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生活與孤獨體驗

2020-12-05 壹品市集

《單身社會》Eric Klinenberg [美]

獨居生活與孤獨體驗

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以及人類最親密的關係的理解;它影響著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它甚至改變了人們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非常有趣的是,人類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單身又是每一個個體在漫長生命中都無法避免的母題。而學會如何愉悅地單身,似乎是獲得幸福感的終極奧義。

從「一個人逛超市」到「一個人去醫院」的孤獨等級量表、人至中年家庭美滿兒女繞膝卻仍然感到空虛和無意義、行至暮年享受著兒女回報,卻因缺乏陪伴在人生的終點線前愈發感到了無生趣,孤獨作為一種隱性的「病症」正在向各個年齡段發起衝擊。

我,作為一個獨處愛好者,一個solo模式的忠實擁躉兼反社群玩家,回想當時買下它的初衷,一是為自己以後很大可能過的生活模式找一點社會學依據和理論支撐,二是出於對獨身主義的源起的好奇。

《單身社會》是一本研究型著作,建立在大量個人案例分析(口述故事)+大量綜合數據這種模式上,所以從閱讀體驗上來講並沒有學術向著作讀起來這麼艱澀,可以劃分到偏向快消類的範疇。老實講,其實作者並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總結和很深入的分析,只是在巨大的案例基數中把它們歸到了不同的主題板塊之下,但對我來說還是有提供看待這個問題更廣闊的視角。

獨居、獨處、單身和孤獨感

首先要聲明的一點:書裡討論的現象在嚴格意義上是獨居而非單身。我把書裡涉及到的四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個(不嚴謹)定義:

獨居是一個空間概念;

單身是一種是否進入親密關係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

獨處是一種生活能力及策略;

孤獨感是一種精神體驗和主觀感受。

四個概念互有交叉,可以同時並存,也可以單獨成立。

翻譯一下:獨居是單獨居住,肉身在某一固定居住空間裡solo;單身就是沒有結成一對一關係的人類對象,給貓狗鏟屎也不算有伴兒,跟想做高貴冷豔單身貴族還是萬分恨嫁(娶)被迫剩下也沒關係;獨處是自己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能不能長時間呆得住,據我觀察大部分人是沒有這個愉快閉麥的能力的,之所以我把它上升到策略的高度,是因為學會獨處之後才能把「單純用於填滿生活但屬於無效社交」的這部分時間省下來,投入到對自身的觀察和提升上;孤獨感和人獨不獨居和單不單身也沒有任何因果關係,但如果一個人學會了獨處,那麼大概率ta是不會有強烈孤獨感的。

由於我國貴到讓人跳樓的房價,我無根據揣測嚴格意義的獨居現象在我國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但是就像以上分析的,獨居和另外三個概念有緊密的聯繫,對獨居的研究,依然可以為釐清剩下的三個概念提供思路指導。

獨居生活的風行源何而來?

德國獨身人口達54%;日本30多歲男青年未婚率為47.1%;16歲以上美國人50.2%是單身;中國20到39歲適婚青年中也有48.6%依然處於單身狀態。婚育意願在全球範圍內的降低使得人類有更大的概率要面對獨處這一問題。

獨居現象的興起是與社會變革是同步發生的。作者為單身/獨居的趨勢提出了四個大方向上的解答:女性地位的提升,通訊方式的變革,大規模的城市化和人類壽命的大幅延長。

根據書中數據顯示,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正處於單身,其中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這意味著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選擇了獨居,而女性構成了當代獨居人口的主體。女性受教育水平逐漸提升,並且擁有了更加平等的就業機會,使得她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家庭生活、獲得性權益及生育選擇權。親密關係、婚姻和性開始解耦,性需求和精神需求成為兩個分離的概念,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扮演的社會角色更加多元,尋找可以終生託付的對象、進入家庭成為家庭主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甚至為了擺脫無報酬的家庭責任,女性在進入婚姻之前會更加謹慎、更加切實地考量婚姻帶來的益處。

