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下,人手一部智能機似乎已經成為了「標配」。從以前那種大哥大,換成如今觸屏使用的智能機,生活的變化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外出購物時,只需要帶上一部手機就能完成付款。包括路邊攤的大爺大媽,都可以支持掃碼付款了。
然而從手機的變化來看,除了手機功能越來越多之外,有一個部分卻越變越「小」。它就是想要使用手機必不可少的SIM卡,以前使用翻蓋手機的時候,這一SIM卡就已經存在了。伴隨著製造工藝的提高,SIM卡也從「大卡」逐漸變成了只有指甲蓋那麼大的「小卡」了。
直到現在也就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大小,沒有繼續變小了。很多人不禁好奇,手機都經歷了這麼多的變化,為什麼SIM卡卻沒有找到新的代替品呢?實際上早在3G時代,通信行業就已經出現了可以取代實體SIM卡的代替品了。
這一代替品也就是eSIM 卡,截止到目前全球已經有上百家運營商支持 eSIM 卡,海外版的 iPhone 甚至已經用eSIM取代了一個實體SIM卡槽。要說與SIM卡最大的不同,就是 eSIM沒有實體卡,工作原理也就是將號碼寫進手機內置的 eSIM晶片中。
簡單點來說,就相當於 eSIM卡放進去就再也拿不出來了。如果使用eSIM 卡的話,不僅可以節省手機的地方,還可以避免手機被偷後銀行卡資金被盜刷的風險。畢竟手機設置再多的密碼,SIM卡也會暴露個人信息。
只需要通過簡訊驗證碼,不法分子就可以盜取支付寶或者是銀行卡中的餘額了。也就是說SIM卡其實早就可以被取代了,但是卻一直使用至今,其中的「內幕」可不簡單。
運營商不樂意
對於廣大用戶來說,其實只需要換個支持 eSIM 卡的手機就行了,但是對於運營商來說就等於重新開展了一項業務。其中會涉及到硬體、後臺管理等方面,對於運營商來說是「吃力不討好」的。
安全問題
要知道國內一直對於電信詐騙這行都是嚴打的,包括一直開展的「斷卡行動」,也是為了打擊電信詐騙。而eSIM 是實行空中發卡,免去了到營業廳拿卡的步驟。這樣一來不利於監管,很容易導致電信詐騙的情況出現。
也就是說其實SIM卡至今沒有被取代,一方面是市場需求導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廣大用戶的資金安全。而平時如果遇到換SIM卡的情況,一定記得不能隨意亂扔。記得將與銀行卡、支付寶等資金綁定的帳戶全都解除綁定,雖然這一步驟比較麻煩,但是為了資金安全,這一步一定不能少。
加上現在手機卡都是實名制,在停用之前也要記得將欠款繳清。隨手一扔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可就虧大了。長期欠費的話被運營商拉入黑名單,對於我們個人信用也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