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的一流書法家,得到了筆法真傳,這字在中國也少有人及!

2020-12-03 三餘書社

前些年到日本,見到了一些日本的書法家,也目睹了和聽聞了一些他們的學書經歷,跟中國人對比,他們對於經典法帖臨摹的精細程度要遠遠超越了當代的中國書家,儘管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精細顯得有些偏執。

有一位日本的書家,喜歡金農的字,並且數十年如一日的臨摹,他先購買了金農的真跡,並且經過多方考證,得知了金農書寫此作所用的毛筆,以及紙張和墨,並且對於金農生平以及寫字的一系列的規矩都做了詳細的探索才開始臨摹,臨摹力求達到「重影」的境界,甚至不惜花幾年的功夫臨摹一幅字。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

這樣的精神對於當代浮躁的書法界是值得借鑑的。但從日本今天整體的書法水平來看,與國內相去甚遠。這是因為沒有了這種固有的書法環境了,但日本遣唐使進入唐代學習書法之際,乃是日本書法最為輝煌的時代,那個時代的頂級書法家,足以令代人書壇望塵莫及!

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便是「空海」和尚。

空海和尚是日本著名的「三筆三跡」之一,基本可以代表了日本書法的最高成就了,空海和尚在公元804年來到中國的,作為一個15歲就能夠熟讀四書五經,且能夠過目成誦,精通中文的漢學家來講,書法也是他的必修功課之一。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

空海來大唐除了尋求佛理之外,在書法一路得到了正統的王羲之筆法正脈,他後來將此筆法帶到了日本,極大促進了日本書法的發展。

在書法史上的筆法傳統在魏晉時期乃是高門大姓之間傳承,到了唐代則是在一些身居高位的文人官員那裡流傳,因為在印刷術和拓片並不流行的時代,筆法一直是每一個書法家諱莫如深的高深秘訣。

空海和尚的筆法乃是韓方明所授,所以對於空海和尚的書法來講,我們幾乎可以將其看作是唐朝人的真跡了。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

空海和尚最為著名的書法作品乃是他的《風信帖》,此帖完美繼承了晉唐之法度,筆筆有王羲之筆意,是日本「三筆三跡」中傳承王羲之書風的最佳法帖。能夠有如此徹底的繼承,在唐代諸家當中也比較罕見!

他的字放在中國,能夠超越他的也沒有幾個人,這樣極具晉唐法度,和如此親近唐代墨跡的體驗,足以使他的書法凌駕於宋人之後的書法家!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

空海的《風信帖》其筆法乃是純粹的晉人「一搨直下」,其書法在當時的唐王朝就已經極負盛名,他也曾自雲「得書法之骨法」,這件《風信帖》乃是空海和尚所寫的三封信札,從這件作品當中,你能真正窺見唐代書法的氣息和筆法正脈。

在結字技巧上,《風信帖》是典型繼承了王羲之《聖教序》與王羲之尺牘的風貌,唐代沒有拓片和印刷好的字帖公認學習,筆法的傳授全靠手把手演示和臨摹古人真跡,所謂遣唐使的空海能夠親見許多名家的示範和墨跡作品,這一點也是後世諸家所不能及的一個原因。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

《風信帖》在用筆上雖極具王羲之書風的特點,但他更偏向中鋒與使轉,摒棄了王羲之書風的側鋒技巧,在硬黃紙上以禿筆寫出的一種蒼茫之感與遲澀之感,也大有顏真卿《祭侄文稿》的風度。

如此看來,空海和尚的這件《風信帖》乃是兼具王羲之與顏真卿書法之優點,是當代人探求晉人古法的重要法帖,唐代的真跡本來就極為稀少,藏於日本的這件空海《風信帖》保存極為完好,將此帖臨摹精透,你就會對於唐代書法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

