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古城位於今廣安區城北,地處渠江西岸,翠屏山東麓。據現存各版《廣安州志》及明代吳伯通《石谷達意稿》記載,宋代建立了廣安軍城,元代所設的廣安府城,城制宏大,周長達九裡七分,但宋元城牆使用的多是木柵欄,僅城西北部分依靠翠屏山斷崖為壁或壘砌石塊為牆,在南宋末年蒙軍焚掠下損毀殆盡。明初廣安州城「猶樹木為柵,依山甃石為牆」。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春,知州王輿、同知秦昇最早建成廣安石城,城牆周長六裡,計一千零八十丈,高近一丈二尺,牆厚一丈,東南西北城門分別名為柔安、鎮安、清安、寧安,另加小西門、小北門共六處。明末清初廣安州城先後被搖黃賊、李自成部將軍馬科、張獻忠部都督馬元利、南明總兵甘良臣、譚宏攻陷,城池損毀嚴重,康熙十九年十二月為清軍總兵高孟收復。此後雍正九年(1731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160餘年間廣安城經過18次較大規模維修、改建,廣安明清古城雖經歷代維修加固、添建,但城牆走勢及城門位置基本未變。1931年軍閥楊森駐軍廣安拆除各城門樓和南城牆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多次舊城改造,廣安明清城牆大部分被拆除。
近年來,隨著舊城改造快速推進,以廣安明清城牆為代表的廣安老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呼聲漸高,在全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評審會上,川渝兩地文物專家對廣安明清城牆遺產給予高度評價,一致建議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實地調查,廣安明清古城城門已全部拆除不存,現僅剩城牆三段,分別為文鳳街城牆、涵虛園城牆和城牆街城牆,均條石構築。
文鳳街城牆,呈斜坡走勢,中部彎曲,西側為翠屏山麓,東側50米為新南門交通環島,西南約100米為廣安文廟建築群,現城牆長151米,高3至6米,為明清新南門至西門段城牆殘存,上部為清代巡防營、知州衙門等遺址,新中國成立後改建為廣安縣看守所保存至今。該段城牆東側條石表面較粗糙,均為斜紋,底部和上部為「一丁一順」砌法,中部為「丁砌」,城牆中西部條石表面較平整,呈豎紋,均為「丁砌」,條石間縫隙較大。
涵虛園城牆位於紫金山北坡,依山勢起伏彎曲,為明清廣安古城北門西側紫金山段城牆殘存,南側為廣安區委後院及辦公地,北側坡地為菜地,坡下為公路。現存城牆長146米,寬3至5米,高7.2米,在城牆最高處,有長12米、寬約5米的長方形平臺,高出城牆步道3級臺階,凸出於牆外。該處遺址為敵臺(馬面),根據州志城圖,清代紫金山該段城牆有敵臺1座,其上曾建有敵樓。因紫金山為廣安古城名山,涵虛園曾為明代戶部尚書王德完、清代大商人王德堂和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楊森故宅及私家花園,該段城牆也成為涵虛園的外牆,歷代名人遊覽其間多有題詠。清鹹豐五年(1855年)廣安知州周瀚站在該段城牆上憑欄遠望,並作《遊涵虛園記碑》一文,其中記述園外有連綿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城牆,渠江上點點的風帆和沙洲上低旋的飛鳥也盡顯在眼底,該段城牆地勢較高,瞭望視野寬闊,在此修建敵臺更能發揮防守禦敵作用。
城牆街因廣安古城牆而得名,今麻柳灣市場對面城牆街城牆為明清廣安城北門至東門段城牆殘存,現存城牆長27.2米,高3.6米,外層為水泥塗層覆蓋,部分可見條石牆體,上部為新修現代居民樓。據可見條石,該段城牆底部條石表面較粗糙、斜紋,「一丁一順」砌法,中部條石表面較平整,紋飾不明顯,建造風格同涵虛園段城牆一致。
廣安現存三段明清城牆的價值突出。首先廣安明代城牆是在宋代軍城、元代府城基礎上縮小規模改建而成的,是廣安千年建制歷史發展變遷的見證,是廣安古城歷史文化的核心和載體。其次廣安明清城牆是古代廣安人守護家園的保障,凝聚了一代代廣安人的心血和智慧,融入了廣安大眾的日常生活,古城牆已化為地名(如城牆街、新南門、北街、東門街)、融入記憶,成為廣安人感情的寄託。再次廣安明清城牆修建依山就勢,充分利用山河溝地等自然形勝,在抵禦外敵入侵戰鬥中發揮了重要軍事保衛作用,城牆結構和砌築方法為研究明清時期城牆建造技術提供了實物材料。當前全國保存的明清城牆已極少,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南京、北京、西安、襄陽明清城牆已聯合打捆進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廣安三段殘存明清城牆位於廣安老城區,與文廟、涵虛園等重要歷史遺蹟毗鄰,交通便利,是展示城市歷史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質魅力,打造旅遊勝地的寶貴資源。
陳杰傑 川東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