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味精麼?(上篇)風險、畏懼與食品安全

2021-01-10 馮曉暉

「我不吃味精,我們家從來不買味精!」

「阿拉上海人不吃味精,阿拉吃白醬油!」

聚餐、宴請時,常會遇到排斥味精的人。他們多是在等菜上桌前發表上述言論,有人還會擺出某種傲嬌的神態,就像是養松獅犬的人評價土狗,令不介意味精的我等甚感羞愧。

為什麼有人厭惡味精?

經了解,人們拒絕味精主要有如下幾點緣由:味精不是自然食品而是化學製品,味精傷大腦,味精緻癌,外國人都不吃味精可見其不好等等。

以上緣由是否成立?先說結論:大多都不成立。

本文就來聊聊味精,這個被一些人妖魔化的,卻又是國家允許生產銷售的食品調味料。為了保證文章通俗易讀,文中只使用三個化學名稱:胺基酸、穀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

本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關於味精(包括雞精等調味料)的科學問答,下篇則討論我們為什麼需要味精。

上篇 關於味精的科學知識

什麼是味精?

味精的學名叫「穀氨酸鈉」,簡單的理解是穀氨酸+鹽。穀氨酸是組成人體20種天然胺基酸之一,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的蛋白質,都要分解為胺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穀氨酸是其中的一類。

XX牌味精配料表

人可以感受的基本味道有五種——甜、鹹、苦、酸、鮮。其中鮮味在天然食物和調味品中最為稀少,因此也成為美味的標誌。

食物中的穀氨酸鹽與核苷酸(見後文)能使人產生鮮味的感覺。天然食材中的肉、蛋、西紅柿中含有較多的穀氨酸鹽,故而更能夠令人感受食物的美味,尤其是這些食材經過燉煮成為湯後,產生的穀氨酸鹽更多,雞湯就是典型代表。

一百多年前,日本科學家受海帶鮮味的啟發,從中提取出食物鮮味的精華——穀氨酸鈉。之後又研究出以大豆水解生產穀氨酸鈉的技術,從而將味精產業化,並將這一商品命名為「味之素」。二戰前後,味之素是日本出口量最大的調味品。後來,中國科學家發明了成本更低的生產穀氨酸鈉的新技術,並將產品取名為「味精」。

解放前哈爾濱道外大街上的味之素廣告

綜上,味精是採用現代食品工業生產的調味品,用以增加食品中的鮮味,從而提升了人們對飲食的享受度。換而言之,味精就是用來騙舌頭的。

有毒有害的化學品?

對味精的排斥,人們提出的最常見的理由是,作為化學品的味精可能有毒有害。

味精當然是化學品,食鹽也是化學品。對「化學品」三個字感到恐懼是低智行徑,以化學生產工藝製作的產品遍布於我們生活中所有方方面面,沒有任何人能不使用、不食用化學製品,即便你光屁股蹲到森林裡去採果子,也要與天然化學品打交道。

嚴格地說,味精並不算化工合成品,它與酒、醋、醬油等生產工藝相近,即使經過提純,也是食品發酵的產物,使用蔗糖、小麥等發酵而成。或許是因為白色結晶顆粒狀的味精與顯得比較「自然」的醬油、醋差距太大,才讓某些人感到莫名的恐懼。下圖也是發酵法生產的所謂的「化學品」,是不是和味精有相似之處?

味精對人體毫無危害。早在3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將味精列入「最安全」食品級別。

當然,如果你只相信隔壁二大媽,而對世界衛生組織、歐盟食品安全局、美國FDA的結論不屑一顧,那誰都沒法說服你。至於吃味精會變傻、白頭髮等等,一般都是白頭髮的傻子們之間傳遞的小道消息,你若信了也會變成同類。實際上穀氨酸可以治療腦部疾病。

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穀氨酸片

正是有了化學生產,才使得人類的壽命與生活質量得到跨越式提高,對化學品的恐懼只是出於無知愚昧。

是否有使用風險?

