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傳承漢字之美(新語)

2021-01-13 人民網

追本溯源,讓今天的孩子了解每個漢字的「前世今生」,要有一顆靜待花開的平常心,積於跬步,至於千裡

凡有一物,必有一名;凡有一名,必有一字。文字的故事,也是關於我們生活世界的故事。身處全球化時代,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如何更好地了解漢字的故事、傳承漢字之美?

前不久,在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教本》一書的出版研討會上,幾名小學生有模有樣「訓字」的過程,令人印象深刻:從「書」字的結構,會意該字以筆言事的含義;從「王」字三橫一豎的筆畫構成,把握中華文明講究天地人貫通的特質。孩子們在適當的引導下,從造字之理開啟學習之旅,原本一個個抽象的漢字符號,變成了包羅萬象的百科故事。這種方法,對於漢字乃至語文學習都是一種啟發。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打好根基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音形義統一的符號系統,漢字裡藏著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的密碼,是每個中國人學習的起點。在時間長河中,漢字既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字理結構,音形義又因時而變。追本溯源,讓今天的孩子了解每個漢字的「前世今生」,要有一顆靜待花開的平常心,積於跬步,至於千裡。同時,需要優秀的啟蒙讀物,依賴專業的教師指導。

當前語文教育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現象值得引起重視。據報導,一些輔導機構教學方法「八股化」,作文模板化的起承轉合,讓學生練習堆砌形容詞、生造排比句等,還美其名曰「速成課」。原本潛移默化、陶冶身心的人文之旅,被簡化成蹩腳的套路模仿,丟失的是語言之美,破壞的則是孩子們寶貴的好奇心、求知慾。如此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愈是速成,便愈是誤人至深。

應該看到,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完善,反映在語文學習中,則是越來越注重夯實文字根基。比如,教育部出臺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就指出,小學低年級,認識常用漢字,學習獨立識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小學高年級,則要熟練書寫正楷字,理解漢字的文化含義,體會漢字優美的結構藝術。初中階段,要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美感與意境。相應地,各地也在積極探索與之適應的課程和各類讀物。

