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2021-01-21 蘇州澄廬書院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為尺牘。存雙鉤摹本,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題款「晉王羲之奉橘帖」。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

從六世紀南朝時期以來,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當時將零散的書蹟裱背成一定長度的手卷,後來輾轉流傳,遭割裂重裝,已不復原貌。這卷書蹟是用雙鉤廓填的方式,復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平安帖》行書兼草書,信中提到的「脩載」,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書,問候對方並告知近況。《奉橘帖》行書,贈送友人橘子並附上此信。 

這三帖中,除了從整幅尺牘中去玩賞其風韻外,還可細察對比每一字之遒麗。如「復」字,三帖出現四次,《平安》中「當復」之「復」為草書,《何如》帖中三個「復」字都是行書,《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髮,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何如帖》較端整,三個「復」字,而無一雷同,或異其偏旁,或變其轉折,都鮮活生動,結構精密,神思凝澱。《奉橘帖》字形大小偃仰,饒富變化,「三」字如橫空掠燕,筆畫互有照應,「百」字起筆上揚,末畫斜下挫鋒,筆鋒幾經轉折,並露出賊毫,「未」字出現兩次,筆法也不盡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變化不一。可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前二帖略見於褚遂良《右軍書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蕭梁時代鑑書人徐僧權、唐懷充二人的「僧權」、「懷充」押署,故此帖鉤摹的上限,可能在梁隋之際,亦未可知。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駙馬都尉李瑋家,尚有「李瑋圖書」收藏印。後入宣和內府。再紹興內府,明清為項元汴,及京口張氏(張覲辰、張玉裁、張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入清內府,未受重視,《石渠寶笈初編》,著錄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惟古法帖為《寶晉齋帖》、《東書堂帖》、《戲鴻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異。現藏故宮博物院,先後收入《故宮法書》,《晉王羲之墨跡》,《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及二玄社精印。存真卷行於世。


釋文:此粗平安。脩載來十餘 □。□人近集存。想明日 當復悉。□□由同 增慨。

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 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泠無 賴。尋復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這三帖中,除了從整幅尺牘中去玩賞其風韻外,還可細察對比每一字之遒麗。

如「復」字,三帖出現四次,《平安》中「當復」之「復」為草書,《何如》帖中三個「復」字都是行書,《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髮,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也十分生動靈巧。《何如帖》較端整,三個「復」字,而無一雷同,或異其偏旁,或變其轉折,都鮮活生動,結構精密,神思凝澱。

下圖為局部:




釋智果尾跋


歐陽修等題籤


邵亢等閱跋


張孝思珍藏題籤



項元汴篆書題跋


京口懶逸張孝思書法題跋


王羲之行書尺牘欣賞《奉橘帖》兩種


王羲之奉橘帖摹本
硬黃紙本。縱24.7釐米。2行,12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與《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紙。


王羲之奉橘帖刻本


釋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王羲之行書尺牘欣賞《何如帖》兩種


王羲之行書《何如帖》


又名《不審尊體帖》此帖與《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紙,橫46.8釐米。摹本,硬黃紙本。縱24.7釐米。3行,27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帖中「懷充」押署系唐懷充,「察」系姚察。


王羲之何如帖刻本


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我們特此聲明:我們尊重知識,尊重每一位原創作者的辛勞成果。以傳播書法知識為宗旨,文章源自網絡,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若所轉載文章中的美術、攝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權問題,請您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轉載內容。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澄廬微拍

