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出國後的故事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遠古到今天,從甲骨文到電子閱讀,漢字作為系統文字,是我們習慣使用的表意工具。我們從小學習漢字,我們使用漢字書寫,利用漢字閱讀,我們生活在漢字的國度裡,漢字就是我們環境的一部分。可是很少有人想過,如果漢字出國了,它會遇到什麼?如果漢字在國外生活了1700多年,漢字會變成什麼模樣?

  世界上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叫笹原宏之。笹原宏之幾十年來以漢字為研究的主業。在日本,他被戲稱為「漢字博士」。在他那裡,漢字是「超級有趣」的世界。他以漢字為話題四處演講、座談,以漢字研究活躍於媒體,寫了《漢字的現在》《漢字中的「日本心」》《日本人與漢字》《漢字與社會》等多部著作。新星出版社剛剛出版的《日本的漢字》,是笹原宏之的代表作,被收入了日本著名的巖波新書中。

  在日本誕生的漢字

  一般日本研究漢字的學者,總是將重點放到漢字如何在中國誕生,漢字如何在中國演變。笹原宏之卻別出心裁,更注意研究漢字在日本發生怎樣的變化。笹原宏之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誕生於中國的漢字,曾經傳播到日本、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但到今天只有日本仍舊大量使用漢字。不過,漢字在日本實際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出現了很多不入學者法眼的「俗字」。這些「俗字」成了笹原宏之研究的重要素材。他認為,這些變化顯示了漢字富有演進可能性,展示了漢字內在的多樣化品質。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漢字展示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

  不妨拿書中介紹的江戶時代做個例子。江戶時代260多年太平歲月,給了日本人足夠的時間琢磨漢字。所以江戶時代日本人醉心於玩漢字遊戲,在漢字世界下透了水磨功夫。

  字形上,江戶的日本人將自己的喜好用到漢字上,創造出自己的漢字書寫方法。在他們筆下,漢字時而因為祈願演出觀眾上座兒,筆鋒右側上挺,時而用粗線模仿力士巨型的身軀,時而極盡圓潤預示萬事完滿。江戶日本人的造字技術也突飛猛進。日本人繼承了中國古人對於奇數七、五、三的喜好,演出歌舞伎的劇目文字要求是單數,但偶爾會出現偶數,比如「花舟登澱川話」這齣戲題目是六個字,靈機一動他們會把其中兩個字寫到一起當成一個字,如將「舟登」連起來寫,題目就變成了五個字。「艠」這個字用的次數多了,就有了自己的讀音叫「IKADA」。不管那些有學問的學究們如何反對,幾百個我們不認識的漢字就這麼產生並被使用過。借著舊宣傳畫上留下的吉光片羽,看到那麼多我們已經不認識的漢字,想一下這些陌生漢字每一個都曾被使用過,都曾經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就不得不重新想像,想像漢字曾擁有怎樣一個巨大的世界。

  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江戶日本人深得此中三昧。日本的大相撲,最後一場稱為「千秋樂」。但在日本電視屏幕上我們看到的通常寫作「千穐樂」,這也是江戶時代留下的傳統。江戶人放著一個簡單的「秋」不用,反而找到一個難寫的異體字「穐」,道理之一是「穐」中有「龜」,有「龜」吉利。而且過去江戶城到處是木板房,最怕著火,而大相撲聚來看演出的人很多,容易失火。寫為「穐」則避去了「南方丙丁火」,加上了「北方玄武水」,正有驅災避疫從吉順祥之意。並且「穐」古色古香,看著很帥。

  日本人有時按照道理來造字,比方上了年紀的女人稱「姥」(BABA),那麼上了年紀的男人就該稱「」(JIJI),你看了覺得對是對,就是有點怪。有時就是很方便很隨意,但深得造字神韻。到過日本神社的人,大都看過在樹或木樁間橫拉的繩子,這在日本叫住連繩。神道中住連繩標誌著界限,表明過去就是神界。於是我們看到一個「辶」和「神」組合成的新字「」。這個字早在15世紀後期就被造出來,表達的就是神境之意。我推想這字緣起於象形造字的思維,「辶」大概一開始就是圍著「神」劃了那麼一筆。今天這個字寫的時候也經常從左上角一筆兜下來直到右上邊,夠神的。

  出國1700多年中,漢字也出現了回頭反哺故國的現象。最經典的例子,是「腺」。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使用「腺」的詞彙大都和醫學相關。就是唾液腺、汗腺、胰腺、甲狀腺、腎上腺等詞彙中出現的「腺」字。「腺」是日本人造的字中,最被我們熟悉並經常使用的漢字。這個字從發音來看,很像是誕生於中國的漢字,但事實上,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日本人造的字。18世紀後期,日本人通過荷蘭人接觸到了西洋知識,當時稱作「蘭學」。「蘭學」中數1774年杉田玄白所著解剖學著作《解體新書》影響最大。這部書使用《萬葉集》中用漢字標音的舊本領,最初將「klier」翻譯成「機裡爾」。但這種譯法很不方便,比如扁桃腺被翻譯成「巴旦核機裡爾」,長長的,看著就不舒服,後來把「機裡爾」改譯成「吉離廬」,可一旦與「肺」「腸」「骨」組合時免不得讓人看著覺得頭重腳輕,讀著也不合轍。後來乾脆放棄發音用單純的漢字來表意,嘗試著使用了「濾胞」「滲胞」來表示,再後來到杉田玄白的弟子榛齋造出「腺」字,已經是1805年。這個「腺」字和西洋醫學一起傳入中國,如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字。

  日本漢字是漢字嗎?

