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以後筆法的流變

2021-01-15 求墨書房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筆法是書學中的核心內容,而魏晉時期的筆法在其中是最具高度的。經過歷代書家的自我實踐,筆法在繼承的基礎上又發生了很多衍生。魏晉時期的筆法在經歷唐宋的流變之後,日漸式微。至清代碑學興起,筆法被極大地拓寬,近現代的書家也對筆法進行了新的探索。

唐代是書法史上出現的一次大規模探索筆法高潮的時期。書論在唐代大量出現,其中關於筆法的論述很多,如歐陽詢《用筆論》、虞世南《筆髓論》、李世民《筆法訣》、張懷瑾《論用筆十法》、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韓方明《授筆要說》、林蘊《撥鐙序》等。唐代書論中大都涉及「法」的概念,體現了唐代書法的「尚法」傾向,這與魏晉時期崇尚「天然」是不同的。 

唐人的執筆以正執筆為主。「腕豎筆正」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李世民的《筆法訣》中。由於坐具和書寫習慣的改變,唐代的執筆從魏晉的斜執筆變為正執筆。執筆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影響是魏晉筆法中側鋒、絞轉成分減少,更多的是注重中鋒、起收筆的頓挫和提按筆法。 



在用筆上,唐人的研究也走向細微化和定型化。相對魏晉筆法而言,唐朝時期筆法走向簡單化、平直化,起收筆加強頓挫且位置固定。如《蘭亭序》中「是」字的筆畫多呈「S」形變化,與前後筆畫之前的連貫筆勢突出;《文賦》中的「是」字則有規範化的定式,筆畫多呈平直傾向。



《蘭亭序》中的「帶」字中間的長橫轉折之時向下延伸了一小段距離之後才調鋒出鉤,而歐陽詢《行書幹字文》中「帶」字在相同位置卻是加強了頓的動作,並直接提筆出鋒。可見,魏晉時的筆法在唐代變得規範,並被視覺概括和簡化了。 



隨著唐代筆法中的點畫獨立性加強,王羲之筆法中的塊面感逐漸消失。唐代筆法因注重單個點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所以,點畫之間勾連之勢減弱,塊面感隨之降低。




如《行穰帖》中的「當」字塊面感極強,而《書譜》中的「當」字注重單個筆畫的形狀,空間較為疏朗;《初月帖》中的「山」字筆畫之間的筆勢緊湊,中側鋒並用,筆毫鋪開形成塊面感,而《書譜》中的「山」字則受到定式的影響,加強了「三過折」筆法的裝飾性,塊面意識較弱。 




唐楷筆法的主要特徵,是強調點畫頭尾和折點的頓挫以及用筆的變化。至中唐時期,以顏真卿楷書為代表的提按筆法成為此後筆法的主流。唐代行書受到楷書的影響,形成以提按和強化起收筆的留駐為主的筆法。

邱振中先生指出:「唐代楷書是楷書發展史,也是整個書法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像是一道分水嶺,在它之前,筆法以絞轉為主流,在它之後,筆法以提按為主流。」

顏真卿是促成這道分水嶺的關鍵人物。蘇軾曾說:「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顏真卿的「變法」是針對初唐時期歐、虞、褚等人形式的筆法定型化問題。



顏體行書筆法用「篆籀氣」恢復了魏晉時筆法中的「書寫性」,使初唐筆法中規範化的一面減弱。正如董其昌所謂:「唐時歐、虞、褚、薛諸家,雖刻畫二王,不無拘於法度,惟魯公天真爛漫,姿態橫出,深得右軍靈和之致,故為宋一代書家淵源。」 

張旭、懷素和顏真卿同屬於一個筆法傳授系統,且都是古典筆法的革新者。相比魏晉小草中的魏晉筆法,張旭和懷素草書在點畫起止的界限已經消失,以提按代替了絞轉筆法。



以中鋒為主的點畫打破了筆畫之間的界限,使魏晉筆法中豐富的換鋒動作簡化成單純線條的連綿。黃庭堅有云:「蓋自二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惟張長史與魯公二人。」古典的魏晉筆法自此解體,之後的書家按照己意任意變化線條,形成了「個性化」和「風格化」趨勢。魏晉時期的筆法在唐代表現出規範化的趨勢,唐代書論中也出現了大量關於「法」的闡述。魏晉時期的「天然」和「真趣」在唐代轉變成了嚴謹與成法,筆法也就隨之改變了。 

