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漢字危機」:現在開始認字還不晚

2021-01-12 東方網

原標題:評「漢字危機」:現在開始認字還不晚

  手寫漢字,曾經是中國人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拿出一張張信紙,翻開一頁頁本子,撲鼻的墨香仿佛攜帶著書寫者的情緒,拉近了人與人情感的距離。字如其人,一手好字甚至可以傳達出關於書寫者的人品信息。隨著資訊時代來臨,各種電子輸入法與電腦、手機一同襲來,在大幅度提高效率的同時,也讓提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

  漢字本身是一種充滿魅力的文字,在一撇一捺的組合中,書寫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文字符號,更透露出一種文化意蘊,賦予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回顧漢字發展史,書寫工具從刻刀變成毛筆,再從毛筆變為硬筆,每次變化後,傳統雖然式微,但依然留存下文化的光芒。

  好在如今人們終於看到了漢字的危機。一些電視節目如《漢字英雄》,一些雜誌如《三聯生活周刊》,一些作家如流沙河、張大春都在關注這個話題,並在積極地尋找漢字之美漢字之魅。

  看《漢字英雄》

  重新學寫字

  這個暑期,一場「漢字熱」悄然襲來,7月11日,一檔名為《漢字英雄》的節目開播。這檔考驗青少年選手認字水平的節目,開播幾周,無論是收視率、網絡點播量還是話題熱議度均居高不下。「聽題目很簡單,一提筆發現自己寫不出來!」對於平時用慣了電腦、手機的現代人來說,提筆忘字是常有的事。因此,看了節目之後,網友紛紛道出了自己的感慨與無奈。

  對於這類節目,著名語言學家、《咬文嚼字》雜誌主編郝銘建評價道:「採用遊戲的方式,引起人們對漢字的關注,尤其對於孩子來說,這激發了他們對漢字的興趣,即便現在不寫字的人多了,但節目本身依舊能增進人們對漢字的感情,這樣的形式還是很不錯的。」說到漢字對每個中國人的意義,郝銘建覺得,從世界歷史上看,四大古文字中,漢字是碩果僅存的。「如果沒有漢字,華夏文明便沒有了載體,人們可能就不知道曾經有孔夫子這個人和他說過的那些話。」

  教育學家熊丙奇認為,像《漢字英雄》這樣的節目確實有普及漢字教育的公益性,但是卻不大可能改變人們提筆忘字的現狀,「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是否重視漢字書寫教育?是否關注傳統文化教育?到了大學階段,還有沒有傳統文化教育?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漸漸拋棄了書寫,試想,如今的父母,誰還會像從前那樣給子女寫信?真正加強漢字教育,電視節目只是一方面,還要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共同協作才行。」

  《三聯生活周刊》

  關注「漢字危機」

  本期的《三聯生活周刊》也關注起「漢字危機」話題,看過作者的論述,你會發現,漢字還真是到了危機重重的時候了。

  在文中,作者寫道:漢字書寫的鍵盤化在中國普及也剛剛有十幾年,人們就開始抱怨提筆忘字,如果再過50年、100年、500年,你想想會是什麼樣呢——可能那時候我們的後代真的變成碩士級文盲了,拿起筆來真不會寫字了。如果全民都變成這樣,那可能就是新的語言使用規則誕生了。

  網絡時代出現的新詞和過去很多地區出現的方言一樣:淺俗。這一趨勢帶來的結果可能是,漢語的美感會變得越來越差,未來即使能掌握漢語使用精髓的人,也會因大的語言使用環境的影響而喪失表達漢語美感的能力。

  現在人們經常談論漢字危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存在一個錯覺,過去漢字的純粹,是因為使用漢字運用漢語的人都是用它來寫作,創作書法藝術。而今天,大部分使用漢字的人是用來交流,跟過去兩個文盲在交流水平差不多,只是他們通過一些工具而已,而這個工具需要你會打字才行,而掌握這個打字技巧實在是太簡單了,跟文採無關。當這些人在公共傳播平臺上通過語言去交流、發表看法時,會讓人覺得語言的表達水準在每況愈下。