通訊方式的變革使得人們就算足不出戶也能在獨處時獲得及其充分的社交體驗。從電話再到網際網路:網絡上的興趣社群、你的追星同好、各種可供學習的播客、可供消遣娛樂的電視節目、手遊端遊、雲養蛙雲吸貓、甚至是視頻上方飄過的成片彈幕,都為獨居人士提供了多重維度的陪伴,豐富了沒有物理空間上的聯結但仍與外界保持聯繫的可能性。

大規模的城市化提供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開放」空間。背景各異的人們在城市聚集了各種物質和精神資源,又根據興趣、職業、階層以及價值觀的分化把資源分流至各個社群。對比傳統的鄉村、部落以單純的宗族、姓氏關係為紐帶構建起來的社群,以後天形成屬性而非天然社會屬性聚集起來人群呈現出包容異見、個人趣味和取向的趨勢,人們作為自由的個體不必困頓於消耗式的親族關係。這種自由聚集的社群內部孕育出這一群體的生活方式和觀念,讓人們無需隱藏各種個人主義的怪癖。單身亞文化的形成是這些群體在城市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又把這種生活方式擴散出去的結果,而社群內部單身獨居人士的相互支持,又更加穩固了這種生活模式。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人類的壽命可以得到延長是已經不再是一種幻想,而是一種可預見的必然未來。是否選擇獨自老去成為老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命題,而當必須選擇獨自老去的時刻到來,如何適應清閒的退休生活,如何面對機能下降的身體和時常侵擾的疾病,如何承受精神的空虛和周遭親友的故去,則是老年人必須獨自思考和練習的生活常態。

獨居不僅僅是只有年輕人要面臨的選擇

獨居生活可以是一種保持隱私與獨立的空間與實踐、一種自我修複式的再生,而非與世隔絕的體驗和悲情的孤獨感和精神戕害。

人們投身獨居生活這樣一場社會實驗,是因為獨居生活有助於人們追尋神聖的現代價值——個人的自由、對自身權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實現,這些自我們青春期起直到生命終結,都具有極為重要意義和價值。

從我國語境下的獨居群體來說,單身/獨居問題比較主流的討論範圍都聚集在成年未婚人士之上,且以對於精神自由有著更高標準的個人主義與以父母一輩為代表的所持有的傳統家庭觀念的衝突為討論核心,對於書中探討到的離異人群和老人群體關心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在第四章:自我保護中,作者把獨居視為一種自我保護和自我修復的策略。但這種保護的手段針對的對象是一些富裕的中產階級——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城市之中的避難所,以躲避不健康的兩性關係、逃避一個索取多於給予的社區等等。對於中國的中產階級來說,獨居無疑對已然成家立業之後的人群只是一個符號,而不是一種切實的選擇。但「獨居」背後隱含的「城市避難所」這個概念依然對這些「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中年人士有致命的吸引力。

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是隨著年歲增長逐漸傾斜在中年人身上的。無論對於男性還是女性,不管是投身工作還是家庭,都無法躲避養育兒女、贍養父母的傳統家庭責任。而這一重擔恰恰大幅侵佔了中年人作為「人」的發展空間,壓抑了自我覺察的時間和精力,身心處於一個異常乾癟卻始終無暇顧及的狀態。對於很多事業男性/女性來說,加班完畢獨自驅車回家,熄火之後坐在駕駛位上,在一片黑暗中獨自小憩的幾分鐘是一天裡最為舒展的時刻。這個獨處的時刻在無縫銜接的家庭和工作空隙裡得來不易——儘管這個片刻和追尋個人自由實在難以牽扯上關係,但擁有一個喘氣的時機,也是在密不透風的責任裡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如果說中年人對獨居只是有沒有付諸行動的訴求,對於老年人來說,獨居則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在兒女忙於操持事業和兒女的情況下,如何身心健康地打發時間,到哪裡尋求年齡相仿的夥伴,如何面對日復一日毫無新意的時光而不萌發求死的心態,都是獨居生活中無法逃避的問題。如果不幸在物質生活上也難以得到滿足,就要習得自行護理,通過運動和處理日常事務延緩自己衰老步伐的能力——「對生活的自主權決定了個體的完整性和自尊」,作者這樣總結道。

