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英國著名思想家彼得·沃森攜巨作《20世紀思想史》在北京舉行新書發布會。雖然思想史的話題會顯得艱深,但前來聆聽的讀者讓現場格外熱絡。作者彼得·沃森發表的「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演講也讓讀者印象深刻。
彼得·沃森是著名的英國思想史學者,《泰晤士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以拒絕簡化的恢宏思想史作品聞名於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大分離》等。此次出版的新書《20世紀思想史》一書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接續作者上一本作品《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的線索,縱覽風雲變幻的20世紀,撥開戰爭和政治的迷霧,從思想入手理解這一百年間人類的智力成就。
如今網絡上湧現了不少「速讀歷史」、「三分鐘了解思想史」一類的速食讀物,彼得·沃森的做法則與之完全不同。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並不專寫厚重的歷史,而是要寫完整的歷史、拒絕刻意簡化的歷史,其代表作便貫穿古今、合成一部人類思想全史的《思想史》和《20世紀思想史》,體現了他與常規歷史寫作截然不同的道路。沃森不寫成王敗寇和世界大戰,也不寫農民起義和種族屠殺,但他把目光瞄準了帝制的由來和崩潰、二戰的思想後果,以及人類在發展的道路上更新「作業系統」的全部歷史,幫助我們理解人類何以從刀耕火種起步,最終實現了現代文明,並在20世紀綻放出璀璨的思想光芒。在沃森的筆下,人類的進步因為思想的發展而變得無比清晰。讀者能夠從閱讀中領略人類知識的全貌,幫助自身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了解今天的人類為何會如此思考。
在活動現場,被問及整個20世紀的思想史有哪些規律值得分享,彼得沃森表示說20世紀是政治、科學和心理學的世紀。談及心理學的部分,沃森談到,「自戀」是20世紀一個不同以往的標籤:「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自戀的世紀,比如說川普就是一個很『自戀的人』。」沃森的看法有他的根據,「隨著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的誕生,此後又有了很多心理學家,我們看待自我、理解自我的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談及這本書的創作,作者表示,書寫20世紀取得的思想,是希望幫助21世紀的讀者理解我們是如何抵達當今的世界,未來又會去向何方。提及下一本書的創作計劃,彼得·沃森說如果寫一本21世紀的思想史,會寫氣候和移民問題,而中國對未來中國有可能貢獻的思想是老齡化的應對和基因科學。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