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與徐渭筆法比較——一個「平動、絞轉」一個「提按、頓挫」

2021-01-08 回鋒收筆

筆畫是書法作品中的一個很具體的、形而下的構成元素,而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或者說追根溯源,從筆畫的形成看,則任何筆畫特點都是在一定的筆法下產生的。筆法與筆畫的區別是筆法更側重於原理和方法,其所代表的是筆毫的運動軌跡和運動形式。筆畫是具體可見的,是靜態的,而筆法是時間性的,是無法從作品中直接觀察的,是書法作品以外的東西,但卻是形成和決定書法作品優劣的關鍵。

所謂筆法,邱振中先生在《關於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中認為,筆法所研究的是筆鋒的運動形式,即「所有的筆法都能分解為絞轉、提按、平動這三種基本的運動,任何複雜的筆法,都可以由這三種基本的運動組合而成」,文章進一步認為「平動是各種書寫工具、書寫任何文字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方式;而絞轉、提按卻是給書法線條帶來無窮變化的兩種獨立運動」。

邱振中先生的觀點,自 1981 年在《書法研究》發表以來,目前已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本文也以邱先生的觀點作為比較張旭和徐渭的狂草筆法的依據。應該說,平動、提按、絞轉這三種運動形式是任何書法作品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形式,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書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因為作品風格、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對這三方面有著不同的側重而已,單獨而純粹的某一種運動是不存在的。

就張旭和徐渭來說,張旭草書因為其對「線」的強調,線的粗細變化幅度很小,故張旭草書的筆法側重於平動和絞轉,其對「點」的弱化,也就是傾向於將「點」線化,以及其長線條的使用也都說明張旭的筆法「平動」是主流,平動和絞轉最早源自於篆書的筆法,而我們通常認為張旭的草書線條有「篆籀氣」,正是因為張旭草書在筆畫上強調「線」,在筆法上強調平動和絞轉 。

徐渭的筆法更強調提按、頓挫徐渭的筆法與張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徐渭的筆法更強調提按、頓挫,故徐渭草書騰挪跌宕、線條時粗時細,在提按頓挫中實現線條豐富變化。張旭的筆法側重平動,故線條平實內在,而徐渭因為強化提按頓挫,故徐渭的書法傾向外在,作品更具有形式感和視覺衝擊力。

徐渭的筆法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有著特定的時代和歷史淵源。唐代以前包括唐代的草書,都處在自草書產生以後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完善是草書自身的完善,除了篆隸的影響外,很少受到楷書和行書的影響。但是唐代以後,楷書完全成熟,且發展到了頂峰。以後的幾百年裡,楷書逐漸深入人心,並在長期的使用中影響到書法藝術各個方面。久而久之,人們甚至開始將楷書作為學習草書的必要基礎,如黃庭堅說「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粱巘說「學書宜先工楷,次作行草」;蘇東坡也說:「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草書,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由此可見,楷書已經深入人心,它逐漸成為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楷書的最大的特點是其對提按的強調,在筆畫中的具體表現是「點」和「頓」的大量使用,「頓」主要使用在楷書的起筆、收筆和轉折處。在這三個地方,楷書會習慣性地、程式化地重頓。與「頓」直接相聯繫的筆法便是提按,唐以後的草書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楷書的影響,這種影響的重要一點便是「點」和「頓」筆在草書中的廣泛運用,在筆法上的表現便是加強了提 按頓挫。

徐渭的筆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中產生的。提按頓挫加強了線條的粗細變化,而這些實際上都是對「平動」的削弱。我們前文說過張旭、徐渭作為唐明兩代狂草的代表人物,其所代表的不僅是其個人的的書法藝術,更重要的是都體現了各自的時代精神。的確如此,唐代其他書家,如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祭侄稿》、柳公權的《蒙詔帖》都強調線,強調平動。

而到宋代便完全不一樣,如米芾的行草和黃庭堅的草書,都強化了提按關係,到明代的祝允明則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他的的草書最具有「點」和「線」的構成意義。我們都知道,徐渭學書的師承,主要來自於米芾和黃庭堅,以及後來的祝允名明,因此,徐渭的草書不可能沒有他們的影子,徐渭的作品恰恰證明了這一論點的正確性。

