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出大氣田勘探開發的騰飛曲線
——川中油氣礦建成千萬噸級油氣礦之勘探開發篇
2020年12月30日,川中油氣礦生產天然氣125.5億方,油氣當量達到1000萬噸,成功邁上千萬噸級油氣礦新臺階。
回顧油氣礦60餘載的勘探開發歷程,從「十二五」到「十三五」無疑是發展最好最快的時間軸線。這10年間,資源儲量高峰增長、天然氣產量連創新高,勾勒出了大氣田勘探開發的騰飛曲線。
曲線「支撐點」:探尋+認識,叩開古隆起「地宮」
2010年,在經歷了「擴磨溪」、「建廣安」、「戰龍崗」的尋找和建設大氣田戰役後,油氣當量歷史性跨越314萬噸。
但繼續前行的阻力卻越來越大。氣藏含水飽和度高、氣水關係複雜、氣井投產產能遞減快,開發效益低......探尋優質、規模、可動用儲量,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2013年,磨溪8井龍王廟組測試獲氣190萬立方米,露出川中古隆起大氣區的「冰山一角」。
「當時根據磨溪8井測井資料判斷,鑽遇水層概率較大。」油氣礦一級工程師李俊良介紹,正是對複雜地質特徵的不斷深化認識,終於發現了龍王廟組特大氣藏。
看似偶然,其是必然。古隆起一直以來都認為是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氣富集的有利區域,對這個區域勘探已有半個多世紀。正是長期勘探的沉澱積累,地質認識的一次又一次飛躍,開啟地宮寶藏的「鑰匙」終被牢牢攥在手中。
同處在古隆起核部的龍王廟組和燈影組氣藏聯袂走上了歷史舞臺,在川中建產千萬噸的「大劇」中擔綱主角。而多層系立體勘探也一路高歌猛進,蓬探1井、角探1井等風險探井鑽遇優質儲層,滄浪鋪組、棲霞組、茅口組等氣藏「粉墨登場」......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油氣礦斬獲優質探明儲量9086億立方米,累計天然氣探明儲量躍上萬億臺階。
曲線「摸高點」:提質+提速,高水平建成百億產能
如何高質量高效率把資源儲量轉化為產能?油氣礦給出了開發井位和產能建設「雙主動」答卷。
這個礦堅持勘探開發一體化,通過地質—地震—測井聯合攻關,弄清優質儲層地震響應模式及平面分布,精細井位目標論證,努力提高單井測試產量和控制儲量,實現氣田開發少井高效;滾動開展精細氣藏描述,著力尋找剩餘儲量富集區塊和井位目標,加大滾動擴邊力度,最大限度提高氣藏採收率。截至目前,這個礦的主力氣田——安嶽氣田開發井89口,高產率100%。
地下精準布井,地面高效建設。油氣礦持續推進和深化標準化建設成果,全面提升單井地面集輸工程建設速度,僅用3年時間,高水平建成龍王廟組氣藏110億產能,刷新了中國石油大型整裝氣田開發建設記錄。
在龍王廟建設中打破常規,創新應用標準化設計、一體化集成、工廠化預製、模塊化組裝的施工組織方式,大大縮短了建站建廠周期。而建設中積累、總結、固化的框架選商和物資儲備的『兩個提前』、初步設計和一體化撬裝組撬的『兩個同步』,施工組織和地面工程總圖布置的『兩個優化』,更是在後期高磨區塊燈四氣藏產能建設中被全面推廣。
「十二五」以來,這個礦建設新井182個,管線211條938公裡,新增天然氣產能5083萬立方米/日。 從2016年起,連續5年生產天然氣站穩100億立方米大關。
曲線「控制點」:精細+創新,持續提升氣田開發水平
魚米滿倉,也要精烹細調。
油氣礦根據氣藏地質特徵、氣水關係、壓力系統、採出程度等基礎資料,建立集地質、開發、管理工作為一體的「透明氣藏」工作標準,通過看鎖配匙,持續提升氣田開發效果和管理水平。
2019年,磨溪X210井排水井投運 。同井區深受水侵困擾的磨溪009—3井組日產水量從480方下降到100方,日產氣量恢復到45萬立方並保持穩定生產。「通過主動排水和控水生產相結合,龍王廟組氣藏治水取得了較好成效。」油氣礦開發科副科長鄭榮軍說。
左手地下精準施策,右手地上管理升級。這個礦堅持兩化融合,在全面建成數位化油氣田的基礎上,加快智能化氣田建設,並同步推進「崗位標準化、屬地規範化、管理數位化」、「自動化生產、數位化辦公、智能化管理」等兩個「三化」工作,運行效率和安全管控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大氣田是科研技術創新的最好的「孵化園」。井下節流、井筒解堵、排水採氣工藝,氣井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管理,地質建模及數值模擬分析等大批科研技術成果,在氣田實踐中培育出爐,同時也為氣田高效開發注入了強勁動力。
翻開油氣礦氣田開發成績單:龍王廟組氣藏保持年產量90億方以上規模已連續穩產5年;燈影組氣藏井均日產能為開發方案的1.5倍;磨溪雷一1氣藏、龍崗礁灘氣藏等老氣田綜合遞減率有效控制在8%以內.....
從300萬噸到1000萬噸,這一道無比靚麗的騰飛曲線,在西南油氣田建設300億戰略大氣區的版圖上,分外搶眼。
(川中油氣礦:王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