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新要求,實現從少到多的新標誌
新築車站開行國際貨運班列,是將西安區位優勢、交通樞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助力陝西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引領區域大物流格局優化。因此,以新築車站為起點,開行西安到中亞,至歐洲的國際貨運班列,具有戰略必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從首趟班列運載的貨物均為「陝西製造」,到如今吸引大量的外地貨源積極上列。經過5年多的運行,國際班列貨源已由陝西輻射至甘肅、寧夏、山東、江蘇、河北、上海、浙江等地,其中陝西本地貨源約佔30%,外地貨源約佔70%。貨物目的地連接歐亞、輻射歐美。隨著特種物資運輸需求逐年遞增,各種數百噸的超級超限設備頻繁出現,對傳統裝載加固技術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為確保超限貨物,特別是歐亞班列運輸安全,西安西站從全站範圍抽調專業技術紮實、實踐經驗豐富、綜合素質全面的幹部職工投身新築車站國際班列運輸組織工作,他們利用現有技術,認真鑽研微積分、線性代數等高難度的數學課程,提高業務水平。對於運輸少數「超限王」沿途經過的車站、線路有效長、高柱信號機、矮柱信號機的距離、位置等影響運輸安全的因素,管理人員更是嫻熟於心,各項技術指標和裝載加固方案名列全路三大超限貨物運輸佔之首。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新築車站先後開行了西安至華沙、漢堡、莫斯科、匈牙利布達佩斯歐亞班列,班列的開行,將原來的鐵海聯運45天抵達歐洲實現班列運輸12天左右,壓縮運時30多天,品類也從單一的農機機具到現在涵蓋了輕工、食品、服貿等9大類。隨著開行數量不斷增加,運輸品種不斷擴容,在活躍「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同時,歐亞班列已成為促進陝西外向型經濟發展、沿線國家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國際貿易通道。新築車站也由一個只有5條到發線14名職工的四等小站,立足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區位優勢,一躍成為擁有150多名幹部職工發運國際班列的二等到發站,成為我國內陸地區出口貨源的集散中心,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實現鐵路運輸國際貨物互聯互通,從無到有的新標誌。
零誤差、高效率,實現從去到回的互聯互通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要實現從「商貿路」變成「經濟帶」的升級發展,物流是基礎保障,發揮著承接生產、啟動消費的重要功能。西安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排頭兵,是實施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板塊,以此為起點,構建起連通亞歐的物流大通道,將重新打通阻滯多年的亞歐經濟動脈,實現各國從交通、貿易直至投資、金融的互聯互通,繪出惠及經濟帶沿線各國、甚而影響更深遠的亞歐經濟新版圖。為了幫助國內優質產能完成轉移,幫助企業進一步擴大在國外的影響力,為今後其他產品對外出口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新築車站提出了「零誤差、高效率,精準運輸」的服務口號。
為了避免任何誤差造成損失,新築車站工作人員每次都要反覆測量,精確計算,核查資料,用高度敬業負責的精細管理確保安全。2013年11月,新築車站開行首列中亞班列。在距離首發日期只剩一周時,19件大型石油鑽採設備才運抵車站,車站幹部職工臨危受命,分工協作,白天貨物運到一批,他們測量一批;晚上他們回到辦公室,繪製等比例示意圖,研究裝載加固方案。遇到數據不足時,再次返回現場重新測量,經常通宵熬夜到凌晨兩三點。終於,經過200多小時的持續奮戰,制定出了裝載加固暫行方案,確保首趟班列順利安全開出。
為提高作業效率,新築車站工作人員自學信息化CAD裝載加固模擬軟體,做到貨物還未運抵車站,就能夠根據物體尺寸、重量數據制定出裝載加固措施,從而滿足不同品類貨物運送需求。2017年2月8日,蔡家坡岐山制磚廠有意通過中歐班列運送一批制磚工具到烏茲別克斯坦。了解到情況後,車站首先通過廠方提供的貨物數據,參照同類裝載加固方案經驗,通過運用CAD技術對貨物進行計算機模擬還原,結合現場實際採用的車體型號數據進行虛擬示範,繪製出裝車示意圖。通過幾小時的製作和數據比對,很快便得出「暫行方案」運用在此次貨物裝載加固中表現出穩定應高,更利於加固組織運輸的結論。通過計算機精密計算後的加固方案,極大的縮短了從裝載加固到運輸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