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的社會影像:消失的制瓦工藝,外國人看中國農民耙田

2020-12-03 迪比特愛歷史

制瓦匠,攝於1925年。制瓦在中國已有近3000多年的歷史。這種純手工加上簡單的機械制瓦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早期還能在某些地方看到,現在蓋房子再也不需要用瓦了,這個行業也就消失了。

拍瓦,攝於1925年。一般模具做出來的瓦都是四個連在一起,曬乾後在瓦間相連的薄弱處輕輕一拍,就可以得到四塊瓦片。然後再在瓦窯裡進行燒制,就可以得到經久耐用的成品瓦了。

1920-1930年,打瞌睡的中國小孩。

1925年,湖北監利的一個城門(也有可能是宜昌)。這個城門本來是兩個門,由於年久失修中間的支撐部位已經倒塌,儘管如此,這個城門看起來依舊堅固。

1925年,湖北某地,一個替人寫信的攤位,攤主是個駝子。

1925年,湖北宜昌,升空的氫氣球做哈德門香菸的廣告。那個年代,氫氣球本來就很不常見,再加上用這種方式做廣告,自然引起人們的圍觀。

1920-1930年,幾個外國人正在看一個中國農民耙田,也許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新鮮的事情。

1920-1930年,中國鄉下的木工。木工也是一種古老的職業,早在春秋時期出現了,到今天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經常會有需要木工的地方。

1920-1930年,在一對破布中尋找可用之物的人,或許他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稍微好一些的,拿回去補衣服或者拼成一塊大布做衣服。

1925年,湖北監利縣城內一個池塘。東漢時期,監利屬於華容縣管轄。建安十八年,曹操敗走赤壁後,此地納入東吳管轄,境內河網密布,湖泊星羅,土壤肥沃,東吳遂「令官督辦」、「監收魚鹽之利」而得名。

