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大介: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停留在20世紀的國家

2021-01-08 觀察者網

【1972年9月29日中國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也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特別是釣魚島島之爭。近期似乎有了進一步回暖的跡象,王毅表示:安倍首相出席中國駐日使館舉辦的國慶招待會是個好消息。

中日關係就是這麼複雜。那麼在日本人筆下,中國人是如何看日本的呢?】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東京六本木(位於東京港區,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就坐落於六本木,該地區還以歐美人集中以及豐富的夜生活而聞名——觀察者網注),馬路兩邊櫸樹鬱鬱蔥蔥、樹影婆娑,我走進一家法國咖啡館,見到了來自中國北京的朋友、32歲的A女士,我們已經五年沒有見面了。

從2009年到2012年期間,我被外派到講談社(1909年在東京創立,是日本主要的漫畫作品出版社之一,也是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出版社——觀察者網注)北京分公司工作,這位A女士就是那期間我錄用的一名中國僱員,當時她剛從東京某名牌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工作表現非常優秀。

日本《現代商業》網站6月13日發表了《周刊現代》特別編輯委員近藤大介的文章:《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停留在20世紀的國家》

2012年,我回到講談社東京總部工作。不久之後,A女士也從講談社北京分公司辭職,跳槽到北京一家IT企業。雖然她結婚後在北京買了房子,但後來東京一家大型IT公司通過獵頭發現了她,以中國業務部負責人後補的職位將其挖了過去。隨後,A女士和丈夫一起來到東京工作至今。

北京人眼中的東京印象

這位5年前曾在我手下工作的女士,如今已是身穿高檔套裝的六本木職場精英了。「你猜我剛來東京的時候買了什麼?就是這個」,說著她把一個圖案非常可愛的錢包放在了桌子上。

「中國好幾年前就開始向無現金社會過渡了。如今,無論在超市、便利店購物,還是打車、下館子,人們都可以使用手機支付,甚至連街邊小販也接受這種支付方式。不過我還是在包裡放了10塊人民幣(約合160日元),萬一手機丟了還可以應急。對我來說,使用現金就好像是上個世紀電影或電視劇裡的情節。所以,當我剛從北京搬來東京的時候,感覺上就好像一下子從21世紀回到了20世紀」,A女士說道。

她的話題燃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問她對東京是否還有其他什麼印象。

「簡單來說,就是感覺什麼都便宜。比如說,在東京的商場、超市買東西,或者在餐廳吃飯,這裡的物價感覺要比北京便宜20%。另外東京的房租也比北京便宜20%。哦,對了,其實我的收入也下降了兩成。這樣看來,其實我的生活水平與在北京時相比變化不大」,她繼續說道,說到最後她輕鬆地笑了起來。

「那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來東京工作呢?」我問道。

「因為東京有三樣北京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安靜、乾淨和安全。所謂『安靜』,不僅是街道的安靜,還包括社會的安靜。比如說,在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中國,有的公司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就我所在的IT行業來說,曾有兩個熟人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發生了過勞死。我來日本之後很吃驚,公司竟然沒有安排加班!而『乾淨』,我指的是空氣非常乾淨,日本的空氣無論哪裡都非常清新,常年困擾我的咽喉痛,來東京不過一個禮拜就開始逐漸好轉了。說到『安全』,東京與北京不同,不必安檢就能乘地鐵;吃的東西也是如此,在日本完全不必擔心食品安全問題。總的來說,在北京生活非常累。考慮到將來孩子的成長,其實東京更適合生活。」

緊緊抓住過去榮光不放的日本人

我和A女士就這樣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著天,她的「20世紀和21世紀」之類說法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似乎不久前,在哪裡聽到過類似的話題。對了,那是3個月前,我在東京青山(位於東京港區,該地區有眾多世界知名品牌的時裝店,也是高級住宅比較集中的區域——觀察者網注)的一家咖啡館一個人吃午飯時聽到的聊天。

