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能頂住深海壓力,可不是因為心態好

2021-01-16 央廣網

隨著深潛器技術不斷發展,人們逐漸發現,茫茫深海之中並非一片死寂,無數生物在這一片漆黑之處繁衍生息。

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約8000米處的馬裡亞納獅子魚,是目前人們發現的「最深的深海魚」。作為對比,人類潛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內,最極限的深度也不過300來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處,靜水壓大約是800個大氣壓左右,差不多相當於一頭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蓋上。要是沒有深潛器,人類是絕無可能到達這麼深的地方的。

那麼,深海魚類是如何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壓力呢?

抗壓從魚鰾的斷舍離開始

大家在遊泳的時候可能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潛入遊泳池底部的時候,會覺得耳膜有一種壓迫感,甚至是有輕微的疼痛。這是因為耳膜外部的水壓明顯大於內部的氣壓,導致耳膜受到一個向內的壓力。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隨著水深的增加,水壓會遠遠大於氣壓,導致周圍的水開始向內擠壓充氣的物體。

而大部分的硬骨魚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充氣的物體,因為它們體內有一個充氣的魚鰾。對於生活在淺海的硬骨魚類來說,魚鰾是它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結構,可以幫助調整浮力,從而實現上浮或者下潛。但是對於深海魚來說,充滿氣的魚鰾無異於一個脆弱的氣球,外部巨大的水壓會毫無保留地擠壓、蹂躪這個「氣球」,直到它炸成碎片為止。因此,很多深海魚在進化的過程中捨棄了魚鰾這個危險的結構,轉而依靠某些脂類來提供浮力。

相比於淺海中的魚類,深海魚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較少,而脂質和膠質則相對較多。此外,深海魚骨骼中軟骨的比例也遠高於淺海魚。對於深海魚來說,這都是為了適應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協。相比於骨骼和肌肉,脂質和膠質能更好地幫助魚類對抗巨大的壓力。

同時這樣的身體結構還有另外一個好處,較低比例的骨骼和肌肉能降低深海魚的能量消耗,而高比例的脂質則同時能夠儲存更多的能量,這對於身處營養貧瘠、氧氣稀薄的深海魚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深入細胞膜的強大抗壓能力

以上提到的並不是深海魚的全部本領。

要知道,靜水壓是無孔不入的,無論是宏觀結構還是微觀結構都會受到它的攻擊。

當我們把視線聚集到微觀世界就會發現,高壓環境下,細胞膜的流動性會降低。簡單來說,在深海之中細胞的細胞膜會變得更硬,這絕非一件好事。細胞膜是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重要關口,細胞膜變硬會導致物質進出細胞更加困難。一旦細胞外的營養物質無法進入細胞,細胞內產生的廢物難以運出細胞,生物將無法生存下去。

科學家發現,相對於淺海魚來說,深海魚的細胞膜上有著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這讓它們的細胞膜能在高壓環境下保持較高水平的流動性,提高物質運輸的效率。

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能讓深海魚即使身處高壓環境仍然擁有柔軟的細胞膜,但如果一條深海魚被捕撈上岸,它的細胞結構就會隨之破壞,因為當它身處低壓環境中時,細胞膜的流動性就有些過強,細胞膜過軟,導致細胞很容易壞掉。

細胞膜並不是唯一受到高壓影響的物質,蛋白質也難以逃脫這無處不在的壓力。正常來說,受到高壓影響的蛋白質會發生結構的改變和功能的喪失,而蛋白質的正常工作對於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

幸好對於這一點深海魚也有相應的應對策略。它們的某些蛋白質特定位點的胺基酸會被其他胺基酸所替換,提高其對壓力的抗性。此外,有些蛋白質中的化學鍵數目和種類也會發生一定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蛋白質三級結構的改變,從而加強了蛋白質結構的剛性,也就提高了其對高壓環境的適應性。