  流沙河《白魚解字》

  每個漢字都是一條路

  最近幾年,流沙河陸續出版了《文字偵探》《白魚解字》等書,解出漢字的寫法、意思、創造過程、歷史演變、承載的文化內涵等。

  怎麼才算認識一個字?這個問題對於你我來說可能就是簡單地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寫法、意思,但流沙河的看法卻深入得多。「我們看見一個字,能夠寫出字形,讀出字音,解釋字義,還不算完全認識,我們還得要知道這一個字在古代是怎麼樣寫、古音是怎樣的、後來怎樣變化、本質意思是什麼,這樣才算認識了一個字。」

  在流沙河看來,每個漢字都是一條路,帶領我們回到傳統文化的故鄉。「一個漢字就像一臺機器,能拆解成零件二三,零件組裝配搭各異,每個零件都代表著不同含義,通過重新組合,形成的漢字也具有新的含義。」流沙河說,古文字不僅是古人有韻味的、美麗的、富有想像力的作品,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過去,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古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他們勞動生產的過程。

  流沙河用「進」字舉例。「進」的繁體是「進」。「隹」是鳥的意思。為什麼一隻鳥和一個人的腳有向前進的意思?實際上我們人類走路,既可以向前面走,也可以退著走,所有的獸類,也可以退,甚至魚也可以退著遊。只有鳥類,只能向前飛,不能退著飛。所以要畫一隻飛鳥在裡面,告訴你「進」是向前走。這是流沙河對這個字的新解。(雲秒)

  張大春《認得幾個字》

  令人溫暖的傳承之感

  在張大春這本《認得幾個字》裡,有一種令人溫暖的傳承之感。字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父子之愛的傳承。因而讀這本書,會覺得字是很美好的,教孩子識字是很美好的,窗前綠樹與桌上筆架是很美好的。現實的世界與字的世界互相溝通。家是寶蓋頭,字也是寶蓋頭,人生是可以有所蔭庇的。

  和很多家長一樣,臺灣作家張大春在他的兒女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認字,但這位父親不像別的父母,簡單地教孩子看圖識字,張大春用淺顯易懂和活潑的語言,在最為普通的生活情景中選取孩子所不熟悉的字,由淺入深,追根溯源。

  比如,他告訴孩子們「疵」是皮膚上的黑病,「因為皮膚上的小黑點兒太小,不容易找到,所以一定要指出他所在的位置,這就是『此』,『在這裡』的意思,『吹毛求疵』就是這麼來的,吹開了頭髮也要打到……」女兒很自信地對哥哥說:「他的『吹毛求疵』很大顆,是老人斑,不用吹頭髮就看得見。」

