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思想家彼得·沃森攜《20世紀思想史》亮相北京

2021-01-09 青瞳視角

10月20日,英國著名思想家彼得·沃森攜巨作《20世紀思想史》在北京舉行新書發布會。雖然思想史的話題會顯得艱深,但前來聆聽的讀者讓現場格外熱絡。作者彼得·沃森發表的「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演講也讓讀者印象深刻。

彼得·沃森是著名的英國思想史學者,《泰晤士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以拒絕簡化的恢宏思想史作品聞名於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大分離》等。此次出版的新書《20世紀思想史》一書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接續作者上一本作品《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的線索,縱覽風雲變幻的20世紀,撥開戰爭和政治的迷霧,從思想入手理解這一百年間人類的智力成就。

如今網絡上湧現了不少「速讀歷史」、「三分鐘了解思想史」一類的速食讀物,彼得·沃森的做法則與之完全不同。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並不專寫厚重的歷史,而是要寫完整的歷史、拒絕刻意簡化的歷史,其代表作便貫穿古今、合成一部人類思想全史的《思想史》和《20世紀思想史》,體現了他與常規歷史寫作截然不同的道路。沃森不寫成王敗寇和世界大戰,也不寫農民起義和種族屠殺,但他把目光瞄準了帝制的由來和崩潰、二戰的思想後果,以及人類在發展的道路上更新「作業系統」的全部歷史,幫助我們理解人類何以從刀耕火種起步,最終實現了現代文明,並在20世紀綻放出璀璨的思想光芒。在沃森的筆下,人類的進步因為思想的發展而變得無比清晰。讀者能夠從閱讀中領略人類知識的全貌,幫助自身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了解今天的人類為何會如此思考。

在活動現場,被問及整個20世紀的思想史有哪些規律值得分享,彼得沃森表示說20世紀是政治、科學和心理學的世紀。談及心理學的部分,沃森談到,「自戀」是20世紀一個不同以往的標籤:「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自戀的世紀,比如說川普就是一個很『自戀的人』。」沃森的看法有他的根據,「隨著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的誕生,此後又有了很多心理學家,我們看待自我、理解自我的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談及這本書的創作,作者表示,書寫20世紀取得的思想,是希望幫助21世紀的讀者理解我們是如何抵達當今的世界,未來又會去向何方。提及下一本書的創作計劃,彼得·沃森說如果寫一本21世紀的思想史,會寫氣候和移民問題,而中國對未來中國有可能貢獻的思想是老齡化的應對和基因科學。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賀夢禹

