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主要是食用鹽的確是人們生活當中缺少不了的調味料,我們在日常烹調菜餚時,可以不用味精,但卻不可以不用鹽。
食用鹽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調味料中,鹽是最早出現的。鹽的使用,在烹飪中是繼火的使用後的第二次重大發現。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不知道製作調味品,只能嘗到食物的本味,飲食是單調的。
自從陶器產生以後,才促進了調味品的產生與發展。《淮南子·脩務訓》記載著在伏羲氏和神農氏之間,諸侯中有宿沙氏(夙沙氏)始煮海作鹽。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東部海濱的夙沙氏族已發現煮海水為鹽的方法,而沒有陶器是煮不成海水鹽的。
有了鹽,才有了所謂調味。熟食加上調味,人類食品便開始豐富多彩。鹽不僅是調味品的基本原料,而且鹽能和胃酸結合,加速分解肉類食物,增添滋味促進吸收,是人類增強體質的一個積極因素。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離子是神經系統中傳遞信息的必備物質,人體缺鹽的話,神經系統就會非常虛弱,人就會顯得沒有勁。例如盛夏時節,活動量過大、出汗過多、體內鹽分過量流失,就會發生疲倦無力、頭昏、肌肉抽搐,甚至虛脫。
而味精對於人們來講,就顯得不是那麼必需,有些食材本身就具有鮮味,如肉、蛋、河鮮、海鮮類食材。古人用這些食材做成醬來調鮮味,而今天的我們,更是利用多種食材的搭配,讓食物即使不用味精也能具有鮮美的味道。
人們對味精有偏見
此外,人們對味精也有一些很深的偏見,這也是造成人們拒絕食用它的一個因素。幾年前網上有個不能吃味精的謠言,說得很恐怖。事實上那是沒有證據的謠傳,後來央視也出來闢謠了,說其實味精才是真正的「天然的調味品」。
但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人深信那個謠言。把味精視為「洪水猛獸」般,不敢沾一點,仿佛吃了一點就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危害。
其實作為通過玉米等穀物為原料,經過生物發酵後生產出來的味精,如同我們日常常用的鹽、醬油、醋一樣,它只是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味覺元素,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合理的使用,對人體健康是無任何傷害的。
飲食與烹飪習慣
成年人每人每天攝入食用鹽的標準量約為6克,包括那些隱性食鹽,比如醬油、辣椒醬、豆瓣醬、醃鹹菜、腐乳、味精等中所含有的鹽分。
但實際上,很多人都超標了,中國營養學會做過調查,我國北方居民每人每天大約攝入食鹽15·18克,我國南方居民約為10·12克。
有些人自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就是口味偏重,偏愛鹹食,所以即使知道每天攝入的食用鹽最好不要超過標準的數量,但也很難改掉。
至於味精,對人的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 30 毫克。對於一個 60 公斤的成年人來說,相當於每天不超過 1.8 克,大概就是三分之一啤酒瓶蓋那麼多。
但其實真正在家庭裡做菜,估計很多主婦們都不會用到這個量,因為一方面有醬油及其它調味料作為替代品,另一方面還可利用食材本身的鮮味來調動菜餚的味道,所以味精成了很多家庭裡可有可無的調味品。
味精和鹽食用過量可能對身體有害,為什麼有些人拒絕味精不拒絕鹽?綜上所述,我想這也許是有些人拒絕味精而不拒絕鹽的原因吧。
生活是很真實的柴米油鹽,一簞食,一瓢飲。謝謝閱讀,大家有什麼更好的烹飪方法,歡迎在下方評論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希望大家能為我點個讚,並關注我一下,最後別忘了幫我分享,轉發一下哦!特別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