  而張大春最根本的想法是:認字不僅對孩子重要,對每個自以為長大了的大人同樣重要。因為窮盡人之一生,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有太多的字詞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叫得出名字卻不知道底細,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反思。(曉禾)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教娃認字雞飛狗跳?漢字很美,認字也可以很有趣
    生孩子之前,經常聽到有同事跟我抱怨說:教自家娃認字能氣出腦溢血。昨天認識的字,今天就不認得了;教了800遍的字,一提筆就寫不出了;兩個相似的字,跟孩子比對了好久,娃看似學會了,遇到兩個字還是會弄混……同事們總是吐槽連連。4月正巧有節氣穀雨,又是聯合國第11個中文日。
  • 聊聊我家娃的「認字三神器」:用對方法,識字不再難!
    本文由花友 @夢寶媽發布於小花生寫作計劃我家女兒,兩歲半開始認字,平時就是給她讀繪本,邊讀邊指著字。當時買了很多很多繪本,然後買了一套字卡,每天教兩三個,這樣持續了將近半年。到快 3 歲的時候,她認識的字還是很少。買的字卡只能認識四分之一,二三十個字吧。我就開始著急了,然後開始研究怎麼短時間內高效提高她的認字量,上網查閱了很多資料。
  • 【虎媽優選】《寶寶第一本漢字翻翻書》
    通過「翻」和「猜」的互動遊戲方式,讓孩子發現圖畫與漢字的關聯,調動聯想記憶,趣味性強,一點都不枯燥。在《翻翻書》中,每個字都有相對應的實物圖畫、甲骨文寫法和漢字寫法;通過翻翻機關,一方面,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激發他們翻書的興趣;另一方面,方便孩子進行圖畫和漢字、圖畫和甲骨文、甲骨文和漢字的兩兩對比,加強記憶。
  • 一年級生字筆順組詞表,有了這份表,認字、組詞、練字一舉三得!
    小學一年級語文全冊生字筆順與組詞表,有了這份表,認字、組詞、練字一舉三得,學生再也不怕筆順寫錯了!說到一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很簡單,就是打基礎。打什麼基礎呢?一是漢語拼音,二是漢字。漢語拼音我們後面再單獨講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漢字。
  • 盧梭:單字拼讀、字卡、房間變印刷廠的認字方法,真是可憐
    著名主持人孟非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自己女兒一年級還不識字的問題。上小學的第一天,女兒全班同學都認得字,只有她的女兒不認識,老師很奇怪的問,為什麼你家孩子不提前上學前班,班上所有的孩子都認識字。孟非認為,孩子上一年級就是去認字的,幼兒園教的孩子也學了,但是有的東西就是一年級教的。不去那些所謂的培訓班的後果就是,老師反問他,你是仗著你家條件好嗎?
  • 2歲娃娃認字500個,媽媽的秘訣是什麼?答案讓人很吃驚
    那麼,提前給孩子學習認字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其實要不要教孩子認字主要看孩子有沒有興趣。有些孩子很小就對漢字感興趣,當孩子感興趣後,即使父母不特意的教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默默的記住很多字,久而久之就認識了很多字。但是如果孩子目前對認字並不感興趣,父母不要強迫,以免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
  • 孩子1歲多開始讀繪本,到6歲依然大字不識,原來是細節沒到位
    眼看班裡的同學家長說自家娃已經識字二百,還有的更多,自己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識字卡片也買了一大堆,可孩子很牴觸,效果並不好。她問我,該如何才能在半年內提高孩子的識字量,以應付小學學習?一看到這位家長留言,我想當然地認為,這個孩子肯定沒有閱讀習慣。於是我建議她從培養孩子讀書習慣入手。結果家長回簡訊說,孩子有閱讀習慣,從一歲到現在,已經保持五年了,是當刷牙洗臉一樣的習慣。
  • 孩子認字真是越早越好?做不到這2點就等於過度開發,弊大於利
    文|文兒曾聽一位朋友說起她小區裡的一個孩子,不到三歲就認了快一千字,平時只喜歡看有字書,繪本圖畫類人家根本不碰。一問,家裡爸爸是當記者的,平時沒事就愛教孩子認字。孩子走到哪都能認出牆上或招牌上的字,眾人都誇聰明。爸爸也很得意。但媽媽就有些擔心,覺得孩子識字太早了。
  • 500字作文有30處錯誤:有電腦了,還寫啥漢字?
    有電腦了,還寫啥漢字?  長春市某小學語文教師李豔最近向記者講述了她遇到的一件尷尬事:李豔的一名學生因作業字跡潦草和錯誤百出而受到了她的批評。然而,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面對老師的善意提醒,這名學生竟然滿不在乎地說:「老師你太老土了,現在都用輸入法在電腦上打字,誰還總用筆寫漢字呀!以後我只要會用鋼筆籤出漂亮的名字就夠用了。」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開學啟用:一年級小學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變化:入學先認字再學拼音 總課量有所減少 此次部編版教材更加強調4個標準,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和時代性。以變化較大的語文科目為例,據語文一年級上下冊、七年級上下冊主編、北大語文研究所所長溫儒敏介紹,一年級語文把拼音學習推後,先認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
