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
:這是消失的軍隊系列第四季,介紹波蘭人民共和國(1944-1989)唯一法定武裝力量:波蘭人民軍。波蘭是一個在列強夾縫中生存的「大國」,領土時大時小,國家時有時無,但是正如波蘭國歌所言:波蘭永不滅亡。
消失的軍隊系列是我們對於歷史邊角料的熱愛而發掘的那些離我們並不遙遠,且並沒有因為戰爭而走向消亡的軍隊的故事。
波蘭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國徽
前奏:安德斯軍團
1939年,躊躇滿志的元首對波蘭宣戰,納粹鐵蹄如洪水衝垮波蘭邊防。波軍在德國的壓倒性優勢前節節敗退之時,盟友英法卻在西線靜坐「綏靖」。戰爭爆發後的第十六天,蘇聯出兵波蘭。波蘭第二共和國宣告滅亡。
除了美國,當時的外界傳媒鮮少有同情波蘭的聲音:因為一年前波蘭曾夥同德國瓜分捷克斯洛伐克,而後法西斯德國在進攻之前又曾大肆報導各種諸如「波軍侵犯邊境」、「波軍在旦澤走廊襲擊民航客機」的偽造新聞,為開戰鋪墊輿論基礎。
從勞改營釋放的波蘭戰俘,1941年。
「安德斯軍團」,1941年冬。
英法兩國輿論上不乏持波蘭咎由自取之見者。盟國見死不救,波蘭流亡政府寄人籬下也無可奈何。
而對於蘇聯人,波蘭人的心態則完全不同——125000多名波蘭戰俘終日人心惶惶,只因1920年蘇波戰爭之後,華沙城下的紅軍降兵慘遭屠戮。當時民間傳言波蘭最高統帥畢蘇斯基親自下令處決紅軍二十餘萬俘虜,即使是波蘭官方公開承認的「非死亡數字」亦不少於兩萬。
蘇聯佔領波蘭東部之後,經過甄別釋放了42400人(主要是烏克蘭族或白俄羅斯裔),同時將43000名波蘭西部地區出生者移交德國,又從德國手中接過13575名戰俘。
1940年3月5日,約22000名波蘭俘虜(多為貴族或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高級軍官)在卡庭森林遭NKVD秘密處決。而那些關在科澤利斯克、奧斯塔什科夫、舊別利斯克等地的下級軍人們對此一無所知,只是時刻擔憂自己將成為復仇的目標。
蘇軍與安德斯軍團的軍官在洽商中,右方坐立者則為瓦迪斯拉夫·安德斯。
1941年偉大衛國戰爭爆發,蘇聯亟需聯合一切力量迎擊納粹。遠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要求史達林釋放全體波軍戰俘,並強調他們可參戰對抗德軍。
在反覆磋商之後,由前波蘭陸軍軍官瓦迪斯拉夫·安德斯率領的「安德斯軍團」由此成立,但這個部隊配合蘇軍作戰的表現差強人意,相當消極。英蘇聯合入侵伊朗後,莫斯科根據新的協議將該部隊移交英軍麾下。(當然今天波蘭二戰光輝毫無疑問只剩下安德斯軍團了。)
成軍:「叛國者」的救國之戰
然而並不是所有波蘭人都想跟隨安德斯離開,其中就有打定主意繼續留下作戰的前陸軍中校齊格蒙特·貝林。
齊格蒙特·貝林(右1),攝於戰後重歸華沙之時。
貝林是打過一戰和蘇波戰爭的老兵,在1920年利沃夫戰役中挫敗過亞歷山大·葉戈洛夫的部隊,表現出優秀的指揮才幹。1939年臨近納粹入侵前夕,貝林因人事糾紛被上級革職而錯過本土防禦作戰。
1943年5月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第3294號命令,同意另組一支波蘭抗德武裝。史達林應允了貝林擔任新部隊指揮的請求,條件是其成員必須由「波蘭愛國者聯盟」——波蘭共產黨員兼著名進步婦女人士旺妲·瓦西列夫斯卡領導的左翼組織——協同進行政治教育。