也有研究發現深海魚體內氧化三甲胺的含量遠高於淺海魚。氧化三甲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蛋白質穩定劑,它能夠幫助變性的蛋白質恢復原來的結構,從而恢復其正常功能。深海魚體內大量的氧化三甲胺能夠幫助它們細胞內的蛋白質維持原有的結構和功能,從而保證細胞的活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深海魚類活動自如,人類卻無法承受深海壓力?
    深海魚類相對淺海魚類,骨骼變薄,容易彎曲;肌肉組織變得特別柔韌,纖維組織變得很細密,這使它們不但能夠在深海生存,還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下靈活自如;其次,這些魚的皮膚變成非常薄的層膜,可以滲入水分,使魚體內充滿水分,這樣保持了體內外的壓力平衡。有了這兩個武器,深海魚就能夠承受巨大壓力而活動自如。
  • 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魚為什麼沒被壓死?
    那麼,深海魚類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的呢?難道是因為它們心態好嗎?抗壓,從魚鰾的斷舍離開始大家在遊泳的時候可能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潛入遊泳池底的時候,會覺得耳膜有一種壓迫感,甚至是有輕微的疼痛。這是因為耳膜外部的水壓明顯大於內部的氣壓,導致耳膜受到一個向內的壓力。
  • 《藍狐》緊張排練藍狐組合 頂住壓力拍重頭戲
    因為藍狐組合就是三個美少女的青春組合,是以演唱為職業。因此,排練場的戲是整部電視劇的重頭戲。拍攝排練場的戲難度很大,演員調度複雜,樂曲演奏要協調,畢竟三個女孩不是專業歌手,況且還在不停的改戲。每拍一場都要反覆地走戲對戲,拍攝的速度顯然減慢,前段時間平均每天拍15-20場,而拍排練場的戲每天只能拍5-8場,最少的一天只拍了4場戲。
  • 深海壓力那麼大,深海生物並沒有鋼鐵之軀為什麼可以生存
    一開始,有些魚可能無法適應壓力,但它們會隨著時間不斷進化。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或是逐漸適應深海的壓力,但卻無法適應深海的壓力,所以他們的結果只能是種族的消失。 但經過這麼長時間,能在深海中生存的魚都是能承受這麼高壓力的魚,而那些不能承受的魚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
  • 頂住壓力,才能守住夢想!高考之下,衡水中學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頂住壓力,才能守住夢想!高考之下,衡水中學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說教育】,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衡水中學給我們的教育啟示。高考之下,衡水中學的出現是一個必然,也給了全國各地莘莘學子值得借鑑的教育啟發,首先它教會我們的就是:頂住壓力,才能守住夢想!很多學生,包括他們的家長,都有考取名校的夢想,但是夢想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不付出百倍的辛苦和努力,怎能輕易進入北大清華這樣的名牌大學?當我們在質疑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時,應該先看看自己有什麼資本去和衡水中學的孩子們比!
  • 深海奧秘,5種棲息在深海的奇特魚類
    在這裡的魚按理說都會被壓扁,但今天我就要帶大家來了解一下5大奇特的深海魚類。希望沒有吧,因為接下來要登場是甘氏巨螯蟹。就如大家所見,甘氏巨螯蟹都外表十分不討喜,四肢細長,但身形卻可以長到6米,重20公斤。不過,雖然長相磕磣了一點,但是其嫩滑的肉質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但要捕捉到甘氏巨螯蟹並不是那麼簡單。
  • 俄漁民捕怪異長翅深海魚 盤點十大可怕的深海魚類!
    據悉,深海魚類的生活環境中通常為高壓、低溫、食物稀少、沒有陽光或者陽光極其微弱,因此它們同淺海魚類相貌迥異,也很難被發現進而成為科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因為它們在離開深海後較難存活。它們身體側面也有發光器,這些發光器則不是起誘餌作用,主要是用於交配時發信號,以吸引其它的蝰魚。蝰魚在深海中之所以把自己裝扮得如此「美麗」,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地引誘獵物,進而兇殘地捕食之。通常人們都會認為生活在深海中的魚類會十分奇特,而蝰魚就是其中最為奇特的深魚類之一,這種外形怪誕魚類的牙齒非常大,其嘴部無法裝配其牙齒,只能將牙齒暴露出來,顯出一副十分可怕的樣子。
  • 提醒:不是所有魚類都有益健康,這兩種魚要注意,少吃些
    但不是所有魚類吃了都對人體有益處,有些魚類含有過多重金屬,吃了會損害肝臟。一、 提醒:不是所有魚類都有益健康,這兩種魚要注意,少吃些1、 有異味的魚在鄉下流傳著一句俗「臭魚爛蝦最好吃」,這裡的臭魚爛蝦是指由魚蝦製成的醬料,可能會給人們造成錯覺,會認為魚類有了異味才是最好吃。
  • 深海魚類為了躲避天敵,體色演化的比黑色還黑
    研究深海生物的杜克大學海洋生物學家松克.強森說。科學家正試著了解這些統稱為「超黑魚類」的幽暗深海生物是如何讓身體消失不見的。在一份新的研究裡,強森與同事凱倫.奧斯本發現這些魚類表皮上複雜的奈米結構能捕捉進入的光子,以至照到它們身上的光幾乎全部被吸收。這個團隊1月在整合與比較性生物學學會的年度大會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3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魚類在海洋中的分布。在廣闊的海洋裡,魚的種類繁多,形態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層也是千差萬別。海洋魚類根據它們自身的需求和身體的適應性會選擇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層生活。
