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導報10月16日訊(記者 薛洋 綜述)最近,臺「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比較煩,先是因在蘇嘉全的「農舍風波」中態度不明,搞得自己裡外不是人,後又被綠媒爆料,稱他在威權時代充當過臺當局的「抓耙子」。閩南語中「抓耙子」意思是「告密者」,指的是為政府單位提供情報的線民。近年來,每逢臺灣選舉期間總是「抓耙子滿天飛」,通過指控對手是「抓耙子」,來引導民眾質疑其「人品有問題」。導報記者通過臺當局以及媒體所披露的零散資訊,來儘可能地還原「抓耙子」的前世今生。
「抓耙子」含義負面 謝長廷馬英九都曾遭指控
近日,親綠的 《自由時報》報導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陳武雄在留美期間曾偽裝「臺獨聯盟」盟員,負責搜集臺灣留學生的情報。對於「抓耙子」的指控,陳予以否認,稱自己沒加入過 「臺獨聯盟」,並嗆這是 「污衊性指控」。
事實上,臺灣政治人物中被指為「抓耙子」的,陳武雄並非首例。早在1998年,謝長廷競選高雄市長時,臺「調查局」前調查員白瑄就在電臺節目中稱其是 「抓耙子」;另一位前調查員李承龍寫過一本書 《看謝長廷抓耙子這條路》,指他在臺大念書時就是線民了,任務就是出賣他的學運前輩——— 「統中會」領導人許席圖,最終害其發瘋。對於兩位前調查員的爆料,謝長廷以誹謗罪向法院提告,但以敗訴告終。
謝長廷2008年「大選」的對手——— 馬英九也曾被指控為「抓耙子」。2007年底,當時馬謝大戰打得如火如荼,謝陣營的競選總幹事葉菊蘭向媒體爆料,稱馬英九當年留美時是「職業學生」,其一大職責就是打探臺灣留學生的動向。對於這個指控,馬氣得大罵謝陣營是「神經病」。
據說,臺灣在日據時期就有「抓耙子」,當時這批人被民眾罵為「漢奸」、「走狗」。到了「兩蔣」時期,「抓耙子」成為打擊「黨外運動」的重要力量。可以說,「抓耙子」在臺灣是個負面性十足的詞彙,難怪謝長廷、馬英九、陳武雄聽聞「抓耙子」的指控,紛紛氣惱不已,並全盤否認。
「抓耙子」廣泛存在 警局稅務局都在養線民
至於「抓耙子」的意思,臺灣前「檢察總長」盧仁發給出另一種解釋,「是指除去農地雜草,附會於人,就是將社會敗類繩之以法,因此當政府機關的『抓耙子』並非恥辱」。這裡所說的「社會敗類」既指危及「國家安全」的 「敵對者」,也指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刑事犯或破壞經濟秩序的經濟犯。可以說,被民間諧稱為「抓耙子」的線民廣泛存在臺灣社會中,不僅 「國安局」、「調查局」等情治部門注重培養 「抓耙子」,各級警察局、派出所甚至稅務部門也都有意識地發展自己的線民。
官至臺灣「軍情局」處長的龐大為曾向臺媒披露,出於對線民的尊重,政府機關一般稱線民為「諮詢人員」或「諮詢委員」,而不直呼其「線民」或「抓耙子」。按線民提供情報的能力不同,政府單位將其分為「一般諮詢人員」、「重點諮詢人員」及「特約諮詢人員」。為確保自身安全,線民通常不用本名,只有上線知道其真實身份。因為有線民龐大的情報網,臺灣執法部門破案率大增。但也有臺媒質疑,臺當局過度依賴線民辦案,雖能提升業績、打擊犯罪,但長此以往恐會讓政府機關產生惰性,其衍生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小覷。
線民費發放機密不透明 導致黑幕重重
當然,「抓耙子」為「政府」辦事不是義務的,而是要收取一定報酬。臺灣前「調查局副局長」高明輝曾向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透露,謝長廷當年就因出賣黨外人士「有功」,還曾領過20萬元(新臺幣,下同)的線民費。據臺媒報導,為養線民,臺灣現在每年要花數億元。線民地位有高低之分,線民費也有多寡差別。對於最普通的 「一般諮詢人員」,通常是一次拿到一兩萬元的 「諮詢費」;而「特約諮詢人員」大多能提供精準的內幕情報,臺當局通常每月會付予為數不少的定期線民費。待破案後,這些人還能拿到一筆 「檢舉獎金」。迄今為止,島內線民檢舉獎金最高的一次,是協助逮捕薛球、陳益華兩名重犯,獎金高達2000萬元。
「線民領取檢舉獎金的方式相當神秘」,臺灣「調查局」前調查員蘇玉麒嚮導報記者透露,外出領獎金時,線民一般會「武裝」好自己,如戴上棒球帽和口罩。「政府」人員確定此人身份無誤後,會立刻讓其籤署相關文件。領到現金後,線民迅速離開,整個過程往往才幾分鐘而已。
由於線民費的發放不透明,導致黑幕重重。據臺媒披露,長久以來,臺「國安局」都有利用線民費建立「小金庫」的慣例,官員們視其為理所當然的「額外工資」。2009年1月,「國安局」還曾爆出某聯絡處利用線民費購買禮品贈送親友的醜聞。
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警方破案心切的心理,向其提供假情報以詐領線民費。據《中國時報》報導,今年6月,臺警方就破獲一起這樣的案子。新竹男子陳某借提供槍毒交易及製作偽鈔線報,趁機向警方索取費用。短短兩個月向臺北、臺中等地30多個警察單位詐得1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