少一些速成課,多一些慢功夫,讓孩子們在啟蒙階段為未來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於潛移默化中感受文明的滋養。有了這個根基,無論將來的數字信息如何汪洋恣肆,也能在知識海洋裡暢遊。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2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經典傳承領略華夏之美 漢字尋根培養有根之人——舞鋼市第一小學...
    本次活動旨在以此為契機,與家長和老師探討漢源語文學習,通過追本溯源的方式,來深刻體會漢字之美,感受經典文化的厚重,開啟漢字尋根之旅。孫萬裡教授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專家報告會。他的漢源課堂字字珠璣,既生動形象又幽默風趣,既深入淺出又高瞻遠矚,讓大家對語文對漢字有醍醐灌頂之感,報告廳裡掌聲不斷。
  • 跟隨南師大教授「發現漢字之美」
    漢字又有哪些內涵和美感?今天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明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揚子晚報承辦的《愛上經典·優秀傳統文化名家名師微課堂》融媒項目將正式推出第六組系列課程《發現漢字之美》,江蘇省寫作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駱冬青將通過10節微課帶你領略凝結古人智慧的中國漢字的內涵與美感。
  • 領略漢字魅力,傳承中華文化——清水河縣第一中學榮獲全市漢字聽寫...
    領略漢字魅力,傳承中華文化——清水河縣第一中學榮獲全市漢字聽寫大賽初中組冠軍 2020-12-01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漢字很美,認字也可以很有趣
    於是,我很認真的研究了一下認字路線,準備開啟三歲娃的認字之旅。核心的理念是認知漢字的美和有趣。這才有如今市場上各種良莠不齊的利用「象形」記憶字體app,孩子雖然一時記住了,但體會不到漢字之美,也喪失了對漢字的興趣。那麼,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畫畫,把漢字像圖畫一樣集合在紙上。在繪製這些畫之前,最好細細看看《說文解字》,了解這些字的前世今生,把複雜的內容用簡單的語言轉化出來。
  • 追本溯源·陝西名家國畫作品交流展舉行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王嬌莉)「追本溯源·陝西名家國畫作品交流展」在賈平凹文化藝術館進行展出,通過畫風各異的美術作品給市民一個視覺盛宴。據悉,本次展覽截止日期為2021年2月21日。
  • 麵包新語17周年慶活動 ---蛋黃哥超萌來襲,與你17HIGH一夏!
    從創辦至今,品牌以謙誠匠心打造至臻美味,從傳統技藝的潛心傳承,到創意烘培的持之以恆,堅持以卓越優質的品味引領消費者日新月異的變化需求。品牌深知,如今美食對於消費者而言,不只是味覺享受,更是重要的情感釋放與慰藉。
  • 傳承重慶非遺不負時光的藝術之美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狀況如何?面對這些重慶瑰寶,如何不負它們的時光藝術之美?  銅梁龍燈彩扎  始於隋唐,傳承千年匠心  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銅梁城區周氏龍燈廠便會一片繁忙,全國各地的訂單雪花般飛來,工人們一雙巧手在數條竹篾間熟練地翻飛,編龍骨、裱龍身、勾龍筋(線),一絲不苟。  「銅梁龍燈彩扎入圍衝擊國家級非遺,真是實至名歸,希望能夠一舉奪魁。」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
  • 從「鳥」和「烏」的區別說起,追根溯源,發現漢字之美
    在漢字造字法中,還有一大類別是形聲字,從有了形聲這種造字方法,漢字數量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現在有四分之三的漢字都是形聲字。所以,在學習漢字時,務必要深刻理解形聲字,才能學了一個字,由此拎出一大串字來。以「鳥」為例,鳥作為漢字的部首之一,常常作為形旁存在,表明這個漢字所表示事物歸屬的類別,本身就是鳥類或禽類,或者與鳥有關。
  • 2020年度日本新語大獎揭曉 代表哭泣的擬聲詞奪冠
    「ぴえん」獲得「今年的新語2020」排行榜第一名。人民網東京12月1日電(記者陳建軍)由日本三省堂舉辦的日本「2020年度新語大獎」發布會於11月30日在東京舉行,多用於社交媒體、代表壓抑哭聲的擬聲詞「PIEN」奪冠,成為2020年日本最熱門的新詞。 「某某警察」、「密」、「遠程」緊隨其後,排名第二至第四位。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江蘇南通崇川區唐閘鎮街道組織青少年體驗活字印刷,感受中國漢字之美。炳麟先生認為,中國積貧積弱、教育落後的根源並非因為漢字「落後」,而在於義務教育的普及。如果我們以盧戇章1892年創製的「中國第一切音快字」作為漢字拼音化的開端,到1991年全國報刊書籍印刷普遍採用王選發明的雷射照排系統,圍繞漢字存廢這一問題的論爭持續了整整一百年,其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學者水平之高、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
  • 評「漢字危機」:現在開始認字還不晚
    漢字本身是一種充滿魅力的文字,在一撇一捺的組合中,書寫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文字符號,更透露出一種文化意蘊,賦予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回顧漢字發展史,書寫工具從刻刀變成毛筆,再從毛筆變為硬筆,每次變化後,傳統雖然式微,但依然留存下文化的光芒。  好在如今人們終於看到了漢字的危機。
  • 越南書法:不寫漢字寫拼音,形不美神不具,實在難以欣賞
    而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任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的胡志明突然宣布在全國範圍內廢除漢字,他們廢除漢字的行動非常之迅速,最終在越南流傳上千年的漢字從此就銷聲匿跡了。在越南廢除漢字的時代裡面,廢除漢字仿佛形成了一種風潮,亞洲範圍內的多個以漢字為流通文字的國家也都興起了廢除漢字的潮流。
  • 麵包新語「原諒色」斑斕蛋糕 Q出天際的戚風蛋糕
    近日麵包新語推出了一款來自新加坡的國民戚風蛋糕,這款商品更是被明星推薦、網紅打卡。其推出這款蛋糕更是有著好的寓意和彩頭,斑斕蛋糕的設計是獨具匠心的,在打開你味蕾的同時也為你寄予了生活最美好的心願和祝福。
  • 黑白的藝術——折服日本的漢字書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現存的唯一代言人,數千年過去了,我們的漢字中仍然可以尋找到明顯的大自然印記,比如,「日」,「月」,「川」。表音文字很容易受地域和口語方言的影響——有點像是雜交出來的語言,所以在本土文化的傳承上處於天然劣勢,幾乎每過幾百年就有一次大的變革。根據統計,在美國被棄用的英文單詞,已經不下於200萬,別忘了,美國的歷史也就300年不到。
  • 漢字很牛 影響力遠播海外 可不應忘記與反思當年卻欲除之而後快……
    漢字有多美,觀之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可飄逸…誦之朗朗上口,意境高遠,韻味無窮…漢字之美,美在筆畫、美在結構、美在韻味、亦美在風骨…不懂漢語,就體會不到「滾滾紅塵」是怎樣的熙熙攘攘難割捨;「斷腸」又是怎樣的一種相思之痛;「憶江南」又是怎樣的煙雨朦朧
  • 追本溯源,華夏文化的發源地,華夏民族的誕生地就在這裡
    而文字的產生無疑是文化形成、傳承的基礎,由此逐漸形成成熟的人類文明。塗鴉是兒童認識世界、表達認知世界的無意識行為,同樣也是人類從混沌走向睿智的最初行動。塗鴉、刻畫、巖畫是早期人類將所見所知,通過原始繪畫形式,表達對事物、環境的認識,因此,華夏先民最初的文字產生,只能是事物、環境的形象刻畫,在逐漸簡化中形成成熟的簡單文字。
  • 中國漢字二字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寶藏,其中就包括人們發明創造的文字,通過漢字來書寫中華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將歷史傳承下來,使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依然能夠看到當年的輝煌,能夠尋找歷史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經歷過戰爭,經歷過動蕩,也沒有讓這種文明中斷。
  • 為什麼數千年來漢字都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說到漢字,這可是世界上唯一的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它體現著中國人偉大的民族性格,也正是漢字讓中國的文化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了下來。竹簡併不晚於甲骨關於漢字最早的成熟形式,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是甲骨文。但事實上,甲骨的使用並不日常,畢竟在龜殼和骨頭上刻字很費力。
  • 追本溯源,撥亂「返」正
    追本溯源,撥亂「返」正 2020-12-18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