我旁邊碰巧坐著幾個中國年輕人,穿著西裝,聽起來他們是附近大公司的中國籍僱員。他們用漢語聊著天,可能以為周圍都是聽不懂漢語的日本人,所以他們聊天時沒有太多顧忌。

「都21世紀了,咱們公司的領導還是20世紀的思維方式,真是沒法幹了。」

「日本給我們ODA(政府開發援助——原注)也是上個世紀的事吧?現在可都已經是鴻海收購夏普的時代了。」

「中國既有資金也有技術,以後日本公司只有被中國公司收購才能有一線生機,可那些日本人還是緊緊抓著過去的榮光不放啊,那都是上個世紀的事了吧」。

幾個中國年輕人就這樣聊了一個小時,似乎他們對日本領導有頗多不滿,不過卻有一條主線貫穿談話的內容——現在是21世紀,已經與20世紀完全不同了。

三次中國人來日浪潮

最近,在日本的中國人數量大幅增加。隨之也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公司開始僱傭中國籍職員。

據日本法務省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在日本常住的中國人數量已達到69萬5532人,佔全部外國人總數的29%,這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3萬人,而排在第二位的韓國人與中國人相比少了10%。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可以說是「第三次中國人來日浪潮」。

從1894年日清戰爭(日本歷史名詞,我國稱之為「中日甲午戰爭」——觀察者網注)到1911年中國的辛亥革命,很多中國人逃離混亂的祖國,來到日本的橫濱、神戶和長崎等地謀生。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多中國人來日本留學,他們中一些人學業結束後也留在了日本。二戰結束後,中國陷入了內戰,這時又有一部分中國人歷經艱險來到了日本,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中華街定居下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就住在日本的中國人,通常被稱為「老華僑」。老華僑一般以經營中華料理店為生。

與「老華僑」相對,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來日本的都是「新華僑」。新華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在飯店做洗碗工的體力勞動者;另一部分是精英,他們大多是中國公派留學生,這個精英群體大多在日本獲得了高學歷,現在基本都在日本經營自己的公司或者在日本大學裡做教授。

「老華僑」和「新華僑」都是20世紀形成的中國人群體,而21世紀來日中國人群體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名稱,我稱他們為「超華僑」。

「超華僑」眼中的日本

說起「超華僑」群體的特點,首先,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中國1979年開始實施獨生子政策,此後出生於1980、1990年代的年輕人在中國被稱為「80後」和「90後」,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

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共6位親人撫養,因此又被稱為「小皇帝」。這些「小皇帝」大多在溺愛環境中長大,據說他們中患「兒童肥胖症」的不在少數。這樣的中國人,來日本是絕不可能做洗碗工的。

「超華僑」群體的第二個特點是,與改革開放之初那批公派來日留學生相比,資質平庸者佔大多數。在中國「80後」和「90後」群體裡面,一旦決定留學,最優秀的往往會選擇美國,稍差一些會去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再差一些的才會到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留學。

從2008年開始,我在明治大學每周一次講授東亞專題課程。我問聽課的中國留學生來日本留學的原因,「高考沒考好」、「為日後赴美留學做準備」、「父母說讓我找地方留個學吧」……如此這般消極的回答很多。我當年讀書時,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可以見到很多非常優秀的中國留學生,而現在已經很難再見到那樣的中國精英群體出現在日本校園裡了。

「超華僑」群體的第三個特點是,哈日一族非常多,他們覺得日本什麼都很酷。

「超華僑」都是看著日本漫畫或日本動畫片長大的,當他們被問到親日還是反日時,親日派佔壓倒性多數。當談論起日本漫畫或動畫片時,他們會滔滔不絕幾個小時。對於迷戀抗日電視劇的父母一輩,他們覺得簡直難以理解。

「超華僑」是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時代長大的,他們在中國所享受的生活水平也非常優越。2010年,中國GDP規模超過了日本,而且很快,僅僅幾年工夫中國的GDP規模幾乎已經達到了日本的3倍。而在這一時期,作為他們留學甚至就職目的地的日本,經濟上卻經歷了「失去的20年」,而日本社會少子化、老齡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一言以蔽之,「超華僑」眼中的日本已經不再是一個頭上有光環的國家。不過即使如此,當問及他們為何選擇來日本或定居日本時,答案大多如本文中A女士所說的那樣。也許,日本的魅力只剩下「安靜、乾淨和安全」這三點了吧。

日本人應立足21世紀的現實來看待這個世界

與年輕的「超華僑」以及在日中國留學生們接觸之後,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感受——我們日本人必須徹底更新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了!

