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急診科裡燈火通明。病人疼痛的呻吟、家屬擔憂的低語、醫生焦急的詢問、護士急促的腳步、儀器監測的提示……交織成一幅忙碌的夜景圖。對面百餘米就是一座公園,23℃的清涼天氣格外舒適。那裡閒庭信步的人們,並不會留意一路之隔的廉江市人民醫院內,無數個夜晚、無數生命被白衣天使從死神手中搶回。
按照醫院運行的慣例,門診在夜晚關停,所有病例都由急診科接納。「平均一天大概有200多人次,一年多的時候有將近10萬接診量。」兩年前,醫生薑武以高級人才的身份,隻身一人從內蒙古來到廉江市人民醫院,如今擔任急診科主任。帶著百餘位醫護人員,他和急診科的同事們守護著廉江每個夜晚、周末和節假日。
「規律性人多,晚上集中在6時到11時,白天集中在節慶假期。」上個月國慶與中秋假期重疊,8天長假裡病患劇增,姜武發現醉酒的病人特別多。「現在酒駕查得嚴了,處理交通事故受傷的病例少了,要輕鬆些。」經歷過年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姜武說,團隊的同事們處理病患突增的情況更遊刃有餘了。
肩負上手術臺主刀的重任,姜武需要保證充足的精力。晚上6時左右,急診科總駐院醫生曾憲炳接替他的管理協調工作,還要兼顧接診。從醫14年,曾憲炳曾在ICU工作了5年,他發現急診科的工作並不比ICU輕鬆。
「最大的不同是,急診科的病患在收治時不確定性大,有可能出現突然死亡。」前年,曾憲炳和急診科同事接到報警,趕往一場球賽現場搶救病人。「只有40歲,是市直單位的幹部,年輕有為身強體壯,突發心肌梗塞。」曾憲炳回憶,1個多小時心肺復甦後,那位患者還是走了,這讓他久久難以釋懷。
工作在隨時可能目睹生命消逝的崗位上,如何學會在心裡上接受這種殘酷感受,並投入到下一段搶救工作,是急診科每一位醫護人員的必修課。曾憲炳和同事們希望,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延續生命、減輕痛苦,對得起自己的職責。
雖有見證生命逝去的殘酷,急診科裡卻也常看到人性的溫暖。晚上8時,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太太昏睡在病床上,被推進急診科走廊。護士在床頭掛輸液瓶,陪伴老太的阿伯用乾瘦起皺的手掌撫摸老太太額頭,彎腰湊近耳旁輕聲安慰:「放心,在醫院了,很快就能好起來。」
阿伯話音剛落,一聲尖銳啼哭聲從清創室裡傳出:「我不要,我不要擦藥!嗚嗚……」正在給小孩下巴傷口消毒的護士小鄭,習慣性地放下手中的棉籤,對小孩一番安撫,待其情緒平復之後再繼續消毒。之後小鄭又健步如飛,跑到分診處為患者測體溫、量血壓、分發流行病史調查問卷、指導患者就醫、引導分診……汗水浸溼護士帽邊緣。
「急診科就是這樣的,忙是這裡的常態。」一陣奔走,小鄭坐下稍微休息,看見兩位身穿警服的壯漢走到護士站前臺。護士林欣欣和警察對接,得知他們來處理交通事故的後續。交涉清楚後,林欣欣找出診療記錄,告訴對方要找的人已被送去了住院部。
這樣的交涉場景經常在急診科出現,周末和節假日尤其多。看得多了,急診科的醫護人員們都會格外注意出行安全,叮囑親友小心開車。「和普通人猜測的不一樣,經歷了太多,我們不但不會麻木看淡生死,反而會更加敬畏生命、珍愛生活。」當上急診科主任之前,姜武還擔任過急救中心和ICU的負責人,在他看來急診科不僅是醫科,還是社會科、心理科。
「當醫生,既要有救死扶傷的本事,也要有救濟蒼生的情懷。」姜武說,很多時候一個小細節就能減輕病人的不適感。比如冬天要用聽診器聽病人的心臟,先用自己的手把拾音器捂熱,不至於冷冰冰的。將心比心,才是真正的醫者仁心。
【撰文】李廷睿 劉梓薇
【攝影】郭龍碧 黃躍
【作者】 李廷睿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