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彼得·沃森:歐洲領先的時代已結束,中國回到世界前沿

2021-01-09 澎湃新聞

「忍受概括歸納也許很困難,但沒有概括和歸納則無法想像。」

翻開《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一書,映入眼帘的便是扉頁上的這句話。而這番概括歸納非同小可,自人類直立行走與取火直至20世紀初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發展歷程,均被收入這部煌煌百萬言的巨著中。作者彼得·沃森(Peter Watson)是英國著名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聞名於西方世界,在《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更是以一己之力寫盡了人類智力全貌。

近日,《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文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75歲高齡的彼得·沃森帶著這套分為上下冊的思想史巨著,前來中國巡講。5月13日,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採訪了彼得·沃森。他認為在由重大政治事件主導的傳統歷史敘事之外,關於人類思想智識的歷史也值得探索。而《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一書,正是他交上的答卷。

彼得·沃森

「做了多年新聞記者,對學術界很了解」

澎湃新聞:

在《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一書中,你談到了哲學、宗教、政治這些比較抽象的概念,也談到了較為具體的語言符號、科學技術、創造發明等等。那你是如何定義思想的,又是如何選取本書所提及的思想的?

彼得·沃森:

大多數人認為思想或多或少是比較抽象的,認為哲學、政治和宗教理論才是思想,但我對思想的理解更廣。並且我試圖去探索物體、發明和思想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我所選擇的物體和發明都是思想的產物,或者是那些改變我們思維的事物,我希望貫穿全書的是一種思想和體現思想的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時鐘,它體現了有關時間的思想,並且它的確改變了我們使用時間、理解時間的方式,以及我們安排生活的方式。

《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

澎湃新聞:

你為何要寫作《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這部思想史的通史?

彼得·沃森:

這部著作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BBC做的一段以賽亞·伯林的採訪。作為一名傑出的哲學家,以賽亞·伯林1909年生於俄國,幾乎親歷了整個20世紀。採訪中伯林被問到,在他的一生中最令他感到驚奇的是什麼事。他回答說,他經歷了一個可怕的世紀,有世界大戰和大屠殺,有暴亂和饑荒,人類顯示出沒有人性的一面;但與此同時,他也度過了幸福而充實的一生。在他看來,20世紀人類的思想智識非常精彩而豐富。

伯林的採訪讓我意識到,我們的歷史不止是由重大政治事件聯繫起來的政治史,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歷史。在殘酷的政治之外,藝術、文化、科學和哲學,以及其他一些智力活動都非常有趣,但有關它們的著述卻遠遠少於政治史。於是我決心儘量避開政治,寫一部思想史。我首先完成了《20世紀思想史》,它的中文版將於明年上市,由譯林出版社推出;《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雖然更早出版中文版,但它是我後寫的,它一直追溯到19世紀末期,是《20世紀思想史》的續作。這樣兩部著作合起來,完整地展現了整個人類思想觀念的歷史。

澎湃新聞:

你是如何寫作《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的?

彼得·沃森:

我做了很多年的新聞記者。幸運的是,當我在《泰晤士報》工作時,我的編輯把思想當作新聞來對待。每當有學者提出了新想法,我們就會去採訪他們,然後把這些新的思想寫成新聞。這樣的記者經歷讓我認識了很多學者,對學術界也很了解。所以當我打算寫這部書時,我首先確認了各個領域都有哪些重要的學者,然後我去與他們見面和交談,他們告訴我我所不熟悉的與這本書相關的內容,以及他們對其他學者的看法;而每當我寫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把寫好的內容發給他們,詢問他們的意見。這種寫作方式這很花時間,但這是我的方式。《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的寫作倚賴了眾多學者的權威,雖然由我執筆,但它參考了很多來不同領域學者的想法,比如伊恩·威爾遜和B. F. 斯金納;並不局限於歷史學家,還有心理學家、人類學家、政治學家等等。

「歷史並沒有統一的方向」

澎湃新聞:

你在書中提出,你認為有三種最重要的思想,即靈魂、歐洲和實驗,能否簡單闡述這三種思想?