如今,我們將空海和尚的這件《風信帖》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無二。

欲購空海和尚此《風信帖》,請點擊下面惠購: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

相關焦點

  • 沈尹默告誡書法愛好者:間架結構是死的,掌握筆法才能成書法家
    這種學習方法,由來已久,因為按照傳統書論,這是一種便捷方法。古人通常更重視字的整體結構,認為「先學間架,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馮班《鈍吟書要》)。古人又有論述說——「古今臨摹,取捨絕然兩途,古人不畏無筆勢,而畏無結構,今人唯筆勢自務,而不知結構為何物。」然而,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沈尹默先生卻有不同的看法。
  • 女書法家楊傑女士,精品行草書法展,筆法遒勁有力,書體雅韻風情
    女書法家楊傑女士楊傑老師是一位50後的女性書法家,她的書法作品主要以行書和草書著稱,也是當代少有的女性草書大家。楊傑老師的書法作品,我們也是第一次向廣大網友展示,希望您能夠喜歡。筆法運作上有幾分李斯的風格,李斯的字是用軟筆寫的。線條勻圓是小篆的最大特點,因其形如玉箸,故也用玉箸來稱小篆。或者有人將李斯、李陽冰、鄧石如他們的小篆視為一體,名為玉箸,類似楷書的顏、柳。比玉箸再細一些的,稱為鐵線,在篆刻裡,鐵錢是基本功,就是要把小篆寫得既細又勻,並且刻得又勻又圓,可視為縮微版的李斯書丹勒石。
  • 啟功稱他「中國楷書第一人」,小楷曾轟動日本書壇,字字都是典範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毛筆字和硬筆字有相通性,毛筆字的筆法和結構原則與硬筆字相通,一般來說,如果毛筆字寫得好,硬筆字也差不到哪裡去。《姜東舒書法集》在上世紀的80年代舉辦的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會,姜老以其獨特别致的小楷,贏得了國內外一致的掌聲;1991年,姜東舒應日本之邀,前往東京舉辦個人書展,其小楷可以說是轟動了日本書壇,日本書法界稱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嚴格地說,用筆法寫成的字才是『書法』。」
  • 王冬齡領銜12位書法家記下這一年的「暖心事」,書寫是書法家對生活...
    他們的書寫,就是各自詮釋的謎底;而這方寸之間的創作,也是他們對「藝術與生活」「藝術家和社會責任」之間關係的理解。「做點小事」寫得特別大歲末的忙碌,是每個人的狀態,書法家尤其如此。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趙雁君,來了就寫,數幅「福」字與「不是生來勇敢,只因心懷善良」寫完之後,他鄭重地蓋上了印章。「做點小事」。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76鍾明善:秀雅多姿 擬二王
    1987年榮獲「全國教師書法、美術、攝影展覽」書法一等獎;書法作品曾參加1981、1985、1986年曆屆全國書展;書法篆刻作品曾多次赴日本、韓國。《中日當代著名書法家集萃》、《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書法家人名大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日本《'91書道年鑑》等辭書有傳。
  • 訪從崑崙山走出的著名軍旅書法家胡楊
    2018年4月28日,筆者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拜訪了著名軍旅書法家胡楊先生。胡楊,字建國,號崑崙山人,男,漢族,1956年12月生,陝西漢中市人。1976年入伍,畢業於解放軍工程學院,1998年退役。古語說:字如其人,每個人的結字習慣和個人的修養與追求有關。
  • 民國第一高手,書法得「二王」真傳,這字足以令當代書家汗顏!
    常讀書法史的朋友不難發現一個規律,書法的基本體系奠定與漢魏時期,在唐朝達到了一個巔峰,再往後的宋朝、元朝、明清、甚至於民國,筆法一直在式微,縱然個中有幾個大師級人物,但也是難挽狂瀾於既倒。白蕉《蘭題雜存》行草長卷但縱觀整個書法史,能學習「二王」達到了一定高度的人寥寥無幾,今天我們介紹一位民國第一高手,書法得「二王」真傳,這字足以令當代書家汗顏!沙孟海先生評價他:300年來能為此者寥寥數人。
  • 蘇軾「石壓蛤蟆體」加黃庭堅「死蛇掛樹體」,他憑此竟成書法家
    然而,他們在平時開玩笑時,卻常相互取笑對方的字。蘇軾嘲笑黃庭堅的書法如「死蛇掛樹」,黃庭堅卻反譏老師蘇東坡的書法是「石壓蛤蟆」。     《獨醒雜誌》卷三中記載說:「東坡曰:『魯直(黃庭堅字)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二公大笑,以為深中其病。」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筆法是學習書法的關鍵,書法家潘伯鷹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十歲出家,待苦練書法至三十歲時,終於覺得「夫學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於是「師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授其筆法」。
