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以前論晉以後書法之變,主要講在繼承王羲之筆法基礎上的變

2021-01-11 漢府古文化

作者:方波

明中期以前文人論晉以後書法之變, 主要強調的是在繼承王羲之筆法基礎上的變, 是在王羲之籠罩下的變, 是同中之變。而明中後期則更為強調唐宋書家對王羲之法的改變, 關注的是不同之處。

在明中後期一些文人眼裡, 原被認為是王羲之傳承譜系中的一些書家如歐、褚、顏、柳等與王羲之有了重大差異。如楊慎 (1488—1559) 認為, 書法之壞, 自顏真卿始, 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 並不認可顏是王的正傳。何良俊認為唐時書家各自成家, 區分派別, 而晉法稍變。王世貞則指出亞棲關於歐陽詢變右軍體一類的論述是囈語, 認為歐陽詢書法確實是一變, 但非變右軍。湯臨初認為, 至歐陽詢, 晉人之法小變, 至褚遂良則古法之亡過半。

董其昌也指出王羲之傳承譜系之內的一些書家和作品與「二王」法的不同, 如其論褚遂良、顏真卿書跡雲「褚河南書此《贊》真跡, 在館師韓宗伯家。餘嘗借觀, 近於分隸, 非二王法」、「顏魯公《送劉太衝敘》, 鬱屈瑰奇, 於二王法外, 別有異趣」。倪後瞻在論述筆法時也著重強調歐陽詢筆法與「二王」的不同, 認為「至歐用筆, 與二王相反之處人皆不知」。

在王羲之傳承譜系中的書家與王羲之筆法、風格的不同得到了強調, 而在王羲之傳承譜系之外的、以前並不被人注意的一些作品和書家也進入品評中, 並明確以「法出二王之外」的特性受到明中期以後文人的關注與讚許。

楊慎云:

丁道護《襄陽啟法寺碑》最精, 歐、虞之所自出。北方多樸, 而有隸體無晉逸, 謂之「氈裘氣」。蓋骨格者, 書法之祖也;態度者, 書法之餘也。氈裘之喻, 謂少態度耳。

在楊慎的論述中, 原來帶有貶低意味的北方書法多「氈裘氣」的評論, 也成了枝節末事, 並無損其骨格。

董其昌對「二王」系列外的書家和作品的品評也顯示出其對「法出二王之外」的肯定態度。如其跋《楊羲黃素黃庭經真跡》云:「楊書以郗氏為師, 不學右軍父子。然翩翩有衝霄之度, 實自餐霞服氣中來, 非臨池工力所能庶幾也。」又, 《跋九歌》云:「此一種行楷, 自陶隱居《鶴銘》出, 華陽隱居帖稍屬寒峭, 或歐陽信本學陶, 然皆在二王之外也。」

李日華 (1565—1635) 也有類似的論述:

有客持晉、唐、宋細楷帖來評定, 末一帖乃《赤城王廟記》, 筆法清整超妙, 於《黃庭》、《樂毅》、元常諸楷之外, 別標勝韻。大約於張旭《郎官石柱》、丹陽《瘞鶴銘》間斟酌取會。或以為薛稷, 然記文有張乖崖, 乃宋以後物也。有如此手筆, 又能於鍾、王外自立一家, 寧有不名世者?意或是蔡君謨、黃長睿諸人耳。

另一方面, 在地域書法之爭中, 也顯現出了一些新的趨向。董其昌在標榜自己家鄉松江的書法時, 也和其他文人一樣, 將松江這一地區書法的發展看作了一個自在的實體, 喜歡去追溯松江書法之源。董其昌列舉了歷代松江籍的書家, 而並不在意這些松江籍的書家與後世松江書法是否有實際上的傳承, 是否有實際上的影響。董其昌將松江書法的源頭直接追溯到西晉的陸機, 他之所以這樣做, 可能是因為陸機是他所能發掘出的最早的松江籍的文人書家。

董其昌因標榜地域書學源流之久遠而提出松江書法始祖為陸機的觀點, 而陸機活動於王羲之之前, 既非王羲之一系所能籠罩, 其書法風格也與王羲之一系有較大距離, 是與王羲之, 與書法授受源流沒有關係的。這個觀點看似不經意, 但在觀念史上卻有著獨到的價值。