彼得·沃森:

在思想史的研究中,我需要確立一些原則,幫助我理清思路,去應對浩繁的歷史。我選擇了靈魂,歐洲——作為一種思想,而不僅僅是一個地域,以及實驗。

很多人會質疑,為什麼我選擇靈魂,不是上帝,上帝更有普適性。我並不否認這一點,靈魂和上帝確實有很多重疊,但靈魂的概念超過了上帝。因為它在歷史中不斷發生,人們並不是在外界尋找真相和信仰,而是審視自己的內在,這在耶穌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中國的儒學、波斯的拜火教、印度的佛教、猶太前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之中,靈魂的概念都有所體現。12世紀的教會引入了告解,讓人們深入地審視自我的行為;宗教改革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馬丁·路德說你不需要通過教會來接觸上帝,你可以自己直接與上帝對話。浪漫主義認為人有兩個自我,一個隱藏的自我 ,一個真正的自我,兩個自我之間需要相互接觸,產生關聯。潛意識則是對內部世界的科學解釋,在我看來,靈魂和潛意識是一回事,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想。

實驗產生於11世紀的歐洲,它不僅僅是一種科學方法,也是引領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民主依賴於你在生活中能夠發現和證明什麼,而不是你有多接近上帝或國王。

《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還有很重要的一章是關於歐洲的。歐洲作為一個地域,並不僅僅是地域,我認為它也是一種思想。歐洲的崛起始於中世紀的鼎盛時期,它最終發展為一種世俗社會,一個沒有上帝的社會。在歐洲產生了個人主義,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人類全體的一部分,或者上帝的所有物,而是擁有個人權利的個體。經歷了文藝復興,人們不再關注死後的世界,而是享受現世的生活。

在古代,歐洲一直落後於印度、波斯、中國等國,但之後它就取代了東方的位置,不斷發展並率先進入了現代社會,這是我們公認的。歐洲領先的時期大約有1000年,或者更短;而今東方和非西方文明已然崛起,中國回到了世界前沿,所以歐洲領先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為了理解我們的歷史,我們需要一個簡單而明確的詞彙,而我將上述的思想概括為「歐洲」。

澎湃新聞:

通過靈魂、歐洲和實驗這三種思想的概括,你是否想指出歷史發展的某種方向?

彼得·沃森:

歷史並沒有統一的方向。從東方領導世界轉變為西方領導世界,這可以看作歷史的一種方向;由於科學的存在,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理性;人們的生活向民主化發展,國王失去他們的影響力,議會取而代之,這也是歷史的一種方向,但它並非必然的趨勢,在某些地區並不適用。我想歷史發展存在一種總體趨勢,但歷史中也有很多變化與轉向,並不是始終順著某一方向發展的。美國歷史學家彼得·蓋伊認為,概括出歷史的總體趨勢是很難的,但不去概括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的世界,我作出了一些概括,例如提出靈魂、歐洲和實驗的概念。

「為宋文明而著迷」

澎湃新聞:

作為一名西方學者,在《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寫作非西方的部分,對你來說是否有挑戰?

彼得·沃森:

我並不覺得困難。在書中我用了兩章的篇幅寫中國文明,兩章寫伊斯蘭文明,一章寫印度 ,還有一章是寫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的美洲原住民文明的。這些地區都很有趣,蘊含著豐富的思想。

我找了一些研究這些地域文明的學者幫我翻譯相關的材料,他們的幫助讓我的書更加可靠。比方說,關於中國的部分,我主要依靠在倫敦工作的中國人。因為我們有一個研究東方和非洲的學院,有一些中國學者在那工作。我可以每天或每周與他們見面,討論他們所讀的,以及我所寫作的,都很方便。

澎湃新聞:

關於中國思想,你比較感興趣的部分是什麼?