放眼到社會層面,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了每個國家的必經之路。社會可以為「優雅地老去」提供什麼樣的支持?養老院是否能夠提供周到的護理和健康的健身陪伴?助理型機器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彌補情感聯繫?輔助生活中心和新型服務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長時間?這些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孤獨無可避免,但仍然能夠馴服

誠如作者所說,「尋找終生伴侶或者找一個人同住並不是解救孤獨感的靈丹妙藥。畢竟,孤獨這一心靈創傷,是人類生命體驗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孤獨是內置於人類生命之中的基本情緒體驗,而它理應和生活的某些部分相依相隨,是人類終其一生都無法割裂的狀態。當我們接受了它的客觀存在,就不會再把孤獨感放置在我們的對立面,抵抗孤獨感的思路也不再是消除或者解決它,而是轉而尋求如何與它舒服地共處的方式。

對於人終有一死的意識,人類發明了三種機制來維持自己的理智:宗教讓人相信我將被上帝拯救而有所皈依,浪漫主義讓人相信愛會永恆延續,創造讓我的生命依附於藝術,而我因藝術永存而不朽。如果說死亡是孤獨體驗的終極形態,那麼以上三種策略無疑也為我們抵禦獨居帶來的孤獨感提供了某些啟示。

而無論是宗教、名目各異的愛、還是讓作品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都是將遊蕩無根的精神落到實處的一種寄託。宗教將寄託送往一個現實之外的國度,愛意將寄託降落在他者和用他者對自身的凝視中,創作把寄託回歸自身,創作的過程是撫慰孤獨和陣痛的一帖良藥。

作為一個世俗意義上的人,我能給出的「和孤獨共處」的方案,也不過是不要吝嗇自己的愛意,也不要吝嗇自己靈光偶得的時刻。愛有迴響,聲音傳達出去才有彈射,餘震能夠填補生活的裂口;一切形式的創作,讓人們擁有在現實之外開闢一個穩固空間的可能,最後都會以治癒的形式回饋在自己身上。

孤獨實際上映射的是一個人和自己的關係:一個充盈舒展的自我是足夠給自己提供陪伴和安全感的。

保持獨居/單身而又不感到孤獨無疑需要構建完整而強烈的自我世界,如果自我不足夠強大和堅定,很多時候無法抵禦客觀存在孤獨體驗和必須面對的衰老和死亡。而這種獨立思考的人格和重塑自我的能力,無論在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都是每一個個體需要反覆思考、練習、執行、回視的。

這是我18年讀的第一本書,但當時的讀書筆記寫得十分簡略,所以這是個重置版嘿嘿(但也不是最近寫的了= =)。總之最近兩年對獨處和孤獨感這個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體驗和感想,希望大家都能擁有最舒展的生活狀態。

