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日本人對華印象極差,單純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是因釣魚島?

2021-01-08 奇點視察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智庫「言論NPO」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於11月17日公布了在兩國實施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的日本人減少8.5%至64.2%;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較2019年上升5個百分點至89.7%;

這一年中對中國印象變壞的日本人增加了14.2%至37%;而對中國印象不好的理由最多的是「侵犯釣魚島主權」,達到了57.4%。

對此,「言論NPO」法人代表工藤泰志分析稱,由於釣魚島爭端和新冠疫情衝擊,日本民眾普遍對中國加深疑慮。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中國方面的調查結果:認為中日關係重要的中國人增加7.7%至74.7%;對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國人為52.9%,對日本印象好的中國人為45.2%,與2019年基本持平;

對日本印象不好的理由最多的是「對侵略歷史不道歉、不反省」,達到了74.1%。顯而易見的,中國民眾對待日本要比日本民眾對待中國友善得多。這其中的差異不能不讓人感慨,在2020年特殊的國際環境下,這種感慨在相當程度上還有著複雜的情感在其中。

新聞報導或許能說明釣魚島的現狀。按照日媒的說法,在11月2日發現中國4艘海警船在釣魚島附近巡航後,日本海上保安廳表示已經連續57天在釣魚島附近發現中國公務船,全年累計283天創歷史新高。

在如此高強度的巡航之下,不難想像日本媒體「三天一小驚五天一大詫」,而日本民眾在反覆、高強度的宣傳攻勢下,會因為釣魚島問題而對中國心生厭惡再正常不過了。

更進一步地說,按照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潘妮妮的說法,日本媒體在報導中國時,哪怕是正面新聞也會加上一個負面評價,長此以往不難想像日本民眾會對中國有怎樣的看法。

中國旅法記者鄭若麟曾就法國的情況提出過「媒體現實」的觀點,這一觀點同樣可以用於日本身上,即民眾所認知的現實是「媒體現實」,與真正的現實有相當的出入。

「媒體現實」的基礎是強勢的話語權,這也就是中國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在認知世界方面更為客觀、現實的原因所在,因為中國並非國際話語權的掌控方。日本處在西方勢力的範圍之內,媒體自然而然會受到西方國家和資本的綁架,有選擇性、傾向性地報導與中國相關的新聞。

考慮到中日的現況,釣魚島問題無疑是最容易吸引讀者的話題,故日本人對中國印象變差的原因普遍是因為釣魚島爭端並不是什麼讓人感到意外的事情。

這一調查結果結合近期的另一條新聞來看效果更佳。

在RCEP籤署之後,日本網絡上罵聲一片,不少網民都在報導下面指責菅義偉是賣國賊,財相麻生太郎出賣國家利益云云;但是就報導本身來說非常正面,不少日本經濟界人士都出來為RCEP站臺撐腰。

更詭異的是,日本政界對此極度低調,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名內閣成員對RCEP進行評論。顯然,日本政商兩界都能夠意識到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並且以實際行動來兌現這份重要性。同樣顯然,政商兩界的高層肯定不在「言論NPO」的調查範圍之內,即使在其中,權重問題也值得思慮。

這則調查的結果說到底就是一個社會意識落後於社會存在的問題。

中國由於自身的特殊情況,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之間的差距相對於日本來說要少得多,故而中國人能夠認識到真正的敵人是誰,誰是自己的朋友,誰又是「可爭取的朋友」;

日本則由於較為封閉的社會結構和方法論的缺失,民眾又普遍不關心政治,無法擺脫表象的束縛,只能夠在現實利益的框架之中徘徊。這一情況的改變,目前來看已經有了端倪,但是未來仍需要中日兩國人民的奮鬥才能夠最終實現。