相關焦點

  • 彼得·沃森:斷頭臺背後是什麼思想
    英國思想史家彼得·沃森(Peter Watson)這幾天在中國巡講,他的代表作《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文版也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彼得·沃森是英國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社會》雜誌副主編,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德國天才》等。
  • ...與鮮血,這是連大部分歷史學家都看不到的歷史 | 九問彼得·沃森
    這些由特定事件連綴而成的當然是歷史,但歷史卻不止於此,還由一系列思想、觀念構成。彼得·沃森的《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便不具體討論「某一國王、皇帝的世紀」,而是縱覽從人類取火到19世紀末期歷史上那些曾經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抽象思想和發明。沃森在《思想史》中試圖為我們展示,讓他著迷的那些思想觀念究竟是什麼,以及他所著寫的這部思想史與一般歷史相較會有怎樣的不同。
  • 專訪|彼得·沃森:歐洲領先的時代已結束,中國回到世界前沿
    翻開《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一書,映入眼帘的便是扉頁上的這句話。而這番概括歸納非同小可,自人類直立行走與取火直至20世紀初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發展歷程,均被收入這部煌煌百萬言的巨著中。作者彼得·沃森(Peter Watson)是英國著名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聞名於西方世界,在《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更是以一己之力寫盡了人類智力全貌。近日,《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文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75歲高齡的彼得·沃森帶著這套分為上下冊的思想史巨著,前來中國巡講。5月13日,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採訪了彼得·沃森。
  • 「去標籤化的英國史」
    《立憲時刻》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高全喜(晶報深港書評曾於2011年12月11日刊登相關專題)對大衛·休謨的思想廣有研究,曾著有《休謨的政治哲學》。關於休謨的《英國史》,他早年就曾複印英文版本的來讀,這次剛剛出版的中文版也找來讀了。休謨首先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晶報:國人熟知休謨,更多是其哲學家的身份,其實他還是歷史學家。請您談談作為歷史學家的休謨。
  • 彼得·沃森:新冠疫情傳達的信息,未必能被立即察覺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英國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社會》雜誌副主編,為《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觀察家》等報紙撰寫過專欄,以拒絕簡化的恢宏思想史作品聞名於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德國天才》、《大分離:新舊大陸分道揚鑣的歷史》等。
  • 專訪|思想史家彼得沃森:21世紀或許也是科學的世紀
    繼《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這部從人類直立行走和取火直到20世紀初、寫盡了人類智力全貌的煌煌巨著去年在中國出版之後,英國思想史學者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的另一部巨作《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於今年10月由譯林出版社引進,終於與中國讀者見面。
  • 《20世紀思想史》作者彼得·沃森:想像力對科學的作用被低估
    他的其他學術作品如《20世紀思想史》、《德國天才》之類,也都是800頁朝上的赫赫巨作,不過與言及大量文學作品的《20世紀思想史》相比,這套初版於2006年的《思想史》閱讀門檻似乎要高一些。除了學術,沃森還寫小說,如以二戰期間真實人物為題材的《瑪德萊娜戰爭》。文字是這位標準的英倫老紳士完全的存在理由和生活的激情所在。
  • 一周文化講座|彼得·沃森: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
    號3幢1層言幾又書店嘉賓:劉心武(作家、紅學家)、劉釗(圖書責編)、吳黛君(圖書設計師)10月20日,著名作家、紅學家劉心武老師將攜新作《畫梁春盡落香塵:劉心武妙解紅樓》和《一切都還來得及:劉心武經典散文》做客北京言幾又書店中關村店。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最早在英國提出類似於舉賢任能與平等主張的,則是「自由思想家」與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自由思想家」是指英國18世紀20—30年代的激進派知識分子,像其中的巴傑爾(Eustace Budgell),他就曾在自己編輯的雜誌The Bee上,發表過一些有關中國的消息,他提到中國的官位沒有任何世襲的榮譽優勢,跟英國完全不一樣。
  • 法國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都是教育家!
    18世紀的歐洲,正處於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鬥爭的時期。激進的知識分子們努力尋找鬥爭的思想武器,情況有些類似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藉助於古典文化抨擊教會統治的那種形勢。史學家把通過宣傳教育使社會接受新思想的運動稱作啟蒙運動。本章僅介紹法國啟蒙思想家。
  • 《女性天才:生命、思想與言詞》叢書第一輯出版
    近日,《女性天才:生命、思想與言詞》叢書第一輯出版。這是一套由中國學者撰著,面向廣大人文、哲學與社會科學愛好者的西方著名女性哲學家、思想家與文學家的傳記。叢書第一輯四種,分別是《維吉尼亞·伍爾夫:永恆的英倫百合》《蘇珊·桑塔格:大西洋兩側最智慧的人》《艾麗斯·沃克:婦女主義者的傳奇》和《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學女王》,是20世紀英國、美國、加拿大最具影響的女性作家、評論家與思想家維吉尼亞·伍爾夫、蘇珊·桑塔格、艾麗斯·沃克與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思想與文學傳記。
  • 思想的時代——牛頓、洛克的思想及其生成
    ,17世紀後半期是近代思想生成和思想巨人輩出的時代。兩人長期的天才努力最終在17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結出累累碩果,英國甚至西方近代思想和知識的基本框架自此奠定。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的代表作,其開創性貢獻主要集中在物理學、天文學和自然哲學領域。牛頓因此而成為科學革命的旗手。該書不僅因具體的科學發現而名揚四海,而且對人類思想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 「英國史」推廣價格預估,靠譜的自媒體推廣平臺
    英國史的簡介為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 英國史百家號近期文章情況 英國史最近一個月文章表現質量分布為,0%為優質文章,27%為中等文章,73%為普通文章,以下為各類文章近期案例。世紀英國思想的革命」
  • 首席戰略夥伴金矢留學攜英國名校團亮相騰訊擇校秋展
    另據教育機構公布數據,在過去一年間,英國首次成為中國留學生群體最大意向國。其中,20.14%的中國留學生將英國視為留學首選國別。2019年7月底,英國大學聯盟Universities UK發布的《國際學生報告》顯示,中國留學生佔英國國際學生總數的23.2%,是向英國輸送國際學生最多的國家。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文 | 王向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英國人是世界上最具有政治頭腦和國家管理才能的人群,這種才能是從中世紀以來在專制王權與國民議會之間不斷的權力鬥爭中磨鍊出來的。莫爾的《烏託邦》一書對後來的英國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進一步勾起了作家、思想家們對未來社會藍圖設計的興趣,以致出現了許多仿作,重要的有培根的《新大西島》、莫裡斯的《烏有鄉消息》、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等。如培根(1561—1626)的《新大西島》(1627)是一部烏託邦傳奇性質的小說,書中描寫了那個神秘島嶼上的各種機構與習俗。
  •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將重開,「歐洲繪畫史教科書」同時亮相
    這是美術館首次在英國以外的大規模巡展,也是這些作品首次亮相日本。展出作品包括卡羅·克裡韋利(Carlo Crivelli)的《聖母領報》與梵谷(Van Gogh)的《向日葵》。《聖母領報》,卡羅·克裡韋利《向日葵》,梵谷不同於其他大型歐洲博物館,倫敦國家美術館並非基於皇家收藏,而是從市民收藏積累而來,囊括從13世紀下半葉一直到20世紀之初的藏品,涉及各種風格,包羅萬象,因而被稱為一本「歐洲繪畫史的教科書」。此次展覽著眼「倫敦國家美術館是建立於英國的西方藝術博物館」這一立足點,從「英國與歐洲大陸的交流」這一視角出發,分為七大主題。
  • 【專題】張沛 英國現代早期思想史隨筆(一)莫爾
    【編者按】作為思想家的莎士比亞是我們把握英國現代早期思想史的重要入口之一。
  • 專家學者研討中國20世紀婚姻與性別史[2012-04-16]
    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20世紀婚姻·家庭·性別·性倫文化」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
  • 彼得·沃森︱思想如何塑造歷史
    [英]彼得·沃森:《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胡翠娥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1276頁,248.00元。在人們看到我寫的書時,往往會提出以下三個問題,或者其中一個:思想是如何吸引你的?思想史究竟是什麼?思想史與政治史之間有無關聯?
  • 何毅亭:紀念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誕辰200周年
    這位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馬克思一起為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類爭取解放的鬥爭,提供了最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我們今天舉辦這個論壇,深切緬懷偉人恩格斯,就是要充分認識恩格斯為創立和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的獨特貢獻,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傳承他的革命遺志、光大他的偉大思想,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