我們固然不可誇大這一現象的實際意義, 但也不可忽略董其昌的這種觀點背後所可能存在的涵義, 即在唐宋元人完成王羲之書法一線單傳觀念的建構, 王羲之是今體楷、行、草的取法源頭基本成為文人們的共識後, 董其昌將陸機推為松江派書法之始祖, 提出了另一個在王羲之之前的書法源頭, 實際上隱隱約約確立了王羲之之外的另一條發展線索。董其昌提出松江書派始祖為陸機, 儘管這種始祖只是名義上的, 而不是實際上的傳承, 但還是在無意中觸及了書法統系的核心問題。

相關焦點

  • 二王以後,「筆法」是如何傳承的?又發生了哪些變異?
    內容觀點僅供參考帖學體系對筆法的繼承與改變 文/朱文哲筆法是書學中的核心內容,而魏晉時期的筆法在其中是最具高度的。經過歷代書家的自我實踐,筆法在繼承的基礎上又發生了很多衍生。魏晉時期的筆法在經歷唐宋的流變之後,日漸式微。
  • 二王以後筆法的流變
    經過歷代書家的自我實踐,筆法在繼承的基礎上又發生了很多衍生。魏晉時期的筆法在經歷唐宋的流變之後,日漸式微。至清代碑學興起,筆法被極大地拓寬,近現代的書家也對筆法進行了新的探索。唐唐代是書法史上出現的一次大規模探索筆法高潮的時期。
  •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第07課書法課程安排
    第07課書法課程安排前面六堂課,講了一些基本的理論,什麼是三種體,什麼是王羲之系統,書法的三要素等等。加在一起大約是三個小時,我希望有志於學書法的朋友,花點時間看一下。教學的基本原則,以前說是「雙基」,一是基本概念要搞清楚,二是基本技巧要熟練。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提按」是書法中非常重要的筆法,很多人練書法都是從「提按」開始的。提筆點畫細,按筆點畫粗。「提按」結合,運用恰當,便能寫出和字帖上類似粗細的筆畫,所以它一直是很受近人推崇的一種筆法。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
  • 書史上二號人物,楷書登峰造極行草書從心所欲,他的書法人人必學
    顏真卿書法繼承傳統,博採眾長,開啟了一條創新之路。他的書法整體書風呈現雄強渾厚,氣勢磅礴之勢。凡學書法無不習王羲之,顏真卿是繼承傳統的典型又是出新的佼佼者,顏魯公集魏晉諸家之大成,變二王之法,楷、草、行各書體無不精研。蘇軾高度評價顏真卿,說顏魯公書雄秀獨出,與韓愈的文章、杜子美的詩、吳道子的話相提並論。
  • 他是日本的一流書法家,得到了筆法真傳,這字在中國也少有人及!
    空海《風信帖》行書長卷空海和尚最為著名的書法作品乃是他的《風信帖》,此帖完美繼承了晉唐之法度,筆筆有王羲之筆意,「得書法之骨法」,這件《風信帖》乃是空海和尚所寫的三封信札,從這件作品當中,你能真正窺見唐代書法的氣息和筆法正脈。
  • 筆法入神:王羲之《王略帖》,米芾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王羲之《王略帖》,因其所破之「賊」是羌族,亦稱《破羌帖》,此帖又稱《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草書,9行,81字。此信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信北宋時曾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書齋為「寶晉齋」。米芾因此帖「筆法入神」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 張海書法:用筆多是平動,少見頓挫使轉,是書法呆板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張海的書法用筆多是平動,少見頓挫使轉呢,成為書法呆板的主要原因呢?這就是非專業與專業的區別,非專業的書法家,多數會平動用筆,寫江湖書法平動用筆最簡單,可以隨意調動粗細,偽裝成變化,當然這種平動狀態下的粗細變化,也是一種呆板,是書法的偽動感,如果說平動筆法較多的書法與書法也粘著邊,也僅能是粘點兒硬筆書法的邊吧,因為硬筆書法的主要用筆方式就是平動。
  • 虞世南不愧為「楷書之王」,他的書法溫潤如玉,氣質完勝歐陽詢!
    他們乃是初唐楷書大師中的佼佼者,幾乎影響了整個唐代以後的書風。很多人在學習楷書方面,不知道應該怎麼選。有人可能會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書法是沒有辦法衡量的,其實不然,任何藝術都是可以衡量的,關鍵是看在哪一種層面上。
  • 什麼是書法的節奏?缺少會怎樣?王羲之講明白寫字油滑浮飄的原因
