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2021-01-09 晨之論史

「提按」是書法中非常重要的筆法,很多人練書法都是從「提按」開始的。提筆點畫細,按筆點畫粗。「提按」結合,運用恰當,便能寫出和字帖上類似粗細的筆畫,所以它一直是很受近人推崇的一種筆法。

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嚴格地說,用筆法寫成的字才是『書法』。」

而中央美院的博導、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院長邱振中先生,則認為「絞轉」才是最重要的筆法,他認為宋代以後「絞轉」筆法失傳,改為以「提按」為主,導致後人書法成就平平。邱振中說:「隨著時間的推進,魏晉逐漸成為遙遠的歷史……從用筆上來說,實難再覓晉人殘紙及王羲之諸貼中渾厚、流暢而富有變化的絞轉筆法……以歐陽修為主的知識界精英已經意識到相對於儒學文章而言,他們那個時代的書法面臨更為危險的境地,因而力主『字書之法』,以求『比蹤唐室』。但他們那代人成績平平……行書難得遒逸,草書無人能寫。」

從字裡行間不難看出,這幾位書法博導儘管推崇的方向不同,但都是相當地鄙視「提按」。但其實我們如果仔細讀帖的話,會發現「提按」正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重要的筆法之一。

從王羲之的名帖來看,「使轉」的筆法在《得未帖》《遠宦帖》等作品中運用較多,「提按」的筆法在《二謝貼》《姨母帖》中則大量使用!《二謝帖》中,用了很多「提按」;「使轉」(「絞轉」是「使轉」的一種,晉唐時期無「絞轉」筆法的稱謂)大為弱化,甚至字與字之間連筆,也是在「提按」中完成;《姨母貼》基本都是用的「提按」,只在個別「橫折」與「豎畫」上還留點「使轉」的技巧。

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但是,王羲之卻將「提按」大量在行草書中使用,增加了經條的剛性和書法的可讀性,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以唐楷受浸染最深。所以,無論是「絞轉」還是「提按」,王羲之對其並沒有所謂的軒和偏好,它們同樣是王羲之喜歡使用的,對「提按」的筆法過於鄙薄實無必要!

那麼,為什麼「提按」的筆法會出現並廣泛流行呢?這當然與這種筆法的好處有關。「提按」筆法的好處中,最大的一條就是可以使用筆穩定,寫出來的字相對整齊。所以當「提按」的筆法盛行後,像宋徽宗所寫的那種精緻工整的「瘦金體」才能夠誕生並流行。在這一點上,無論是「使轉」、「絞轉」還是"捻管」都是無法與「提按」相媲美的。

那麼王羲之為什麼也有許多字帖中不用「提按」而用「使轉」的筆法呢?(《得示貼》基本是用「使轉」來完成;《喪亂帖》和《遠宦帖》也能見到「使轉」的影子)這屬於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當時書寫條件不穩定,當時還沒有現在這種「高桌高座」的書寫方式。紙張等書寫對象是被書寫人或侍者拿在手中書寫的,這一點沙孟海、啟功等人都進行過一定的考證。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書寫對象的不穩定性,自然用筆就多用「使轉」了。這就好像一個人騎在馬上寫字,不穩定的書寫狀態雖能將字寫得個個不同,但是卻無法寫出姜夔那樣穩定精工的小楷。這樣,「提按」的筆法自然就用的就較少了。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在牆上書寫進行「壁書」或將几案放在坐榻上(類似今人用的「床上小桌子」)時,書寫對象仍然是固定的,這為「提按」筆法的使用留下了一定空間。

再來後來,五代之後,高桌高座的書寫方式開始流行起來,書寫方式逐漸就變得穩定了。書寫方式穩定起來之後,再用書寫不穩定時的常用筆法「使轉」就沒有很大的必要。「提按」的筆法由於適合新的書寫方式需要自然流行開來了。

但是對於幾位書法博導而來,他們屬於「崇古派」,非常的崇拜古人。由於認為「提按「的筆法只能寫出王字的「形」而非「神」,且會造成寫字比較單一,形成「千字一面」的情況,於是就更加推崇王羲之所用的「捻管」、「絞轉」等書寫技巧。其實,如果是以高桌高座,筆鋒垂直於桌面的方式書寫的話,恐怕王羲之也會更多地使用「提按」筆法。

那麼,為了追求「絞轉」、「捻管」等用筆技巧,我們還非要改變書寫方式,恢復王羲之時代一手拿硬紙,一手執筆的書寫方式嗎?還別說,真的有人這麼做!元朝的李倜就是這樣,他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擬晉山房」,裡面的一切布置均按照晉人的風尚來進行,寫出來的字也和王羲之神似,於是被「崇古派」的書法家如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等盛讚,說李倜的成就在元代第一,要超過趙松雪!