無毒並不代表對身體有益。味精也有使用量和使用條件的限制。

無論什麼食物,多吃了都有害,主食況且如此,更不用說調料了。上圖中的維生素C,多吃了會中毒的。據研究,味精也不宜過量食用,每天食用三斤以上可能中毒。

舌頭對鮮味的感受決定了烹飪時多加味精並沒有多大益處,過了限度不僅不能提鮮,反而味苦。而且,味精的確不能多吃,就如煙不能過量一樣。穀氨酸鈉中的鈉就是鹽,多吃鹽對身體有害無益。由於味精呈現的是鮮味而不是鹹味,在菜餚中加入味精,該加的鹽還不能少,其結果是使人攝入了過多的鈉鹽。在外面就餐後如果感到口渴,而又沒感覺到菜有多鹹,那一定是廚師放了太多味精。

多吃味精就是多吃鹽,對身體無益,這是味精唯一的缺點。

很多人都相信一個傳聞:味精遇到高溫後會產生有致癌物質。

首先,致癌的說法毫無依據。120℃時味精會有部分轉化,轉化物不具備鮮味。270℃以上味精才會全分解而失去效力。因此,大部分介紹味精的文章都說做菜時應當最後加味精,油炸前不能加味精。

其實,120℃時味精只有3%左右會轉化。而270℃是烹飪中幾乎達不到的溫度,油鍋冒煙也才240℃,270℃油脂會燃燒。油炸最高溫度也只有180℃。因此,哪怕在爆鍋時加味精,也就是有百分之幾的損失而已。

添加了味精的某炸雞粉

真的超過270℃高溫(比如燒烤),蛋白質脂肪都會產生致癌物質。與之相比,味精僅僅是分解成為無味的成分,反而還是最安全的。

關於味精有害的另一個傳聞是所謂的「中國餐館綜合症」。幾十年前,少數美國人在當地的中國餐館就餐後發生面紅、頭疼、犯困等反應,調查後將病因歸罪到味精。後來經研究發現,發病是由於細菌感染所致,和味精並沒有關係。然則,細菌感染更是餐館的責任,於是無辜的味精就成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由,甚至某些中餐館還專門掛出不添加味精的招牌。

美國某中餐廳懸掛的無味精(MSG)標誌

相關研究表明,確實有極少數極少數歐美人會對對味精產生過敏反應。這種情形在東亞人身上不會發生(原因見後)。綜上,中國人吃味精沒任何危險,無論是什麼烹飪條件,除非你把味精當飯吃。

什麼是雞精?  

在味精流行數十年後,市場上出現了雞精,它仿佛是味精的升級替代品,很多人家棄用味精而改用雞精。

雞精和雞沒有關係。至於廠家會不會將雞骨頭、雞毛之類磨成粉賣給你,我也不清楚。如上所述,雞湯中含有較高的穀氨酸鈉,理論上將雞湯濃縮,也能製成鮮美的雞精,我估計,二三十塊錢一袋的雞精,怎麼也要用100隻雞來燉煮濃縮。

實際上,雞精與雞無關。在味精誕生沒多久,科學家就發現,在某些魚肉、香菇中可以提取出另一種鮮味劑,即多種核苷酸鈉,鮮度遠高於味精,與味精共同使用效果更佳。

於是,在人們排斥味精的中國,主要是為了營銷和利潤,誕生了與雞無關的食品添加劑——雞精。以雞為名當然是為了營銷噱頭。

請看下圖的配料表,雞精就是味精+鹽+澱粉+糖+呈味核苷酸二鈉等,加入雞肉是為了讓你相信和雞有關,畢竟很多中國人迷信雞湯。

某品牌雞精的配料表

雞精裡中的味精比例高於40%。使用雞精唯一的好處是可以減少鹽分攝入,代價是花更多的錢。由於成本原因,雞精混入了很多澱粉,其代價是在潮溼天氣下會因為吸潮而粘答答,也不易溶於水,在高溫條件下表現更糟糕,與之相比味精的穩定性要好很多。

雞精不能說是完全的智商稅,它呈現了複合鮮味,比單獨使用味精還是強一些,雞精的含鹽量低於味精,這也就是為何有人覺得加味精的菜吃了口渴,換了雞精的就好一些的緣故。別多吃鹽。

其它增鮮調料是什麼?