  • 黃奕7歲女兒黃芊玲讀卡片教狗狗認字,充滿愛心,長相也愈發秀氣
    4月20日晚,黃奕7歲女兒黃芊玲社交平臺更新了一組媽媽鏡頭下的萌照,並附文寫道:「小老師上線!」照片中,黃芊玲披散著一頭長髮,身穿紅色衛衣黃色小褲,手裡拿著寫有漢字的卡片正在朗讀著,而在她旁邊籠子裡有一隻小狗,毫無疑問,化身「小老師」的黃芊玲是在教狗狗認字。
  • 蘇州67歲奶奶大字不識卻發狠學拼音認漢字 背後原因太心酸
    家住蘇州的王奶奶,年少時家境困難,沒有接受過教育,大字不識一個。然而如今67歲的她,卻在拼命通過電腦學習認字,這是為什麼呢?不識字的奶奶學電腦教孫子認字眼前的老人就是67歲的王奶奶,她正用小黑板帶著孫子小輝,認一些簡單的漢字,但黑板上的字錯誤的不少。
  • 漢字在歷史上的三次突破
    到了現代,大家覺得中國文字除了記錄漢民族語言的文字,其實還包含了少數民族文字,因此把記錄漢語的文字稱為「中國文字」不太準確,就改稱為「漢字」,所以「漢字」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概念。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漢字曾經經歷過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  首先,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構形危機。
  • 漢字拉丁化運動,漢字拼音化運動,漢字歷史上多次差點被廢除
    說起漢字拉丁化(拼音),這個事情最初是西方基督傳教士跑到中國傳教時,因為不懂中文,不好傳教,所以對對漢字注音,就像我們之前學習單詞用中文注音一樣。傳教士的這個行為並沒有引起大家的在意,最多是對漢字音韻有點啟發,但是這可以說是漢字拼音化的根。
  • 漢字需要拯救 罪責在英語?
    始於1925年的美國傳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點評嘉賓酈波對漢字節目已經期盼了很久。作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他也是「漢字危機論」堅定的支持者。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危機兩個字還不足以形容漢字面臨的困境,危機也不僅僅產生在漢字書寫層面。人們的書寫形式變化導致對母語情感的淡漠,將會影響文明與文化的傳承,這才是真正的危機。」
  • 為什麼語文課改革後要求先認字再學拼音
    現在的文教改革提倡先識字,後學拼音。主要的目的是要孩子大量的閱讀,在大量識字的基礎下解決無效閱讀的問題。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小學階一年級開始閱讀理解和造句練習,過渡到二年級的看圖寫話。都需要孩子平時積累的識字量,然後過渡到寫作中去。
  • 漢字讀音要不要「較真」?
    為了規範漢字讀音,各類新聞媒體都開始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易錯字的規範讀音。但一些網友認為,即使讀錯某些字也不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規範。那麼,對漢字的正確讀音,我們究竟要不要較真呢?  語文課堂嚴要求  從小學到高中,國內學生深受語文教育影響,對規範字音的印象十分深刻。剛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田卓然,仍記得中學時語文老師對規範字音的強調。
  • 英國哲學家羅素評價:漢字有三大「缺陷」,這些你認可嗎?
    在這個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並不在少數,但像漢字這樣古老並且仍在使用的文字卻是獨一份的。漢字作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很大,也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但英國的哲學家羅素卻說,漢字其實有三個缺點,他為何這樣說?三個缺點又是什麼?
  • 最早廢除漢字的東方國家,現在後悔了,吵著要恢復
    這也是任何國家都不敢輕易改變自己文化和文字的主要原因,否則必然追悔莫及。最典型就是下面這個國家,堪稱最早廢除漢字的東方國家,現在後悔了,民眾卻吵著要恢復。我們知道越南那是我國的鄰國,也是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尤其是被古代王朝統治一千多年,所以整個越南母體文化就是儒學和漢字。而且越南還以儒學和漢字為驕傲,此後一直在不斷學習,漢字也成為越南的通用文字,母體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