第1師帽徽。
列寧諾戰役前向第1步兵師發表演說的波蘭共產黨員旺妲·瓦西列夫斯卡。
貝林的部隊開赴前線,照片出自猶太裔士兵HenrykLanceter(車內左二)的相冊
擴軍後裝備的伊柳申IL-2攻擊機。
1943年7月15日,波蘭第1「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步兵師正式成軍,同年10月12日參加斯帕斯-捷緬斯克攻勢中的列寧諾肅清戰。次年3月,該師擴編為波蘭人民軍第1軍,含炮兵旅、機械化旅、後勤團、前線航空團各1個,另設4個獨立步兵營。
波蘭流亡政府大為不悅,總理瓦迪斯拉夫·西科斯基認為這是蘇聯想操控其境內滯留波蘭人的手段,公開宣稱第1軍是「背叛波蘭的共產黨及逃兵組成的非法武裝」。
流亡政府駐美國武官弗拉基米爾·安內措維奇趕忙向華盛頓聲明該部隊屬蘇軍編制,而「武裝抵抗聯盟」的總指揮卡齊米日·索斯諾科夫斯基,更組織了場缺席審判,要以叛國罪之名處死貝林。
不管怎樣,貝林的部隊在解放白俄羅斯的行動中出戰堅決,付出高昂犧牲。
1944年8月,波蘭本土抵抗武裝聽從流亡政府的指示,發動試圖獨自解放華沙的戰鬥。當時人民軍已抵達維斯瓦河東岸,蘇軍則遭遇德軍反攻陷入苦戰,流亡政府總統塔德烏什·博爾·葛摩夫斯基拒絕了莫斯科方面的一切聯繫,反而寄希望於英國調配兵力支援華沙。
9月13日,蘇軍在陣線未穩的情況下仍批准貝林渡河入城,並以空投補給支援。只可惜德軍已集結重兵,起義被徹底擊垮。日後流亡政府會將起義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蘇聯方面隔岸觀火,甚至對付出五千餘人傷亡的貝林部隊絕口不提。
向著德國本土邁進的第1軍。
「柏林的上空必將見證我們旗幟再次飄揚!」一句波蘭愛國者聯盟的口號,的確在1945年實現了。
第1軍在重新劃分的德波邊境上豎立界碑。
接受同盟國代表檢閱的波蘭人民軍第1師,1945年8月16日。
人民軍第1軍接下來還會繼續在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及科沃布熱格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並緊跟白俄羅斯方面軍攻入柏林。與此同時,新成立的波蘭人民軍第2軍則向著德國東部的包岑推進。
由於第2軍的人員多為缺乏經驗的新兵,加上指揮官卡羅爾·希維爾切夫斯基過分冒進的戰術,白白犧牲了大量人員與裝備,包岑戰役變成德軍在二戰中最後一場勝仗。
包岑戰役第2軍陣亡將士紀念碑。
1945年德國投降,柏林解放,但人民軍的戰鬥並未因隨著柏林解放而結束。
平定「詛咒戰士」
人民軍和波蘭愛國者聯盟先是在盧布林成立臨時政府,之後向著全國性工農政權過渡。
這種情況是流亡政府及效忠於其的「波蘭救國軍」絕對不想見到的,他們不認為波蘭得到解放,只是一個佔領者取代了另一個佔領者。那些決絕承認新政府合法性的救國軍成員帶著武裝退入荒野,打起遊擊。
四名「詛咒戰士」合影。從左到右:亨裡克·維布蘭諾夫斯基(1948年擊斃),愛德華·塔拉切科維茨(1951年擊斃),梅切斯勞夫·馬勒茨基(1947年擊斃),斯坦尼斯勞·帕古瓦(獲得大赦)
其它同樣持反共立場的原抵抗組織紛紛加入,人們統稱其為「詛咒戰士(?o?nierzewykl?ci)」。儘管波蘭人的確對蘇聯駐軍及新政府持猜忌態度,但是「詛咒戰士」並不單純只襲擊蘇軍、人民軍和公安部(1945年1月1日成立)的據點,而且還會不論證據虐殺任何有猶太血統或通共嫌疑的平民,名聲很難好到哪去。