除了味精、雞精,市場上還有很多增鮮料,比如濃縮高湯、濃縮雞汁、濃縮蔬菜汁等等。

比如有些上海人聲稱不用味精而使用的白醬油。筆者一直奇怪醬油怎麼能做成白的,終於在上海的農工商超市找到,看瓶子背後的配料表,也真是簡單:水、焦糖色、穀氨酸鈉。原來就是上了色了味精水,這東西真是典型的智商稅,大約只是哄騙那些聲稱不吃味精,卻又不具備科學常識(看不懂配料表)的所謂的講究人。有人說白醬油是為了做西餐,西餐不用味精,你為什麼要添加白醬油?

只要記住這兩個化學品名字:穀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再去看那些所謂的濃縮雞汁、濃縮蔬菜汁、濃純高湯等等的配料表,你會發現它們本質上都是味精、雞精做成的糊糊罷了。

某高湯的配料表

看看這令人眼花繚亂的配料表,核心的滋味就是穀氨酸鈉與呈味核苷酸二鈉,弄成黃色讓你相信是雞湯熬的,弄成白色就是蔬菜提煉的。

不否認這些增鮮調料中還有別的。但如果你在做菜時候只加了一點就有明顯作用,那麼肯定是穀氨酸鈉與呈味核苷酸二鈉在起作用,因為科學家還沒發現有哪種動植物直接提取物能有如此高效的增鮮作用。

可以不用味精麼?

或許有人說,我們家裡不用味精、雞精,也不買那些調味料,當然能避開使用味精。

這是幻想。我們天天吃的食物中,無論是各種滷製品、方便麵、薯片、各種袋裝食品、炒貨,甚至包括餅乾、糕點,味精無處不在。可以說,只要是鹹味的,且可直接食用的製成品,一定會添加味精。有些廠家在配料表中使用「酵母抽提物」這種古怪的詞彙,不過是換了馬甲而已。

某醬油的配料表

即使不吃所有那些「不健康」食品,也請去超市調料貨架看看各種瓶瓶罐罐後面的配料表,你會發現那兒是味精開會的地方。我們天天用的醬油、黃酒、辣椒醬、蠔油等等,都被加入有大量的味精。很多人恐懼的味精經油炸而致癌,其實所有炸雞粉、醃料粉裡面都有增鮮劑。