打開日本的電視,「日本:世界第一」這樣立意的節目從不缺乏,而這樣吹捧自己的日本出版物也是一本接一本地擺滿了書店。中國呢?當然還是那個被我們日本人蔑視的國家,這一點在媒體和出版界從未改變。

可現實卻是,中國於5月14號和15號在北京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會,甚至有29個國家的元首親自前來捧場;進入6月,在8號和9號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哈薩克斯坦峰會上,該組織的成員國由之前的6個增加到了8個,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7月7號和8號,中國還將在德國舉辦的G20峰會上與歐盟結成準同盟關係。

孟加拉國外交部長沙赫瑞爾·阿拉姆6月5-6日參加了由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的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右下角向上數第一位戴眼鏡者)

上周,我見到了孟加拉國外交部長沙赫瑞爾·阿拉姆(Shahriar Alam)並與他進行了短暫的交談,他來日本是為了參加由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的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當我們談論起中國話題時,他的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他說:「中國是孟加拉國最重要的朋友。去年10月中國的習近平主席訪問達卡,籤署了27項共計136億美元的合作協議」。這位阿拉姆部長還贈送了我一本篇幅僅有30頁、名為《2016年的孟加拉國》的小冊子作為紀念。當我打開時,在第一頁我就看到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揮動右手的照片。

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每年年底都會發布「全世界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在2016年年底發布的榜單中,中國的習近平主席位居第4位,而安倍晉三首相僅排在第37位——這就是當今世界的現實。

另據2016年年底日本內閣發布的有關外國的輿論調查,對中國沒有好感的日本人佔到了80.5%;而另一方面,認為日中關係很重要的日本人則佔到了72.9%。

現在是日本立足21世紀的現實看待世界的時候了。同時,我們還必須思考良策,以便日本能最大限度利用已經成為巨龍的中國。

下面是讀者在這篇文章後的留言,觀察者網摘取部分翻譯如下,僅供參考:

關於日本停留在20世紀這一點,我完全同意。日本還是抓著以紙幣為中心、難以數位化的經濟體系不放。今後眾多日本企業將被外資收入囊中,日本人將漸漸認清這一現實。


無論怎麼想,日本未來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安靜地等死。


作者說的很有道理。即使日本在很多領域已經很落後,日本人卻認為在全世界還是日本最好,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與在日本的生活相比,中國的生活簡直太方便、太先進了。


雖是這麼說,可身在日本,還真沒有作者這樣的危機感。


「雖然生活方便,但光環不再的日本」——我們該接受這個現實了。


在中國發生的變化,日本是否也有必要跟進,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我認為關注中國的現實情況還是很重要的。


如今中國人眼中的日本是個雖然貧窮、落後但乾淨舒適的國家,一些在國內的職場競爭中失敗的中國人會退而求其次來到日本生活。對日本人來說,這聽起來真是蠻悲哀的。


很多日本人並未意識到中國已經超過我們很多了,或者不願承認這一點。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日本是先進國家,中國是落後國家」,這樣的認識已經過時,這一點我也同意。可是如果什麼都在手機上完成,一旦自己的數據在什麼地方洩露的話,人們不會害怕嗎?


日本比中國落後,這樣的話我10年前就聽到有人說了。


我們應該直面現實。日本再也不可能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繁榮了,這既不是樂觀也不是悲觀,這就是現實。應該先建立這樣的認識,再來研究日本的問題。


能意識到日本已經逐漸落後的日本人還是太少了。


最近電視上一下子冒出來好多誇日本有多棒的節目,真是令人噁心。不過以此來分析,到底是什麼樣的日本人才會有日本將被中國吞併的危機感呢?