顏真卿和張旭等人的「變法」使「二王」筆法的內容更加隱微,唐人規範嚴謹的筆法也在宋代被「自由化」和「個性化」。自此,宋代的大多數書家已經不知魏晉古法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態。

蘇軾曾言:「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磨滅,五代文採風流,掃地盡矣。」如果說唐人是繼承了羲之筆法中「法」的一面,那麼宋人就是繼承了「意」的一面。



蘇軾的筆法中沒有逃脫點畫平直化的趨勢,而黃庭堅則將古人用筆表達成戰掣的動作,這些都是個性化的理解。可以說,蘇、黃二人的筆去都是王羲之筆法的異化。蘇、黃二人在學古的方式上重「意取」,而米芾對於「二王」筆法的追尋最重視傳統技法的「理」。米芾崇尚「天然」「真趣」,筆法上重視「八面出鋒」,自謂「刷字」,追求筆鋒的使轉頓挫,力圖恢復魏晉時期筆法中的絞轉、衄挫等豐富的換鋒動作。 



米芾行書中的「紫」字部分左下角的轉折處和最後一點都具備了絞轉換鋒;「公」字的第一點有很明顯的側鋒筆勢,行筆過程中夾雜絞轉、衄挫的動作;「向」的橫畫有很強的「S」形曲線,誇張了「刷」的筆勢。

米芾雖得魏晉筆法之勢,但畢竟失去「風規自遠」的雋永之氣,同樣存在著刻意之嫌,避免不了時代的風格化和個性化對他的影響。宋人在接受王羲之筆法上體現出更多的自由化和風格化,具有定法的「筆法單元」被解體,個人意化的用筆衝破「法」的束縛,魏晉時的筆法愈顯衰薄。 

元人以趙孟頫為首,興起復古潮流,試圖恢復「二王」筆法。但是包括趙孟頫在內的元代書家大都沒有真正學習到「二王」筆法的全部核心。 

在元代,能見到的「二王」書跡多以刻帖為主,民間流傳的大多還是些不好的翻刻本甚至是偽作。趙孟頫地位很高,也只能看到《淳化閣帖》和《定武蘭亭本》等,而不是《蘭亭序》的真本。

趙孟頫十分推崇《定武蘭亭本》:「蘭亭墨本最多,惟定武刻獨全右軍筆意。」但是從拓本看,《定武蘭亭本》殘損很多,已經難以看到王羲之筆法的細節和精微之處。依照趙孟頫對於《定武蘭亭本》的描述,不難看出,王羲之書法的真正精髓對於趙孟頫而言其實是很模糊的。對於在元代政治和書畫界地位如此之高的趙孟頫而言,他對王羲之書法的理解尚且如此模糊,更不必談其他書家或是民間書者了。



由於時代的限制,趙孟頫看不到「二王」墨跡或是唐摹本這樣的資料,反映在其書法中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他的筆法多以中鋒、平鋪為主,線條內部的運動比較單一,缺少提按和絞轉等複雜的筆鋒運動形式。雖然趙孟頫的功夫深厚,但是他的筆法於法度之外缺少一種讓人意想不到的審美感受。故董其昌有言:「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入晉唐門室也。蘭亭非不正,其縱宕用筆處,無跡可尋。」 

宋元之後,書案和凳子普遍較高,毛筆也多為羊毫,五指執筆法成為了主要執筆法。明代董其昌在用筆上沒有過多創新,曾提出「作書須提得起筆,不可信筆」「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等見解,對世人理解筆法有很大的啟發。



