而言,這本書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不在於桑塔格得出什麼結論,而在於她的論述過程和解剖方法。這是一種抽絲剝繭的論述,一種冷靜而鋒利的解剖。
《理解一張照片:約翰·伯格論攝影》
作者:[英] 約翰·伯格
出版社:理想國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約翰·伯格被譽為20世紀攝影領域最有原創性的評論家之一,他的文章啟發了一代又一代愛好攝影的普通讀者、攝影師和像他一樣「寫攝影」的人。本書是伯格過去50年「寫攝影」的文章精華。本書以時間為序,不僅全面收錄了伯格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名篇,也將此前未見收錄的、他為展覽或圖冊撰寫的評論納入其中。
《我見》
作者:[法]馬克·呂布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馬克·呂布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他與中國有著半個多世紀的淵源,往返中國20餘次,但他始終以一個旁觀者和陌生人的身份為巨變中的中國留下了眾多珍貴的視覺檔案。馬克·呂布擅長通過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出生活的意蘊,書中的每一張照片,都踐行了他的攝影美學——日常生活、見微知著、直覺而富於詩意。
《直到長出青苔》
作者:[日] 杉本博司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日本國寶級攝影師杉本博司將最亙古永恆的事物用最嶄新的方式呈現。以生命、時間、歷史為核心,書寫個人對文明興衰的解讀與想像,探討這世間的剎那與永恆,蘊含深刻的思考和智識。《直到長出青苔》書中收錄了杉本博司自1974年以來所有的代表作品,包括「海景系列」「肖像系列」「劇場系列」「建築系列」等。
《候場》
作者:[英]西蒙·安納德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在英國戲劇行業,大幕開啟前的30分鐘被稱作「候場時間」,這是演員們全神貫注準備演出的時段,除演職人員外,任何人不得在後臺區域逗留。在過去的25年間,攝影師西蒙·安納德用鏡頭持續記錄著候場期間演員們醞釀表演狀態的方式,這些珍貴影像將引領我們一窺這個獨特而隱秘的世界。
《那一天》
作者:[法]維利·羅尼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維利·羅尼的作品覆蓋了整個20世紀。他是個很執著的人,從最初開始拍攝就伴隨著並記錄下巴黎人民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進行的奮鬥。這本書每篇文章都是以「那一天」開頭,書中不但收錄了大師的經典作品,而且由大師詳盡講述拍下每張照片時的心理活動,他的把握、他的錯失,他想捕捉到的氛圍,他期待呈現的意義。
文 劉藝琳 王雅靜
編輯韓哈哈 王筠琪(實習)
資料、圖片提供 後浪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