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智庫「言論NPO」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於11月17日公布了在兩國實施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的日本人減少8.5%至64.2%;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較2019年上升5個百分點至89.7%;
這一年中對中國印象變壞的日本人增加了14.2%至37%;而對中國印象不好的理由最多的是「侵犯釣魚島主權」,達到了57.4%。
對此,「言論NPO」法人代表工藤泰志分析稱,由於釣魚島爭端和新冠疫情衝擊,日本民眾普遍對中國加深疑慮。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中國方面的調查結果:認為中日關係重要的中國人增加7.7%至74.7%;對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國人為52.9%,對日本印象好的中國人為45.2%,與2019年基本持平;
對日本印象不好的理由最多的是「對侵略歷史不道歉、不反省」,達到了74.1%。顯而易見的,中國民眾對待日本要比日本民眾對待中國友善得多。這其中的差異不能不讓人感慨,在2020年特殊的國際環境下,這種感慨在相當程度上還有著複雜的情感在其中。
新聞報導或許能說明釣魚島的現狀。按照日媒的說法,在11月2日發現中國4艘海警船在釣魚島附近巡航後,日本海上保安廳表示已經連續57天在釣魚島附近發現中國公務船,全年累計283天創歷史新高。
在如此高強度的巡航之下,不難想像日本媒體「三天一小驚五天一大詫」,而日本民眾在反覆、高強度的宣傳攻勢下,會因為釣魚島問題而對中國心生厭惡再正常不過了。
更進一步地說,按照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潘妮妮的說法,日本媒體在報導中國時,哪怕是正面新聞也會加上一個負面評價,長此以往不難想像日本民眾會對中國有怎樣的看法。
中國旅法記者鄭若麟曾就法國的情況提出過「媒體現實」的觀點,這一觀點同樣可以用於日本身上,即民眾所認知的現實是「媒體現實」,與真正的現實有相當的出入。
「媒體現實」的基礎是強勢的話語權,這也就是中國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在認知世界方面更為客觀、現實的原因所在,因為中國並非國際話語權的掌控方。日本處在西方勢力的範圍之內,媒體自然而然會受到西方國家和資本的綁架,有選擇性、傾向性地報導與中國相關的新聞。
考慮到中日的現況,釣魚島問題無疑是最容易吸引讀者的話題,故日本人對中國印象變差的原因普遍是因為釣魚島爭端並不是什麼讓人感到意外的事情。
這一調查結果結合近期的另一條新聞來看效果更佳。
在RCEP籤署之後,日本網絡上罵聲一片,不少網民都在報導下面指責菅義偉是賣國賊,財相麻生太郎出賣國家利益云云;但是就報導本身來說非常正面,不少日本經濟界人士都出來為RCEP站臺撐腰。
更詭異的是,日本政界對此極度低調,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名內閣成員對RCEP進行評論。顯然,日本政商兩界都能夠意識到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並且以實際行動來兌現這份重要性。同樣顯然,政商兩界的高層肯定不在「言論NPO」的調查範圍之內,即使在其中,權重問題也值得思慮。
這則調查的結果說到底就是一個社會意識落後於社會存在的問題。
中國由於自身的特殊情況,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之間的差距相對於日本來說要少得多,故而中國人能夠認識到真正的敵人是誰,誰是自己的朋友,誰又是「可爭取的朋友」;
日本則由於較為封閉的社會結構和方法論的缺失,民眾又普遍不關心政治,無法擺脫表象的束縛,只能夠在現實利益的框架之中徘徊。這一情況的改變,目前來看已經有了端倪,但是未來仍需要中日兩國人民的奮鬥才能夠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