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2021-01-08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熊奇

12月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發布 吳言攝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

據介紹,原生生物分布極為廣泛,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存在。原生生物是水生態系統重要組分,其中的藻類貢獻了地球上近50%的光合行為,也是水產動物和人類的優良餌料和營養品,另外,部分甲藻和硅藻「瘋長」會造成河流和海洋有毒藻華,帶來嚴重環境問題。

同時,很多原生生物是人、畜禽和水產動物的重要致病性寄生蟲,如造成人瘧疾的瘧原蟲、昏睡病的錐蟲、雞球蟲病的球蟲,造成魚白點病的小瓜蟲等。

目前,在基礎生物學研究方面,一些原生生物作為模式生物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在嗜熱四膜蟲中發現的核酶以及端粒和端粒酶分別獲得了1989年和2009年諾貝爾獎。然而,已公開發表了基因組數據的原生生物僅400餘種。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殷站介紹,我國原生生物學研究始於上世紀20年代,中科院水生所作為我國原生生物學(原生動物學和藻類學)發源地,在王家楫院士、饒欽止先生、倪達書先生、黎尚豪院士和沈韞芬院士等一代代科學家帶領下,一直引領著我國原生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發展。

目前,水生所擁有一支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原生生物學研究團隊,建有保藏了2500餘種株真核藻類和近600種株原生動物的國家藻類和原生動物種質庫(National Culture Collection of Algae and Protozoa),近年來,依託原生生物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平臺,水生所已完成500餘種原生生物的基因組測序。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標識

該計劃將依託各發起單位保藏的3000多種株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種質資源,通過持續的樣品採集和宏基因組數據挖掘,在未來3年(2020—2022年)完成約一萬種原生生物的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將包括原生生物全部26個門/類,覆蓋超過85%的綱、60%的目和30%的科屬。

開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有助於理解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多細胞生物/有性生殖的起源與演化等重大基礎生命科學問題,促進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信息互聯互通,推動與生態環境保護、營養健康和疾病防治相關原生生物種質傳資源的挖掘與應用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該計劃以開放聯盟模式運行,國內外有興趣的研究團隊均可加入。