相關焦點

  • 2000萬空巢青年的獨居生活:孤獨得像條狗,但其實連狗都養不起
    看到這個網友說的這句話後,他才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感,不再以帶多少貨,賣多少錢為榮,而是希望更更多孤獨的年輕人帶來陪伴和愛。其實,許多身在異鄉漂泊的獨居年輕人,內心是很孤獨的。這樣的獨居年輕人,我國有很多,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有2億多單身成年人,其中7700萬人是獨居狀態,20-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量接近2000萬,這些獨居年輕人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空巢青年」。他們白天上班,晚上一個人生活,沒有感情寄託,生活上的「空巢」,也逐漸導致了精神上的「空巢」。空巢青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抗孤獨 你為獨樂買過多少單?-中國,孤獨,獨居,迷你,寵物,萬喆...
    據報導,日本獨居老人以每次花費4萬日元(約2500元)的方式租老婆孩子來排解孤獨。  如果這樣的孤獨消費你未曾經歷過,那麼友唱KTV、陌陌APP、呷哺呷哺火鍋、膠囊酒店你一定不陌生。「獨樂」消費形式正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
  • 日本民調顯示:4成以上獨居老人預感「孤獨死」
    其中,內閣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4成以上日本獨居老人預感自己會「孤獨死」。尤其是每月交談次數在1~2次左右的老人,60%以上都擔憂自己是否會「孤獨死」。 據白皮書顯示,2015年度65歲以上的獨居老人人數高達600萬8千人。其中男性佔總數的12.9%,女性佔總數的21.3%,預計2025年該數據將超過700萬人。
  • 貓咪是獨居還是群居?會感到孤獨嗎?快來了解一下吧!
    貓咪是獨居還是群居?會感到孤獨嗎?快來了解一下吧!周圍很多人養貓咪都是因為自己獨居太無聊了,尤其是在回家之後,有個貓咪在家感覺會好很多。但是其實很多人白天大多數人都是不在家的,那就只留下了一隻孤零零的貓咪。
  • 梅·薩藤《獨居日記》: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放鬆過好每一天
    雖獨居,卻也關注政治、關注世事,她的思想深刻而不流俗。獨居,其實也是回歸內心深處、與內心和解的一種方式。這一年的日記,也見證了她回歸自我深處、與自己和解的過程。或許,只有獨居,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本書是以日記體裁的方式記錄了梅·薩藤自己每日瑣碎的生活和思考。
  • 打破固有觀念:獨居動物沒那麼孤獨,群居動物也沒那麼團結
    人們常說的鬣狗:斑鬣狗在固有觀念裡面,我們認為群居的動物就是過著集體生活的,而獨居的動物則非常孤獨,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獨居動物根本就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孤獨,群居動物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團結,就拿最具典型的代表物種狼來說
  • 《探探2020獨居青年生活報告》:社交軟體成交友拓圈首選方式
    近日,南方都市報聯合社交平臺探探發布了《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以下稱《報告》)。該報告針對目前當代獨居青年的獨居原因、生活現狀、社交形態、未來計劃等多方面發起調研,來近距離觀察當代獨居青年的生活軌跡。作為頭部社交平臺,探探在對年輕人持續關注和深入洞察的同時,也通過為其搭建社交橋梁、拓展朋友圈的方式,來提升獨居青年的幸福感。
  • 獨居母獅:不懼斑鬣狗,害怕地主獅群,孤獨至死
    流浪雄獅經常尋找夥伴,結成聯盟;獨居母獅不同,她們幾乎從不與其他獅群的雌獅合作,只有將女兒養大才能再次生活在獅群中,然而殘酷的動物世界對於獨居母獅基本不可能。本文講述塞倫蓋蒂一隻獨居母獅的悲哀生活,沒有成功養活一個女兒,孤獨至死。
  • 貓咪是獨居動物,為什麼也害怕孤獨,甚至會抑鬱呢?寵主該怎麼做
    應該不會吧,貓咪不是獨居動物嘛!它可能在鏟屎官走後會更加開心呢!其實現在大多數家貓都是人為使它們獨居或者群居,而那些野生的貓科動物,獅子和老虎則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老虎通常獨居,而獅子傾向於群居,是因為獅子生活在平原,周圍危險重重,需要它們居住在一起,互相協作才能增加存活機率。所以貓科動物是習慣於獨居的,但若是它們生存受到威脅,也會選擇群居。
  • 貓屬於獨居動物,為什麼也害怕孤獨甚至抑鬱呢?主人該怎麼做