相關焦點

  • 美院博導邱振中:書法中只有三種筆法——平動、提按、絞轉!
    解縉總結說:「若夫用筆,毫釐鋒穎之間,頓挫之,鬱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揚之,藏而出之,垂而縮之,往而復之,逆而順之,下而上之,襲而掩之,盤旋之,踴躍之……。」這麼多的筆法,讓人不免有望洋興嘆、無所適從之嘆。不過,美院博導邱振中認為,從「筆鋒的空間運動形式」來看,所謂的筆法只有三種:「平運」、「絞轉」、「提按」!他認為這三種筆法的出現,意味著「毛筆在空間中運動形式的終結。」
  • 張旭、徐渭運筆方式比較——一個「縱橫牽制」一個「跌宕跳躍」
    與拉動式動作所對應的是筆法是平動,與旋轉式動作所對應的筆法是絞轉,與跳動式動作相對應的是提按。對應到具體的筆畫,則拉動式動作形成的筆畫是「線」,旋轉式動作所形成的是「轉」,跳躍式動作所形成的是「點」、「頓」,以及線條的粗細變化。
  • 王羲之「絞轉」筆法詳細圖解
    何謂絞轉筆法,即為手指的捻動使得筆毫在行進過程中不斷變化鋒面的筆法。使轉是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是筆鋒轉向時必須的技法。是各個時期,各種書體都普遍應用的筆法。
  • 「絞轉」的筆法在用筆時要不停的換面,這是怎樣做到的?
    如是,書法中的「筆法」就被按照毛筆的運動方式簡化為三種——「平動、提按和絞轉」。「平動」就是毛筆在一個平面內前後左右的運動,「提按」是指毛筆在空間的上下運動。那麼是「絞轉」呢?中央美院的博導邱振中把它定義為「筆毫與紙接觸的錐面不斷發生變換的旋轉運動」,又稱「筆鋒不會離開紙面並做連續的滾動」,並且把這種絞轉的筆法說的神乎其神。
  • 怎樣學會書法中的「絞轉」?三大方法送給您!
    那麼,到底什麼是「絞轉」?它真的這麼重要嗎?該怎樣練習「絞轉」用筆呢?一 什麼是「絞轉」邱振中教授認為,筆法可分為三種:「平動」「絞轉」「提按」。它們分別代表著筆鋒與紙面之間的水平運動、翻滾運動及上下運動。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研究筆法的演變過程,首先應選擇墨跡書法來研究,因為墨跡比銘文刻石更加真實可靠。在瀏覽這篇文章之前,請大家先看看這篇文章——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更有助於大家理解此文所說的「絞轉」、「轉筆」、「平動」等筆法概念。
  • 「絞轉」筆法及效果
    我感覺直接從用筆上研究一下魏晉間與唐後的字劃操作倒比較實際一點,今只寫一條,就是轉折與收鋒上晉、唐人的不同。觀察晉人的字帖,處理轉折與收鋒呼應有兩種做法,一是絞轉,一是提按(頓筆)。不過這樣寫因為有分解動作,比較方便,容易操作,能做到字形上的整齊漂亮。老實講,無論魏碑也好,晉帖也好,這兩種筆法是交替使用的,也正因此,魏晉筆法使人感覺不拘一格,變化多端(這兩大轉筆的方法又可以細化出許多小的分類)。
  • 絞轉與捻管有什麼關係?
    筆毛的運動,只有三種方法,一是平動,在用力均勻的前提下往前推進,叫做平動,它寫出來的筆畫形態是對稱的,即上下邊線是平行的,二是提按,在平動的基礎上增加或者減輕力量,通俗點說就是在行進中把筆提起來,或者按下去,提按寫出來的筆畫形態也是平行的,不過有了粗細變化。三是絞轉,意思上面做了解釋,它寫出來的筆畫形態是既不平行,也不對稱,這是三種用筆的最大的區別。
  • 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顏真卿如何能與王羲之「雙峰並峙」?
    正因如此,他樹立起中國書法史上的另一個高峰。 在筆法的源流中,平動筆法的篆書隨著實用性慢慢演變成為一種快捷實用的字體——隸書。用筆著重提按頓挫,遲速行留的內涵表現。
  • 流傳至今的唐代張旭草書作品《古詩四帖》,到底是不是他的真跡?
    》和《宛陵詩》, 《古詩四帖》與此二作系同一筆法, 故認為《古詩四帖》乃為張旭真跡, 首創「張旭真跡」之說, 但乾隆時的《石渠寶笈》還是將其定為「偽張旭書法」。其次, 唐代大草書的筆法以平動為主, 以提按為輔。筆畫是書法作品中的一個很具體的構成元素, 但任何筆畫都是在一定的筆法下產生的。
  • 二王以後,「筆法」是如何傳承的?又發生了哪些變異?
    執筆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影響是魏晉筆法中側鋒、絞轉成分減少,更多的是注重中鋒、起收筆的頓挫和提按筆法。 王羲之《蘭亭序》陸諫之《文賦》在用筆上,唐人的研究也走向細微化和定型化。相對魏晉筆法而言,唐朝時期筆法走向簡單化、平直化,起收筆加強頓挫且位置固定。
  • 筆法的發展史
    如筆毫側面變換時不伴有提按,這種折筆仍為平動;如伴有提按,則為平動與提按的複合運動。 通常所說的轉筆,實際上分為兩種:一種是筆鋒隨著筆畫的屈曲而進行的平動(曲線平動),如書寫鐵線篆時筆鋒的運行;一種是筆毫錐面在紙面上的旋轉運動,這種轉筆可稱作絞轉。前一種轉筆運行時箄耄箸紙的側面固定不變,後一種轉筆運行時筆毫著紙的側面不停地變換,這是兩者本質的區別。