相關焦點

  • 終於等到王羲之名跡「奉橘帖」出陳!抱走這些臺北故宮珍藏,新年大橘大利
    這就是王羲之著名的《平安何如奉橘三帖》,與之被裝為一紙的是另外兩則書信,同樣是對友人的問候。當然,世上已未見王羲之真跡,我們如今所見乃唐人製作的雙鉤廓填本,雖非原件但細節絲絲入扣,作為「下真跡一等」的存在,已足夠珍貴。
  • 王羲之教你吃橘子
    他晚年退居浙江金庭(今浙江紹興)且卒葬於此,享年58歲,王羲之信札中的種果、贈果之事多發生於這一時期。 《胡桃帖》中「吾篤喜種果」說的便是王羲之在去官之後以種果為樂事。該帖幾乎字字獨立,多縱引、折筆之勢,使得行氣貫通,血脈相連,如「皆生」「種果」「故遠」等字組。
  • 王羲之《奉橘帖》12字,卻有300顆桔子
    不過書法大師王羲之卻在某一年寫了一個尺牘《奉橘帖》,這裡面字數不多,但是有大秘密。短短的12字,寫出了王羲之的口味偏好。因為沒被霜打著的桔子,他覺得不可多得。意思是喜歡這種口味的桔子。奉橘帖也叫奉桔帖,具體是現在我們吃的橘子還是其他不得而知了。在王羲之很多尺牘中有提到過自己身體不好。這位書法大家的生命較為短暫,只活了54歲。
  • 奉橘三百枚,請查收.
    大約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早秋的橘子成熟時,王羲之特地選了三百枚,送給遠方的親友,順帶還附上一封簡短的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因為霜降過後的橘子才能更黃,更甜,更好吃,所以就沒有多摘。這短短的十二個字,就是王羲之大名鼎鼎的《奉橘帖》。
  • 「本來無一」 一五一六、一期一會與平安橘吉……
    可以跟「么五么六」放在一起的舊日方言還有「么二么三、么三喝四」。到六就該打住,木有七八九。因為骰子最大就六點。重慶自古為長江上重要水碼頭,所謂江湖氣。若考據這些口語方言之淵源、出處,其實皆來自舊日博彩、賭場。一把擲出個五點六點,應該得意張狂成個啥樣子?好事者,不妨自行翻看《鹿鼎記》裡的韋小寶。
  • 王羲之一古書帖,單字賣了751萬,鑑定後證實為「老人」高仿
    王羲之除了這《蘭亭序》之外也留下了非常之多的作品,但基本沒有流傳至今,唯一的一件還流失日本。對於國人來說這的確是一種悲哀,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是王羲之真跡就不值錢,就沒有歷史以及藝術價值。就如前幾年拍賣會上出現的《草書平安帖》就是王羲之唐摹之作,但誰也沒有想到這臨摹之作居然刷新了中國歷史文物拍賣的最高記錄。《平安帖》目前有2個版本,而且都是唐代時期的摹本。
  •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賞析
    「《快雪時晴帖》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跡,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文4列,28字。屬於信札的方式隨筆而作,其實就是書信。內容大意: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中書體筆意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
  • 王羲之寫的快雪時晴帖
    如果說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那麼天下第二行書就一定要是王羲之寫的快雪時晴帖了,一年冬天恰逢大雪,王羲之在自己的小房子裡給自己的好朋友寫下了一篇簡短的書信,這一個書信整篇文章一共只有28個字,文章十分簡潔,整篇抒情,看起來淡雅和古典。
  • 王羲之兒子王徽之的《新月帖》,寫喪事也有一番悽美詩意
    唐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宰相山東琅琊王方慶獻出包括王羲之在內數代祖先的真跡合集十卷本給武則天。武則天得獻墨寶卻命宮中制摹本後歸還王家。唐內府《萬歲通天帖》十卷摹本現存一卷,是最接近真跡風格的唐摹本。
  • 稀世珍寶:王羲之書法拓本《罔極帖》、《豉酒帖》欣賞
    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學書法者,必知王羲之,古今書法大家或多或少的從他那裡學習過,傳承過,得其精妙者,引以為豪。可以說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貢獻。甚至在今人眼中,把王羲之推崇為古今書法第一人,也毫不為過。
  • 被乾隆奉為至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放大之後,果然名不虛傳