戰前在波蘭第二共和國當憲兵的約瑟夫·弗蘭扎克,他是最後一名被擊斃的「詛咒戰士」。儘管波蘭人民共和國分別於1947年和1956年宣布實行大赦,對放下武器者既往不咎,但因為弗蘭扎克戰時曾害死猶太人、虐待保護猶太人的平民,戰後殺害公安和搶劫銀行,自知死罪難饒的他選擇繼續抵抗。
1963年,弗蘭扎克對查看戶籍的民警開槍射擊,隨後波蘭安全部門出動將其擊斃。
東歐劇變後的華勒沙政府仍對恢復弗蘭扎克的名譽持懷疑態度,結果如今新保守主義盛行的波蘭乾脆把他當成民族英雄了。
從1945年起到1947年,除貝利亞指示的安全部隊執行過幾次大範圍的圍捕外,波蘭人民軍也進行了一系列延伸至立陶宛邊境的剿滅戰。人民軍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犧牲12000多名官兵。此後「詛咒戰士」運動漸漸走入低谷,零星的襲擊持續至1963年。
1947年2月,波蘭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定波蘭人民軍(LudoweWojskoPolskie,簡稱LWP)為該國唯一合法軍事部隊。
冷戰時代
時間快進到1955年,身兼蘇聯和波蘭兩國元帥的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掌握著LWP的最高話事權。事實上,在波蘭人民共和國的早期,波蘭軍中有著無數蘇聯顧問,他們直接指揮著LWP。波蘭人民軍的結構、戰術、訓練、甚至乎制服標徽的設計,甚至各兵種的實際掌權者都是莫斯科安插的「觀察員」們。
身穿波蘭人民軍元帥服的羅科索夫斯基。
眼看人民軍加入了抗議者一方,蘇軍索性出動駐軍清場。
當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作了批判史達林的秘密報告後,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動蕩。波蘭發生了工人布滿當局政策舉行罷工遊行的波茲南事件,不少奉命驅散示威群眾的人民軍轉而加入示威方,最後蘇聯乾脆動用駐軍武力清場。
該事件造成蘇波兩國關係惡化,但也促使波蘭統一工人党進行改組,選舉改革派瓦迪斯拉夫·哥穆爾卡擔任第一書記。波共為波蘭人民軍爭回全面自主:具波蘭傳統特色的制服重回部隊,本國出身的共產黨員取代了蘇軍觀察員。蘇聯只保留跟北約開戰時才接管波蘭武裝的指揮權,華沙與莫斯科籤訂平等互助協議,其內容包括波蘭有權逮捕並審判任何在當地犯下刑事罪行的蘇聯駐軍官兵。
哥穆爾卡宣布實行改革和建立非史達林主義式的社會主義。
1953年的波蘭人民軍著裝。
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皮雅斯特之鷹」軍徽。
與此同時,LWP成為東歐社會主義武裝力量中最偏重職業化性質、政治性稍次的軍隊——1957年波蘭國防部設立軍事委員會,規定各兵種主管部門只需以專業技能考核部隊軍官,至於政審內容只由參謀部下轄政治總署不定期隨機抽查即可。
橫向對比華約諸國,波蘭人民軍的入伍門檻相對其它盟國實在是寬鬆得多。