1925年,湖北境內的背夫。

相關焦點

  • 外國人拍攝的中國影像1844-1949
    當我們翻看《外國人拍攝的中國影像——1844—1949》時,發現1844年至1949年百餘年間近百位外國來華攝影師,他們在中國的攝影行為創造出了無數次「第一」。作為發生在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這些個「第一」無一例外的讓我們重新審視了作為影像存在的歷史。
  • 清一色外國人演繹中國電影,兩頭水牛從中國運去,我們看了都服氣
    上世紀三十年代時,我國正在經歷一段動蕩的歲月,雖然大環境下沒有時間去顧及我們在外國人心中的形象,但是有一部電影卻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人,最關鍵的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中國農村的故事,使用的卻是清一色的外國演員,不過就算如此,任憑你中國人看了也服氣。
  • 耙子,曾經耙田曬糧的好夥伴
    這把耙子看上去有些老舊,固定用的釘子和鐵絲都已經生鏽了,把柄是用布條捆綁在耙頭上去的。主人說,這把耙子現在很少派上用場,但是家人總捨不得丟棄,靜靜地靠在自家屋裡的牆壁上,看到它,總能想起過去的歲月。耙子的主人姓喬,他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耙子在農村是家家必備。常用的耙子有兩種,一種是鐵耙子,一種是竹耙子。
  • 王東方:春耕中的犁耙耖
    在農業機械化普遍使用之前,武義農村犁、耙、耖則是整理水田的必要工具,現在有的山區,一些農民還在使用。 樂府詩《陌上桑》有言:「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一群農夫正在田裡幹活,路過絕世美人秦羅敷,農夫們停下手裡的活,因為多看了美人一眼,犁和鋤頭都沒帶,就神魂顛倒地回家了,回來後互相埋怨生氣。
  • 水稻田耙地不平怎麼辦?老農民,解決方法很簡單,值得你收藏
    文/田俊超白水稻田弄平是一個技術活,多數農民都是買不起設備的,就好比我,有一臺拖拉機,加上一套水耙輪與耙子,這設備就齊全,再添錢買什麼超平儀,液壓儀,我還不如不種,種地剩的這點錢都買它了。3 水上找平:水上找平,要泡一遍田,然後把水放到翻過來的稻茬3分之2處,站在車上看哪裡水多,哪裡水少,水少的往水多的地方拽,開車直接拽,不要耙平以後拽,耙平以後泥漿不容易走。拽完以後再耙地,這時候,如果還出現哪裡高沒水,也要向水多的地方拽幾耙,之後就可以正常耙地了。
  • 紐約大都會影像檔案:看《大都會的貓》與20年代博物館幕後
    作為慶祝大都會博物館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個影像資料的放映活動。從1月24日起,博物館便從每月從影像檔案中選取放映三至四部影片,這些影像資料包括1920年代以來拍攝的藏品、紀錄片、鮮為人知的藝術家簡介、以及紀錄博物館幕後畫面過程。
  • 農技幹部自製裝置 實現旋耕、施肥、耙田一體化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唐傑 為降低種地勞動強度,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經過大半年的摸索,合川區農委農技幹部劉邦銀自製了一套裝置,加裝在拖拉機上,實現稻田旋耕、施肥、耙田一體化。老劉告訴記者,以前要把田耕好了才施肥,施完肥後再耙田,現在一次性完成,既節省了勞動力,也節省了拖拉機燃油。「操作員駕駛拖拉機前行,施肥裝置開始施肥,旋耕機就將灑到田裡的肥料旋轉到土壤裡,促進土肥相融,減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 告別「犁耙鋤」 挑上「金扁擔」 農業現代化添薪助燃農民紅火生活
    告別「犁耙鋤」 挑上「金扁擔」 農業現代化添薪助燃農民紅火生活 2020-12-21 2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解讀沁芳居的制醬工藝——《芝麻胡同》之二
    在沁芳居,無論是老闆,還是夥計,都愛說,制醬跟著節氣走,那麼,這「節氣」對於制醬工藝,到底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孔老痴是保定府有名的制醬傳人,在他未到沁芳居之前,沁芳居的生意平穩。解放前夕的北平,國民黨成為困作之獸,眼見大勢已去,就窮兇極惡地搜刮老百姓,造成市面上貨物緊張的局面。
  • 外國人用的中文教材,實在太過社會,中國小學生直言:看不下去!
    那麼,於他們而言,中國很大又人生地不熟,留學之前肯定要學一些基本漢語知識的,就像我們學英語一樣,也有相應的教材書。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組外國人用的中文教材,到底有多社會?一、英美用的中文教材我們中國的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觸英語,那個時候國內能標準發音的老師還不多,所以許多同學,記不住音標就會用中文漢字來代替。
  • 1920年代上海的服裝,與眾不同
    他和我談到日本對於新劇的發展,不似我們中國的固守舊劇,一片烏煙瘴氣。」民國初期的西裝如何穿著,是個人的愛好,但在什麼場合穿著怎樣的衣服,卻有一定之規,是一種社會習俗,如果超出人們的習慣,就會產生很怪異的感覺。文中所說的陸鏡若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個日本留學生。
  • 現在許多農村人田不種,地不耕,這是開始享受人生的節奏嗎?
    現在的農村,許多人確實不種地了,他們是否已經富裕到可以坐享其成、衣食無憂的程度了呢據我的觀察和了解,農村雖然比起以往,無論是生活條件、居住環境、社會治安、基礎設施等都有了明顯的改善,但仍未達到可以提前退休享受人生的程度。
  • 黏土真空瓦機
    現有許多客戶會問到為什麼粘土瓦機設備會在市場上如此暢銷,如此讓客戶頻頻點頭呢,那是應為製作磚瓦機設備的設備齊全,無論是抽真空與不抽真空的瓦機設備均可以買得到,而且是從廠家直接出貨,省去了不必要開支的環節,故而價格實惠,質量有保證,當然在多年的實際創新中運用到設備中,實現了制磚瓦一次成型的標準,省時實力還效率高奇特優點,粘土瓦機設備是目前建築行業中的主要設備
  • 「物象」 中國當代物派影像研究展開幕
    OBJECTIVEIMAGE物象 ——中國當代物派影像研究展(第二回)由年代美術館主辦,連州國際攝影年展、《上海攝影》學術支持,年代美術館館長羅靜方策展,「物象——中國當代物派影像研究展(第二回)」於2020年12月26日在溫州年代美術館開幕。
  • 日本引入中國的入侵物種,農民恨之入骨,44.9%鄉土植物因它消失
    中國是入侵物種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如今在中國並且給中國造成嚴重危害的入侵物種,已經達到了660種。這些入侵物種中,有些是自己通過各種我們未知的途徑進入我國,有些是我國主動引入,作為一種經濟作物,最終卻進入自然環境中泛濫成災,還有一種就是它國人將其帶入中國,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實在上個世紀,就有許多入侵物種被日本侵略者帶入我國。日本引入我國的入侵物種上個世紀,日本侵略者依靠武力強行進入中國,給我國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 田間地頭看春耕:「鐵牛」耙出高效田
    一臺瑞澤富沃RZ1504-F拖拉機帶著的圓盤耙,將所過之處的田地耙得溜平。「現在整地,地溫穩定再播種。」瀋北新區長春農機合作社社長楊長春,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土說,「現在看,墒情還不錯。」  拖拉機手出身的楊長春,在2008年成立農機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機械化服務。以一臺60馬力的拖拉機、兩臺四輪子起家,通過「以地養車」,讓合作社規模翻了幾番。
  • 野生物種「泛濫成災」,一晚糟蹋一畝玉米田,農民損失誰來賠?
    野生物種「泛濫成災」,一晚糟蹋一畝玉米田,農民損失誰來賠?但是,野生動物如何破壞農民辛辛苦苦種下的農作物呢?最近,四川省一部分農村地區的棕櫚因「泛濫成災」而頻繁糟蹋農作物成為話題。當地的一部分村民說:「我們遵守紀律保護野生動物,但是野生動物不應該糟蹋農民辛苦種植的農作物。」說了這樣的話。沒有什麼特別的,筆者湖北的農友也在7月左右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 瓦當收藏 一瓦千金
    中國有句老話「秦磚漢瓦」,漢代的瓦當在工藝上達到頂峰。紋飾題材有四神、翼虎、鳥獸、昆蟲、植物、雲紋等,而且出現了以瓦當心乳釘分隔畫面的布局形式,尤其是文字瓦當的出現,成為當時的最大特徵。其當面上帶字數從1至12不等。內容有建築物專用,比如甘泉宮專用瓦的瓦當「長樂未央」,官署專用瓦的瓦當「左戈」「右空」等;陵墓建築用的瓦上,則有「萬歲冢當」「長陵瓦當」等字。