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子,曾經耙田曬糧的好夥伴

2021-01-10 宿遷網

宿遷網訊 (記者 徐其崇 通訊員 喬加林 )在泗洪縣金鎖鎮的一戶農家,記者看到一把用竹子製作的耙子,當地人稱之為「小耙子」。這把耙子看上去有些老舊,固定用的釘子和鐵絲都已經生鏽了,把柄是用布條捆綁在耙頭上去的。主人說,這把耙子現在很少派上用場,但是家人總捨不得丟棄,靜靜地靠在自家屋裡的牆壁上,看到它,總能想起過去的歲月。

耙子的主人姓喬,他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耙子在農村是家家必備。常用的耙子有兩種,一種是鐵耙子,一種是竹耙子。

耙子是一種傳統的農具,歸攏土地或散開穀物、收拾柴草或平整土地都會用到這種農具,耙子的把柄長,裝有木、竹或鐵製的齒。耙子,包括耙體、柄頭和把柄。製作耙子有講究,把柄頭部設有圓管,該圓管中心位於耙體對稱中心線上,其下端與耙體的接合部呈圓環形,安裝一根合適順手的木柄,一把完整的耙子就算大功告成了。

喬老漢說,像他家這樣的竹耙子在農村用處較多,家家戶戶用得最多的也是竹耙子。它的製作方法很煩瑣,首先要用比較粗的竹子,把它鋸成長約60-70釐米,然後用刀劈開,劈成寬約1釐米的竹條,厚度0.5釐米左右,然後用火烤,使之尖部彎曲、冷卻,就會固定為秤鉤狀的耙齒。再用柳條在底部將十來根加工好的耙齒整齊地編制在一起,加上個兩米長左右的把柄,竹耙子就可以使用了。竹耙子通常是用於清理麥草、稻草秸稈以及樹木落葉等,當地人稱之為「擼草」。因為過去農村老百姓大都用上述秸稈樹葉作為燃料生火做飯,以前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會有小草垛,那都是竹耙子「擼」來的。

和竹耙子材質不同的鐵耙子,耙齒較短,一般都在8到10釐米左右。鐵耙子通常都是用於農田之中,在土地被牛耕過之後,不平整的地方就需要用鐵耙子進行梳理、耙平。鐵耙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把落在農田裡的麥根、玉米杆以及黃豆根等農作物的秸稈清理乾淨,便於下一季的莊稼播種。

喬老漢說,記得他10多歲的時候,每到夏天收麥時節,他都會扛著耙子,帶上布兜,到已經收割完了的麥地,用耙子去「擼」沒有收割乾淨的麥子。有時一上午連麥草和少許的麥穗也可以「擼」到幾布兜,再用耙杆子挑回家在曬場上用木棒捶打,有時能捶打下來好幾斤麥粒。

每到秋冬季節,屋前屋後的樹木開始落葉,他都會跟著母親用耙子把地面上的樹葉「擼」起來堆放在一起,一個冬天就可以摞起一大堆。農忙過後,還會到屋後面的河堤上去掃樹葉,母親帶上耙子,背上背架子或者大背筐,把河堤上的洋槐樹葉、柳樹葉子、碎樹枝用耙子「擼」成堆。天氣好的時候,落葉較輕,可以多「擼」一些;雨雪較多的日子,樹葉子是溼透的,背起來很沉。母親每次都是背著大袋子,他背著小袋子,裝得太多就背不動了。

竹耙子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是曬糧食,在打麥場上使用。在麥草集中起來後,滿場都是被碾出來的麥子和從麥穗上脫下來的麥糠。父親在搭草垛,母親圍著場四周清掃濺遠的麥粒,而他則拉著耙子,把這些帶有麥糠的麥子推成堆,然後順風揚場。在小麥被揚乾淨的月亮形的糧食堆子上,再用耙子「擼」去各類殘渣,剩下全是胖乎乎的麥粒。

喬老漢說,小時候,夏收一結束,父母們還有繁重的農活去忙碌,他和姐姐就一直擔當著曬糧食的事情。上午,太陽懶洋洋地繞過樹梢,他們就把場上用塑料布或蓆子覆蓋的糧食堆掀開,把堆放在一起的糧食一簸箕一簸箕攤開。然後再用耙子耙開,在太陽下曬。