當年波蘭第二共和國曾把軍隊當成是愛國主義的身份代言,哥穆爾卡也認為在蘇波關係受損的前提下強調「與蘇聯盟友並肩作戰」的說法難以被大眾接受,不如先增強人民對人民軍的歸屬感:各種傳統的標徽或旗徽得以保留,只要不是違背當局意識形態的舊軍歌和愛國歌曲都可以繼續使用,就連隨軍牧師和天主教隨軍坐堂也未曾真正廢除過。
湯姆·克蘭西小說裡的名梗「一個波蘭共產黨員,首先得是
波蘭
共產黨員」,正是這個時期政策方針所導致的。
即便是波茲南之後,蘇聯對波蘭軍事建設的支持也從未停過:華沙永遠是華約成員國內最先了解同期蘇軍現代化進展的首要渠道,波蘭能早於其它盟國首先獲知蘇軍最新的裝備及戰術訓練研究,任何能在蘇軍大範圍部署的主要裝備均會在波蘭設置出口版的生產線。
波蘭的摩託化步兵、裝甲兵、炮兵、岸防部隊、戰術空軍等會不時檢測蘇聯方的作戰理論並向後者提供反饋,至於華約各國的單兵裝備往往也是先參照波蘭方面的研究結果。
冷戰年間佔據LWP大部分時長的wz58雨點迷彩和wz58軍靴,後面影響到東德、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及羅馬尼亞的單兵裝備設計。
按照華約的戰略意圖,捷克斯洛伐克作為進攻時的前進基地,波蘭則是遭遇入侵時的主要後勤點。蘇聯願意將大部分新式常規裝備交到波蘭手中檢驗,並反覆對照後者反饋的結果。
1966年閱兵上登場的蘇制BM-21「冰雹」多管火箭炮。請記住,蘇聯方面直到中蘇珍寶島衝突前仍將此裝備視作秘密武器。
同一閱兵式上出現的8A61戰術火箭。
像國營軍械所(PWU)、國營步槍製造廠(PFK)、拉多姆市「弓箭手(?ucznik)」冶金、塔爾努夫機械製造廠這些曾被納粹德國摧殘的老軍工煥發新生,既滿足本國軍隊所需,也為盟國提供裝備,比如朝鮮、越南、安哥拉、古巴、阿爾及利亞就是波蘭的主要軍售常客。
LWP的地面部隊常備22萬之眾,75%為義務役。和平時期有5個裝甲師、8個摩託化步兵師、1個空降師、1個突擊登陸師,各師滿員數介乎85%~90%之間,七成兵力向西部署,留三成後備單位靠近蘇聯邊境。
1980年代初在「華沙母親」紀念碑前等候檢閱的LWP儀仗隊,注意除執旗手穿著長筒靴外,其他人皆是wz58步兵靴。
「贖罪日戰爭」期間,波蘭的觀察員時刻關注BMP-1步兵戰車的實戰表現。其後給出了BMP-1是當前適應波蘭河道、溪流密布且瀕臨海岸的平原地貌的最佳選擇。LWP儘量使每一個步兵團都裝備上授權生產BWP-1,直到如今依然是波蘭陸軍的主要運兵戰鬥載具。
人民軍的摩託化步兵師由3個步兵團、1個裝甲團、1個炮兵團組成,外加後勤支援單位若干。作為精銳單位的突擊登陸師有能力奔襲波羅的海近岸,又或者根據不同作戰情形穿越溪谷、河流搭建浮橋和建立登陸場。
第6「波美拉尼亞」師是華約第二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其前身成立於1944年,易北河會師期間曾與美軍會師。
與重視小分隊空降突擊的東德或捷克斯洛伐克不同,波蘭空降師強調隨同傘兵的火炮、自行火炮及其它反坦克火力的投放度,重視在敵後開展大型空降作戰的可能性。
訓練中的第6空降師。
因吸取了二戰蘇軍第聶伯大空降的教訓,波蘭第6空降師幾乎是成軍開始便與蘇聯同期研究如何增強傘兵部隊的反坦克火力。
包括1956年才成立的防空軍飛行單位在內,波蘭擁有華約數一數二的空戰力量(當然華約中比波蘭大的國家也沒幾個)——到1980年代時達700多架戰機和88000多人。
其主體是負責戰時為盟友消除空中威脅的殲擊機部隊,及開戰後緊急起飛攻擊西德境內目標的戰鬥轟炸機部隊。波蘭還承擔著戰爭情形下的主要空中偵察、運輸和後勤任務,必要時為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作戰機群開放起落機場和提供補給。