如果說安靜、乾淨、安全可以稱得上魅力的話,那鄉下才最有魅力吧。


沒錯,作者說的的確是事實。不過只是經濟發展得好,也不稱不上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我們日本人有點過度關注中國了。


跟中國精英們聊天的時候,他們就好像來東京的大阪人那樣,有一種不和諧的逞強和對抗感。


日本人要變成21世紀的清教徒了。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舉國一致,要是能恢復那時的價值觀該多好啊!


那些超華僑對日本的觀感挺有意思。新興國家的基礎設施都是未來型的,日本越來越像個老舊的歐洲國家,跟不上時代了。


中國終於要回到本屬於她的超級大國位置上了。


率先進入無現金社會的中國人到日本工作時,第一個買的東西是「錢包」;東京的物價也比北京低兩成——當日本人沉溺於夜郎自大時,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激變。


情況不妙啊,日本人!快振作起來!中國居然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了!


這就是20年來論資排輩、毫無進步的日本。日本人應該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了。


的確如此啊!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外國人來東京一看,滿眼都是高科技亮瞎眼的時髦玩意。現在再來東京街頭走一走,給人的印象卻是安靜落寞……


有趣的文章。僅從經濟角度來看的話,21世紀日本的立足點與20世紀相比真是完全不同了。


我一直在網上跟那些右翼鍵盤俠撕來撕去,可也沒什麼用,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


日本已經是個落後國家了,日本政治正逐漸滑落到19世紀的狀態。


如今我們必須正視中國的崛起了,必須重新思考日本的角色,這對今天的日本來說,的確是個難以接受的現實。


作者的觀點,我完全理解。日本這些年來的確沒什麼變化,而中國的變化非常快。從短期來看的話,快速變化的中國的確處於有利地位,可從長期來看呢?


由於經濟政策的失敗,我們經歷了「失去的20年」,日本社會發展完全停滯了。


日本已經被中國超過了。繼續這樣下去,兩國國力的差距會越拉越大,日本無疑將受到中國的軍事侵略。其實中國對日本經濟上的侵略已經開始了。中國人眼中的日本還是個停留在20世紀的國家啊。


由於20世紀我們並未進行認真反思,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清戰爭(日本歷史名詞,我國稱之為「中日甲午戰爭」——觀察者網注)以後就從未變過。關於文中提到的物價方面,幾天前一名愛沙尼亞留學生發的推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裡面也提到了這一點。