某品牌料酒的配料表

無論你是否買味精,你每天都在向菜裡加味精。在中國,沒有無味精的飲食環境。

別怕味精了,反正你也躲不開。味精不是洪水猛獸,它能夠極大地改善飲食口味,只是別多吃。

為什麼味精無處不在?下一篇,筆者將論述,中國人偏好味精的核心原因是什麼,我們如何合理地使用味精。

《你吃味精麼?(下篇)我們離不開味精》,明日發布,您可關注作者繼續閱讀。

說明:文中部分圖片拍攝於沃爾瑪超市,其餘來自網絡。

原創圖文,轉發請聲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長期吃味精,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害?
    味精是化學合成的,吃多了致癌!你常吃的味精有「毒」,別吃!味精加熱會致癌,做飯的人要小心!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其實它很安全。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的鈉鹽,也就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成分之一。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吃幾十克蛋白質,其中有大量的穀氨酸(10 克以上)。
  •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召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寄生蟲項目...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近日在北京採用視頻方式召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寄生蟲項目研討會。會上主要討論了2021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寄生蟲項目,研究國家食品安全寄生蟲監測的中長期監測方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廣西、雲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共9位專家參會,會議由食品評估中心監測一室主任楊大進主持。
  • 寵物的食品安全你在意麼?
    因此寵主們對寵物食品安全標準也已經開始參照人類的食品安全標準。 在美國無添加、無防腐劑產品的人類食品是一種健康飲食的趨勢,近年來這種趨勢在寵物食品中也一樣開始流行。伴隨這一趨勢,寵物市場天然糧品類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不僅僅是美國,在西歐地區也出現了顯著的高端天然糧的趨勢。
  • 從食品安全到共享發展,餓了麼首份社會責任報告引領外賣行業生態
    自 2016 年以來,餓了麼重拳出擊食品安全,建立了公司一級部門食品安全部,陸續推出商家三重審核體系、食品安全自查自糾行動、專業第三方機構巡檢等一系列防患於未然的安全監管措施,提升對入駐商戶的資質要求。此外,平臺還通過服務評價、客服熱線、官方平臺反饋等渠道,加強動態監管,社會共治。
  • 確保假日期間食品安全,濟南對食品經營開展風險評估檢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培樂為做好連鎖超市總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消除風險隱患,確保元旦、春節期間主渠道食品安全,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部分食品經營企業總部及門店開展風險評估檢查。12月25日上午,濟南市市場監管局針對排查出的風險隱患,召集25家企業參加通報會,並現場開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諾」籤名活動。記者了解到,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自12月初開始對濟南市十餘家連鎖超市企業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共發現6大類、200多個風險隱患點,並對問題企業依法採取措施,下達整改通知,立案調查。
  • 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甜味劑,多元化的甜蜜選擇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食品與營養科學傳播聯盟六家專業機構,聯合制定並發布了《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  甜味劑是最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之一,它可以在保證食品口感的同時,降低糖分和熱量。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指出,甜味劑因甜度高、能量低(或不含能量)、工藝性能穩定、安全性高等特點,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於食品和飲料生產加工中。作為賦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劑,甜味劑還為需要減糖和控糖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 總是瘦不下來、頭疼、麻木、便秘,可能這些食品添加劑在作怪……
    食品添加劑的功效各不相同,防腐劑可以提高商品的貨架期,甜味劑可以讓人上癮,增加銷量很多人說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但是,它真的安全嗎? 相信這是讓很多人都糾結的問題。→ 這種防腐劑,可能讓你悄悄變胖。②大量攝入味精,可能引發味精中毒,一些常見症狀包括頭痛、臉紅、出汗、麻木、噁心和虛弱等。味精的主要作用,就是讓它變得好吃,讓你多吃,這是廠家最喜歡添加的添加劑。