但是,客觀來說,李惆的這種書法沒有什麼創意,雖然寫得與王羲之酷肖,但名氣也不是很大;同樣,近代書法家中寫字最像王羲之的白蕉,儘管顧盼自雄但並不能成為民國書壇的代表。這是因為「江山代有才人出」,「晉韻、唐法、宋意、元態、清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追求,並不是說練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字寫得和王羲之一模一樣。

所以,對於一般的書寫者來說,也沒有必要去強制性追求王羲之寫字的書寫方式及風格。學書法只要把字寫得好看就行了,沒有必要泥古不化,非要追求什麼「絞轉」、「捻管」等技法,無論哪一種筆法練好了,都是能將字寫好的。當然,你要是不嫌麻煩,多練一些筆法,使自己用筆更加靈活全面也是可以。刻意褒揚或貶低某一種筆法,實無必要。老百姓說得好——「殺豬殺屁股,一人一個殺法」!

相關焦點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解縉總結說:「若夫用筆,毫釐鋒穎之間,頓挫之,鬱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揚之,藏而出之,垂而縮之,往而復之,逆而順之,下而上之,襲而掩之,盤旋之,踴躍之……。」這麼多的筆法,讓人不免有望洋興嘆、無所適從之嘆。不過,美院博導邱振中認為,從「筆鋒的空間運動形式」來看,所謂的筆法只有三種:「平運」、「絞轉」、「提按」!他認為這三種筆法的出現,意味著「毛筆在空間中運動形式的終結。」
  • 書法博導:我的學生已超大部分古人
    例如,唐代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在整理其作品將要出冊的時候,這位皇上親自給王羲之寫了一篇文章,大讚其書法「盡善盡美」,而其他人的作品「不足可觀」。 由於李世民的極力推廣,從而使王羲之的書法在全國範圍內盡人皆知。可見書法評價的重要性。
  • 明中期以前論晉以後書法之變,主要講在繼承王羲之筆法基礎上的變
    作者:方波明中期以前文人論晉以後書法之變, 主要強調的是在繼承王羲之筆法基礎上的變, 是在王羲之籠罩下的變, 是同中之變。而明中後期則更為強調唐宋書家對王羲之法的改變, 關注的是不同之處。董其昌也指出王羲之傳承譜系之內的一些書家和作品與「二王」法的不同, 如其論褚遂良、顏真卿書跡雲「褚河南書此《贊》真跡, 在館師韓宗伯家。餘嘗借觀, 近於分隸, 非二王法」、「顏魯公《送劉太衝敘》, 鬱屈瑰奇, 於二王法外, 別有異趣」。倪後瞻在論述筆法時也著重強調歐陽詢筆法與「二王」的不同, 認為「至歐用筆, 與二王相反之處人皆不知」。
  • 張旭與徐渭筆法比較——一個「平動、絞轉」一個「提按、頓挫」
    所謂筆法,邱振中先生在《關於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中認為,筆法所研究的是筆鋒的運動形式,即「所有的筆法都能分解為絞轉、提按、平動這三種基本的運動,任何複雜的筆法,都可以由這三種基本的運動組合而成」,文章進一步認為「平動是各種書寫工具、書寫任何文字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方式;而絞轉、提按卻是給書法線條帶來無窮變化的兩種獨立運動」。
  • 什麼是書法的節奏?缺少會怎樣?王羲之講明白寫字油滑浮飄的原因
    書法還需要節奏?估計很多人看到題目會有這個疑問,節奏好像是音樂方面的問題。你沒看錯,書法也是有節奏的,而且還很重要。寫書法缺少節奏會怎樣?大部分人寫書法出現問題,一般都會去從筆法、結構或者章法方面上去找,這個方法也不能說錯,但有時很難發現問題。
  • 二王以後筆法的流變
    唐楷筆法的主要特徵,是強調點畫頭尾和折點的頓挫以及用筆的變化。至中唐時期,以顏真卿楷書為代表的提按筆法成為此後筆法的主流。唐代行書受到楷書的影響,形成以提按和強化起收筆的留駐為主的筆法。張旭、懷素和顏真卿同屬於一個筆法傳授系統,且都是古典筆法的革新者。相比魏晉小草中的魏晉筆法,張旭和懷素草書在點畫起止的界限已經消失,以提按代替了絞轉筆法。
  • 二王以後,「筆法」是如何傳承的?又發生了哪些變異?
    執筆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影響是魏晉筆法中側鋒、絞轉成分減少,更多的是注重中鋒、起收筆的頓挫和提按筆法。 王羲之《蘭亭序》陸諫之《文賦》在用筆上,唐人的研究也走向細微化和定型化。相對魏晉筆法而言,唐朝時期筆法走向簡單化、平直化,起收筆加強頓挫且位置固定。
  • 張海書法:用筆多是平動,少見頓挫使轉,是書法呆板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張海書法的刷字與歷史書法大家的刷字不是一回事,是有明顯區別的。區別就在於古人也刷字,但是刷字不廢筆法,在刷字的過程中仍舊能看到毛筆的使轉、提摁、頓搓的筆法,刷字也是依筆法而刷,筆法的動態變化與節奏變化還是非常明顯的。
  •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第07課書法課程安排
    第07課書法課程安排前面六堂課,講了一些基本的理論,什麼是三種體,什麼是王羲之系統,書法的三要素等等。加在一起大約是三個小時,我希望有志於學書法的朋友,花點時間看一下。教學的基本原則,以前說是「雙基」,一是基本概念要搞清楚,二是基本技巧要熟練。