(觀察者網馬力譯自6月13日《現代商業》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近藤大介:元旦暢想說「國家」
    我雖然不是中國人,但大概每年元旦前,我都會從東京來一趟北京,親歷這個重要的時刻——新年伊始,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會讓我陷入沉思:所謂的「國家」究竟是什麼? 反觀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國家」這個詞,在日本國民的心中,已經成了一個極其模糊的概念。比方說,很多日本人不知道,日本的國慶節(建國紀念日)是每年的2月11日。
  • 近藤大介:日本工業脊梁的未來
    今天,松下公司又宣布退出半導體行業。日本顯示器公司(JDI),號稱『日本液晶行業明日之星』,結果也一直虧損……我們真有點看不懂了。關於日本半導體行業和液晶行業的未來,日本政府有什麼計劃嗎?」2019年11月28日,松下公司董事長津賀一宏主持召開董事會。
  • 近藤大介:戈恩的大逃亡與日本的「加拉帕戈斯化」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戈恩的大逃亡與日本的「加拉帕戈斯化」近藤大介/文 經濟觀察報專欄作家、日本《現代周刊》副主編這究竟是誰的奇恥大辱?東京地檢特搜部?顧問律師弘中淳一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是「日產」?這個問題似乎暫時沒有人能夠回答。但毫無疑問的是,日本新年的喜慶氣氛已經被這股「陰風」吹到了九霄雲外。
  • 觀察家 | 近藤大介:元旦暢想說「國家」
    我雖然不是中國人,但大概每年元旦前,我都會從東京來一趟北京,親歷這個重要的時刻——新年伊始,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會讓我陷入沉思:所謂的「國家」究竟是什麼?反觀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國家」這個詞,在日本國民的心中,已經成了一個極其模糊的概念。比方說,很多日本人不知道,日本的國慶節(建國紀念日)是每年的2月11日。
  • 近藤大介:象棋之道
    日本瀨戶,藤井聰太的家鄉民眾慶祝他成為歷史上最年輕棋聖        IC Photo   關於象棋的起源,不同國家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說法。日本象棋聯盟認為,1993年發現於奈良縣興福寺的木簡是日本最古老的象棋棋子——裡面寫有文字以及「天喜六年(公元1058年)」的字樣。而關於日本象棋的最早史料記載,出現於平安時代貴族藤原明衛筆下的《新猿樂記》(成書於1058至1064年之間)。書中主人公右衛門尉的女兒的戀人非常喜歡下象棋。所以,日本象棋有可能是遣隋使或遣唐使從中國帶回,又或是由朝鮮人帶到了日本。
  • 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眼中統統變成了「眯縫眼」?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眼中統統變成了「眯縫眼」? | 文化縱橫[導讀]在英國最大的Twinings茶葉公司倫敦總部的大門上,赫然雕刻著兩個面黃肌瘦、戴鬥笠、眯縫眼、留小鬍子的中國人形象。這種在西方國家已經司空見慣的中國人形象顯示著西方文化對中國人體弱、狡詐的偏見。
  • 近藤大介:日本的「託兒所荒」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近藤大介/文 我平常習慣在智慧型手機上瀏覽關於中國的各類新聞。上周,我看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上海的攜程親子園發生幼師虐待兒童事件,疑似受虐兒童的耳朵青紫的照片也在網上曝光。
  • 中國人是上的高智商嗎?
    中國天眼無線電望遠鏡事實上根本原因是西方國家認為中國有可能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因為中國人比印度人聰明得多,中國人不僅比印度人更聰明,而且有人說中國人或最聰明比世界上的中國人或最聰明比猶太人更聰明?
  • 中國人眼中的「災鳥」,卻是日本人眼中的「神鳥」,這鳥不平凡
    有的地方甚至把烏鴉當作邪惡的化身, 認為它會給人帶來災難, 所以在很多人眼中, 烏鴉是可憎、可恨、可怕的。因而, 人們把驅趕、捕殺烏鴉當作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烏鴉是不祥之鳥的觀念, 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原始居民在探索宇宙萬物奧秘的過程中, 企圖藉助想像中的力量改造惡劣的生存環境, 於是誕生了解釋自然的神話。烏鴉是不祥之鳥的原始信息, 就出自於這些玄想的神話之中。
  • 近藤大介:從「日企入華」到「華企入日」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近藤大介/文 我平時住在東京。幾個月前,我去了一趟北京,拜訪了JETRO(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京事務所的所長田端祥久。JETRO是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一直致力於為進軍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提供援助的機構。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向田端祥久了解2017年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動向。