彼得·沃森:

我尤其為宋文明而著迷,因為它比歐洲的大變革發生得更早。宋代產生了大量的創造發明,例如印刷術、陶瓷彩繪、紙幣、科舉考試等等,它們都是對世界文明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其中科舉考試是為公務員系統培養人才的,它的重要性看似不明顯,但與之類似的思想後來在歐洲變得很流行,我是說在大學誕生之後。

鑑於中國社會當時的繁榮,它應該在8-10世紀就能發展得很完善了,但這並沒有發生。這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我在《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也進行了闡述。

澎湃新聞:

《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問世以來,你是否有想要改動和補充的部分?

彼得·沃森:

如果讓我重寫這本書,我會把女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上周我在巴黎,跟很多法國學者討論了女性在思想史中的角色。不僅僅是現在,還有17-18世紀,女性的意義都非常關鍵,因此我想將思想的討論擴展到這一方面。但說實話,我並不想寫更多了,因為這套書已經很厚了,我在其中討論了太多問題。

澎湃新聞:

正如你前面所說,從事思想史的研究著述,你是為了梳理重大政治事件之外的另一種歷史。你是否將其看作是對傳統史學的顛覆?

彼得·沃森:

通過觀察歷史,我們能明白我們是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的,會看到在歷史中的一些新階段,一些過去的事情會再度發生。對思想史的研究,能讓我們看到人類思維的發展和變化。

這裡有一個特別的例子,1214-1414年,我管它叫「精確的年代」。在這個時期,很多創造發明自己就能產生新的思想,繼而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例如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就發明於那個時期,還有標點符號的發明,音符的發明,鐘的發明,眼鏡的發明,透視圖的發明……這些都在同一時期誕生。於是突然之間,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就與以往不同,變得更為準確和細緻了。

還有一個時期,我管它叫「從懷疑論到達爾文」(from doubt to Darwin)。它始於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結束於1859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這一時期大約有200年。在這段時期,羅馬神學的思想消退了,但生物學的思想還沒有產生,所以那時我們的哲學思想發展到了頂點。那是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時代,因為我們不再受限於宗教信仰得以更自由地思考,但還沒開始理解生物。所以我們有了偉大的德國唯心主義,有了很多偉大的哲學家,例如羅素、康德、黑格爾、霍爾德等等。所有這些人都是在牛頓和達爾文中間這段時期誕生的。

所以,從思想史的視角你能從另一個角度定義不同歷史階段。它並沒有取代正統的歷史敘事,而是修飾和豐富了它。

澎湃新聞:

您曾是一名新聞記者,為《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觀察家》等媒體寫過專欄。那麼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新聞寫作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彼得·沃森:

我做了很多年學術界的新聞報導,對學界及其運作方式非常熟悉。新聞的核心也在於探索發現,這與學術是共通的。《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的寫作也是建立在大量的採訪與調研上的。

我認為,我的新聞寫作經歷對於這本書主要的作用在於,我認為新聞記者的寫作比學者更為清晰和生動,所以我在寫作中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我的書在具備學術價值的同時,也能表現得生動而引人入勝,正如新聞報導一般。

