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會聽到自己低沉有力的心跳聲,整齊而規則,預示著身體的健康。然而一旦出現問題,輕則乏力黑曚,重則暈厥甚至喪命,這就是心律失常!一種廣泛存在,複雜多變的疾病,從心動過速到心動過緩,從正常的竇性心律,到不受控制的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等,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嚴重的話喪命可能只需幾分鐘。
因此,提高廣大基層醫生對心律失常的認知,才是一個從根本上的解決方案。早發現,早治療;追本溯源,撥亂「返」正!
近日,「金山心律失常論壇」在核化會議中心舉行,大家匯聚一堂,展開了這一次學術活動。基於疫情防控的要求,論壇分為線上,線下兩個方式。
會議之初,龔輝主任主持開幕,他詳細講解了心律失常的危害以及此次論壇召開的目的和必要性。接著由金山區醫學會會長顧華芳致開幕辭。顧會長高度肯定了龔輝團隊為金山區心血管診療活動所做的貢獻,龔輝團隊不忘初心謹記使命,時時刻刻將為民服務放在首位。此次的心律失常論壇,致力於傳播最新醫療知識,共同提高區域內心律失常規範化管理和新技術、新知識,醫學會必將鼎力支持。希望龔輝團隊今後再接再厲,砥礪前行,獲得更好成績。
學術內容首先由我院龔輝主任作《左束支區域起搏的優勢以及適應症》的報告,對於近幾年出現的起搏植入模式新進展,作了詳細介紹,讓大家了解到這個改變,對於有心衰可能的患者又多了一個選擇。而我院獨立自主地使用該技術開展了10多例,為病人的心衰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方案。
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周根青教授作《房顫射頻消融的適應症及其臨床運用》報告,詳細闡述了,目前我們越來越重視的房顫射頻消融治療手段,從而達到「預防房顫,遠離卒中」的目的。房顫的射頻消融已越來越多地在臨床運用,減少病人心力衰竭和腦卒中的發生,其地位在各大醫學會治療指南上越來越高,值得醫生向相關病人推薦。我院每年的房顫消融量都接近40例,不僅療效滿意,而且併發症少,完全可以滿足病人的需要。
中山醫院朱文清教授作《心房顫動的心率控制》報告,對房顫治療上相對不太熱門的「心率控制」,結合《2020歐洲心律失常診療指南》做了詳細的闡述;理清了大家的思路,讓大家對日後治療房顫和管理更加有理有據。
華山醫院李劍教授的《室速的心電圖鑑別診斷思路》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讓人耳目一新。現場,大家在臺下積極提問,珍惜和大咖們互動的機會,弄清心中的疑惑。
隨後,同仁醫院邱朝暉主任講解了《無導線起搏器的臨床運用》,向大家介紹了起搏器的發展史,以及現階段最新的起搏器,該起搏器僅1.75g重量,可以使用12-13年,可以在植入後繼續做磁共振檢查,而植入簡單成功率高,體表幾乎不留傷口、不影響美觀的同時又不影響病人的身體活動(包括瑜伽)等的優勢,讓現場所有人都為科技的創新嘆為觀止。而我院也已經做好技術準備,只待有需求的病人的到來。
仁濟醫院毛家亮教授講述了《起搏器相關雙心問題的發現和處理》,為大家帶來許多疑難雜症的發病原因以及更多更新的解決途徑,提醒臨床醫生在診治病人心臟疾病同時,關心病人的心理健康,及時消除病人的焦慮和抑鬱狀態,使病人的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我院史益軍主任,不僅擁有心理治療師證書,而且臨床診治做了重點關注。心血管內科也在不斷收集相關數據,為深入關注該類問題做基礎工作。
第六人民醫院李京波教授帶來了《心臟解剖異常的電子植入裝置的植入技巧》報告,一幅幅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和心臟的畸形的病例照片,利用各種技巧完成相關手術的方法,讓大家大開眼界,打開了多個思路去思考並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學習了更多的治療方案。
中山醫院周達新教授作為壓軸講者,作了《房顫患者左心耳封堵的適應症和臨床應用》報告,他帶來了心房顫動中預防卒中的新技術「左心耳封堵」,讓大家了解到這一項新技術帶來的治療新手段。該技術俗稱「捂住耳朵防中風」,是指房顫病人的血栓來源90%來自左心耳,通過封堵左心耳可以使病人的中風風險下降至與服用華法林相似的中風發生比例,減少了中風風險的同時,又避免了服藥所造成的出血風險和每月都需要驗血的苦惱。目前該技術已非常成熟,我院也已在專家的幫助下,開始開展了這項手術。
時間轉瞬即逝,一整天的學術活動,圍繞心律失常這一話題,讓大家收穫滿滿。雖然,這僅僅只是一個起步,但在提高大家對心律失常的認知,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推廣,造福更多患者,以及保證百姓們正常的「脈動」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原標題:《追本溯源,撥亂「返」正》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