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評價是指一個有威望的人評價另一個有專業水平的人的評語,這個評語往往會給那些不太懂得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指向。從古到今,在書法領域裡,都會有這樣的評語或是評價。
例如,唐代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在整理其作品將要出冊的時候,這位皇上親自給王羲之寫了一篇文章,大讚其書法「盡善盡美」,而其他人的作品「不足可觀」。
由於李世民的極力推廣,從而使王羲之的書法在全國範圍內盡人皆知。可見書法評價的重要性。
當代書法的評價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書法評價往往會帶來兩種不同的效果,一種是像李世民評價王羲之那樣,會真的發現一些書法人才,就像伯樂識馬一樣;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評價不當,則會帶來反作用的效果,把不好的說成好的,把不正確的說成是正確的,則會誤導別人對書法的理解和學習。
另外,書法評價中有威望的人是指在專業領域內具有一定學術和權威的人。
中央美院書法教授邱振中是當代著名的書法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學術領域裡,邱先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他在評價他的博士生陳忠康時,曾經說到:「陳忠康的書法水平,已經完全超越了明、清兩代的大多數書法家了。」
這句話的出發點是說,陳忠康所創作的一些作品水平非常高,不論是形式感還是筆法,雖然不能和歷史上最高的書家相比,但陳忠康是在取捨中獲得了最高筆法中的「一、二、三、四、五」,即五種能力。
對於這樣的評價,可能會引起很多書法愛好者的不滿,因為能超越古人的人,當代人還是不多見的。
再認識一下陳忠康吧。他生於1968年,浙江人氏,早年上過浙江美術學院,即現在的中國美院,學的是書法專業,後來從某單位辭職,專門從事書法教育工作,再後來,便考入到了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專業也是書法,2008年獲得了書法專業博士畢業學位,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行書委員會委員。
其書法是「二王」一路,是當代傳統帖學的忠實傳承者,用筆理性,氣息舒緩,古意盎然,在廣大青年書法愛好者當中曾一度形成了「陳忠康書風」。
我們注意到,邱振中對他的學生陳忠康的評價,主要是集中於筆法上的評價,他認為,從筆法上來說,唐代顏真卿對張旭所傳的筆法進行了增減,而懷素雖然沒有完全繼承張旭的所有筆法,上面二人在增減中大膽吸取,例如懷素雖然減少了前人的筆法,卻多了一些環繞用筆,最終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性,這就是對筆法的大膽創造。
說陳忠康也是一樣,從古人那裡繼承、吸收,化古為今,並且用自己的理解去研究和使用筆法,這是極其可貴的。
陳忠康的書法風格繼承了魏晉,主要是筆法上的,這一點是最為明顯的。記得邱振中曾在也說過,字形是在筆法不斷演變的過程之後而形成和完善起來的,筆者也非常贊同他的這一觀點。
例如隸書在向楷書、草書過渡時,其中的筆法也是在演變和轉變中完成的。
後來的楷書多了提按法,而減少了絞轉法,等等。陳忠康筆法,是在他的書法演進和體驗過程中的增加或減少,是當代書法家對書法的傳承和認知上的一個轉變,因此,「就有了陳忠康現象」。
那麼,對於邱振中所評價的陳忠康的話語是否具備真實性,其可信度如何判斷?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放在專業的和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一方面,如果觀者真的懂得書法,那麼,他的評價話語是具備一定的真實性,是值得信任的,如果不懂書法專業,從表面上來判斷,就會認為他的話說得很大;
另一方面,從歷史角度來看待,並不是所有古人的書法都是非常厲害的,明清書法家雖然很多,但有大成就的也就十數人,作為當代的書法家博士生,為何又不能超越那些沒有成就的古代書法家呢?
因此,判斷任何一個現象時,都要本著客觀、科學的、理性的態度去分析和研究,不然,我們自己的評價也就失去了一定的可信度,是有失偏頗的。
對於上面的看法,你有什麼感受?歡迎在評論區留下發言,我們一起討論書法的魅力和它所帶來的現象。
@睡前伴你夜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