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周易凱
這幾天《超新星全運會》,偶像傅菁兩度上了熱搜:除了表演自由體操美得冒泡,她被RISE團成員話多音噪煩到捂住耳朵、眉頭緊鎖的照片,也被網友津津樂道——男團RISE由此獲封「第一吵團」。
為什麼有的人說話特別吵?
國人嗓門大?因為漢語元音多
以前有一個段子,講兩廣東人在唐人街說話,一個美國人聽了以為是快要打架了,報警。警察來問,廣東小夥伴委屈地說,「我們在耳語啊!」
其實真的有一種印象是,中國人在公共場合說話的音量,在世界上都算是比較高的。
杭師大語言學教研室孫宜志教授,從語言學的角度和生理學的角度,向錢報記者解釋了「普通話」和有些中國的方言,為什麼很出挑——
有的語言聲音聽起來特別尖,原因之一跟元音有關。
元音又稱母音,是在發音過程中由氣流通過口腔共鳴而不受阻礙發出的音。
漢語拼音中元音比較多,「棉襖,長江,排長」,隨便說一個詞彙,都是連續出現元音,發音聽起來非常的圓潤高調。
而英語當中,一個單詞可能不常出現元音相連的情況,甚至會出現單詞裡面沒有元音,都是輔音的情況,比如,three,因為輔音有的時候只有氣流摩擦和爆破,發聲幾乎聽不見。
元音分兩大類: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大多數元音都是舌面元音,如國際音標的[a]、[e]、[o]、[u]等。
2019年1月17日,廣州三年展。這是藝術家鄧悅君的作品《O》。《O》對100 名不同的人所發出的長音「O」進行聲音採樣,然後刻錄到晶片當中,製作成100 只名為「O」的光伏「蟲」。在眾多人類語言中作為元音的O,它指向是模糊的,從意象上又接近無窮的概念
同時,漢語族中有一類在其它語言中很少見的舌尖元音,發音時舌尖緊張,發出來的聲音比較尖銳。如漢語拼音zi、ci、si的韻母,和翹舌音(舌尖後音),如漢語拼音zhi、chi、shi的韻母。
如果語言裡如果高元音多,開口度小,舌尖向上頂,發出來的氣流聲就聽起來「尖」,就像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讓人不那麼喜歡。
大嗓門的人,共鳴腔也特別大
「中文普通話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我們說話的時候,節奏感、韻律感都會比母語是英語的說話者要強。所以從語言的呈現方式,決定了人們在說普通話的時候,更容易引起別人注意。」
孫宜志說,如果你覺得周圍的國人很吵,那很有可能你碰上音調比較高的人了。
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頻率決定音調。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張雷,曾給錢報記者分析過,有些特別能飆高音的人,生理結構比較特別:頭部的共鳴腔發育,與平常人不一樣。
比如海豚音王子維塔斯能把音響唱爆炸,因為他的鼻竇竇腔的發育,要比平常人大。這個生理特點,與人種沒有太大的關係。
大聲說話的人,自己不覺得吵
要命的是,那些說話很大聲的人,他們也許真的不覺得自己吵。
同事說,他在搜索「中國人為什麼說話大聲」的話題,全都是吐槽,確實大聲;然後他再搜「如何才能輕聲說話」,結果,沒有一條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底下全部都是「我說話太小聲怎麼才能說話大聲」之類的困惑。
你看,只有人會害怕自己說話小聲。
比如,說話大聲而不自知界的三大巨頭有:喜歡尖叫的熊孩子、打電話的中年人、喝高了的老爸。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在大聲說話,還老覺得自己因為聲音小而害怕人家聽不清楚。
醫生說,說話大聲而不自知,可能是和生理機制的應急措施有關係。
在上世紀20年代末的時候,有研究發現,當任何一個耳朵聽到巨大的噪音的時候,我們兩個耳朵裡面的鐙(dèng)骨肌就會自動收縮。這個過程叫做鐙骨肌反射 ,也叫中耳肌反射。跟我們常知的膝跳反射和眨眼反射一樣,屬於條件反射。
所以,有些人高聲說話前,他自己的耳朵已經提前開啟了保護模式,但是周圍的你,卻被猝不及防地震撼到了。
生活環境噪音,會讓我們聽力受影響
浙江省中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唐旭霞告訴記者,中國老百姓聽力損失的情況越來越多,並且像突發性耳聾這樣情況的病人,年齡越來越趨於年輕。
目前,全球人口中,超過6.3億人受到聽力問題的困擾。約15%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65歲以上的,每三位中就有一位患聽力障礙,全球約1.65億。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每年新增30萬,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最多的國家。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逾2億,佔總人口的14.9%。老年人口的年增長速度更超過世界平均增長水平。研究顯示,在我國35%以上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
唐旭霞曾經接收的突發性耳聾病人,只有9歲。「病人耳聾的原因通常不明確,但跟他們長期處在比較嘈雜的環境,或是長時間聽高音耳機音樂,都是有比較大的關係的。」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扯嗓門,也有環境的原因。
根據中國國家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我們的生活環境應達到一定標準。
我們挑選其中標準最低的場所,是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幹線道路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內河航道,鐵路主、次幹線兩側區域的背景噪聲。標準規定,這些最嘈雜的地區,聲音分別要求:晝間70分貝,夜間55分貝。
但是相關檢測顯示,在北京沿街進行環境噪聲測試的結果是89.2分貝。
這是什麼概念?燃放1000響鞭炮聲,近距離檢測107.2~108.5分貝,也就是說,平常我們有大量時間「浸潤」其中的道路環境,基本就跟耳朵不遠處放鞭炮的待遇差不多。
隨著工業的發展,中國人面臨的環境普遍越來越嘈雜,也可能成為我們不斷提高嗓門說話的原因之一。同樣,這也是我們的聽力越來越脆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聞+
有人說,你嫌周圍的人吵,為什麼不戴著耳機進入自己的世界就好?
請不要長時間使用這種辦法。
人耳一般能感覺到的聲波頻率範圍是20-20000赫茲。聽力對500-1000赫茲這個聲波頻率較為敏感,對處於2000-4000赫茲的噪聲卻不敏感。長期長時間的使用耳機,甚至在一些嘈雜的環境下用最大播放音量的60%或以上進行播放收聽,聽力會在高頻聲波部分(2000-4000赫茲)受到損傷。
即使聽力已經受損,我們卻很難察覺,當有所察覺時,聽力的損傷已經較為嚴重,可能會造成噪聲性耳聾,久而久之就出現耳鳴。
我們常接觸的有三種類型的耳機:平頭式耳機、入耳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科學研究表明,這三種耳機中,入耳式耳機對於聽力的傷害最大,其次是頭戴式耳機,影響最小的是平頭式耳機。
聲音的傳導方式是外耳接收外界的聲音,並且沿著耳道引起鼓膜震動,產生聽覺。
正常情況下,聲音經過一段距離才能進入耳內,這中間聲音的高頻部分已經被空氣吸收;而依靠耳機傳聲,聲壓就會直接進入耳內,集中地傳到很薄的鼓膜上,沒有一點緩衝的餘地,這樣就刺激了神經末梢,引起聽覺神經異常興奮,極容易造成聽覺疲勞。
我們在使用耳機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能在連續、長時、高音量等特殊情況下收聽。並且注意每日使用耳機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三個小時,在收聽半個小時後休息片刻,儘量不要持續的長時間使用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