  《日本的漢字》內容豐富。它從日本人如何接受漢字,漢字如何在日本發生變化寫起,一路討論日本的常用漢字、漢字與日本社會、漢字與地名、日本人怎樣造字。從寫在木簡上到輸入計算機的漢字,從「群體」「地域」「個人」的角度層層解析,徐徐道出一部漢字在日本與時代共同演變的歷史。笹原宏之強調要從正面看漢字的演變。他在《前言》中指出:「日本的漢字當中,有些字被以漢籍為典據的漢和辭典稱為『俗字』,不予收錄。殊不知,這些俗字中恰恰蘊含著日本先人的許多努力。他們為了將漢字改造為日本人的文字,繼而改造為能更有效表達日語的文字,曾對它進行過無數轉用、改造和創造,付出了許多努力。我們固然要從字源、熟語和故事成語中學習古代中國,但絕不應受其束縛,被其捆綁。既然我們一直致力於將日本的漢字改造為方便日本人使用的文字,一直在摸索日本漢字最為貼切的表達方式,就應該正視它、滿懷自信地使用它。」

  「我們固然要從字源、熟語和故事成語中學習古代中國,但絕不應受其束縛,被其捆綁」,這是非常發人深省的話。從4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到今天,漢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1700多年,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值得驕傲的事。但我們需要認識的另一面是,存在於日本1700多年的漢字,發生了許多變化,生長出許多新的內容,它已經就是日本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實際上不僅是日本漢字,整個傳入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是如此。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作為漢字與文化母國的中國,該如何認識和接受這些變化?

  這是我們生活中早就遇到的實際問題。日本天皇即將退位,今年是日本最後使用平成年號的一年。當初宣告使用「平成」年號的是已故的小淵惠三,後來當過日本首相。但絕大多數中國人並不知道,他的真名叫「小渕惠三」。在日本人看來,我們一直在寫錯別字。而我們似乎也已經忘記,《康熙字典》中就有這麼一個漢字沉睡在那裡。

  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漢字正走在一個變化的路上。「五四」時代,因懼怕漢字筆畫太多影響社會發展,簡化漢字盛行。今天很多人借電子信息處理能力的飛躍提出復古思路,喊出回歸繁體字的口號。在漢字國際化方面,中日韓三國之間一直有一批知識分子在推動三國通用漢字。《日本的漢字》這本書則在提醒我們,漢字出國後,已經養育出許許多多日本「俗字」。它們也是漢字大家族中的一員。我們是否應當思考一下該不該打開國門,放這些漢字歸來故國?在未來的漢字資料庫中,是否需要擴大範圍加入日本「漢字」,給他們確定在中國準確的字音和字意?時代在追問,漢字的母國是否有能容下日本漢字的胸懷。