董其昌的用筆從魏晉筆法的繼承角度來說,無疑是一種簡化。但是從其自身角度而言,他的用筆被賦予個人「玄淡」的審美理想和追求,塑造出一種天然雋朗之境,所以董其昌的筆法也算得上是一種成功。明代其他書家如宋克、文徵明、祝允明等人也沒有在筆法上有重大的突破。 


然而,明代末年出現的張瑞圖、傅山、王鐸、徐渭等人在筆法的認識上有了巨大的改變,古人常常視為敗筆的散鋒、破鋒等用筆方式被他們主動地運用在自己的實踐之中,用筆的方法在明末之時被拓寬了,趙孟頫的「用筆千古不易」之說不再被當作度世金針。 

研學探究

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以下思考題——


1、(      )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瀟灑自如,氣勢俊邁,風姿翩翩。初起稍顯拘謹,愈往後愈加飛動灑脫,神採超然。

  A、《苕溪詩貼》       B、《蘭亭序》

  C、《蜀素帖》           D、《李太師帖》

2、(      )被譽為隋代墓誌的第一傑作,有評論者認為其開唐鍾紹京小楷之先河。

  A、《董美人墓誌》     
  B、《張黑女墓誌》

  C、《蘇孝慈墓誌》     

  D、《刁遵墓誌》

3、蔡邕在(       )中「夫書肇於自然」的觀點,強調了書法藝術源於自然。

  A、《筆意贊》       B、《九勢》

  C、《非草書》       D、《草書勢》

4、(      )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書法藝術資料總集,輯錄了從東漢到唐元和年間的書法理論著作。