  • 十年磨一劍 做好中國食品安全的守望者--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教授、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研究員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米酵菌酸、植物基食品等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了學術界觀點。
  • 【訪談預告】食品安全專家回應:轉基因食品能否放心吃?
    編者按:    農業部日前宣布批准發放三個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引發了關於轉基因農作物是否有害的新一輪熱烈爭論。那麼,轉基因食品到底有哪些?轉基因食品是否有危害?網上流傳的鑑別轉基因食物的方法又是否是真的?
  • 為了健康安全,這10大類食品,少吃為妙!
    想了解更多,可以讀:面對「發物」,是誰在左右你的大腦?所有「發物」都不吃,反會影響治癌效果?治療期間為了身體健康,真正需要避免的到底是什麼呢?是下面這10大類食品!關鍵詞:「安全風險高」。醃製食品上榜理由:如醃肉/魚、火腿、乾巴、香腸、臘肉、煙燻肉等。此類食品本身高鹽,食品安全風險高,不推薦食用;如需食用,必要高溫加熱做熟,少量食用。
  • 食物相剋、吃小龍蝦得「哈夫病」等成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謠言
    千龍網北京11月21日訊 11月20日,在由國務院食安辦、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指導,新華網主辦的「2018年中國食品發展大會」上,《2018年食品輿情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業輿論場中的熱點話題,自媒體平臺成為食品輿情的重要來源。
  • 昆明外賣平臺食品安全問題堪憂:吃出蟑螂蒼蠅
    春城晚報記者走訪調查後發現,昆明外賣平臺食品安全問題同樣堪憂。  經歷  個別美團外賣餐館 吃出蟑螂蒼蠅  前幾天,市民何筱肖(化名)在美團外賣上點了一份來自店名為「紅廚成都擔擔麵」的小吃。正當她津津有味吃著紅油抄手時,卻看到油湯裡漂浮著一隻蟑螂。
  • 餓了麼外賣吃出蟑螂,商家平臺互相推諉,誰是安全隱患「保護傘」
    但是,即便在線外賣市場年交易規模已達數千億元,消費者至今依然在食品安全事故中處於被動地位,被平臺和商家所主導。日前,有消費者向藍鯨TMT反映,在餓了麼平臺上點到的外賣中出現了完整蟑螂,並引起了身體不適。
  • 葵瓜籽、口香糖、味精是致癌物?營養師:十大致癌物排行榜要不要信
    無論是對於年輕人還是對於老年人,一聽到食物會致癌,就會躲得遠遠的,甚至是一口都不吃。最近,也不知道從何時起,人們到處會說「十大致癌物」。 其實這只是葵花籽正常的生長罷了,雖然我們不管保證它在生長的過程中會不會沾染到有害的物質,但對於最終的葵花籽,在流入市場之後,都是非常安全的,都有安全保障。
  • 味精和鹽食用過量都對身體有害,為什麼有些人拒絕味精不拒絕鹽?
    熟食加上調味,人類食品便開始豐富多彩。鹽不僅是調味品的基本原料,而且鹽能和胃酸結合,加速分解肉類食物,增添滋味促進吸收,是人類增強體質的一個積極因素。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離子是神經系統中傳遞信息的必備物質,人體缺鹽的話,神經系統就會非常虛弱,人就會顯得沒有勁。例如盛夏時節,活動量過大、出汗過多、體內鹽分過量流失,就會發生疲倦無力、頭昏、肌肉抽搐,甚至虛脫。
  • 【食品安全】按需科學選擇保健食品,吃出健康
    【食品安全】按需科學選擇保健食品,吃出健康 2020-11-24 0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廚子+專家教你:不用「味精」的「鮮味」料理法!
    老廚子+專家教你:不用「味精」的「鮮味」料理法!很多人做菜不放味精,但是成品吃起來就是少一味,只好安慰自己說這是食物的原味反正全家吃久了也會習慣。其實不用這樣委屈自己,知道怎麼為料理增添鮮味,料理不用味精也能五味俱全。鮮味的英文是Umami,這是從日語的「うま味」轉寫的英文詞,日文漢字寫作「旨味」。
  • 味精真的對身體有危害嗎?在這裡給大伙兒闢謠了
    近些年有關於味精對身體的危害性的觀點,傳的議論紛紛,以致於很多人如今都害怕吃味精了,那麼味精真的是對身體有危害嗎?在這裡來給大伙兒闢謠了。第一步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味精的成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它是非常容易溶解於水的化學物質。
  • 雞精和味精哪一樣危害更大!多數人都被誤導,看完別再亂買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平時做菜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家裡的老人這樣說過,那就是味精一定要少吃一些,因為味精吃多的話是有毒的,對於這樣的說法,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呢?所以在我的家裡,我的老媽一直都是吃雞精,而從來不對味精進行購買,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昨天在和一位廚房師傅的交流中,我才發現原來這樣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食品產品標準使用解讀
    食品安全標準是唯一強制執行的食品標準,其中食品產品標準一般都會規定產品原輔料、工藝、技術等要求。某些產品具有特殊性,如存在其他危害物質或內在質量的指標,也會在安全標準中制定相應的限量和其他必要的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