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鐙法是執筆法還是運筆法?撚這個字肯定了撥鐙法是運筆法

2020-12-04 藝素簡

唐朝的林蘊寫了一篇《撥鐙四字法》的書論,他說這種方法是從韓愈那裡傳出來的。「撥鐙」一說一直爭論不斷,有人說是執筆法,有人說是運筆法。有人說是撥馬鐙,有人說是撥油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有說辭。

撥鐙法最早的記錄者是林蘊,先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吧!「推、拖、撚、拽是也。決盡於此,子其旨而味乎!」盧先生也沒有說明這四個字什麼意思,這個撥鐙法到底怎麼用!只告訴林蘊,口訣就是這些,你就本著它的意思去體味吧!

推,在這種實際動作環境中,只能是以手抵物使物向前移動。拖,則是牽引,拉,拽的意思。撚,這個字和現代漢語中「捻轉」的捻不一樣。還記得白居易的《琵琶行》嗎?裡面的一句「輕攏慢撚抹復挑」,也是這個撚字。《國語詞典》的解釋是:「一種彈琵琶的手法。揉弄、撥弄。」拽,這裡肯定不是拉,拽的意思,那樣跟拖的方法就重複了。這個字還有一個讀音是平聲,讀平聲時,是「用力扔」的意思。

說撥鐙法是執筆法,大概從南唐後主李煜這裡得來的吧,因為李煜在文中列出來「擫壓、鉤揭、抵拒、導送」八個字,這八個字分別說了五個手指的動作。

擫,是大拇指指骨的上節的下端用力按,象引領著千鈞之力。說白了就是大拇指推著筆桿前行,不只是用腕力來拖拽。

壓,是重按食指於中節旁。歧義大概就出在這裡,不管是把食指中節按在筆上,還是食指中節上部用力按,都太象執筆的動作了。

鉤,是用中指指尖鉤住筆桿,讓它向下。前半部分也是容易讓人當成執筆動作的,因為多了後面的「令向下」。那就不是執筆的動作,而是運筆的動作了,在書寫豎畫時,使毛筆由豎畫的上邊向下邊行筆。中指鉤上力,拇指推上力,毛筆便在一個對抗力的作用下運筆,保持筆頭不會自偃,這樣得到的筆畫才是最有力的。

揭,是指用無名指的指甲與肉連接的部位,向上抵,向上抬筆。這個動作一般用在寫勾畫,出勾時,無名指的動作。

抵,是無名指揭筆時,中指要抵住,不讓它失去控制。拒,是中指鉤筆時,無名指要抵擋著。導,是中指鉤的時候,小指引導無名指向右移動。送,是寫勾畫無名指揭筆時,送無名指向左運動。

這八個字,正好兩兩成對,也分別對應了林蘊的四個字。擫和送是推法,鉤和導是拖法,抵和拒是撚法,壓和揭是拽法。其中抵和拒,無論無名指揭筆時中指抵住,還是中指鉤時無名指抵住。一撥一揉,正是林蘊所說的「撚法」,所以說,撚,不但不能表明是捻管,還表明這是一個運筆的動作。

這個動作,也是挑撥油燈的標準動作,馬蹬一說顯然是會錯了意。就算虎口成馬蹬形,這馬蹬裡深也好,淺也好總得有個撥鐙的東西吧。還有把筆桿比作鐙馬蹬的腳的,只是這隻腳沒有蹬到馬鐙上。也有把筆桿比作馬背的,就不知道哪裡是馬鐙了。就算比方得是調轉馬頭的動作,也不太合理,再怎麼說,這來回捻動也不是書寫的主要動作吧?不管是馬鐙說,還是捻管說,都差強人意,倒是運筆說很合情理。

李煜說撥鐙法「自衛夫人並鍾、王,傳授於歐、顏、褚、陸等。」這意思是這撥鐙法是衛夫人傳下來的,這應該是可信的。衛夫人雖然沒有留下痕跡,這也正是筆法不能假於文字,只能口傳身授的最鮮明的例證。