到了夏糧秋糧收穫的季節,院子裡或場上都曬著麥子、水稻、玉米、黃豆等穀物。到了晚上,堆積如山的收成,要用一張張葦席或塑料布蓋起來防止露水。第二天,再把一小丘一小丘的麥子、水稻或玉米黃豆,用耙子耙開、耙平,直到最後他拉著耙子,在曬場上劃出若干個像火車軌道一樣的同心圓來,腦袋已曬得發燙,腳板上被麥子烙得像針扎的一般,全身經絡血脈,融會貫通時,坐在場邊樹陰下乘涼,愜意無比。

好天的時候,收穫的糧食曬上兩三天就能曬乾了。若遇到雨水天氣,約莫一個禮拜,甚至半個月時間,才能把糧食曬乾。糧食曬乾後才可以歸倉了。麥子被曬出水分的氣息,用耙子耙過時還留著泥土的芳香。喬先生說,30多年過去了,他一直感覺耙子就像一把巨大的梳子,在梳理從糧食中間溜過的光陰。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還屬於『大集體』生活,農民們都是靠掙工分吃飯,生產隊是大家一起幹活,一起收工,大人們都是幹體力活,像耙子這類小型輕快的農具,大都是青少年或老年人使用。」喬老漢回憶說,在他讀小學的時候,每年都有麥忙假和秋忙假,就是在每年收小麥和收水稻季節,都會放假15天,回家幫生產隊幹活。「我們小學生就是扛著耙子去撿拾麥穗、『擼草』,大家把撿拾到的麥穗集中起來,統一送到生產隊的曬場上去。麥草『擼』起來聚在一起,也是送到生產隊的大草垛上。」喬老漢說,那時候的生產隊,就是一個自然村莊幾百號村民共同的家。因為那時候生產物料缺乏,年年歉收,大家儘管出了不少力,也很難填飽肚子。

耙子,曾經是很多農民相伴相隨的農具,如今看到它,總能勾起人們的鄉愁。生活是一條長河,無論走得多遠,鄉村都是人們不時回望的源頭。如今,耙子雖已遠去,但是與它有關的記憶不會老去,有時還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用耙子「擼草」所凝結的艱辛,萌生了一份長久的溫情和感動。耙子,雖然漸行漸遠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它曾經存在的影子,依然存活於人們的心間,成了一份抹不掉的鄉愁。喬先生說,他家珍藏著耙子,其實就是為了回味過去煙火濃醇的鄉村生活。