  • 二王以後,「筆法」的繼承與改變
    「腕豎筆正」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李世民的《筆法訣》中。由於坐具和書寫習慣的改變,唐代的執筆從魏晉的斜執筆變為正執筆。執筆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影響是魏晉筆法中側鋒、絞轉成分減少,更多的是注重中鋒、起收筆的頓挫和提按筆法。 王羲之《蘭亭序》
  • 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
    例如:在行筆轉彎處,手指通常不會轉動筆桿,筆毫書寫需要換面;另一種是筆毫沒有發生自轉,邱振中先生把這種非絞轉的情況統稱為「平動」。例如:行筆轉彎處,通常需要手指轉動筆桿,以保持筆毫的不換面。書法中所有筆法動作都可以用平動、提按來解釋。
  • 二王以後筆法的流變
    唐楷筆法的主要特徵,是強調點畫頭尾和折點的頓挫以及用筆的變化。至中唐時期,以顏真卿楷書為代表的提按筆法成為此後筆法的主流。唐代行書受到楷書的影響,形成以提按和強化起收筆的留駐為主的筆法。邱振中先生指出:「唐代楷書是楷書發展史,也是整個書法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像是一道分水嶺,在它之前,筆法以絞轉為主流,在它之後,筆法以提按為主流。」顏真卿是促成這道分水嶺的關鍵人物。蘇軾曾說:「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顏真卿的「變法」是針對初唐時期歐、虞、褚等人形式的筆法定型化問題。
  • 「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我們從大的用筆體系裡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系,一是「篆籀絞轉」,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關於筆法的追溯,源於各種書寫工具的變化,我們很難確定具體筆法的一個演變時間。比如,甲骨文中「刀」與「骨」的關係;金文中「模範」與「澆鑄」的關係。除了這一些,筆法還與書體的演變有著很大的關係。
  • 毛筆入紙,絞轉的發生
    「不要讓我總是對你們進行『平動』,請你們自己也『絞轉』下。」這是一句很犀利的雙關語,他一方面用最淺顯的語言解釋了兩種用筆的不同,另一方面用筆法來對我們進行批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平動事實上就是一種推拉的筆法,筆入紙後鋪開毫毛就走,你與筆的互動簡單而直接,就是按著筆我推你你就走,不提按,指哪打哪,走哪推哪的感覺。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而中央美院的博導、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院長邱振中先生,則認為「絞轉」才是最重要的筆法,他認為宋代以後「絞轉」筆法失傳,改為以「提按」為主,導致後人書法成就平平。《二謝帖》中,用了很多「提按」;「使轉」(「絞轉」是「使轉」的一種,晉唐時期無「絞轉」筆法的稱謂)大為弱化,甚至字與字之間連筆,也是在「提按」中完成;《姨母貼》基本都是用的「提按」,只在個別「橫折」與「豎畫」上還留點「使轉」的技巧。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 張旭與徐渭比較:一個「化點為線」一個注重「點、線、面結合」
    所有的用筆,都是某個書家的用筆,都是書家具體作品中的用筆,我們可以從作品中直接觀察到每個書家的用筆特點,並且很容易比較出不同書家之間的用筆差異。徐渭的線條野逸、粗獷、厚重、古拙、生澀、古媚而恣放,其行筆在中鋒的基礎上較多的運用側鋒、散鋒,轉折互用,線條的起伏變化較大,粗頭亂服,時而緊裹,時而重鋪,不求細節的完美而更重視整體的效果,細節完全服務於整體,節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行筆過程中提按的交替,並在快速的節奏中將點、線、面有機的組織到一起,從構成要素上看有更大的豐富性。
  • 筆法關鍵是筆鋒,筆鋒關鍵是中鋒運筆,中鋒運筆關鍵是提按頓挫
    今天來聊一聊筆法。筆法,我們在書法中又將它稱為「用筆」或者是「運筆」,他是書法學習和創作的關鍵。所謂的質感就是點畫給人們的一種形狀感覺,所謂力度是指點畫深入紙內凝重沉實的感覺,而以上的質感和力度的感覺,主要是通過筆法裡頭的一個共同原則:中鋒用筆來實現的。中鋒用筆,就是筆鋒在運行中處在點畫的中間,墨汁由筆鋒注入紙面後向兩邊洇化中間濃而兩邊淡,使線條呈現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