  • 趙書璠書法家一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藝術家專題報導
    趙書璠藝術簡介:趙書璠,名鳳強,字書璠,別號鄉子,六居樓主,以字行。1972年生,豫東沈丘人氏。喜書法,愛篆刻,好行草書,崇尚缶翁、趙之謙,醉意蘇、黃,習臨北碑居多,篆隸行草兼之。師從著名國脈大寫意書畫家張永生先生,國家一級美術 師,清美藝術創作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紫光閣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青年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協會理事,周口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百泉印社理事,誠信閣書畫特邀書印師,參與並組織首屆、第二屆跨世紀國際名人書畫篆刻藝術品大展,參編巜華人書畫藝術家》專集,副主編、封底篆刻人。
  • 寧波著名書法家、老報人周律之先生逝世 享年90歲
    12月30日上午,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昨晚11時許,我市著名書法家、老報人周律之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0歲。  周律之先生1930年出生,名樂,字律之,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寧波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寧波書畫院名譽院長,寧波詩社名譽社長。  周律之家學深厚,祖父周澄曾創辦「翰墨林」印社,三代傳承,聞名甬上,其兄周節之亦是篆刻名家。
  • 撥鐙法是執筆法還是運筆法?撚這個字肯定了撥鐙法是運筆法
    唐朝的林蘊寫了一篇《撥鐙四字法》的書論,他說這種方法是從韓愈那裡傳出來的。「撥鐙」一說一直爭論不斷,有人說是執筆法,有人說是運筆法。有人說是撥馬鐙,有人說是撥油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有說辭。撥鐙法最早的記錄者是林蘊,先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吧!
  • 「德」字中間這一橫
    原標題:「德」字中間這一橫   「德」字中間這一橫  池澄  近日,新民晚報刊載紀連海先生《「德」字中間少一橫》一文,講述北京全聚德老字號的前世今生,故事跌蕩起伏,讀來引人入勝。文中說,窮秀才乾子龍寫全聚德匾額時,「德」字少寫一橫,就此話題,在下不吝淺薄想補說一二。
  • 書史上二號人物,楷書登峰造極行草書從心所欲,他的書法人人必學
    春秋戰國、魏晉、盛唐時期,都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大發展、大繁榮時期。歷史至唐,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藝術各領域迅速發展,出現精彩紛呈的局面,詩歌自不必多言,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書法亦不甘落後,延續魏晉又有發展,達到高峰,「唐楷」「狂草」開一代之風,書法家群星璀璨,為書法史寫了重重一筆。
  • 清末民國初年,他以一手漂亮的魏碑字,獨步北方書壇
    字梅庵,晚號清道人。教育家,美術家,書法家。李瑞清光緒十九年考中舉人,光緒二十一年中進士。光緒二十二年任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監督。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開拓者。李瑞清書法學北碑,以《鄭文公碑》著力最多。
  • 民國「二王熱」,大書法家們學王羲之,誰寫得最好?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四位民國帖學倡導者,誰更得「王書」神髓。 沈尹默 公愚幼承家學,稍長曾師承瑞安孫詒讓、究心周鼎秦權、石刻奇字。後與兄孟容就讀溫州府中學堂。
  • 金石味,是把字寫的糙一點體現出殘破感嗎?
    初學書法時常會聽到老師說,把這個字的金石味再凸顯一些。在苦苦追求筆法的初學腦海裡本在思考如何打通筆法與結字關,這下又來一個金石味,金石味是啥味?鹹的嗎還是甜的?當然諸如此類疑問只會在腦海中泛出的。隨著習書日久,體會愈深難免有些疑問要到中國書法史中尋找答案。
  • 著名書法家胡問遂,22幅精品書作欣賞,承襲二王筆法,自成一體
    胡問遂胡問遂先生乃貨真價實的書法家,很早就喜歡他的字。與任政先生、舒同先生、啟功先生,還有隸書大師劉炳森先生等人的字體作為印刷用。好像任政先生開了先河,但小編更喜歡胡問遂先生的墨寶。胡問遂胡問遂先生是當今書法界真正的一代大家!
  • 精嚴法度長於神採——金連鈞和他的草書藝術
    ——王厚祥(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草書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著名書法家)朱熹觀書有感 揚州大學金連鈞,江湖人稱老金或曰:「金教授」。因為他在高校任職,不過他長得實在是瘦了一點,不經風吹,已飄飄若仙。老金為人豪爽,善飲後訴情,醉後揮毫!如果有點風吹雨打更好,不至於渾然不覺今宵酒醒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