1980年代末期的波蘭空軍MiG-23,採用類似東德航空軍的塗裝。
1962年,防空軍脫離空軍成為獨立軍種。鑑於波蘭相對遼闊(只是相對而已……)的地理條件,綽號「五分鐘部隊」的防空軍必須要隨時隨地確保工業、政治、交通樞紐的安全,其人員訓練最繁重、備戰執勤時長最久。該軍含有10個飛行團、9個防空飛彈團、及50多個固定防空網點。
波蘭人民海軍在1946年3月成立之時只拿到了9艘拖船、12艘微型柴電潛艇、2艘魚雷快艇及2艘掃雷艇。
從1950年代起,波蘭最主要的國防經費都撥給需大力發展的海軍,並開始擁有自產登陸船艇、掃雷艦和補給艦的能力。到1980年代,波蘭的主要作戰艦隻為蘇制56型驅逐艦1艘、61型驅逐艦1艘、1241型護衛艦4艘、常規潛艇4艘、登陸艇42艘、魚雷及飛彈快艇一眾。
「閃電」號驅逐艦,1950年~1973年服役。
「華沙人」號,卡辛級驅逐艦。
如今仍在服役的206FM型掃雷艦。
以波蘭有限的財力很難撐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艦隊,只不過就配合蘇聯和東歐佔據波羅的海水域而言已算足夠。況且,華約的備案要求波蘭海軍擔任配合蘇軍登陸丹麥或西德北岸的角色,決定三戰進程的主戰場始終是陸地。
考慮到戰時的登陸戰要求,波蘭對兩棲坦克和登陸艦隻的訓練十分嚴苛。
訓練中的突擊登陸師,區別以藍底白色鐵錨臂章。
代號「普羅克」
雖說東德對裝甲兵的訓練遠超於華約諸國,但波蘭擁有除蘇聯外對T-72最貫徹的研究。突為「東方」演習時的T-72方隊。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我們有意忽略過LWP裝甲部隊的介紹。
首先說明,北約很早就注意到波蘭裝備的坦克並不比蘇軍自用版低端,比如LWP首批T-55從開始就配備夜視和火炮垂穩儀。
後來當波蘭成為T-72授權版的主要生產方時,中情局就渴望以此打開了解該主戰坦克的缺口——他們的殺手鐧是LWP陸軍上校理薩德·庫克林斯基,代號「普羅克」。此君從1970年代起就向中情局傳遞了超過35000份秘密文件,也正是由他找到並洩露了T-72坦克的所有數據。
理薩德·庫克林斯基
1981年,庫克林斯基帶著妻女逃往美國。3年後,波蘭人民軍才向公眾透露前者造成的重大洩密,宣布他的行為屬叛國罪並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
等到東歐劇變「團結工會」上臺,新總統列赫·華勒沙竟出乎美國人意料地拒絕赦免庫克林斯基的叛國罪,而問卷顯示有34%波蘭民眾同樣認為該人為叛國者,而對他持正面態度的則佔29%。
1997年,波蘭撤銷所有對庫克林斯基的控罪,允許他重新回國,民間持負面態度者也有所回落。
庫克林斯基紀念碑遭遇汙損。
儘管後來的波蘭政府在跟俄羅斯交惡期間公開宣布庫克林斯基為國家英雄,並在克拉科夫豎起表彰其「挺身而出反抗共產主義壓迫」的紀念碑,可民間的爭議依然存在:2011年12月13日,有人往紀念碑噴塗「叛徒!」字樣;2012年2月11日,紀念碑再次遭噴塗,還加上了一句「打倒美國!」;2014年2月,這次輪到紀念碑上的肖像潑上油漆。
不管怎樣,美國人給予了庫克林斯基極高的評價,裡根政府要員布熱津斯基稱讚他為「北約首名波蘭軍官」,Netflix劇集《華沙諜戰》中亦將庫氏描繪成主要英雄角色。