  A、《法書要錄》       B、《廣藝舟雙楫》

  C、《九勢》              D、《藝舟雙楫》

5、宋《宣和書譜》所評(        ):字字飛動,迴轉之妙,宛若有神。

  A、《古詩四貼》       B、《洛神賦》

  C、《自敘帖》          D、《胡桃帖》

相關焦點

  • 二王以後,「筆法」是如何傳承的?又發生了哪些變異?
    內容觀點僅供參考帖學體系對筆法的繼承與改變 文/朱文哲筆法是書學中的核心內容,而魏晉時期的筆法在其中是最具高度的。經過歷代書家的自我實踐,筆法在繼承的基礎上又發生了很多衍生。魏晉時期的筆法在經歷唐宋的流變之後,日漸式微。
  • 明中期以前論晉以後書法之變,主要講在繼承王羲之筆法基礎上的變
    作者:方波明中期以前文人論晉以後書法之變, 主要強調的是在繼承王羲之筆法基礎上的變, 是在王羲之籠罩下的變, 是同中之變。而明中後期則更為強調唐宋書家對王羲之法的改變, 關注的是不同之處。董其昌也指出王羲之傳承譜系之內的一些書家和作品與「二王」法的不同, 如其論褚遂良、顏真卿書跡雲「褚河南書此《贊》真跡, 在館師韓宗伯家。餘嘗借觀, 近於分隸, 非二王法」、「顏魯公《送劉太衝敘》, 鬱屈瑰奇, 於二王法外, 別有異趣」。倪後瞻在論述筆法時也著重強調歐陽詢筆法與「二王」的不同, 認為「至歐用筆, 與二王相反之處人皆不知」。
  • 全國首屆楷書展最高獎得主雷虎的行書不賴,將二王筆法發揮到極致
    提到雷虎,想必很多書法愛好者都熟悉,他的楷書不僅有傳統,而且還寫出了自我特色,很多朋友第一眼看到他的書法,都有這樣一種感受「有勁」,是的,他的楷書不僅有柳楷的筋骨,骨力洞達,而且還有歐楷的險絕,同時兼具「啟功體」的瘦硬,寫出了一番新景象,這種氣象,不僅將古人的精髓之處發揮到了極致狀態,而且還添加了自己對書法的理解,不僅如此,他筆下的行書,也非常有味道,將「二王」筆法發揮到了極致狀態,下面就讓我們一同欣賞一番他的書法吧
  • 「二王」書法的兩個顯著特徵
    孫過庭在《書譜》開卷說:「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又云:「彼此二美而逸少兼之」。這裡,孫過庭對「二王」書法與鍾張並提,又以「妙」形容之。孫過庭評論書法,總喜歡過分誇張。但對「二王」怎麼誇都不為過。
  • 劉小華訪談:深入到「二王」一系的書法中去
    2006年到蘭亭書法學院任教後,主要也是以「二王」一系書法為主。一個師法傳統書法的人,毫無疑問必須深入傳統,盯住最偉大的作品,大量、細緻、無限細緻地去解讀,去發現給你啟發的地方。我非常注意筆法,注重形式分析,特別注意線條細節的微妙變化,理解這些細節在整個字甚至在整個章法上的作用,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表現語言和主導動機。
  • 中國警察隊伍,經歷二王案件以後,到底進行了哪些改革?
    在追捕二王兄弟的過程中,警察隊伍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那麼,在二王案件以後,警察隊伍進行了哪些改革呢?一、建立城市圍堵機制和報警電話系統1983年2月,二王兄弟前往瀋陽一家醫院的小賣部盜竊,被醫院工作人員發現。眼看無法脫身,盜竊演變成了持槍搶劫殺人的惡性案件。當時,打死打傷多人。隨後,二王兄弟返回家中收拾衣服和財物之後,登上了南下的火車。
  • 藏鋒與露鋒應該如何區分,這兩種筆法又有哪些技巧?
    筆法是學習書法的初級環節許多初學者在剛剛學習書法的時候,都會有著這樣的疑問。使用藏鋒用筆的時候,需要逆鋒起筆,逆鋒收筆,這樣的筆法可以使點畫含蓄有力,氣韻其中。楷書四大家中的顏真卿和柳公權,基本都是藏鋒用筆的。
  • 民國「二王熱」,大書法家們學王羲之,誰寫得最好?
    已故浙江美院陸維釗教授評沈老書法時,雲:「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 沈先生堅持帖學,以其高邁的藝術眼界和書法熱情,不畏權威不隨流俗,從全面吸收北碑和帖學的營養又轉向專門攻「二王」,嚴守筆法,刻意古雅,氣韻生動,筆墨清潤,盡洗碑體難免的狂放粗豪,最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書法作品廣泛流傳於海內外,深得各界人士的喜愛。
  • 民國第一高手,書法得「二王」真傳,這字足以令當代書家汗顏!
    常讀書法史的朋友不難發現一個規律,書法的基本體系奠定與漢魏時期,在唐朝達到了一個巔峰,再往後的宋朝、元朝、明清、甚至於民國,筆法一直在式微,縱然個中有幾個大師級人物,但也是難挽狂瀾於既倒。但在每一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取法於特色,這與當時的社會與文化環境息息相關,但有一點是大家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上追魏晉,學習「二王」,書法不入「二王」基本就等於「野狐禪」,這是千百年來書法人共識。
  • 1983年,震驚全國的東北二王大案!