  • 我們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怎樣一步一步成為了「黃種人」?
    在西方人眼中,白色象徵著神聖、純潔、高貴、智慧,又因為北歐人膚色較淺,所以北歐洲人認為自己是「白種人」。每當歐洲人遇到富有、強大擁有先進文明的國家,也會被歐洲人認為是這個國家的人的皮膚也是「白色的」。從13世紀的馬可·波羅叔侄來中國起,一直到16世紀初,長達數個世紀的歷史裡,我國的國力都處於世界頂端,吸引著西方人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國都」充滿了好奇。
  • 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更高?混血紅利消失,日本人可能正在變矮
    而歷來,圍繞有關中國人和日本人誰更高的問題更是爭論不休,時常引發激烈的隔空爭辯。那麼中國人和日本人,究竟誰更高呢?這恐怕得追溯歷史進行探究。根據日本國家兒童健康與發展中心研究小組發布的日本成人平均身高統計表顯示:1978年到1979年出生的那群人,他們的身高達到了日本歷史上的頂峰,男性平均身高達到了
  • 它在日本「泛濫成災」,卻成中國人的盤中餐,日本人:這也能吃?
    它在日本「泛濫成災」,卻成中國人的盤中餐,日本人:這也能吃?最近這幾年,物種入侵這個詞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了。不僅是美國,幾乎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物種入侵。但唯獨一個國家,物種入侵被提及的最少。這個國家不用多說,大家也都知道,那便是咱們中國了。
  • 茅臺,「綁架」了中國人半個多世紀
    無論所在平臺有多苛刻的購買條件,「追茅者」們義無反顧,絕不讓一瓶1499茅臺酒停留在第一手交易中。6月18日,茅臺酒2020年直銷渠道籤約儀式在茅臺鎮舉行,共22家區域KA賣場、酒類垂直電商、菸草零售連鎖商,籤約成為茅臺酒直銷渠道商。匯嘉時代、合肥百貨等上市公司次日應聲漲停,其實茅臺酒佔這些KA賣場的營收佔比並非特別大,但所帶來的IP連鎖效應還是在資本市場得以顯現。
  • 中國人說他是日本人,日本人說他是中國人,難怪他一直隱退
    金城武這個名字曾是一個年代的印記,金城武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廣大觀眾心中真正神一般的男人 ,在整個亞洲範圍內,金城武被稱為第一帥哥也當之無愧。金城武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中國臺灣人,金城武在日本也很有知名度,曾與深田恭子主演的電視《神啊,請再多給我一天時間》讓金城武在日本成了殿堂級偶像。金城武之所以這麼低調,這當然與他內斂的性格有關,其實很大程度上的一個原因是,他曾這樣無奈地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中國的時候,人們說我是日本人,在日本的時候,日本人說我是中國人,我很想把他們當家,可他們不這樣認為」。
  • 近藤大介: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之我見
    成立之初,該組織主要負責執行美國於1948年發表的馬歇爾計劃(即美國援助歐洲國家戰後重建的「歐洲復興計劃」)。目前,已有38個國家加入了該組織。其中包括日本、韓國等多個歐洲以外的國家。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OECD稱:「2020年,全球GDP下降了4.2%。但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全球GDP有望增長4.2%。
  • 中國人喜歡的日本人票選 赤西仁不敵龜梨和也
    搜狐娛樂訊 日本時論雜誌《文藝春秋》2月號推出了名為「中國人眼中的日本」的策劃,以網絡投票的方式,讓中國人回答包括「如果說起日本的話,你腦海中首先浮出的是什麼」,「喜歡的日本政治家「等問題,在「中國人最喜歡的日本人」的票選當中,傑尼斯藝人包攬了前三名的位置。
  • 中國人有不同的看法
    >早在公元1405年,鄭和帶領寶船7下西洋,其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唯一的東方人。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將明成祖的信件交給國王,並且送上帶去的禮物。這些國家看到如此巨大的明朝船隊,而且態度友好,都熱情地接待鄭和。直到「閉關鎖國」,中國的大海變成「空白」隨著歷史發展,1723年,清朝雍正皇帝禁令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被視為鎖國的開始。
  • 中國人為什麼不吃鯨魚?讓日本人納悶多年問題,如今終於明白了
    中國人為什麼不吃鯨魚?讓日本人納悶多年問題,如今終於明白了!如果有人問你海洋裡面最大的動物是什麼?你第1個想到的肯定就是鯨魚,但是其實鯨魚並不是魚類,而是一種哺乳動物,而且鯨魚肉看起來跟牛肉非常的相似,就算我們中國吃貨非常能吃,卻沒有吃鯨魚的習慣,很多日本人都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不吃鯨魚,讓不少日本人納悶了多年的問題,如今終於明白了!
  •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
    相對於民國,20 世紀下半葉的照片的材料質地和製作質量都變得粗陋。這是因為民國時期的日常生活照片數量相對較少,只有少數權貴、富裕商賈、精英階層家庭才擁有照相的可能,故而優雅精緻得多。而後來,普通家庭都能有機會拍攝合照,照片便顯得「不那麼講究了」。走向室外的攝影1963年之後,國產設備的生產讓照相機開始進入尋常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