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類活動長年累月的影響,地球上的物種滅絕速度要比發現新物種的速度要快很多。此外,新物種在野生環境中難以被發現,因此如果有科學家或者科考團隊發現新物種,此消息一般會引起轟動。前段時間就有一支水下考察隊伍引起了轟動,他們在深海區域一次性發現了30個新物種,而且經過研究這些新物種已經有比較漫長的歷史了。
據了解,這支由多個國家科考人員共同組成的國際隊伍其實在5年前就開始展開深海考察活動,這次他們利用了兩架最先進的深海潛水器來作為探測工具,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深海區域得到這一重磅發現,他們所發現的新物種都是無脊椎動物,包括了珊瑚、海綿、甲殼動物。
此消息一經傳播立即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因為人類歷史上很少出現一次能夠發現30個新物種的情況。科考人員驚嘆於這些新物種的出現的同時,還產生了疑問,地球上還有多少個新物種呢?這不是一個選擇題,因為人類對地球的了解還不深入,所探索的區域也十分有限,因此這個問題不會有標準答案,因此只能說人類在這方面存在巨大的潛力。
一支美國和加拿大的生命研究團隊曾在2011年對地球物種數量進行估算,得到的結果是870萬種。而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物種大約是180萬種,按照870萬個物種的數量去計算,至少還有690萬個物種未被發現。2017年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另一個數字,認為地球的物種總數至少有9000億種,這一說法完全顛覆了現有的認知。
9000億個物種確實讓人瞠目咂舌,而且會讓人懷疑這個數字的科學性。對此該項研究的負責人傑伊·倫農教授表示,一直以來人類只關注那些宏觀領域的生物,而生存在微觀領域的微生物卻被忽視了。因此他們擴大了對物種的定義,認為無論是地底下、地表還是大氣中,都存在著更為龐大的生物種群。如果算上微生物的物種數量,那麼9000億並不誇張。
從以上兩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未被發現的新物種數量要遠遠比已知物種數量要多,人類應該去哪裡尋找它們呢?相比之下,尋找宏觀領域的生物要比尋找微觀領域的生物簡單得多,但是未被發現的動植物往往生存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例如高山洞穴、高原叢林、深海區域等等,由此看來探索新物種還是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而且尋找新物種的任務中多少摻雜了運氣成分,並不是一個科考隊伍沒日沒夜地在一個地區搜查就一定能夠發現新物種,很多新物種往往就隱藏在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這無疑增加了尋找新物種的難度。幸運的是越來越多高科技探測設備出現了,它們能夠代替人類去執行高難度、高風險的探索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