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形象思維特別發達,特別迷信「吃啥補啥」,在吃啥補啥的思維的影響下,就特別迷信吃各種動物的「鞭」,說這東西對於男人是大補之物。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這種思維呢?這個事情和千古一帝秦始皇有什麼關係呢?
在河南溫縣有一道特色菜據說是大補之物,民間俗稱老母雞扛槍,所謂老母雞很好理解,那麼老母雞抗的啥槍呢?原來所謂的槍就是牛鞭,兩種東西放在一起煮就叫老母雞扛槍了,據說有很多人不遠百裡,要到當地吃這一大補之物。其實像這樣的食材和菜譜,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並不鮮見。
不但各種動物的鞭,還有睪丸以及腰子,都被國人看做的大補之物,對於男人有著奇效。仔細推導起來,這種飲食文化最早要追溯的秦漢時期。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最後的願望就是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由此才有了秦始皇派遣大忽悠,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去海上去尋求不死仙藥。
真所謂上行下效,秦始皇這一追求很快成為了社會潮流。不過尋求不死仙藥那是皇帝才有的追求,必定要花費大把的銀子。而對於老百姓而言,追逐周邊的素材則成為了不二選擇。陰陽學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陰陽學說體現在飲食文化中,就是人體達到陰陽平衡才是最佳狀態。
那麼何為陽呢?如果進補「陽」的話吃什麼食材呢?在這種思維的帶動之下,雄性動物的「鞭」就自然成為了大補之物,在秦漢流行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類似的記載。而這種東西比起秦始皇虛無縹緲的「不死仙藥」來的更加直接:形象具體。也更有理論來源:陰陽二氣。
也更加實際:畢竟不死仙藥在什麼地方沒人知道,而「鞭」則遍地可見。所以從秦漢時期,國人對於吃動物「鞭」類,就大行其道,而且深信不疑。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據現代醫學研究,這種東西富含雄激素,確實有著一定的療效,不過可惜的是,國人從來相信的飲食文化是「燉」,在煲燉的過程中,雄性激素早就流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