相關焦點

  • 彼得·沃森:斷頭臺背後是什麼思想
    英國思想史家彼得·沃森(Peter Watson)這幾天在中國巡講,他的代表作《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中文版也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彼得·沃森是英國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社會》雜誌副主編,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德國天才》等。
  • ...與鮮血,這是連大部分歷史學家都看不到的歷史 | 九問彼得·沃森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英國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社會》雜誌副主編,為《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觀察家》等報紙撰寫過專欄,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聞名於西方世界。有幸沃森近日親臨中國,讓我們有機會請他當面解惑。思想史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歷史?書名取作從火到弗洛伊德究竟什麼理由?
  • 專訪波士頓諮詢朱暉:中國數字城市走在世界最前沿 仍需解決四大痛點
    「在數字城市成為全球發展重點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數字城市的主戰場正在走向世界最前沿。」波士頓諮詢(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朱暉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這與政府意願、平臺廣度和民眾接受度都密不可分,這使得數字企業能夠積極踴躍地尋求發展。
  • 專訪:中國量子隨機數研究新突破領先世界——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新華社倫敦9月20日電  專訪:中國量子隨機數研究新突破領先世界——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中國科學家團隊1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他們在國際上首次製造出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產生器,將量子保密通信安全提升到新高度
  • 彼得·沃森:新冠疫情傳達的信息,未必能被立即察覺
    我們是否真的理解全球化時代的災難,以及人類共同背負的命運?彼得·沃森警示我們,達爾文進化論會將人類帶入一種錯誤的安全感中,這樣的錯覺不應繼續下去。採寫丨陶澤慧(《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責任編輯)1十九世紀後半葉,醫學世界的改變翻天覆地新京報:病菌、病毒自始便與人類同在。
  • 英國思想家彼得·沃森攜《20世紀思想史》亮相北京
    10月20日,英國著名思想家彼得·沃森攜巨作《20世紀思想史》在北京舉行新書發布會。雖然思想史的話題會顯得艱深,但前來聆聽的讀者讓現場格外熱絡。作者彼得·沃森發表的「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演講也讓讀者印象深刻。
  • 人民日報《問道》專訪時代天使李華敏:隱形矯正從中國製造到影響世界
    中國隱形矯正發展至今已有20年,從一開始的乏人問津,到如今的產學研百花齊放。作為國內最早開展隱形矯治技術的企業之一——時代天使在發展的18年中,從追趕國外先進技術,到如今的自主研發助推行業創新,乃至影響世界。
  • 2020中國水產前沿展 ,為中國水產業整體升級助力
    以南京為中心,飛機2小時範圍,覆蓋了整個中國沿海與沿長江水產養殖核心區;高鐵3小時範圍可覆蓋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江西、湖北,這個區域,也正是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潛力最大的華東、華中區域,海水、淡水與特種水產養殖兼備,工業化也走在中國最前沿。
  • 旺旺集團專注食品前沿領域研發 保持企業技術持續領先
    旺旺集團擁有一支具有實力的產品研發團隊,在上海、廣州、杭州、濟南分別設立了一個研發中心和三個研發基地,擁有近150人的專業研發團隊,可以同時滿足歐美、亞太、中東、大洋洲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產品開發需求,每年可完成逾百項新產品的開發和上市支持。伴隨民眾消費能力提升和生育政策調整,中國母嬰市場正步入「黃金期」,嬰幼兒輔食市場展現出的驚人潛力。
  • 中國的衛星對地遙感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
    面對空前空前嚴峻的內外部的挑戰,2020年的中國,不容易、不簡單、不平凡。我們14億中國人,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新華社發表了一些列衛星圖片,從數百公裡外的太空,衛星記錄著這非凡的中國。這些衛星照片大多是利用我國在軌的高分系列衛星拍攝的,包括高景一號衛星,高分一號衛星,高分二號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此外還有歐洲哨兵2號(Sentinel2)衛星和美國Landsat 8陸地衛星的對比圖。從圖片可見中國發展的巨大能力,也可以看出中國衛星應用水平的極大提高。
  • 中國熊出海!《熊出沒·原始時代》登陸德國院線
    德國小影迷Niclas興奮地走出放映廳,一旁的媽媽也連連點頭:「沒想到中國熊的故事這麼有趣,還很有內涵。」原來,這是德國觀眾在剛看完中國動畫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所給出的評價。當地時間8月27日,《熊出沒·原始時代》正式登陸德國、奧地利、瑞士、盧森堡、列支敦斯登等多地院線,共計超420塊銀幕大面積上映,覆蓋Cineplex、CinemaxX、CineStar、UCI等當地所有主流影院品牌。雖然尚在疫情期間,但德國等地的觀眾觀影熱情依舊高漲,紛紛購票一睹熊強風採。觀影結束後,收穫大量好評,許多德國家長和孩子主動加入「熊粉」大家庭。