    書法還需要節奏?估計很多人看到題目會有這個疑問,節奏好像是音樂方面的問題。你沒看錯,書法也是有節奏的,而且還很重要。寫書法缺少節奏會怎樣?大部分人寫書法出現問題,一般都會去從筆法、結構或者章法方面上去找,這個方法也不能說錯,但有時很難發現問題。
  • 「二王」書法的兩個顯著特徵
    孫過庭在《書譜》開卷說:「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又云:「彼此二美而逸少兼之」。這裡,孫過庭對「二王」書法與鍾張並提,又以「妙」形容之。孫過庭評論書法,總喜歡過分誇張。但對「二王」怎麼誇都不為過。
  • 王羲之本人都認不出來「贗品」?歷史上的摹寫「天才」可不止一個
    北晚新視覺供圖摹寫是書法作品作偽的主要手段之一,從「書聖」王羲之在世時就已經出現了。虞龢在《論書表》一文中記載:「羲之常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題後答之。羲之初不覺,更詳看,乃嘆曰:『小人幾欲亂真』。」
  •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前隔水有宋徽宗題款「晉王羲之奉橘帖」。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 智慧成語集字歐陽詢楷書,王羲之行書,雙體對照,入眼生愛,好帖
    歐陽詢書法特點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可以說是廣採各家之長。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筆法是學習書法的關鍵,書法家潘伯鷹說:「除非我們不學習寫中國字,若要學習,便必須從筆法入手。」唐代著名書法家懷素十歲出家,待苦練書法至三十歲時,終於覺得「夫學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於是「師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授其筆法」。
  • 書法博導:我的學生已超大部分古人
    例如,唐代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在整理其作品將要出冊的時候,這位皇上親自給王羲之寫了一篇文章,大讚其書法「盡善盡美」,而其他人的作品「不足可觀」。 由於李世民的極力推廣,從而使王羲之的書法在全國範圍內盡人皆知。可見書法評價的重要性。
  • 民國「二王熱」,大書法家們學王羲之,誰寫得最好?
    沈尹默《二王書法管窺》 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謂沈老之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 已故浙江美院陸維釗教授評沈老書法時,雲:「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
  • 王羲之侄子的一幅真跡,僅有50多字,如今估價在10億以上!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中國書法的最高峰是在魏晉時期,這個時期由於獨特的文化環境和藝術成長的基本規律,產生了一大批令後人仰望的書法家,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王羲之家族。書法不是一門靠著自學和努力就能有所成就的藝術,它更多的是靠名家的傳授。而書法的核心秘訣便是筆法,古人對於筆法往往是秘而不宣的。
  • 筆法健勁、古拙質樸的黃道周書法欣賞
    明萬曆十三年(1585)二月初九(3月9日),道周生於漳浦縣銅山所,即令東山縣銅陵鎮,出生世家,年少家貧,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就有「閩海才子」之譽。二十五歲建漳浦東皋書舍,從事講學著作。  天啟二年(1622)三十八歲的黃道周中進士,與倪元璐、王鐸同期。
  • "螺扁"體,陸維釗先生書法精品欣賞
    陸先生於藝事,從無門戶之見,於書法也不喜言講碑學與帖學之別。他曾向我道及馬一浮曾言碑學與帖學之紛爭是無事生非,庸人自擾。此點我後來在1987年於浙江博物館展場《馬一浮書法展覽》一幅書法作品上證實。不過人們總是把陸先生歸入尚碑的書家,這是由不得他自己的。現不說秦漢,只說魏碑。陸先生認為近代只有兩人是成功的,一為趙之謙,一為沈寐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