相關焦點

  • 二王以後筆法的流變
    書論在唐代大量出現,其中關於筆法的論述很多,如歐陽詢《用筆論》、虞世南《筆髓論》、李世民《筆法訣》、張懷瑾《論用筆十法》、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韓方明《授筆要說》、林蘊《撥鐙序》等。唐代書論中大都涉及「法」的概念,體現了唐代書法的「尚法」傾向,這與魏晉時期崇尚「天然」是不同的。 唐人的執筆以正執筆為主。「腕豎筆正」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李世民的《筆法訣》中。
  • 二王以後,「筆法」是如何傳承的?又發生了哪些變異?
    書論在唐代大量出現,其中關於筆法的論述很多,如歐陽詢《用筆論》、虞世南《筆髓論》、李世民《筆法訣》、張懷瑾《論用筆十法》、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韓方明《授筆要說》、林蘊《撥鐙序》等。唐代書論中大都涉及「法」的概念,體現了唐代書法的「尚法」傾向,這與魏晉時期崇尚「天然」是不同的。 唐人的執筆以正執筆為主。「腕豎筆正」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李世民的《筆法訣》中。
  • 提升創作水平,必須解決這4個核心筆法
    疾徐在心,形體在字,得心應手,妙出筆端。"強調了疾與澀運用要恰如其分,只有心法的自如才能有技法的自由。疾澀筆法的自如運用被後來的劉熙載生動地描繪出來,"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第戰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隱以神運耳。"
  • 如果臨摹的字鬆散不正,是筆法問題還是結構問題?
    但是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筆法問題。一、筆法原因在筆法上,有可能造成一個字鬆散不正的原因是這個字的筆法過於纖弱。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筆畫種蘊含的筆力,如果這個筆力顯得很纖弱,那麼就很有可能導致字型鬆散。二、結構問題結構問題是導致一個字鬆散不正的主要原因。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嚴格地說,用筆法寫成的字才是『書法』。」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筆法是學習書法的關鍵,書法家潘伯鷹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十歲出家,待苦練書法至三十歲時,終於覺得「夫學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於是「師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授其筆法」。
  • 藏鋒與露鋒應該如何區分,這兩種筆法又有哪些技巧?
    筆法是學習書法的初級環節許多初學者在剛剛學習書法的時候,都會有著這樣的疑問。藏鋒與露鋒藏鋒藏鋒就是將筆的鋒芒,也就是筆尖,在行筆之前,隱藏在點畫之中。藏鋒在落筆的時候需要反向用筆,將筆尖在點畫內部逆向虛行,再折反運筆。這種用筆方法也就是常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同樣的,在收筆的時候,藏鋒也要隱藏筆鋒,稍微駐筆之後,再提筆收鋒。使用藏鋒用筆的時候,需要逆鋒起筆,逆鋒收筆,這樣的筆法可以使點畫含蓄有力,氣韻其中。楷書四大家中的顏真卿和柳公權,基本都是藏鋒用筆的。
  • 他是日本的一流書法家,得到了筆法真傳,這字在中國也少有人及!
    有一位日本的書家,喜歡金農的字,並且數十年如一日的臨摹,他先購買了金農的真跡,並且經過多方考證,得知了金農書寫此作所用的毛筆,以及紙張和墨,並且對於金農生平以及寫字的一系列的規矩都做了詳細的探索才開始臨摹,臨摹力求達到「重影」的境界,甚至不惜花幾年的功夫臨摹一幅字。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而平動加提按的寫法是很考驗功夫的,對於原始社會的古人,肯定會選擇更加容易的擺動法。戰國竹簡仔細觀察戰國時期的墨跡——竹簡,我們會發現這些墨跡與商代相比進步很多,人們對毛筆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如下圖所示,對於粗的筆畫,體現出那時人們較強的勻速平動的控筆能力,但在細筆畫上,仍然缺乏功力,還是需要更加簡單的兩次擺動法來書寫。另外一點,如下圖所示,在轉折處,出現了商代沒有的絞轉筆法,這種絞轉是比較低級的,是擺動法的延伸,它只是在水平面上加了弧度,是更加複雜的擺動法,但比篆書的絞轉簡單多了。
  • 頓挫筆法到底是什麼?平時寫字需要用嗎?
    對於頓挫,我的感覺是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盲目的肯定或者否定。我們應該將其放置在詞源詞意的角度層面、筆法層面以及具體書法學習層面來看待。頓挫,我們拆分來看,「頓」,是一個表示動作、狀態的詞。東漢《說文解字》裡面對這個字做如下闡述:下首也。從頁屯聲。都困切。「下首」,即有表示叩頭、磕頭的意思在。
  • 沈尹默告誡書法愛好者:間架結構是死的,掌握筆法才能成書法家
    古人通常更重視字的整體結構,認為「先學間架,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馮班《鈍吟書要》)。古人又有論述說——「古今臨摹,取捨絕然兩途,古人不畏無筆勢,而畏無結構,今人唯筆勢自務,而不知結構為何物。」然而,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沈尹默先生卻有不同的看法。他真誠地告誡書法愛好者們,間架結構入手只夠實用,講究筆法、掌握筆法的才是書法高手!
  • 要寫出筆畫的氣勢,這些筆法要熟練掌握
    有些書法的筆法,看似簡單,實際運用到書法創作中,未必能真實發揮出它們應有的水平。所以,對書法的技藝要熟記於心,熟用於筆,做到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我們日常書法創作中,實用最廣的是起筆法、收筆法、行筆法。今天我們著重講一講起筆法和收筆法。這些基礎筆法掌握了,寫出來的筆畫,氣勢不會太差。
  • 大詩人蘇軾寫書法,只有129個字,蘊藏著三種美!
    說到蘇軾,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詩人,其實他還是一位書法家,曾經寫一幅只有一百二十九字的書法,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這幅書法就是《寒食帖》,只是蘇軾的流傳的書法並不多,所以當有人提起蘇軾的時候,只是記住了他是一位詩人。
  • 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待得知懷素的啟蒙老師是張旭的弟子——「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時,顏真卿一時激動,想知道自己這位同門師兄在書法上有沒有什麼獨特的領悟。於是,顏真卿問:「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鄔兵曹有之乎?」
  • 張旭與徐渭筆法比較——一個「平動、絞轉」一個「提按、頓挫」
    筆畫是書法作品中的一個很具體的、形而下的構成元素,而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或者說追根溯源,從筆畫的形成看,則任何筆畫特點都是在一定的筆法下產生的。筆法與筆畫的區別是筆法更側重於原理和方法,其所代表的是筆毫的運動軌跡和運動形式。
  • 撥碼開關原理
    導讀:撥碼開關,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撥打號碼的一種開關,下面主要介紹的是撥碼開關的原理,感興趣的童鞋們快來看看吧~~~很漲姿勢的哦~~~本文引用地址: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