  • 輝瑞結束三吳時代,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嗎?
    現在吳琨離任的消息一出,本團長不禁感慨: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嗎?輝瑞作為一家在美國成立的公司,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入中國,並在大連設立了工廠。在對外公司宣傳中,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世界大戰期間輝瑞進行了青黴素量產」、「大連工廠獲得了中國第一張GMP證書」、「世界上最暢銷的藥物」......
  • 專訪|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評價「中國是一個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Venki Ramakrishnan,以下簡稱「文卡」)無法來到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的現場。而中國的科技發展在過去20年獲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蓬勃發展,這離不開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持。
  • 學術前沿|新一輪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智慧財產權戰略
    智慧財產權的傳播主導世界經濟增長世界經濟增長正在演進為「資源驅動—資本驅動—技術驅動—智慧財產權驅動」的升級版模式,智慧財產權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智慧財產權已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獲得了智慧財產權法保護的技術知識才是市場經濟認可的創新。智慧財產權密集型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已經日益成為廣為認可的測度和表徵智慧財產權經濟貢獻的重要標誌。
  • 地圖看世界;美國、中國及歐洲的地緣條件
    二,中國在1500年之前,是世界上地緣條件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海上無強敵,長期只需要面對來自北方的威脅。而且東亞可以同各種文明交流(大航海時代之前的北美洲地理隔絕)(中國水系地圖)從西向東的大河溝通了內陸和海洋的聯繫,而廣闊的海岸線和在東部平原開鑿的大運河溝通了東西。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
  • 專訪|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文卡:中國是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國
    原創 Kai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圖丨WLF獨家視頻連線文卡因為疫情的原因,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 拉馬克裡希南教授(Venki Ramakrishnan,以下簡稱「文卡」)無法來到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的現場。
  • 動力電池使用量連續3年領先全球——寧德時代為新能源領域「蓄能」
    對此,寧德時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科技引領,創新求變,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專注研發練本領「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連續3年領先全球,客戶包括寶馬、大眾、上汽、北汽等國內外主流車企。」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說。
  • 中國「熊」出沒海外 「熊出沒·原始時代」登陸德國院線
    觀影結束後,收穫大量好評,許多德國家長和孩子主動加入「熊粉」大家庭。熊出沒首次登錄德語區院線在國內家喻戶曉的國民動漫《熊出沒》,在海外市場同樣表現亮眼。繼美國、俄羅斯、南美等國家和地區後,此次《熊出沒·原始時代》登陸歐洲的核心地帶德語區,於德國、奧地利、瑞士大部、盧森堡和列支敦斯登等地全面上映,覆蓋超420餘塊銀幕,這不僅是《熊出沒》品牌首度登錄德語區院線,也是中國動畫電影首次在德語區大面積上映。憑藉有趣又感人的故事內容,充滿魅力的角色形象,一流的製作技術,《熊出沒》電影在當地社交媒體上收穫了大量關注。
  • 【專訪】美政治思想史學者理察·沃林:很不幸 歐洲左派是自掘墳墓
    然而反觀當下,歐洲又進入了一個晦暗不明的時期。政治分化日益嚴重,極右政黨發展勢頭強勁,而1968年後的左翼政治思想正在失去吸引力;社會政治風氣越來越保守,知識分子或社會精英在後真相時代被進一步剝奪了闡釋真相的權力。歐洲政治左翼是否已失去了生命力?
  • 人民網專訪 | 姚克:講好世界眼科的「中國故事」
    ——姚克,是我國白內障手術技術發展的親歷人,也是中國眼科飛速發展的見證人。作為見證者同時也是親身參與者,會議期間,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姚克接受專訪,講述了中國眼科飛速發展的故事。1三大眼部疾病治療需求增長 加速眼病治療技術發展每個人的視覺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眼部健康在人體健康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