    寵物,是唯一可以用金錢買來的愛文/大河裡的小螃蟹【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貓屬於獨居動物,為什麼也害怕孤獨甚至抑鬱呢?主人該怎麼做都說貓咪和人是養不熟的,可是很多主人每天出門的時候,貓咪都會暗暗的躲在一個地方看著,好像也不想讓主人走。
  • 圍觀獨居的明星,我們能看見什麼?
    圖片來源自網絡從早到晚,周筆暢將自己的一天安排地井井有條,絲毫沒有獨居的孤獨和寂寞感,反而讓人覺得輕鬆愜意,精緻自律。她說:「一個人生活,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孤獨,反而很自由。」圖片來源自日劇《家族的形式》獨身蟄居族常態:不拼不買、租住兇宅對於自律的人來說,獨居生活是自我調節、自我享受的必需品,而對於消極頹廢的人來說,獨居可能並不如想像中美好,他們的「獨居生活」,在一片歲月靜好的外表下,可能同樣暗藏著對生活的無奈、迷茫,以及孤獨......
  • 杭州女孩分享獨居生活,30㎡清新又高級,精緻細節暖哭眾人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居,其實「一人居」是孤獨嗎?我看不是,而是一種自己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那種舒適和自由,只有親身體驗才會知道。 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哪怕只有二三十平米,精心布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也已經足夠幸福了。
  • 一隻海豚在這個愛爾蘭港孤獨生活了幾十年,何解?海豚是群居動物
    1983年秋冬,費裡特在水中發現了一個孤獨的同伴:一隻海豚,跟在漁船後面。有遊泳者說,在1984年,他們開始發現海豚獨居在一個洞穴。今天,30多年過去,海豚芬吉仍然偏愛丁格爾港,這是愛爾蘭最西端半島的一個港口。
  • 盤點那些「孤獨終老」的動物,有一種孤獨叫被迫孤獨
    自己度過一生在我們看來是可悲的,而最大的敵人就是「孤獨」。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來說,孤獨無疑是最可怕的,但是,在自然界中,並不是只有群居動物,大多數的動物還是獨居的比較多。在以上兩種情況的動物中,凡事獨居的動物,它們都有固定的發情期,而在發情期時,雌性和雄性會短暫的相處,此後再分開,雌性生育後代與後代有一段相處的時間,所以,雌性獨居動物的一生不能說自己度過的,而能夠滿足一生自己度過的獨居動物,就剩下了雄性獨居動物。比如老虎、花豹、平頭哥蜜獾、北極熊等等。
  • 一位65歲獨居女人自述:我怕過孤獨的日子,更怕到老了沒人養老
    導語 很多老人,一個人生活的時候,雖然很孤獨,但是他們不會和子女住在一起,因為她們覺得和一女住在一起容易發生矛盾,還不如找個老伴一起搭夥過日子還好一點,這樣就不會孤獨了。
  • 貓與我,孤獨的生活
    很多時候,我已經在設想,和我的貓,孤獨終老。某數據統計說,中國目前有一億獨居成年人,這些人中,有多少是如我一般對這世間人情,失去信任,轉投獨處?5Xx說要有人文關懷精神,而今誰不是自對屏幕,怡然獨處,關懷人多麻煩啊,還不如養貓。我已經構想好未來和貓的孤獨生活。
  • 人是群居的獨居動物
    於是我在想,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都認為自己孤獨呢?也許,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因為人是群居的獨居動物。我很多矛盾的面:做16種飛機杯很汙的是我看到妹子不敢說話的也是我幼稚可笑的是我世故圓滑的也是我深夜脆弱得要死的是我白天元氣滿滿的也是我抱怨生活的是我
  • 人類是群居著的獨居動物
    有一次在知乎看到了一個問題:有哪些關於孤獨的名言、句子或語錄?底下有一個高贊回答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你可知道「茴」字有幾種寫法?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直到翻看了評論才想起來這是孔乙己說的。可現在的人,連像孔乙己那樣去詢問都做不到了。
  • 獨居就是爽爽爽爽爽爽爽爽爽
    現代社會娛樂的極大發展,讓獨居不再孤獨,有太多選擇項可以填補獨居時的空閒。邊界感和壓力倍增的社交,也讓私密的獨居空間成了放鬆地。 她們真正走向成熟,也是從獨居開始的。 今天,我們就請了五位朋友,來和大家聊一聊 「獨居的力量」。
  • 貓並不是獨居動物,它們也害怕孤獨,再養一隻貓吧!
    很多人都說貓是獨居動物,我覺得並不對,有可能很多貓科動物喜歡獨居,但貓肯定不是,最起碼家貓不是,養貓的鏟屎官都知道,其實貓真的很需要陪伴,它們不喜歡孤獨。雖然貓咪的自理能力是很強,只要有足夠的食物和水,好像它們就能自己生活好久一樣,這是一個誤會,它們需要主人的關懷,或者同類之間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