  • 《蘭亭序》的單字欣賞,你會發現王羲之用筆的秘密!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的優點很多,如果有人問《蘭亭序》到底好在哪裡,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是王羲之寫的,除此之外很難想到此帖的精妙之處。那麼我們今天一起欣賞《蘭亭序》筆法和章法的用筆秘密,領略書聖的風採。
  • 書法珍品《王羲之行書字典》筆畫檢字表,更方便學習王羲之書法
    這是一本《王羲之行書字典》,以筆畫檢字表的形式來查找您要寫的字,非常的方便書友們學習,這本書幾乎囊括了王羲之全部書法作品中的字,全本459頁,分享前100頁,需要全本的可以私信我,關鍵字:字帖 王羲之,中國著名的書法家,東晉人,師從當時書法大家衛夫人,從張芝等大家吸取藝術養分,並開拓創新出了王氏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
  • 筆法入神:王羲之《王略帖》,米芾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王羲之《王略帖》,因其所破之「賊」是羌族,亦稱《破羌帖》,此帖又稱《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草書,9行,81字。此信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信北宋時曾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書齋為「寶晉齋」。米芾因此帖「筆法入神」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 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這次見面猶如太陽與月亮的相逢,它的輝煌照亮了唐代書法界的天空。兩位書法大師,各以自己所領悟到的書法之道進行交流。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待得知懷素的啟蒙老師是張旭的弟子——「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時,顏真卿一時激動,想知道自己這位同門師兄在書法上有沒有什麼獨特的領悟。於是,顏真卿問:「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
  •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前隔水有宋徽宗題款「晉王羲之奉橘帖」。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 「二王」書法的兩個顯著特徵
    這裡,孫過庭對「二王」書法與鍾張並提,又以「妙」形容之。孫過庭評論書法,總喜歡過分誇張。但對「二王」怎麼誇都不為過。「二王」不僅是魏晉書法的代表,父子倆的書法也淋漓盡致的表現了魏晉士大夫崇尚自由,超遊物外的精神意趣和筆墨情懷。「二王」書法的特點。元代袁裒的《總論書家》說:「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研究筆法的演變過程,首先應選擇墨跡書法來研究,因為墨跡比銘文刻石更加真實可靠。在瀏覽這篇文章之前,請大家先看看這篇文章——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更有助於大家理解此文所說的「絞轉」、「轉筆」、「平動」等筆法概念。
  • 古人談書法用筆的16個經典比喻
    書法講究的就是筆法,可筆法有時直接地還真不容易說清楚、說明白。怎麼辦呢?要說還是古人厲害,歷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經過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
  • 鑑賞書法經常說要看「出處」,該如何理解呢?
    王羲之《黃庭經》局部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書法作品有出處,就是指他的書寫法度是不是有出處,看他學的是魏碑、李斯、二王、孫過庭、還是歐、顏、柳、趙等等,比如我們經常會聽人們說,這個人的字寫得好,明顯學的是米字,而且還有趙孟的影子
  • 劉小華訪談:深入到「二王」一系的書法中去
    目前學習二王書法的人眾多,但很少人願意去深入傳統,大都受現代人的作品影響,未得其精要,舍大求小,遂千人一面。傳統書法水平的高低取決於深入和熟練線條的程度,個性語言容易獲得,站在經典傳統高度上的個性語言才是可貴的。
  • 書法創作究竟應該怎樣執筆?王羲之和趙松雪是這樣做的!
    書法起步往往都是從執筆開始的。衛夫人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唐人孫過庭將執筆列入書法學習的四大內容之一,稱其為「執使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