據悉,該計劃由中科院水生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正式在漢對外發布。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
  •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英國完成「10萬人基因組計劃」精準醫療加速發展
    而且,生物個體脫離了群體是沒有意義,個體基因組的意義也必須放在群體基因組的這個框架來看。這些數據獲得,還可能回答一些我們很關心的群體基因組問題,比如人類的基因池的穩健性。值得一提的是,在人類基因組計劃探索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丁國徽表示大規模人群隊列的基因組計劃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 大科學計劃概述:人類基因組計劃
    經過約3年的討論,美國政府於1990年10月正式啟動了這項將耗資30億美元、為時15年的計劃,預期在2005年完成人類基因組全部序列的測定。這一計劃還包括對一生活費列模式生物體基因組的全測序,如大腸桿菌,酵母,擬南芥、線蟲、果蠅和小鼠等,因為對這些處於生物演化不同階段的生物體的研究是認識人類基因結構與功能不可缺少的。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表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表 2020-11-1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語音播報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及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多家單位,在Nature上以封面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
  • 人類基因組計劃:解讀基因的奧秘
    它標誌著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進程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如果將人類的基因組計劃圖譜比喻世界地圖,那麼一條染色體就相當於一個國家。以中國為例,其中的一個基因就相當於天安門廣場或故宮。要弄清30億個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相當於把地球上每個人的身份都弄清楚。
  •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劃?
    在文中,他回顧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癌症研究的進展,使人們認識到包括癌症在內的人類疾病的發生,都與基因直接或間接有關。而從那時起,生物學家已能從生物的基因組中分離出DNA片段,並能分析DNA片段中的鹼基對排列順序。
  • 2000:中國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分配任務
    、阿波羅登月計劃及人類基因組計劃。因此,破譯全部人類遺傳密碼這部「天書」就成為各國科學家長久以來的努力方向。    早在1987年,我國在「863」計劃中就開始設立人類基因組研究課題。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了「中華民族基因中若干位點基因結構研究」的重大項目,中國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正式開始實施。
  • 史上最大生物學研究項目公布:10年內,測定150萬種真核生物基因組序列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正式公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的細節。這標誌著這項史上規模最大、最具雄心的生命科學項目即將拉開帷幕。該項目計劃耗資47億美元,在接下來的十年間,測出所有已知的150萬種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序列,並為我們找到尚未發現的全新物種。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3期:1210萬元!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
    合肥大基因中心項目在合肥高新區啟動1月7日上午,合肥大基因中心項目啟動儀式在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舉行。合肥大基因中心項目瞄準基因檢測、抗體藥物研製、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等方向,開展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工作,旨在為安徽省乃至全國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性服務平臺。
  • 首屆中國昆蟲基因組學及國際「5000種昆蟲基因組」計劃
    2011 年由美國昆蟲學家Gene Robinson 領銜的多位國際著名昆蟲學家更是聯合提出雄心勃勃的5000 種昆蟲全基因組測序計劃(i5K,http://www.arthropodgenomes.org/wiki/i5K)。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家蠶、小菜蛾、飛蝗、稻飛蝨等基因組測序、以及比較和功能基因組學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 中國將啟動國際模式豬計劃
    中國已具備啟動「模式豬計劃」的基礎設施、人才和技術等條件。圖為我國第一隻體細胞克隆豬(黑色)(資料圖/圖)即將在中國啟動的國際模式豬計劃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研究項目。「中國特別適合」2017年中國工程院動物生物技術國際高峰論壇由中國工程院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主辦,會議邀請包括馬裡奧·卡佩奇教授在內的22位國際知名科學家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編輯技術、豬功能基因組、基因修飾豬製備、異種器官移植、疾病模型豬應用等領域。
  • ...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鳥基因組圖譜、新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在《分子植物》上發表研究文章。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科學網  4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經過近兩年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喀什深空站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後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測控任務中。
  • ...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上海啟動 全面解讀人類生命密碼,為制定國...
    本報上海3月26日電  (記者姜泓冰)「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項目近日在滬啟動。該項目是上海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也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由復旦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共同承擔,將聚集國內外百餘名科學家,通過對人體從宏觀至微觀的多個層次的表型特徵進行跨尺度多維度研究,首次在國際上建立先進的人類表型組學研究平臺,全面制定我國人群健康表型組標準化技術體系,構建中國首例健康人群表型圖譜及資料庫。
  • 科學家解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贏利奧秘—新聞—科學網
    1∶178的誘惑
  •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Nature:三位大牛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教訓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在1990年啟動,並在13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創舉。近日,三位頂級科學家在《Nature》雜誌上撰文,談論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經驗和教訓。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1213.htm  這三位科學家分別是:EricGreen,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的所長;JamesWatson,冷泉港實驗室的名譽主席;以及FrancisCollin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院長。想當年,這三個機構聯合國際上多個機構開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他們在文中總結了HGP的六個經驗教訓。
  • 生物基因概念股 生物基因概念股一覽
    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攜帶易感乳腺瘤基因,而提前進行了預防性治療。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患癌時,也曾接受過全基因測序。近年來,人們對基因檢測越來越不陌生。  今年3月,我國成立了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多次召開會議,論證啟動精準醫療計劃。
  • 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第一個基因組測序
    1月9日,記者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新全教授團隊已完成了鴨茅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這是我國在牧草領域完成的第一個基因組測序,將為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牧草提供有力保障。 陽光燦爛、雨水充足的夏季是不少植物「瘋長」的季節,但對於鴨茅卻格外難熬。
  • 中科普瑞發布國內首個十萬人甲基化組計劃 -- 表觀星圖計劃
    ,呼之欲出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開展,科學家們開始在基因組水平來研究表觀遺傳學,逐步形成表觀基因組學 (epigenomics)。表觀基因組學就是要在整個基因組水平來研究表觀遺傳過程以及與這些過程密切相關的特定基因組區域的識別與鑑定。2000年10月,人類表觀基因組協會 (Human Epigenome Consortium)由歐盟贊助,啟動了旨在於人類6號染色體MHC區域首先做出DNA的甲基化圖譜的先導計劃(Pilot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