相關焦點

  • 農家耙子
    村民用耙子翻曬糧食。 木製耙子耙子是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或平整土地用的一種農具,柄長,裝有木、竹或鐵製的齒。過去,耙子是農家最常用的工具。三五成群的村民手持耙子翻曬穀物的場景,曾是秋收時節農村最熱鬧的勞動場景。
  • 農技幹部自製裝置 實現旋耕、施肥、耙田一體化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唐傑 為降低種地勞動強度,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經過大半年的摸索,合川區農委農技幹部劉邦銀自製了一套裝置,加裝在拖拉機上,實現稻田旋耕、施肥、耙田一體化。在合川雲門街道鳳林村,村民老劉駕駛著加裝有施肥裝置和耙子的拖拉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這個裝置非常不錯,減少了田間重複作業,提高了作業效率。」老劉告訴記者,以前要把田耕好了才施肥,施完肥後再耙田,現在一次性完成,既節省了勞動力,也節省了拖拉機燃油。
  • 俗語「男人是耙籽子,女人是匣子,不怕耙子齒少,就怕匣子沒底」
    農村俗語「男人是耙耙,女人是匣匣,不怕耙耙齒少,只怕匣匣沒底」,這句話在棒奔霸這兒很是流行,這句話主要是指女人持家是否有道,是否會過日子,跟「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就受窮」的道理差不多,作為女主人,是有銀行保險柜的功能,保險柜沒底,豈不是錢全掉了?
  • 水稻田耙地不平怎麼辦?老農民,解決方法很簡單,值得你收藏
    文/田俊超白水稻田弄平是一個技術活,多數農民都是買不起設備的,就好比我,有一臺拖拉機,加上一套水耙輪與耙子,這設備就齊全,再添錢買什麼超平儀,液壓儀,我還不如不種,種地剩的這點錢都買它了。3 水上找平:水上找平,要泡一遍田,然後把水放到翻過來的稻茬3分之2處,站在車上看哪裡水多,哪裡水少,水少的往水多的地方拽,開車直接拽,不要耙平以後拽,耙平以後泥漿不容易走。拽完以後再耙地,這時候,如果還出現哪裡高沒水,也要向水多的地方拽幾耙,之後就可以正常耙地了。
  • 雄安舊時的活計——拉大耙
    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無關 拉大耙是一種什麼活計呢?年輕人沒見過,年歲大的人都曾經幹過。那時候,人們都是燒大鍋做飯,需要大量的柴火。到了深秋季節,有的人就去拉大耙拾柴火。由此也產生了一個歇後語:瞎子拉大耙——離不了這塊地。 拉大耙拾的柴火多,出去一天能拾一個小垛。但是,這種柴火比較宣,因為拉上來的都是草和草根,不禁燒,所以拾的越多越好。可有時候也能摟一些豆葉回來,豆葉裡面的豆門兒最好燒。把它捆好後,用扁擔擔回來,垛在一起,過些天就是一個小柴火垛。老人們都說:小子就是個柴火垛。
  • 田間地頭看春耕:「鐵牛」耙出高效田
    一臺瑞澤富沃RZ1504-F拖拉機帶著的圓盤耙,將所過之處的田地耙得溜平。「現在整地,地溫穩定再播種。」瀋北新區長春農機合作社社長楊長春,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土說,「現在看,墒情還不錯。」  拖拉機手出身的楊長春,在2008年成立農機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機械化服務。以一臺60馬力的拖拉機、兩臺四輪子起家,通過「以地養車」,讓合作社規模翻了幾番。
  • 農村俗語「不怕耙耙齒少,只怕匣匣沒底」說的是男女夫妻相處嗎?
    在農村生活過的知道,農村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些講究,這些講究對生活會給予一些指導,能讓人們生活的簡單而且充實,每天都能有條不紊的度過,能過上這樣的生活自然讓人覺得放心,這些講究是農村長期生活經歷後的結果,是思考後的結晶,這些講究被人們用俗語的形式變現出來,今天我們來看一句農村經常說的俗語:「男人是耙耙
  • 王者榮耀:「倒打一耙」豬八戒,被耙子耙住,就是你的絕望時刻
    第二個技能叫做「倒打一耙」,豬八戒伸長耙子打擊敵人。有很多人覺得這個技能實在是有點雞肋,小右告訴你一個訣竅啊,一定要看準了周圍有沒有裡的近一點的巖石,只有當技能釋放到巖石上的時候,才會把路徑上的敵人活BUFF怪衝撞到巖石上,雖然不能壓扁,但是也會造成強力的傷害的眩暈效果。
  • 王東方:春耕中的犁耙耖
    犁好後接著就要用到一種叫「耙」的農具。4根硬木組成一個長方形的大木框,兩根長硬木上安裝著10多個略彎的刀片,牛軛上的兩根繩子分別繫於「耙」的兩邊。耙田時,耙田人把大木框平放水面,兩腳一前一後,分別跨站於前後兩根寬木條上,一手牽牛繩,一手擎牛鞭,如古代駕戰車衝鋒上陣的將軍,牛前行時,如履平地,威風凜凜,來往幾回,在吆喝聲中,剛剛犁翻出來的田土,便被刀片切成爛泥。