《華沙諜戰》的庫克林斯基扮演者。
其它大事記
1970年的「12月事件」和1981年的「弗耶克礦場罷工」中,波蘭兩次調動軍隊驅散示威集會。
LWP出動裝甲兵遣散1981格但斯克騷亂。
這兩次抗議均由當局失敗的經濟政策引起,民眾的抗議口號起初皆最先強調要求提高薪酬和維持食品價格的穩定,而非要求改變政治形式。接任哥穆爾卡的愛德華·蓋萊克到格但斯克宣布增加薪酬和取消漲價。「這一點需要共同合作」,他強調,「我跟你們一樣,也是工人!」
蓋萊克開啟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改革政策,鼓勵國外投資帶動波蘭經濟,卻依然無法消除農作物連年欠收的惡果,加上改革過分依賴借貸,波蘭的經濟稍微好便急轉直下。民眾對人民共和國愈加失望,反政府組織「團結工會」的支持度越來越高。
1981年,雅魯澤爾斯基通過電視直播宣布戒嚴。
之後從1981年12月13日起,新任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雅魯澤爾斯基宣布實行持續至1983年的戒嚴措施。世界各地的電視每天都播放LWP驅散抗議者的畫面,看著坦克怎麼開過市區,媒體尖銳抨擊統一工人黨低效的民生治理水平。
波蘭的戒嚴和東德的柏林圍牆,成為自由世界意識形態戰爭的主要武器——不少人嘲笑社會主義就是用高牆和武器把人民圍起來挨餓。新聞滾動播出之後,來自世界各地的捐款如潮水般湧入團結工會的地下帳戶。
事實上雅魯澤爾斯基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反而避免了與「多瑙河行動」同等的遭遇:對波蘭動蕩局勢一樣漸漸失去耐心的還有莫斯科,蘇聯當時是的確準備一旦華沙不能平定抗議便出兵佔領的打算。而LWP大張旗鼓的鎮暴行動讓莫斯科放棄了武裝幹涉的念頭。
此外,雅魯澤爾斯基嚴令部隊不得攻擊躲進教會的民眾,事態沒有惡化成更嚴重的流血衝突。
1989年,東歐劇變起始於作為華約政治集團最弱一環的波蘭。不久後,無力再管控局勢的統一工人黨宣布放棄權力,團結工會上臺。同年11月30日,波蘭人民軍解散,除與戒嚴時期造成示威者傷亡的相關負責人員受追查外,其他現役軍人大體上得到波蘭第三共和國國防部保留。
美國總統喬治·布希與波蘭團結工會領導人華勒沙共同慶祝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倒臺。
寫在最後
如今波蘭人面對LWP這段歷史可算保持著相當的平常心,雖然存在爭議,但沒有去到批判成一無是處的妖魔化程度。況且,LWP積累下來的軍工底子仍讓如今的波蘭擁有不可小瞧的軍事實力,波蘭軍工依然能出口創匯。而社會上,曾經的服役者大都不介意談論過去的從軍經歷。
波蘭在去共產化之後的路途可謂是一番風順,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積極配合美軍的海外行動,主動參與德國主導的歐洲秩序,在對歐貿易(主要是德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和捷克等原蘇東國家一樣,每當出現涉及中國的問題時波蘭的口徑會和歐美保持高度一致,而且時時不忘體現自己「改邪歸正」後的幸福生活。
當然蘇東傳統特色還是要品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