    今天這篇文章,分享一下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的行書作品,紙本墨跡,日本侵佔東北之後,隨著第一批文物南遷,輾轉運到貴州安順。1949年初,和大批i珍貴文物一起,被帶到臺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只有二十餘字,卻被乾隆奉為至寶,愛不釋手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乾隆的特殊「愛好」及他與「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故事。乾隆是個挺「文藝」的皇帝,在對文化藝術的追求上與北宋的「文藝」皇帝宋徽宗趙佶齊名。有人說趙佶是個除了做皇帝之外幹什麼都很出色的皇帝,他在中國書畫史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獨創的瘦金體一直到今天依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 (東晉)王羲之行書《快雪時晴帖》乾隆三希堂法帖,題跋最多書帖
    王羲之行書《快雪時晴帖》,感覺這個帖子比較有名,僅次於蘭亭序嗎?其實這是一份信札類的帖子,主要是講述大雪初晴的快樂以及對親戚朋友的問候。這是被乾隆列為三希帖子的首位。此帖不但有名家的書法題跋還有山水畫,乾隆的大印也是多處出現。 《快雪時晴帖》歷代都被視為寶藏,可見其的價值之高啊。
  • 筆法入神:王羲之《王略帖》,米芾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王羲之《王略帖》,因其所破之「賊」是羌族,亦稱《破羌帖》,此帖又稱《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草書,9行,81字。此信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信北宋時曾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書齋為「寶晉齋」。米芾因此帖「筆法入神」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 王羲之《喪亂帖》中的「獲」字
    (圖三,綠色標記指短畫連結,紅色標記為長畫連接)圖三問題出來了,反犬旁這第二撇不能這樣寫,應該在左下(圖二),太出格了,按常規都願意把它看作是第一撇。我個人理解,這是大膽的補筆,很像起筆第一撇,補其不足,同時又是順勢的第二撇。為什麼補筆?為了「獲」字字勢的整體效果。如果慣常寫第二撇,字勢整體可能偏柔弱,上部左右關係也不好處理(圖四)。
  • 王羲之《破羌帖書法全集》1.0版
    《書法全集》 王羲之《破羌帖》也稱《王略帖》,草書,9行81字。公元356年8月,桓溫收復舊京洛陽,王羲之已經辭官歸隱,但他仍關心國家大事,對於摧破羌賊,感到由衷的喜悅,字裡行間流露出振奮的心情。
  • 王羲之最厲害的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
    永和(345-356年)年間是王羲之人生最後的十年,被後世尊為草書圭臬的《十七帖》,著名的《桓公破羌帖》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藝術水平登峰造極。梁武帝內府著名押署人唐懷充評價《桓公破羌帖》「筆法入神」。 據寇克讓考證,《桓公破羌帖》寫於公元354年(東晉永和十年),當時桓溫收復舊京洛陽,舉國歡慶,王羲之雖然已經辭官歸隱,但仍關心國家大事。
  • 王羲之妻郗璿墓識真偽的考據
    王羲之女兒問題《郗璿墓識》在其八個兒子之後,列出了女兒的情況:女適南陽劉暢,字序元,撫軍大將軍掾,父遐,字子囗,囗將軍、會稽內史。此與《世說新語·品藻》注所記相合:桓玄問劉太常曰:「我何如謝太傅?」[註:《劉瑾集敘》曰:瑾字仲璋,南陽人,祖遐,父暢,暢娶王羲之女,生瑾。瑾有才力,歷尚書太常卿。]劉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賢舅子敬?」
  • 蘋果:右軍好佳果,墨帖求林檎
    在梅堯臣的這首詩裡,他一上來就說:「右軍好佳果,墨帖求林檎。」右軍,當然是書聖王羲之。《晉書》裡記載,王羲之晚年閒暇無事,喜歡種植果樹,經常帶著兒孫參觀自己的勞動成果,有味道不錯的,就摘下來給大家分著吃。
  • 王羲之侄子的一幅真跡,僅有50多字,如今估價在10億以上!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一個道理,中國書法的最高峰是在魏晉時期,這個時期由於獨特的文化環境和藝術成長的基本規律,產生了一大批令後人仰望的書法家,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王羲之家族。書法不是一門靠著自學和努力就能有所成就的藝術,它更多的是靠名家的傳授。而書法的核心秘訣便是筆法,古人對於筆法往往是秘而不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