  • 俗語:「女為匣,有容乃家富;男為耙,無齒則家貧」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女為匣,有容乃家富;男為耙,無齒則家貧」。雖然思索了良久,但終不知其意。二、男為耙,無齒則家貧古人認為,男人就是一把耙子,是往家裡「摟錢」的。因為男主外,男人是在外邊賺錢的,所以,就用耙子來比喻男人。我們都知道耙子是有「齒」的,如果沒有「齒」或「齒」的縫隙很大,那麼,就很難「摟」到財富,而一旦男人「摟」不到財富,家庭肯定富裕不起來。一般來講,男人踏實肯幹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就是男人手中的耙子。
  • 耙子造句和解釋_耙子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耙子(pá zi)。 耙子參考例句: 1、蛋糕打造者沒緣無端地用抖動的耙子搖一條赤裸的蛇。 2、蛋糕製造者無緣無故地用拉動地用抖動的耙子搖一條赤裸的蛇。 3、蛋糕製造者事出有因地用發抖的耙子搖一條赤裸的蛇。
  • 放耙子
    放耙子   □徐成文  「放耙子」這個方言,你在四川旮旮旯旯都能聽到,無論男女老少、大人細娃都會說。「放耙子」就相當於「說話不算數,不講信用,不講誠信」的意思。  正月初五一大早,多年沒見面的好友李三娃打來電話,說是下午要到雙流機場,叫我5點去接機。
  • 你要不要耙子
    這時候,他的耙子從身後舉到我的面前:」這個是我最好的,給你!「耙子是爸爸的心愛之物,夏天的時候,這一根竹棍子是時常插在後背上的。我說:」爸爸,好的你自己留著,你給我的那兩個已經很好了。「爸爸說:」那好吧!那就先放著我這裡。
  • 耙子引發的回憶
    印象中,園林工人清理樹枝、亂葉、雜草等,用的都是打草機、掃帚、剪刀之類的,近日賞景時看到園林工人居然用起了耙子(一種類似梳子的工具,只不過每齒呈彎曲狀)來勾拖清理樹下、花帶間的亂葉,那久違的工具和似曾相識的動作,一下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三十多年前合浦那個偏僻、艱苦,但卻不失幸福快樂的農場。說到橡膠林,人們不約而同會想到海南,然而那時我們農場的的確確是以種橡膠為主的。
  • 耙耙柑,春見有喜
    耙耙柑,春見有喜。當吃完火鍋感到油膩時,吃個耙耙柑,清爽解膩;食欲不振時,來個耙耙柑,還能開胃,舒坦。春見還富有大量的維C,有助免疫力提升,適合所有人。只需要2到3顆左右的春見,就可以榨出一杯500ml的春見果汁,清甜不易上火,還有滿滿的維C營養,細膩滑順潤喉解渴。
  • 1920年代的社會影像:消失的制瓦工藝,外國人看中國農民耙田
    1920-1930年,幾個外國人正在看一個中國農民耙田,也許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1920-1930年,中國鄉下的木工。木工也是一種古老的職業,早在春秋時期出現了,到今天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經常會有需要木工的地方。1920-1930年,在一對破布中尋找可用之物的人,或許他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稍微好一些的,拿回去補衣服或者拼成一塊大布做衣服。
  • 妹子提到了耙具跟鐵釘
    農村是有一種蛇叫鐵線蛇,而這種蛇是沒有毒的,所以也不用擔心被它咬得什麼破傷風,若真是被咬了,畢竟是傷口,消毒處理噴藥讓傷口癒合就可以了;其實農村老人說的「鐵蛇」咬是種形象的說法,並不是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某類蛇,而是一些直、尖的鐵製品如鐵釘、鐵耙、耙田工具,人幹活時踩到了容易傷到腳部的。
  • 豬八戒耙子五千斤,為什麼拿行李還覺得重呢?
    說起豬八戒的耙子有多重,其實答案不會太多樣,雖然題目中說的是五千多斤,但是最廣為流傳的版本是三千六百斤。這個三千六百斤是從何而來的呢?其實西遊記原文中,並沒有寫出來豬八戒的耙子到底多少斤,三千六百斤這個數字廣泛流傳於各個影視劇與動畫片中。
  • 吃貨必知的四川耙耙柑的知識及功效
    耙耙柑,學名春見柑橘,是產自於四川蒲江地區的一種柑中極品,集柑、橘、橙的優點於一身。春見之名源於日本,意為「春天才能來相見」。1979年日本國靜岡縣果樹試驗場以享有「柑橘皇后」之美譽的清見桔橙和F-2432椪柑雜交育成的最新品種,是目前日本最優良的雜柑品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