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重現石湖港戲水
泉州灣石湖港海域,村民拍下手機視頻;專家確認為中華白海豚,或為雄性
東南網3月11日訊(石獅日報記者林恩炳蘭良增)「白海豚又回石湖了,幾十年沒見了。」3月8日,蚶江石漁村民郭先生在石湖港區卸貨時,幸運地拍下了中華白海豚戲水石湖內海的場景。消息甫出,令人驚喜。昨日,該段視頻經廈門海洋珍稀物種保護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辛建軍鑑別,確認為中華白海豚,或為雄性偏老年個體。
這段視頻僅有數秒,但從畫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頭白海豚正在海面上暢遊,躍出海面,瞬間又潛入海中,並發出歡快的嬰兒般的叫聲,不遠處即為石湖港塔吊。視頻拍攝者石漁村民郭先生,拍攝時間為3月8日下午5時許。據其介紹,當時他正在貨船上裝卸貨物,距離輪船10多米處一隻中華白海豚在海裡戲水,整個過程約30分鐘。
「早年出海捕魚,在外海常看到白海豚,一群一群地跟著船跑;但在石湖近海出現,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現年60歲的郭先生感到十分幸運,「除了3月8日下午,3月9日上午有工人在石湖港也看到了這隻白海豚」。
早年,中華白海豚每年3至5月交配季節洄遊至泉州灣,閩港臺漁民稱之為「媽祖魚」,作為海神敬奉,相傳能見到中華白海豚是有「福氣」的。近年來,泉州的深海海域曾出現過白海豚,但在淺海灣出現則相對罕見。去年3月初,白海豚曾出現在泉州石井內海,有報導稱「白海豚在該海域或已消失30年」。
昨日上午,記者就此事向石獅海洋與漁業部門求證,工作人員表示已看到這條視頻,初步判斷其確為中華白海豚,出現在石湖內海現今確屬罕見。昨日中午,記者將此段視頻傳給廈門海洋珍稀物種保護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辛建軍鑑別。辛主任表示,「可喜可賀,確是中華白海豚,屬偏老年個體,或為雄性,成體一般為2.3米至2.5米」。
辛主任進一步介紹說,白海豚本來就是生活在近岸的,特別喜歡有淡水江河出海口的海域、鹽度低一點的內灣。但這些年出現在泉州灣確實比較少見。「中華白海豚的出現,與該海域餌料及環境變化有關;一兩次個體的出現,並無法進行評價,若是群體性地多次出現,則說明該海域海洋生態環境非常好。」辛主任說。
近年來,泉州、石獅不斷加大近岸海域、小流域綜合整治及海漂垃圾治理專項行動,泉州灣海域生態環境持續得到好轉。此番,中華白海豚光臨石湖港,看來,它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白海豚小百科:中華白海豚又名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屬哺乳動物鯨豚品種,主要分布於亞熱帶河口、內灣、珠江口和廈門九龍江口,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的壽命一般為30至40年,其珍貴程度與大熊貓齊名,有「海中國寶」之稱,是我國僅有的兩種列為珍稀瀕危一級保護的海洋動物之一(另一種是俗稱「美人魚」的儒艮)。白海豚對海洋水質環境十分敏感,被環保學家視為衡量海洋生態環境的活指標。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