  • 最深魚類花落馬裡亞納獅子魚 8000米深海的「霸主」
    最深魚類花落馬裡亞納獅子魚 8000米深海的「霸主」2017-12-01 09: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日報網資訊        瀏覽量: 3594 次 我要評論 (圖片來源:美國媒體)&nbsp&nbsp&nbsp&nbsp(高琳琳)&nbsp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本周在澳大利亞《動物分類雜誌》上刊文稱,他們發現了生活在海洋深度最深的新型魚類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馬裡亞納獅子魚。此前,日本研究團隊曾在8178米深的海中記錄過這種魚遊泳的圖像。
  • 深海魚類的眼睛化學物質可能使它們在近乎黑暗的環境中看到顏色
    深海中的某些魚類可能不僅看到灰色陰影,還可以看到自己的世界。研究人員在5月10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對101種魚類的調查顯示,深海有4種魚類的光敏眼蛋白基因稱為棒視蛋白。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祖扎娜·穆西洛瓦(ZuzanaMusilová)說,根據動物使用這些捕光器的方式,這一發現可能會挑戰深海魚類看不見顏色的普遍觀念。
  • 內心非常有趣,能夠頂住生活的壓力,非常適合做好朋友的星座
    內心非常有趣,能夠頂住生活的壓力,非常適合做好朋友的星座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通常擁有非常有趣的靈魂,和他們交流會讓人感覺非常有趣,而且他們通常都能夠注意到生活當中快樂的事情,和他們相處能被它們身上陽光的性格所感染到,這部分人通常從來都不缺朋友,因為他們的人格魅力會吸引一大批追隨他們的人
  • 挪威帥小夥意外捕獲深海神秘遠古魚類,真身竟然超越了恐龍時代!
    挪威的安多亞海漁業資源豐富,很多稀有的魚類在這裡均有出現,比如藍色比目魚等。深海挪威小夥深海垂釣,捕獲神秘遠古魚類,魚名源於希臘神話怪獸!當時感覺是條非常大的東西,沒想到竟然是條這麼奇怪的魚類,長的樣子像極了卡通魚類怪獸,幸好有朋友在身邊,還認識這一怪魚。這種魚拉丁語名叫Chimaeras Monstrosa Linnaeus,傳說源於希臘神話裡獅頭龍尾的怪獸,由於其生活在深海中,極難捕獲。
  • 寬咽鰻——外形詭異的深海魚類
    作者丨炭烤豬頭 寬咽鰻(Eurypharynx pelecanoides),又名吞噬鰻、巨口鰻,這種外形詭異的深海魚類屬於囊鰓鰻目(Saccopharyngiformes),並非一般意義上的「鰻魚」(鰻鱺目魚類),在英文中它被稱之為「鵜鶘鰻」(Pelican eel)。
  • 出門逛街撿到黑貓,家人非常生氣,認為不吉利,但我頂住壓力收養
    出門逛街撿到黑貓,家人非常生氣,認為不吉利,但我頂住壓力收養我在逛街的路上發現了一隻小黑貓。我看了看臍帶還沒有脫落,眼睛更是沒睜開呢。估計是剛出生時間不長,但我有幾天不知道。不過,看到小傢伙這麼可憐,我還是頂住了他們的壓力負責任的收養了它。給它起名叫貝貝,一點牛奶也沒有,然後奶嘴口幫它切得大一點,貝貝第三天就感覺到自己的手有些力氣了,然後他的小尾巴開始長出毛。下午發現臍帶幹了,脫落了了一小段。
  • 深海生物的奇葩形態跟水深有關?它們身體顏色有時能當武器
    >聽網友們說,深海裡生物的長相跟水深有關,距離海面越深,長得越醜,因為太黑不用看長相啊~~就像這樣~!由於深海生物貧瘠,這些魚類獲得食物的機會也很小,因此它們被稱為機會主義者。還有一些深海動物靠濾食海水中的食物顆粒生活,如一些海綿、珊瑚、海葵等。由於深海的海水中食物顆粒非常缺乏,因此,很多濾食性的深海動物和上述機會主義的捕食魚類的新陳代謝率都很低,生長非常緩慢,所以很多深海動物的壽命都非常長。如有的海綿,經過上萬年才長到一兩米長。
  • 深海恐懼症慎入,深海有什麼
    一、深海有什麼一、壓力大。水的壓強是比較大的,沒經過訓練,遊泳的時候下潛1米就會感覺到胸口像被用力按著一樣,何況最深11000米左右的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相當於1000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承受1.2噸的重量,想想都覺得窒息。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稀有魚類,重量達100斤,外形極為奇特
    海洋生物早已經成為了海產品,被送上了人類的餐桌,不過近年來,因為海洋汙染越來越嚴重,很多人都喜歡吃深海魚,因為它們都生活在海平面百米以下的深海區域,被工業汙染的可能性很低,吃起來也更健康。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深海生物人類都可以吃,真正被吃掉的,也不過是一些特定的品種,同樣,海洋神秘莫測,在深海也一直隱藏著許多未知的魚類,比方說我們今天文章的主角「fish魚」。
  • 深海發現新物種!需要孕育在口中的魚類
    最新的消息,研究人員在2月27日的《科學報告》上報告,示了第一種已知深海魚類與此相同的產卵方式。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奧克阿諾斯號」(Okeanos)探測船遙控潛水器發現的魚類時,一條閃著紅光的魚在波多黎各附近500米深的海面上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