    1983年,震驚全國的東北二王大案!二王即王宗坊和王宗瑋兄弟二人,王宗坊是哥哥,王宗瑋是弟弟。1983年2月到9月,七個月時間,二王使用槍枝,手榴彈等,打死打傷公安幹警和無辜群眾多達18人,【9死9傷】5次逃過警察追捕,最後在江西廣昌的盱江林場的一座山上,被由軍隊,武警,公安,民兵組成的近3萬人的圍剿隊伍【包括武漢空軍部隊的一架直升機】,形成的4個包圍圈,將二王擊斃!
  • 盤點新中國十大刑事案件:東北二王的末路(終)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作者上一篇文章:盤點新中國十大刑事案件:東北二王的罪惡人生(一)】,東北二王兄弟,在瀋陽犯案之後,匆匆忙忙的逃離。那麼接下來等待他們是怎樣的結局?下面跟隨著小編的視角一起來看看,那段驚心動魄的追捕與逃亡史。
  • 80年代的東北二王兄弟,作案累累,為何能流竄了7個月?
    作者曾經看來一些關於東北二王兄弟的紀錄片,父親正好路過,看到二王兄弟的照片以後,脫口而出「二王!」二王兄弟是80年代前期典型的罪犯之一,經歷了二王案件以後,我國警察隊伍進行了很多方面的調整和建設。對於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來說,提起二王兄弟肯定不會陌生。
  • 東北二王兄弟屢屢作案,1983年,為何能夠流竄了7個月?
    首先,我們聊聊二王兄弟的第一次作案。1983年2月的一天,正好是農曆大年除夕。王宗方(坊)、王宗瑋兄弟流竄到瀋陽一家醫院內進行盜竊。撬開了醫院小賣部以後,盜走了一些現金和味精等日用品。但是,二人剛剛得手,便被醫院職工們發現,為了脫身,二王兄弟開槍打死打傷多人,造成了二王案件的第一案。那麼。二王兄弟從哪弄得手槍呢?早在1979年,瀋陽一所監獄的值班室被盜,兩把54是手槍丟失。
  • 東北二王!建國後第一張通緝令!
    謝竹生此後的敘述在24年後變得異常珍貴,因為所有當時報導都說"二王"被當場擊斃」。謝竹生完全理解戰士們的情緒,「那麼多人4天在深山老林裡摸索。"二王"多壞啊!」大家都處於興奮期,「勝利了!」的歡呼響徹山谷。
  •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76鍾明善:秀雅多姿 擬二王
    ——題記 評當代100位書法家76鍾明善:秀雅多姿擬二王 【書家簡介】 鍾明善,1939年生,陝西鹹陽人。著名書法家、書論家、篆刻家。書法藝術教育家。幼承家教,以書畫為日課。
  • 東北二王,三萬人追捕最終被擊斃
    哈嘍大家哈,我是火星,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十大悍匪中的兩位,「東北二王」說道東北二王大家有可能會覺得陌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下這對組合。「二王」指的是王中坊和王中瑋兩兄弟,他倆是瀋陽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張懸賞令通繩的就是他倆,震驚全國的大案「東北二王特大殺人案」的主角。
  • 擊斃「二王」紀實
    看到「二王」被擊斃,附近的群眾都拍手稱快,喜悅地高呼:「二王」被打死羅!   被擊斃的「二王」,就是公安部在全國通緝追捕的持槍殺人犯王宗fāng@①、王宗瑋兄弟二人。王宗fāng@①今年30歲,原是瀋陽市大東區遼瀋衛生院的藥劑員,1979年因扒竊被判刑3年,去年3月刑滿釋放。王宗瑋今年26歲,原是瀋陽七二四廠六車間材料員。
  • 1983年東北二王特大案件真相 揭秘東北二王犯罪之路
    東北二王是誰?可能現在很多的80後90後都不一定知道,東北二王曾經是東北二王特大殺人案的主犯,先後用槍枝手榴彈打死9人打傷9人,在80年一度引起恐慌,給中國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東北二王的故事。東北二王是誰?「二王」即王宗坊和王宗瑋兄弟倆,瀋陽人,新中國第一張懸賞通緝令上的通緝犯,震驚全國的大案「東北二王特大殺人案」的主角。
  • 1983年廣昌萬人圍捕全國A級通緝犯「二王」紀實
    1983年農曆年三十,他倆在瀋陽解放軍某部醫院盜竊被發現後連殺數人,製造了東北「二王」特大持槍殺人案,之後又在南逃途中打死打傷十餘人。一時間,「二王」成為窮兇極惡的代名詞,公安部首次全國懸賞緝拿案犯。逃亡7個多月後,這2名惡徒終於在江西撫州廣昌縣被擊斃。
  • 張旭與徐渭筆法比較——一個「平動、絞轉」一個「提按、頓挫」
    所謂筆法,邱振中先生在《關於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中認為,筆法所研究的是筆鋒的運動形式,即「所有的筆法都能分解為絞轉、提按、平動這三種基本的運動,任何複雜的筆法,都可以由這三種基本的運動組合而成」,文章進一步認為「平動是各種書寫工具、書寫任何文字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方式;而絞轉、提按卻是給書法線條帶來無窮變化的兩種獨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