  (作者:劉曉峰,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相關焦點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漢字與文物的故事》:漢字與文物的對話
    在最近出版的《漢字與文物的故事》(化學工業出版社)中,甲骨文專家許進雄從40多個博物館篩選了近800件文物,挑選了121個漢字,通過一個個故事,解析考證文字與器物的關係,從文物中尋找漢字的源頭。在這些流傳有序的文物背後,呈現出古代漢字的演變與社會文化的一次次革新。在許進雄看來,文字的意義有多種形態與結構,每一次演變,都代表著社會結構的重新調整與改變,背後具有文化的深意。
  • 漢字裡的生命(漢字裡的故事(一))
    漢字記錄了中國的歷史、社會、民俗等,是記錄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同時,漢字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認知和價值取向,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從今日起,本版推出《漢字裡的故事》系列,對漢字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信息進行解碼。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在日華人二代小朋友在課上讀中文漢字。新華社發 樹立漢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 東南亞最像中國的國家,滿大街華人和中文漢字,遊客稱感覺沒出國
    表示中國文化要素的是漢字,除此之外是建築,下車後到吉隆坡的茨工廠街不遠的「關帝廟」,關帝廟是三國時代蜀國大將關羽廟,由於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關公關羽和孔聖人孔子齊名,這個關帝廟建於1888年,據說當時在馬來西亞做生意的華人是向當地政府出資建造的。
  • 拆解後的漢字,如此有深意,讓你重新認識這6個漢字
    山水為墨,繪神州如畫,漢字作辭,誦中華風骨。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鍵盤打字,書寫漢字的機會少之又少,這也造成了很多人提筆忘字。其實漢字是一種圖像文字,相對密碼文字來說,漢字很好的利用了二維性,可以承載更多信息。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在出國留學接觸新思想之後再回到國內,很多的文豪都發現了民國不如其他國家的原因:民國時期雖然出現了非常多的大文豪,但是在民間絕大部分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曾經做過調查,當時國民的文盲率高達90%以上。
  • 美國"漢字叔叔"變成"漢字爺爺" 痴迷漢字情懷不改
    那麼聽小僑(qiaowangzhongguo)跟你聊聊這位「漢字叔叔」的故事吧。照片中憨厚可愛的大叔名叫理察 西爾斯,1950年出生在美國西部俄勒岡州的一個小城。當時,那個地方見不到一個黃種人,沒有人會說中國話。
  • 漢字故事:風雨滄桑話「國」字
    原標題:風雨滄桑話「國」字(漢字故事) 這種說法與其說是詮釋漢字,毋寧說是在評價太平天國的施政體系,已超出了太平天國領袖們對「國」字的理解了。其實,「囯」字並非始自太平天國時期,早在宋代便開始流行。我國很多漢字向來就有正、通、俗之分,據遼《龍龕手鑑》載,「囯」為「國」的俗字;另外,明《正字通》以及1930年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出版的《宋元以來俗字譜》也都收入了「囯」字。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此人發明一種東西,成功阻止漢字字母化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特殊符號,從古至今已有5000年,更新迭代多次,也曾歷經數次重創,但每一次,都有中華兒女突破重重障礙,拯救漢字於危難之中。20世紀就湧現了兩位愛國志士,一個靠凝練優美的文筆,一個靠先進前沿的科技,一路帶領漢字勇闖至今。
  • 美國「漢字叔叔」的中國夢
    斯睿德這次到中國天津,本是參加天津電視臺《泊客中國》舉辦的「中國因你更美麗」頒獎盛典,但來到中國後,他突然不想回美國了,「在中國常住的感覺很好,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地方,不是我在美國就是普通的美國人的感覺,而且講中文會刺激我的頭腦,我需要頭腦」。   雖然他的中文並不算非常流利,但斯睿德喜歡隨意到每一個地方跟人用中文閒聊。
  • 漢字拉丁化運動,漢字拼音化運動,漢字歷史上多次差點被廢除
    說起漢字拉丁化(拼音),這個事情最初是西方基督傳教士跑到中國傳教時,因為不懂中文,不好傳教,所以對對漢字注音,就像我們之前學習單詞用中文注音一樣。傳教士的這個行為並沒有引起大家的在意,最多是對漢字音韻有點啟發,但是這可以說是漢字拼音化的根。
  • 日文沒了漢字會變成什麼樣?有可能取消漢字嗎?
    好的米娜桑:我記得是賈玲在一次綜藝節目上的梗:「我想過過過過過過過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神鵰俠侶這個故事,也是很難把每一個「過」的意思搞懂的。所以日語中的漢字其實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充當一種分隔作用,這點也是日語中的漢字無法去除的最為重要的理由。
  • 西方的漢字偏見與東方的漢字精神
    正是如此,部分西方學者帶著一種拼音語言操用者的傲慢與無知嘲諷漢字書寫,構成了西方學人對東方的「漢字偏見」。但西方學人並非一如既此,在德希達看來,所謂「漢字偏見」其實就是一種象形文字的偏見,漢字概念鑄就了西方人的一種具有幻覺性的想像。
  • 「漢字叔叔」真名理察·希爾斯 今年63歲
    「漢字叔叔」理察·希爾斯在談學習漢語的體會。劉尚文 攝  他來自美國,卻有個特殊的中國夢:將每個漢字的歷史演化變遷的過程,放到網際網路上,讓全世界知道每個漢字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為了這個夢,他放棄了美國矽谷的工程師工作,花費了20年時間與畢生積蓄,創辦了漢字字源網站。在這個網站上,任意輸入一個漢字,就能看到其在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樣子。  他叫理察·希爾斯,今年63歲。
  • 越南「廢除漢字」已有74年,如今用越南語寫春聯讓國人不忍直視
    參考資料:《越南漢字興衰史述略》、《全唐文》、《 白雲春海賦》早在幾千年前,中國文化就對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時,中國的周邊國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包括日本、朝鮮、韓國等,這些我們都很熟悉。
  • 追本溯源,傳承漢字之美(新語)
    追本溯源,讓今天的孩子了解每個漢字的「前世今生」,要有一顆靜待花開的平常心,積於跬步,至於千裡凡有一物,必有一名;凡有一名,必有一字。文字的故事,也是關於我們生活世界的故事。身處全球化時代,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如何更好地了解漢字的故事、傳承漢字之美?
  • 漢字娃娃∣圖圖姐姐帶你了解漢字那些事兒——馬,鹿
    一字 一畫  一詩一故事  凝結千年文化精華      (圖文綜合梅子涵《會說話的漢字》,李海生《漢字有故事》,略刪改)  漢字詩歌    神奇的漢字娃娃,本領很大,會千變萬化呢!小朋友們,快來看看與馬有關的漢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