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云:愛人者,人恆愛之。
真正的慈悲是: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人生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即不責備他人。這是很高的修養。工作生活中,為人寬善,即使我們佔盡優勢,也不能咄咄逼人,這是做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叫「為善」。
當我們處於劣勢的時候,不責於人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一旦你佔了優勢,還能做到不責於人,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善良。
漢宣帝時,丞相丙吉的車夫嗜酒如命,經常半路上停下車子嘔吐。
有一次,喝太多吐在了丙吉的車上,弄髒了坐席。
主管知道此事後,大加斥責,並建議丞相辭掉他。
丙吉卻說:他有一家人要養活,如果我辭掉了他,傳出去誰還會收容他呢?何況弄髒了坐席,也算不上什麼大事,我相信他會悔改的。
車夫聽後深受感動,從此戒掉酒,一心一意做好本職工作。
有一天,車夫在客棧無意間發現一隊騎兵,拿著邊疆的公文疾駛而過。車夫打探出匈奴逼近邊境的消息,立刻稟報了丞相。
丙吉立刻著手救援的行動,由於他胸有成竹的舉措,得到了漢宣帝的嘉獎,受到滿朝文武的敬佩。
丙吉卻笑說:所有功勞,應該歸功於我家的車夫。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原諒別人的過錯,有時不是因為對方可以得到寬恕,而是自己的內心可以得到安寧和快樂。有人認為寬容是一種軟弱、一種妥協、一種縱容,其實不然。一個懂得分寸的人,是不會被縱容的,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尺度,真正的寬容來自一個人的內心,是經歷忍耐後而提升的人格魅力。
心懷慈悲的人總帶給人春天般的溫暖,他們不做作,不矯情,他們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不管在哪,他們都不爭不搶,不亢不卑,懂得謙讓和忍讓,始終給人以真實感和親切感,他們的一生,花開成景,花落成詩。在人群中,他們不一定是鶴立雞群,出類拔萃,但他們一定是最溫情,最美好的存在。
心懷慈悲的人,他們的天地永遠四季花開,滿目旖旎,縱然人生荒涼,他們的內心也是繁華。他們不會因你富貴而選擇靠近和巴結,更不會因你貧窮而選擇遠離和拋棄。他們的嘴角邊常掛滿了微笑,眉彎裡常洋溢著溫柔,他們會珍惜生命裡經過的每一個人,用心愛著他們世界裡的一切。
心懷慈悲的人一定是你捨不得離開的人。他們的身上總有自然而然滲透出來的美,他們把真情和深情播散在他們途經的每一處,他們不浮不躁,張弛有度,隨遇而安。他們付出布施不求回報,他們吃虧受傷不怨天尤人,他們的世界總有暗香遊弋,讓人心曠神怡,不舍離去。
釋迦牟尼說:「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裡該出現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你一些什麼。」所以,行走人世,我們要時時心懷慈悲,感恩一切,學會放下,懂得成全。
時光清淺,歲月綿長,心懷慈悲,無言也暖。無論咫尺天涯,慈悲一定是天上人間最閃亮的佇立,如果我們能以慈悲與時光和世界相待,相信所有的殘破都可以被重新打磨和雕琢,一切希望和期待都能在美好裡抵達,即使風雲平淡,也能被描成絕版圖畫;即使日子平凡,也能被過得活色生香。
不管你的眼前是風和日麗,還是山瘦水寒;不管你的處境是次第花開,還是葉落飄零,請與慈悲同行吧,留住初心,認真地活著,優雅地老去。當你選擇了慈悲,或許下一程,下一站,下一分,下一秒就會有幸福來敲門。
人不管到了什麼年紀,都請不要把慈悲拋棄,擁有了慈悲你才會成為別人喜歡的模樣,成為別人讀不厭的風景。
無論何時,慈悲一定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最寶貴的存在。花開花落間,慈悲一定是最深的懂得,最燦爛的綻放。天地間,一切都會因慈悲而變得美好,一切都會因慈悲而變得不再尋常。
記得曾國藩在日記中曾寫下:
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布媽有一句話:「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因為慈悲,所以寬容,慈悲與寬容是心靈共生的花朵,是人生最美好的情懷。當一個人足以包容生活的不愉快,以廣博的胸襟和愛心,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
心存濟物,就是心懷慈悲。
內心越慈悲的人,福報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