相關焦點

  • 中日防務關係取得新進展,石垣市卻要在釣魚島上設界碑,幾個意思
    在此次的視頻通話裡,岸信夫也表示,日中兩國在疫情下保持防務交流很重要,日方願與中方繼續就雙方關切的問題保持溝通,加強防務交流合作,推動海空聯絡機制直通電話建設,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 對此,有專家表示,這將使釣魚島爭端溝通更及時有效。這本該是一個值得令人高興的好消息,不過另外一個消息則讓人很無奈——石垣市要在釣魚島上設界碑。
  • 拜登的釣魚島表態,實為在中日之間打楔子
    雙方就進一步深化日美同盟,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達成一致,並明確「尖閣諸島」(Senkaku Islands,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適用於《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第五條。儘管即將上臺的拜登的對華政策還不十分明朗,但結合他與菅義偉的通話內容,至少可以預計拜登政府成立後中日關係將因美國幹涉面臨走低風險。由於日美同盟是戰後日本外交的基軸,所以幾乎歷屆日本政府都將深化發展日美關係作為優先課題。
  • 煽動中日對抗?美媒吹鼓中日或因釣魚島爆發戰爭,專家:誇大爭端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一篇內容「中日島嶼之爭」的文章,近日赫然出現在美國CNN網站的頭條位置上,這篇文章認為中日會因釣魚島爆發戰爭。針對這篇文章中的觀點,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認為,美媒單純為了追求新聞的轟動性,惡意誇大了釣魚島問題,煽動中日爭端,有隔岸觀火幸災樂禍之意。美國媒體大肆宣揚,中日或因釣魚島爆發戰爭在領土問題上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做出讓步,中日雙方也是如此。雖然釣魚島局勢一直非常緊張,但中日雙方採用理性克制的態度來對待釣魚島問題,不會因為島嶼的歸屬,發生嚴重摩擦,更不會給美國機會。
  • 美媒鼓吹中日可能因釣魚島爆發戰爭,專家:誇大爭端,煽動中日對抗
    「為什麼中日島嶼之爭會成為亞洲下一個軍事爆發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21日以此為題刊登頭條報導,暗示繼中印邊境衝突後,中日之間可能因釣魚島爆發戰爭。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CNN極力誇大中日釣魚島爭端,目的是煽動兩國對抗,破壞中國周邊局勢穩定,這同時反映出美國一些媒體為了追求新聞轟動效應,無所不用其極。CNN將釣魚島比作「另一個等待爆炸的軍事火藥桶」。報導稱,中日圍繞釣魚島的緊張局勢「已經醞釀了多年,日本和中國都不太可能在這片被兩國政府視為本國固有權利的領土問題上讓步」。
  • 中日主流輿論均望和平解決釣魚島爭端
    有記者提到,美國國務卿希拉蕊4日訪華,若其間提及釣魚島問題,中方將作何回應?中方是否會在會談中提及日美安保條約?  洪磊指出,《美日安保條約》是冷戰時期產物,不應超出雙邊範疇,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我們希望美方從地區和平穩定大局出發,切實體現對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不持立場的態度」。
  • 中日關係剛取得新進展,日本石垣市就要在釣魚島設碑,什麼意思?
    編輯:小雪最近一段時間,中日兩國的外交關係也是取得了新進展,據相關媒體報導,在12月14日下午,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魏鳳和同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進行了網上會談。在這次談話中,雙方根據當前中日問題展開了探討,其中包括東海、釣魚島等問題,最後還提到了「加快海空聯絡機制建設」。
  • 中日恐因「釣魚島」發生戰爭?美媒有意煽動,專家:過多解讀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近期美國CNN網站,一篇關於「中日島嶼之爭」內容的文章 ,出現在該網站的頭條位置。文章認為:中日可能會因「釣魚島問題」爆發戰爭。對此,李海東教授在接受媒體時表示, CNN網站的這篇文章純粹是為了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 故意誇大了釣魚島問題,有意煽動中日爭端,破壞中國周邊局勢穩定。美媒有意煽動:中日可能會因釣魚島問題,發生戰爭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雙方都不肯做出讓步,導致釣魚島局勢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但並沒有CNN網站上文章說得那麼誇張。
  • 中日防長通話談加快海空聯絡機制建設 專家:將使釣魚島爭端溝通更...
    在通話中魏鳳和表示,雙方防務部門要保持高層交往和務實合作,加快海空聯絡機制建設,積極構建建設性雙邊安全關係。在東海和釣魚島問題上,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堅定不移,雙方應著眼大局,加強磋商,妥處分歧。日本共同社報導稱,岸信夫就「中國公務船反覆接近、駛入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周邊海域」的事態傳達了關切。
  • 中國海警密集現身釣魚島!美媒炒作中日或因此爆發戰爭,專家怒懟
    據環球網援引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周六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發現了4艘中國海警船。報導指出,截止6月21日,日本已經連續69天在釣魚島附近發現中國海警船。而今年1至5月,在釣魚島附近發現的中國船隻為495艘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8%。
  • 中日釣魚島爭端,存在哪些美國因素,日本妄想強佔的依據是什麼
    對於日本來說,一直到1785年,《三國通覽圖說》中首次出現釣魚島的記載,並十分清楚地標明,釣魚島屬於中國,而不是琉球。到了1884年,日本居民古賀辰四,對外宣稱發現了釣魚島,並聲稱其是無主之地。於是要求日本內務府,派人去建立國標,然後劃歸日本的領土範圍。可是內務府經過一番調查之後,結果是釣魚島屬於中國,並非是無主之島,因此釣魚島的問題被擱置。
  • 日本動物園:中日關係對立或影響兩國老虎戀愛
    日本大阪天王寺動物園兩隻老虎【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每日新聞》4月8日稱,日本大阪市天王寺動物園決定引進上海動物園的雄性東北虎,但中方的老虎赴日時間因兩國關係問題受到推遲。園方相關負責人擔心稱:「目前的中日關係很不正常,希望不要因為中日關係影響到兩隻老虎之間的戀愛。」
  • 釣魚島屬中國歷史記載鑿鑿 《使琉球錄》中有記述-黃尾嶼 中日兩國...
    釣魚島全稱釣魚群島,約4.3平方公裡。明朝初,釣魚島等島嶼就已屬於我國的版圖。1372年,中國人楊載發現了釣魚島列島,1403年,《順風相送》航海圖曾提及「釣魚嶼」。1582年,明朝將釣魚島歸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清朝乾隆時,林子平繪《三國通覽圖說琉球國部分圖》,圖中列有釣魚島,並說明釣魚島不屬琉球。
  • 「石垣獨走」染指中國釣魚島
    過去八年多,日本對中國固有領土釣魚島列島的覬覦,不僅深刻影響著中日關係走向,更牽動著地區和平穩定。2012年9月,日本政府作出「購島」鬧劇,遭中國有效反制後略有收斂,特別是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取得積極成果和共識後,釣魚島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管控。
  • 近藤大介 | 新時代的中日關係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近藤大介/文 正所謂「不打不相交」,10月25日-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如期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此次訪問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後的再次正式訪華。訪華圓滿結束後,一位安倍首相的隨行日本外交官感慨良深的回憶說:「26號傍晚,日中兩國首腦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談。
  • 謙自牧:中日友好靠韓國?日本民眾對中韓印象到底如何
    可是與此同時,筆者注意到,韓國的對華捐贈力度也不小,收穫的關注和感謝卻是寥寥。兩者對比,待遇稱得上天壤之別。 中日韓三國間的關係可謂奇特,近年來輿論場上也流傳著「中日友好靠韓國,中韓友好靠日本」這一頗具調侃意味的言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中日友好靠韓國」是事實,還是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日本民眾對中韓兩國到底是什麼態度?
  • 日本給釣魚島改名,臺灣慫了?臺媒:一遇到美日就龜縮
    近日,日本準備在釣魚島上做文章,提議要給釣魚島改名字,把「尖閣諸島」改為「登野城尖閣」 ,還像模像樣的舉行投票表決。這一舉動,無疑引起臺灣民眾的強烈不滿。使得不少臺灣民眾手持五星紅旗,拿著條幅走上街頭,對日本此舉表示強烈抗議。長期以來,釣魚島在宜蘭頭城鎮的管轄範圍,是有據可查的。
  • 張蘊嶺談多視角下的中日關係:破解所謂「惡鄰」詛咒
    中日的長期交往歷史,現實中密不可分的共利基礎,難道不可以破解所謂『惡鄰』詛咒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日前在《日本學刊》2016年第2期發表《多視角下的中日關係》指出。 回顧歷史,中日關係發展猶如一條大河,總體趨向前進,但波折時有發生,道路並不平坦。張蘊嶺在文章中稱,中日之間是一種「割不斷,理也亂」的複雜關係。
  • 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接受《朝日新聞》專訪
    兩國領導人已就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達成重要共識,雙方有必要根據這一重要共識精神,以適當形式規劃並向兩國民眾和國際社會展示兩國關係中長期發展方向。 問:高層交往對日中關係有特殊意義,普通民眾的往來對雙方而言也十分重要。您認為因新冠疫情停滯的日中人文交流何時能夠恢復?
  • 安倍再次對華釋放善意,剛主動與「抱大腿」的臺當局切割
    主動與「抱大腿」的臺當局切割,安倍再次對華釋放善意,雖然外交風味十足,但是透過日方的外交辭令也能看到,相對於與中國為敵,日本更樂意放下包袱,重新開創中日友好、互利共贏的局面。東京方面的態度並不是從來如此,中日之間歷史矛盾諸多,領土爭端問題突出,再加上日本是華盛頓在亞太地區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因此日對華政策極易因國內民粹主義及地緣政治而發生變化,安倍執政的前幾年,中日雙邊關係被他主動帶進死局。但是自2017年起,安倍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從表達加入「一帶一路」的願望,到低調處理雙邊領土爭端,再到雙邊領導人打破僵局實現互訪,中日關係也開始轉暖。
  • 日本向美英提供情報後 發現釣魚島情況反常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稱,為加入「五眼聯盟」對抗中國,日本已經不滿足於口頭表態,並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擁有成為「第六隻眼」的潛力。此前,日本政府向美國和英國提供了中國「涉疆」情報,並要求對消息來源保密。儘管這些「情報」被最終證實純屬子虛烏有,但此舉卻表明日本已在幕後與合作夥伴分享關鍵「情報」。但是,令日本政府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中國的反擊來得這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